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虫类化石在中国各地层中多有其存在,但因其个体细小,颇难引人注意。近年因国家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地质事业突飞猛进,尤其是钻探工作特别重要。而微小化石对於钻探时地层时代的决定及对比用途甚大,因此微小化石的研究与今天的地质探矿工作的关系极国密切的。关于介虫类动物的一般习性,在鉴定地层上的价值及该化石在中国过去研究情况,著者已在另文简单介绍。最近杨敬之、穆恩之二同志又在湖北西部古生代地层中采得此类化石甚多,上至二叠纪下部棲霞石灰岩,下至下奥陶纪下部宜昌层均有其发现,本文所述仅下奥陶纪宜  相似文献   

2.
张晓栋 《古生物学报》1989,28(3):376-390
一、前言我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碳酸盐岩地层相当发育,其中云南东部盘溪地区泥盆纪华宁组含有大量的层孔虫、珊瑚等化石。层孔虫是早古生代一类重要的造礁生物,在地层中大量保存于原生位置,是古群落研究的良好素材。盘溪地区层孔虫化石的系统描述工作已有相当基础,王树碑、范建才(1974)描述了大量滇东泥盆系  相似文献   

3.
广西南部晚长兴期小型有孔虫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西南部板董和柳桥地区晚长兴期台地及台地坳陷区沉积地层中发育两个不同的小型有孔虫动物群,它们与放射虫相伴生,呈实体化石形式保存,展示出该时期有孔虫外部和部分内部构造特征。晚古生代以实体状态保存的有孔虫比较少见,长兴期有孔虫的研究更是主要基于薄片鉴定。本文系统描述了两个实体有孔虫动物群,它们主要由Nodosarioidea和Cornuspiroidea组成,多数是长兴期的常见分子,但同时也出现了中生代较繁盛的类型。与伴生的放射虫研究成果一致,这些中生代型有孔虫的发现指示了在古生代末一些分子穿过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而没有受到大灭绝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泥盆纪沉积在新疆地区广泛分布,动物群丰富多彩。但至今尚没有一篇专门论述新疆地区泥盆纪时期任何门类化石的著作,这就给予在开展区域地质测量过程中,确定该时期地层的时代和对比,带来一定的困难。根据笔者最近对天山东段古生代晚期古地理的初步研究,确定了在泥盆纪吋,天山南北分属两个古动物地理区;北天山属北美—哈萨克斯坦类型,南天山则和西欧—烏拉尔类型相似陆赜蚬憷?山系发育,处于中、苏两国接壤地带。因此,该区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对于确定两国地层的对比,确定古生物地理分区,实具有头等意义。  相似文献   

5.
贵州独山、都匀等地中、上泥盆统中的介形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杨敬之教授等于1958年冬及1959年春,在贵州独山大河口、四方坡、宋家桥、五里桥、香坝碾和都匀羊头脑等地的泥盆纪地层中采获。标本保存情况不一,有的只有外模,不易鉴定;保存较好的计13属23种,其中3新属、17新种及1未定种。兹将该地区地层及化石种属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泥盆世腕足类的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笔者在研究华南泥盆纪地层和鉴定各野外队所采集的泥盆纪化石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新的腕足类材料,由于标本零散,或保存不佳,或数量太少,故迄今未予描述。1959年为编制南岭、川滇等地区化石手册,曾把该区有关化石进行整理。其中大部分已在国内文献中记叙;但亦有若干新种,考虑到其分布较广,层位稳定,为使广大地质工作者能及时掌握,故在“手册”中曾初步命名,并予以简述。目前化石手册即将出版,为遵循古生物命名规则,将这些材料记载于此。  相似文献   

