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树Qu肺脏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与人和灵长目相似,其肺实质也是由导气部和呼吸部构成。但不同的是其细支气管粘膜形成很高的皱襞。在电镜下Clara细胞电子密度高,顶部胞质中含有大量膜包颗粒,这些结构与大白鼠和家兔的结构相似。许多毛细血管外方都包绕状基膜和肺泡I型上皮细胞的胞质。气血屏障由肺泡上皮细胞、融合的基膜和内皮细胞胞质构成。说明树Qu肺脏不但是呼吸器官,也是一些激素和介质产生及代谢的重  相似文献   

2.
对1例成体黑熊脾脏组织结构进行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黑熊脾脏被膜较厚、表面被覆间皮。脾实质可分为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三部分。白髓脾小结较大,淋巴细胞密集,红髓脾窦丰富,脾索及边缘区含大量巨噬细胞。结果表明:黑熊脾与一些哺乳动物的脾脏结构基本相似,亦属于有血窦脾,具有较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Du WD  Bao YD 《生理学报》1999,51(3):279-283
本文应用neo-Timm染色法,观察了鲫鱼视网膜内锌离子的分布情况以及明,暗适应条件下鲫鱼视网膜内锌离子分布的变化。结果发现,明适应条件下,外网层、部分光感受器、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胞体锌离子着色明显,含锌光感受器和双极细胞的突起伸入外网层,暗适应条件下,外网层锌离子染色减弱或消失(P〈0.01)。外核层胞体锌离子染色阴性,少数散在分布的视锥细胞呈锌离子阳性,上述资料提示,明适应条件  相似文献   

4.
对湖北钉螺指名亚种(Oncomelania hupensis hupensis)肝脏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作了较详细的研究。肝腺管壁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上皮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呈多层次板层状,主要分布于核周围,线粒体有椭圆、杆状两种形态,核上万有高尔基复合体并多有溶酶体出现。胞质中分泌颗粒分为四种,细胞基部的颗粒电子密度很高,中部有巨大颗粒,近细胞游离端的大、中、小分泌颗粒可连同胞质一起排放入管腔。在肝脏间质中的网状细胞多呈三角形状,有血细胞团和毛细血管腔构造。  相似文献   

5.
树鼩脾脏的光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了树鼩脾脏的光、电镜组织结构。脾实质内中央动脉周围的淋巴鞘明显,它是由小梁动脉周围密集的淋巴组织延续而来。中央动脉常有分支从淋巴小结中央穿过。胞体较大的巨核细胞单个或2—4成群散在于实质内。观察得知树鼩脾具有与人类及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如灵长目猴等脾脏相似的组织结构,又有啮齿目大白鼠脾内常见的巨核细胞。说明树鼩脾不仅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生成血小板的功能,且为研究树鼩的免疫功能及分类提供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取自人工饲养的成年雌蝎50只,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其腺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其结果证实:蝎毒腺为单管泡状腺,腺上皮为单层柱状,主要由暗细胞和明细胞组成。暗细胞内充满了大量的分泌小泡和分泌颗粒,而明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样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用无血清、无胚胎抽提液培养液(Eagle’s,MEM)培养孵育8d的鹌鹑胚胎骨骼肌细胞,接种后圆形的生肌细胞可发育、分化形成线状的肌管,历时4—6d。对培养72h肌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照相和电镜观察证明肌细胞在本实验条件下能分化形成肌细胞特有的横纹结构和肌丝结构。  相似文献   

8.
肝脏疾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严重的致死率和死亡率,动物模型是研究肝脏疾病的有效工具,考虑到非人灵长类实际使用的限制,树鼩作为非人灵长类替代动物具有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等优势,本文对树鼩在肝脏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黄鳝膀胱上皮表面结构。发现其膀胱上皮表面具有许多平行排列的黏膜纵褶和褶间沟,它们的表面具大量微嵴,这些微嵴排列成指纹状结构;微嵴分为边嵴和中央嵴,其断面呈短指状;上皮表层细胞的顶面形态为近六边形。它们的界限是边嵴;边嵴间存在着一些呈椭圆形的微孔;在微孔下方发现一类含许多松仁。  相似文献   

