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容纳量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坡鹿采食的植物资源贮量及坡鹿日采食量的方法,估测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坡鹿容纳量,围栏内的坡鹿容纳量是每公顷1.01-1.42只,围栏外每公顷1.40-1.85只,在这一密度下,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种群增长率等于零,为尽快增加种群数量改变坡鹿的濒危状态,应将坡鹿的数量控制在1/2容纳量以内,即围栏内容纳152-213只,围栏外容纳690-909只,应尽快扩大围栏面积并严格控制割取鹿茸的雄鹿比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生命表和Leslie矩阵等生活史常规研究方法,分析了生存于海南邦溪自然保护区的国家I级珍稀濒危哺乳动物海南坡鹿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定年龄存活率、特定年龄繁殖率、初次产仔年龄、产仔季节、性比、寿命等重要生活史特征,并预测其种群动态趋势.邦溪海南坡鹿种群平均寿命4.6岁,雌性平均寿命略高于雄性,分别为4.7岁,4.4岁;雌性平均初次产仔年龄为24月龄;雌性平均性成熟年龄为16月龄;雌性最长繁殖寿命为8.5岁,雄性最长繁殖寿命约为4岁;成年雌性平均一年一胎,胎仔数为1;新生幼仔数量雄性大于雌性,性比为1.33∶1;种群动态生命表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年龄段雄性存活率高于雌性.幼体(0~2岁)死亡数雌性高于雄性,壮年成体(3~8岁)死亡数雄性高于雌性,老体(9岁~)死亡数两性几乎相等.雌性幼体受到较强的自然选择作用,体弱个体被淘汰;壮年雄体为繁殖付出较高的代价,死亡个体数量较高.Leslie矩阵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子不变,种群数量将逐年增长,周限增长率为λ≈1.011; 种群内禀增长率r≈0.012;种群世代增长率R0 ≈1.06;世代长度T≈5.12年.产仔时间为秋季与冬季,春、夏季节不产仔,此为适应海南岛独特的热带环境选择压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海南坡鹿围栏种群动态与食物资源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86年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境内设立面积为95公顷的围栏,将86只海南坡鹿分隔成一个孤立的种群。经过3个繁殖年度,种群发展到158只。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坡鹿采食植物的种类密度、高度和频率均明显减少,而坡鹿不食的植物种类则明显增加。种群出生率和年度增长率随种群数量增加而逐年降低,而种群死亡率却有增加趋势。种群密度过高产生的拥挤效应和食物资源不足是造成种群出生率和年度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就保护区应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6.
7.
8.
海南坡鹿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1994年,在海南省大田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地带对坡鹿的生境选择性进行了调查,发现坡鹿对自然生境有较强的选择性。对不同的生境的选择频率为:落叶季雨林生境47.93%;灌木草地生境39.14%;有刺灌丛生境10.72%;人工林生境2.21%。还对各种生境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生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作者在海南省大田保护区面积约95公顷的封闭性围栏内,随机设立灌木及草本植物样方各39个。检查了296个坡鹿的采食场。结果表明坡鹿采食灌木31种,草本43种。x~2检验证明,坡鹿喜欢在中生性热带草食生境中采食,避开砂生灌丛林生境。坡鹿对植物种类及取食部位具有明显的选择,这种选择有季节变化。坡鹿的采食频率与喜食不完全一致。采食频率高的植物并不一定是坡鹿最喜食的,但这些植物对坡鹿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仔鹿对卧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86年和1987年的10月至12月共发现14个海南坡鹿仔鹿的卧息地。研究表明,仔鹿对卧息地的选择不受母鹿影响。在保护区围栏内的多种栖息地中,仔鹿对次生落叶季雨林白下的茅、黄茅草坡有明显偏爱,有12个卧息地被发现于这种环境中。该环境在每10平方米面积内约有1—2株小乔木,30一60株灌木,草本植物高于50厘米,通视条件良好。仔鹿对卧息地的选择似乎与水源无关,但不能排除风向对仔鹿选择卧息地坡向有所影响。适当地清除过于密集的灌丛,有利于仔鹿栖息。 相似文献
12.
2003 年2 月至4 月间, 在海南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0 头海南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坡鹿幼体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中摄食、卧息和反刍占有较大的比例;人工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摄食、卧息、反刍、站立和运动行为的昼间时间分配差异性显著( P < 0.01), 半散放条件下幼鹿每天用于摄食和运动的时间比人工圈养的多, 而用于卧息、反刍和站立的时间较少, 其余行为时间比较接近; 在昼间活动节律方面, 圈养条件下摄食有3 个高峰期(09:00~10:00, 11:00~12:00, 16:00~18:00) , 卧息有2 个高峰期(10:00~11:00, 13:00~16: 00) ; 半散放条件下没有明显的摄食高峰期, 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时间花费在食物的搜索和处理上, 而其卧息高峰出现在14:00 以后。 相似文献
13.
海南坡鹿雄鹿发情期的吼叫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8年 3~ 5月期间 ,于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养鹿场内共记录到 7只半野生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雄鹿发情期 4 6次吼叫 ,但未见到雌鹿发出吼叫的现象。记录到的所有吼叫均由年龄大于4 5岁的雄鹿发出 ,其中 1只雄鹿的吼叫达 2 2次 ,占 4 7 8%。雄鹿的吼叫由连续的 3~ 13声组成 ,整个吼叫过程持续 9~ 2 3s ,吼叫频率为 [3 4 74± 6 90 ( 2 5 ) ]声 /min。雄鹿每次的吼叫声数及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雄鹿的吼叫在白天和夜间均能听见 ,但主要发生于 8:0 0~ 9:5 9及 17:0 0~ 17:5 9两个时间段。吼叫是雄鹿繁殖活动的一个表现指标 ,它与雄鹿的蹭角、泥浴、争斗胜利、交配成功或追逐发情雌鹿等优势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 ,我们认为吼叫是雄鹿发情行为中的一种优势炫耀行为 ,具有明显的繁殖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集群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野外累积观察到的852群海南坡鹿的集群情况,结出了鹿群在全年各月份的平均大小及方差等统计数据,分析了各种类型的鹿群,并对各月份鹿群平均大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鹿群的大小存在着季节性变化,各类型鹿群在不同季节所占比例及其稳定性均存在差异。繁殖周期、植被的季节性变化及鹿群的类型是影响鹿群集群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还就坡鹿的集群习性及其保护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对饲养在上海崇明岛东平林场的林麝种群特征以及1998~2000 年间该种群所出生的74 只幼麝存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该林麝种群中能繁殖的个体占51.1 % , 种群数量逐渐增长。种群存活率曲线呈C 型,说明林麝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麝时期。从不同年龄段性比变化来看, 初生幼麝的性比接近1∶1 , 由于雌幼麝比雄幼麝具有更高的存活率( P < 0.05) , 进入亚成体以后雄性比例逐渐下降, 显示幼麝时期存在偏雄性死亡。早出生幼麝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晚出生幼麝( P < 0.05) 。引起幼麝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45. 9 %) 。 相似文献
17.
用于海南坡鹿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多态性微卫星DNA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是坡鹿的一个亚种,仅分布于中国海南岛,该种群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严重的瓶颈效应。为了解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本文从牛科及其它鹿科的已报道的104对微卫星位点中筛选了10对保守性好、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位点。这10对微卫星位点的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042到0.640,等位基因数为2至6,因此是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位点,不仅可用于检测海南坡鹿的遗传多样性,同时还可以适用于其它偶蹄目动物的相关研究[动物学报51(3):530—534,2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