7.
作者1977、1978年,在固始县杨山煤矿附近中石炭统庙冲组,采到丰富的海生动物化石,有瓣鳃、介形、(竹蜓)、腹足、腕足、海百合茎等,其中瓣鳃特别丰富,经鉴定,计46种(其中9新种),分属于17属、14科.对庙冲组瓣鳃动物群的研究,将为有关地层的划分对比,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及地层区划等,提供新资料.同时,亦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生代瓣鳃动物群的内容.参加野外工作的还有姜瑗、林德超、刘印环、贺国谦等同志.化石鉴定得到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楚震等同志的热心帮助.杨遵仪教授等对文稿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标本照相主要由成都地矿所张继保同志承担.在此对他们谨致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部泥盆纪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前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进行。早期著作中以康尼克(DeKoninck)、达维生(T.Davldson)和凯赛(F.Kayser)为重要。但这些著作中,多是记述一些零星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大都购自药铺,化石产地不明,因而对地层意义不大。1931和1938年,先后出版了葛利甫(A.Grabau)和田奇瓗的“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和“湖南泥盆纪腕足类”,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纪腕足类的研究基础。解放以后,王钰(1955—1956)又补充描述了南方泥盆纪的若干腕足类新种。然而,所有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大部限于南方,即印度太平洋这一古动物地理区。而对于中国北部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仅有日本学者矢部长克(Yabe)和杉山敏郎(Sugiyama)(1940,1942)以及王钰(1955)报导过极其零星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柳桥剖面、贵州晒瓦剖面和安徽平顶山西剖面晚二叠世末期硅泥质岩相地层中产出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共鉴定介形类化石30属86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Denticupachydomella Yuan gen.nov.和2个新种Pseudobythocypris guiqianensis Yuan sp.nov.和Denticupachydomella spinosa Yuan sp.nov..该动物群主要由薄壳和个体较小的介形类组成,呈现出以古生代分子为主,同时含有少量典型中生代先驱分子(如:Abrobairdia,Lobobairdia)的混合动物群面貌.通过这些剖面之间的对比以及与前人研究资料对比,发现各剖面产出的介形类动物群具有强烈的地方性,三个剖面之间无相同分子,亦仅有20种曾报道于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中部泥盆系二塘组的四射珊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的四射珊瑚,产自广西中部海相泥盆系,象州型沉积序列中的一个新建的地层单位——二塘组(俞昌民等,1978)。这个小型珊瑚群包含的属种数目不多,但是它们在广西武宣及象州地区范围内产出的层位稳定,是识别二塘组的化石标志之一,对确定广西象州型泥盆系的生物地层层序,划分泥盆纪地层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于认识中国南方泥盆纪四射珊瑚群的性质及其进化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生代植物》(“中国植物化石”第一册)去年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鉴定化石用的工具书。该书汇集了1966年前发表的有关我国晚古生代植物化石的资料,以及近年来的新资料,共计载入121属362种,作了较简洁的描述,并附有插图和130幅图版。此外还初步介绍了我国晚古生代各时期陆生植物群的概貌,简要地阐述了植物界辩证发展的历史规律(包括常见的、较大的属在地质历程中演变的规律)。在属种的比较方面,重点放在国内的相近种,而国外的种,一般只附插图;此外,凡以姓氏命名的旧汉名大部分作废,尽可能以形态特征重新取名,但拉丁学名未作改动。本书还附有分组和种的检索表、地层对比表和各时代化石名录等,这对读者鉴定标本及其时代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介形类不仅是鱼类的天然饵料,还是监测水域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尤为研究地层对比及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的化石介形类的参考材料。研究现今生活的介形类的生活环境,更可为深入研究化石介形类的古生态及古地理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化石介形类的研究与我国地质学、古生物学和油、气田的勘察、钻探、开发都有密切关系。四川省的介形类Brehm(1923)只报道了一个亚种,陈受忠(1982)记述了6种。作者经过最近数年的采集调查,在收集到的标本中已鉴定出1科11属18种。(见表),其中普通泥介虫、棘列泥介虫、角突泥介虫、青春腺状介虫、半球腺状介虫、…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生代陆相地层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生物学报》1953,(4):206-223
除出藻类(尤是是含石灰质的藻类)植物以外,古生代前期如寒武纪、奥陶纪、及志留纪几乎没有发现植物化石。藻类植物无疑地在寒武纪以前,所谓原古代已经发生了。泥盆纪以前的地层,大多数是在海水中沉积的,因此陆地植物化石当不可能发现的;虽然如此,最原始的蕨类和石松类,可能在志留纪时已经发生了。最古的陆地植物是在泥盆纪初期发见的(很少的地方,上志留纪上部地层,亦找到陆地植物和笔石相伴生,如同澳洲)。这时期的陆地植物是“裸茎植物目”  相似文献   

14.
辽东太子河流域笔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一.引言1950年太子河地质调查队(包括本所的王钰、卢衍豪、杨敬之、盛金章及笔者和东北地质调查所的唐绍武、姜春潮、周畏龄等同志)在辽东省太子河流域寒武奥层里,找到很多笔石。由於本区下古生代地层的时代问题尚未解决,笔石的发现,自陶纪地然有其价值。此等笔石大多和三叶虫、腕足类、介虫类共生;以“树笔石”为主,大部是新种,仅有少数可以和已知之种属相比拟。除了一些类似笔石的化石不计外,据初步鉴定结果,共12属30种。依据这些笔石在地层上的分布情形,划分了  相似文献   

