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黑龙江省草地螟第三个暴发周期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L.是我国北方农牧区重要突发性害虫,黑龙江省是主要迁入危害区,自1996年进入第3个暴发周期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危害,该周期比上一周期发生时间提前5~7d,周期持续时间也延长了5年。此周期内该省草地螟累计发生面积近1 333万hm2次,比上个周期增加了近800万hm2,草地螟1代幼虫密度最高达每m210 000头以上,尤其2004年在该省大范围内达到特大发生,有13个县(市)田间百步惊蛾达到万头以上,个别高达50 000头以上。作者根据这一周期草地螟发生实况,分析了草地螟种群暴发与气候条件变暖的关系,包括天气、湿度、种植结构、天敌等因素的影响,为草地螟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暴发周期特点及原因剖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1979~1985年草地螟暴发的历史资料和近年来发生情况的研究分析,明确了草地螟暴发周期的特点、越冬区的变迁以及造成种群数量暴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旱直播水稻是水稻轻简栽培方式中最简单的一种,我区自1983年开始试验示范以来,种植面积已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旱直播稻采用2BG-6A型稻麦免耕条播机。在收割后的油菜、小麦茬口内直接播种,播种后浇透水让其湿润出苗,待二叶期后逐步上浅水并建立水层。在水稻出苗至三叶期的10天左右时间里,稻象甲EchinonemussquameusBillberg成虫成为苗期发生的主要害虫,与常规移栽稻和抛秧稻田是完全不一样的[1]。1为害特点1.1为害症状稻象甲成虫危害旱直播稻秧苗,先用口喙钻食稻苗基部,在外… 相似文献
4.
苹果绵蚜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苹果绵蚜主要在我国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昆明一带局部发生 ,每年 5~ 6月和 9~ 1 0月为害虫发生盛期。近几年来 ,危害逐年加重 ,并不断扩展蔓延 ,对我国苹果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该文介绍了苹果绵蚜在我国的危害情况和发生规律 ,分析了其发生与危害的特点 ,并提出了有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6.
条毒蛾 Lymantria dissoluta Swinhoe是马尾松的重要食叶害虫 ,曾在广西、湖南多次成灾。安微省全椒县 1 978年首次发现 ,1 980年成灾达 1 33.3hm2 ,1 989年成灾 2 0 0 0 hm2 ,1 996年成灾 2 0 0 hm2 ,成为继马尾松毛虫之后的第二大松林食叶害虫。自 1 980年起 ,孤山林场对该虫发生特点做了连续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并进行了防治试验 ,结果报道如下。1 发生特点的调查分析1 .1 条毒蛾消长历经猖獗、低落、稳定 3个阶段1 980年 ,孤山林场条毒蛾成灾 1 33.3hm2 ,最高单株虫口 1 90 0多头 ,最低 93头 ,防治后虫口迅速下降 ,少部分林地因该虫发… 相似文献
7.
沂蒙山区东方金龟子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 2 0 0 2年 ,对沂蒙山区东方金龟子发生危害特点及其防治进行了调查研究。东方金龟子 1年发生 1代 ,以成虫在土壤 40~ 5 0cm深处越冬。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成虫开始出土 ,4月中下旬气温达1 7 2℃~ 2 4 5℃时为出土盛期。成虫每日的活动危害期集中在接近日落到日落后 1h ,群集于树上啃食嫩芽、幼叶和花朵。成虫具假死性和趋光性。并提出了有效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江苏沿海地区农田蜗牛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地区为害农作物蜗牛主要有同型巴蜗牛和灰巴蜗牛,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外饲养观察,基本模清了江苏沿海地区,农田蜗牛的卵期和幼贝期,是其生命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开展防治的有利时期,农作物的苗期和花荚期(花铃期)是对农田蜗牛最敏感的生育期,亦即需要重点保护的关键时段;秋熟作物受蜗牛危害重于夏熟作物,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每年春夏之交4-6月和秋季8-10月的温湿度条件,最适宜于两种蜗牛的生存,活动和取食,调查结果表明,该时期亦正是本地区蜗牛发生为害的两个峰期,经过试验示范,总结出一整套农田蜗牛的综合治理措施,筛选出一批除蜗保叶效果达80%左右,捅分别用作为作物前期毒饵诱杀的颗粒剂和后期喷雾除蜗的可湿性粉剂,并且针对江苏沿海地区,农田蜗牛的发生特点和灾变规律,提出了对农作物采用“播前耕翻(爆卵)压基数,综合措施保全苗(壮苗),中后期化防夺丰收”。的总体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猖獗成因及其治理对策建议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本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阐述我国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ee)近10—20年来的发生和危害状况后,分析认为,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的猖獗力害,与初始主源、生产水平和作物坏境及气候异常有很密切的关系。本文还对未来若干年内的发生趋势作了浅析,同时从宏观治理的高度提出一些建没性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0.