10.
用免疫组化 PAP 技术,对树鼩(Tupaia Belangeri)室旁核血管加压素(VP)免疫阳性神经元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室旁核 VP 阳性神经元核固体内的 VP 阳性反应物主要与高尔基复合体、神经分泌颗粒有关。但在粗面内质网未见 VP 阳性反应物,这与前人对大鼠的研究报告不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53只正常树鼩的骨髓象,结果如下:胸骨的粒系细胞为55.96%,红系细胞为29.42%;淋巴细胞为12.16%;其它细胞为2.47%;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为1.9:1。股骨的粒系细胞为57.37%;红系细胞为28.72%;淋巴细胞为11.80%;其它细胞为2.12%;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为2.0:1。在性别之间,胸骨与股骨之间,各个细胞的分布比例无明显差异。此外,发现树鼩的骨髓细胞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较高数量的嗜碱性粒细胞;出现少量的环形核粒细胞;存在大量退化细胞和裸核细胞。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30只产于我国云南的成年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血红蛋白正常值。结果如下:抗碱血红蛋白均数(%)为0.90±0.09,HbF细胞均数(%)0.10±0.05,Heinz小体生成率均数(%)为12.35±0.81,热变性血红蛋白均数(%)为2.48±0.35,血红蛋白溶解度均数(%) 为83.58±1.12。异丙醇试验为阴性,未见H包涵体。上述结果与人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进行了分析比较。血红蛋白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显示了树鼩Hb的五个区带,树鼩Hb的电泳迁移率慢于人的Hb。  相似文献   

13.
树实验种群的繁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树实验种群的繁育。结果是5对成年树在7个月内共产11窝31只仔树。27只出生后即人工喂养的仔树中,25只健康存活至进入动物实验。成年树平均产仔周期为(52±8.9)d;仔树的人工喂养成活率为92.6%。可以认为树实验种群的人工繁育是可行的。人工繁育的树有望取代野外捕获的树用于有关的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树鼩实验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3株基孔肯雅病毒人工感染成年树鼩,进行了病毒血症、抗体动态变化、内脏组织病理改变和病毒在宿主体内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树鼩能产生2~6天的病毒血症。血凝抑制(Hi)抗体第6天产生,第30~50天达高峰:中和(NT)抗体在第10天产生,第30~40天达高峰,二者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补体结合(CF)抗体第14天产生,第40~50天为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第8~12天能在其脑、肺、肝、脾和肾等组织查到病毒,经病理检查这些内脏组织呈炎性改变和出血倾向,表明该病毒能侵袭树鼩各主要脏器。试验认为树鼩对基孔肯雅病毒敏感。  相似文献   

15.
16.
树鼩在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新陈代谢和基因组等方面近似于人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迄今为止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树鼩大部分来自野生,实验树鼩尚无国家质量控制标准。为了保证树鼩引种、驯化、饲养、繁殖、质量控制及福利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树鼩繁殖率和成活率,本文从兽医公共卫生及实验动物科学的角度,对野生树鼩的捕捉、运输、检疫、饲养及繁育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和福利要求作一简述,为从事树鼩工作的有关人员及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非人灵长类肿瘤模型研究进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癌症是人类第二大致死的疾病。将体外细胞模型获得的癌症研究结果向临床转化过程中,动物活体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在的肿瘤活体实验绝大部分采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如小鼠和大鼠,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个体小、繁殖迅速、遗传背景清楚、转基因技术成熟等优势。但是啮齿类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远,许多从啮齿类动物模型获得的研究结果不能在人体重现。非人灵长类动物在遗传进化、免疫、生理和代谢等诸多方面与人类高度近似,理论上更加适合癌症研究。本文对现有的非人灵长类肿瘤研究做一综述,主要集中介绍用化学和生物致癌剂在不同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诱导肿瘤的研究,为将来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人类癌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雌性树的麻醉、生殖器官解剖与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 ,为制备转基因树奠定基础。方法 用 1%的戊巴比妥钠 (10 - 3ml g体重 )肌内注射对树麻醉 ,比较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对雌性树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等进行观察。结果 ①在 2 5~ 2 8℃、18~ 2 0℃下麻醉的持续时间分别为 80min、130min ;②雌性树的子宫为双角子宫 ,卵巢外有包膜 ;③卵母细胞富含色素 ,卵母细胞的透明带与质膜的韧性较山羊强。结论 在 2 5~ 2 8℃下 ,用 1%的戊巴比妥钠 (10 - 3ml g体重 )对树麻醉时间比较适中 ,便于实验操作而且苏醒快。雌性树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观察表明 ,树的胚胎移植、转基因等实验操作与小鼠类似 ,但树的受精卵须进行离心处理。  相似文献   

19.
比较野生和人工繁育树鼩的部分生理指标,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创制提供基本参数.血液采自昆明地区54只野生树鼩(被捕获后人工饲养1-2月)和54只子一代人工繁育树鼩.该研究首次报道在两组动物中,肌酸激酶、肌钙蛋白I、总胆汁酸、果糖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在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这些指标在人工繁育树鼩中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依次为:1449(956)U/L、5.94(7.23)μg/L、15.6(19.7)μmol/L、393.5(80.8)μmol/L和0.36(0.32)mmol/L;在野生树鼩中依次为:986(564)U/L、4.01(4.10)μg/L、20.0(20.6)μmol/L、379.0(104.0)μmol/L和0.46(0.23)mmol/L.人工繁育树鼩生理指标表现出个体间离散程度降低趋势,但个别反映肝脏功能及心肌情况的指标表现出平均值上升,个体离散程度扩大的现象.这些生理指标为人类疾病的树鼢模型创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