15.
福建宁化泉下黄龙组的四射珊瑚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福建宁化泉下出露的晚石炭世碳酸盐地层以黄龙组最为发育,富含珊瑚、(竹蜓)类等化石。1983年秋,笔者等详细测制了该剖面,并逐层采集化石。经室内系统研究,共获四射珊瑚27属59种,包括2新属6新种。根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笔者建立了2个珊瑚组合,即下部Yinophyllum组合和上部Protoivanovia-Arachnastraea组合,后者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组合。如此丰富的四射珊瑚动物群在我国同期地层中尚不多见,这一四射珊瑚动物群的发现,对全面了解我国这一时期四射珊瑚动物群的总体面貌,对黄龙组的划分、对比都有较大的意义。本文描述的珊瑚化石均采自福建宁化泉上镇泉下石灰窑边,化石鉴定得到赵嘉明副研究员的帮助,化石照片由胡尚卿及解小健摄制,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医院李助华同志,出于对古生物科学的重视,在当地收存了一枚乳齿象的残臼齿,于1972年夏特地寄来我所鉴定。化石虽来自广西,但并非广西所产。经韩德芬、许春华二同志出差广西期间在现场查对,与这枚牙齿在一起的化石,大都为单个牙齿,它们都属于华北典型的三趾马动物群,其中以三趾马(Hipparion)材料最多。经手这批材料的同志并具体说明,这些化石产自山西,或有可能来自甘肃。因此,本文描述的这件乳齿象化石,应属同一时代,即上新世初期——“蓬蒂纪”。  相似文献   

17.
张文堂教授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以来,他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他主要的成就和贡献是早古生代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在叶肢介化石研究方面亦有重要的贡献。他第一篇毕业论文是《河北开平盆地奥陶纪三叶虫》,发表于1949年《中国地质学会志》24期。文中报导和研究了我国华北奥陶纪重要的三叶虫属种,如古等称虫Eoisoletus,小栉虫Asaphellus等,  相似文献   

18.
解放后的数年来,上泥盆纪的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在中国陆积有所发现,如湖北西南部长阳县及松滋县的黄家磴层,广东花县的打鼓领层,江西安远县的盘古山层以及甘肃天水县的巴都系红层,植物化石经作者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外文版)第1卷第2期。在那里对於中国上泥盆纪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和全世界同时代的地层及化石的关系,讨论比较详细。和全世界上泥盆纪相似,中国上泥盆纪植物群最重要的代表,是一  相似文献   

19.
乌桐系底部地层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的数年中,地层上及化石上新的重要发现时有增加。最近潘江同志对于南京龙潭附近的地质研究颇说,曾在雷鼓山剖面鸟桐系的含铁层中发现鱼化石,经刘宪亭同志鉴定,认为胴甲鱼类(Antiarcha)的一种,属名和种名俱未能鉴定,地层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因此潘江同志主张将鸟桐系底部的地层,即自高家边层以上的厚约70—80米左右的一段地层归於泥盆纪。这一段的顶部地层是一层深灰色页岩,顶部产胴甲鱼化石及植物化石并含有赤铁矿及褐铁矿结核和瘤状贫铁锰矿,局部呈薄层状。这一层厚约13米含铁的深灰色页岩层,潘江同志主张是上泥盆纪及下石炭纪的分界线,即在此层以上的地层,仍归於下石炭纪底  相似文献   

20.
浙江长兴龙潭组孢子花粉组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绪言孢粉分析在我国的普遍开展仅仅是晚近六、七年的事。解放前记载我国孢粉化石的资料极少,几乎没有正式的研究报告,古生代方面亦是如此。1926年,日人赤石(Y.Akasegwa)报导我国山东、河北及吉林三省少数煤样的显微结构时,曾略为提到其中的孢粉化石,并认为我国古生代煤样中所含孢子颇少。稍后,中国地质学家谢家荣(1931)在“中国煤的植物细胞组织与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一文中却指出,我国各时代的煤样都合有大量的小孢子。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证明:我国晚古生代合煤地层确合有大量孢粉化石,值得我国孢粉工作者从多方面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