化州市近十年稻飞虱重发原因浅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稻飞虱是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一类重要迁飞性害虫。为了改善和提高稻飞虱的监控技术水平,对广东省化州市历年稻飞虱测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所得结果表明,近10年稻飞虱表现出明显的新特点:发生期显著提早;次害代发生重,重发世代增多;暴发频率加快,对水稻为害进一步加剧。剖析其原因,主要是气候有利、种植方式改变、抗药性增强和防治不当等。总结提出了调整防治策略,加强虫情测报和农业防治,选用正确药剂,改进施药方法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药用牡丹的自毒作用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毒作用是同种植物个体之间的一种化学作用,是植物经过长期环境适应与进化选择而获得的一种避免种内竞争的机制。药用牡丹皮是中国著名的道地中药材,连作障碍会影响药用牡丹皮的产量、质量及产品安全,在药用牡丹皮的GAP生产中明确提出禁止连作和重茬。综述了自毒作用的定义、特点、自毒物质的种类、释放途径及作用机理,并结合药用牡丹的生物学特征及研究现状等问题分析了药用牡丹连作障碍中的自毒作用。认为药用牡丹的自毒作用是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自毒作用可以通过牡丹根系分泌产生自毒物质、植株残体分解释放有害物质及专性或兼性病虫害产生的毒素来实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和研究展望,以期实现药用牡丹皮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重庆市秀山县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重庆市秀山地区稻飞虱的发生主害种类为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的危害重于褐飞虱 ;白背飞虱 1年发生 5~ 6代 ,以 4 ( 3)代为主害代 ,田间发生 2~ 3次若虫高峰 ,以第 2次为主害代峰、虫量最大 ;褐飞虱 1年发生 4~ 5代 ,以 5 ( 4 )代为主害代 ,田间发生 3~ 4次若虫高峰 ,以第 3次为主害代峰、虫量最大 ;( 3)稻飞虱重发年比例高 ,达 85 %以上 ;( 4 )白背飞虱呈逐年加重和主害期提前、褐飞虱呈逐年减轻和主害期推迟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特殊的槽谷地形、迁入虫量大、品种及栽培技术的变化、防治技术的提高和气候条件有利等。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金龟子成虫在黑光灯下和田间的消长调查、蛴螬的田间定期挖查 ,初步摸清了闽南地区危害花生、大豆、甘薯、甘蔗等旱地作物的蛴螬种类有 2 6种 ,主要种类有 9种。明确了其主要蛴螬种类的生活习性与旱地作物互为相关。通过采用不同的药剂与不同方法进行防治试验 ,筛选出经济有效的药剂种类 ,并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和不同蛴螬种类的危害特点 ,确定了经济有效的防治适期 ,并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调查研究玉米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eBaly的自然种群动态、自然种群生命表并对其药剂防治策略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玉米黄尾球跳甲在湖北宜昌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和蛹越冬。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始现于田边的杂草,5月上旬迁入大田。百株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15日和8月7日;性比为0.491;卵始现于5月19日,产卵高峰出现在6月18日;平均卵量123.5粒,单雌最大卵量212粒;6月22日出现最高百株幼虫量。自然种群增长指数(I)为16.20。在发生盛期、高峰期、盛末期,玉米黄尾球跳甲被异角短胸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nisGirault的寄生率分别为14.6,33.6和77.0%。马.辛硫磷1 000倍液和毒死蜱1 000倍液是防治玉米黄尾球跳甲比较理想的农药,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76.3%和66.5%;卵和1、2龄幼虫对化学药剂敏感性高,3龄幼虫对化学药剂敏感性低。结合以上的研究,提出玉米黄尾球跳甲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