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作为我国唯一的食用菌院士,是中国菌物学科专业的创始人,食用菌科研领域的开拓者,食用菌产业的领路人。在种质资源上,创建了“一区一馆五库”的菌物保育体系;在栽培技术上,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木腐菌草腐化”的创新理论,破解作物秸秆基质化利用技术难题;在深加工利用方面,构建了“食用菌主食化和全株高值化综合利用”的新思路;在应用推广方面,创造性提出了“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战略,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食用菌“五位一体”科技扶贫新模式;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创立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菌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菌物学科和食药用菌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该项目组为李玉院士菌物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吉林省食用菌创新中心、吉林省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经济菌物等6个平台的食用菌遗传育种及高效栽培研发任务,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  相似文献   

3.
正由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灵芝大会,将于2016年9月9-12日在浙江龙泉国际大酒店如期召开。会议同期,将召开由本刊主编李玉院士发起、中国工程院主办的国际经济菌物大会暨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经济菌物中国工程科技研究。届时,包括李玉院士在内的中国工程院不同学科的九位院士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林志彬教授、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David  相似文献   

4.
《菌物研究》2012,10(2):60+125-F0002,F0003
<正>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于2007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该中心是在原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的基础上建成的。在老一辈菌物学家周宗璜先生及其弟子李玉院士的带领下,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走过了从植物病理学专业、菌类作物学科,到菌物研究所、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发  相似文献   

5.
鲍大鹏 《菌物研究》2020,18(3):139-148
食用菌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的产物。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种植业中一种重要生产方式,中国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总结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探索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文中概况回顾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经历的4个历史阶段并总结了其主要的发展特征,并展望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食用菌学科建设的历史机遇、时代意义、建设任务、专业方向和重点内容等。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食用菌学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迫切需求,但是迄今为止食用菌学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希望本文能够在共同探讨食用菌学科建设路径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共同推动我国食用菌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鲍大鹏 《菌物学报》2021,40(12):3061-3063
食用菌学科建设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密切关联,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转型升级中,产生了大量的科学问题和需求,这成为食用菌学科科学研究中最好的方向和主题,也是食用菌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菌物学报》作为我国重要的菌物科学研究的期刊,每年刊登许多与食用菌学科相关的研究论文,今年再次集中出版一期"食用菌遗传育种及生理生化"主题的专辑,共刊登1篇综述、23篇研究论文和3篇新品种快报,这些论文的选题体现出我国科研人员越来越密切围绕食用菌产业中的科学问题、持续开展科学研究、积累学科知识、不断促进学科进步和产业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即产量和产值快速增加、栽培品种日趋多元化、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品牌质量不断提升和食药用菌文化逐渐兴起。分析了目前在精准产业扶贫、大健康产业、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方针政策背景下,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同时也指出了菌种混乱、异物同名、质量标准不规范、资源污染浪费严重、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轻简化的机械设备和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食用菌科学文化等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树立“三维”农业理念、把“菌物药”纳入中药范畴、进一步加大对食用菌产业扶持力度和建设国家级菌物资源保育区等建议,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地讨论了菌物学发展的前景,特别是在中国的前景。讨论的问题涉及到现代菌物分类新技术的概念以及和它密切相关的学科例如植物病原菌物学,菌物病理学,菌物生理学,菌物生态学,菌物地理学,生物工程在菌物中的应用,野生食用菌和药用菌的驯化栽培,菌根和菌毒。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地讨论了菌物学发展的前景,特别是在中国的前景。讨论的问题涉及到现代菌物分类新技术的概念以及和它密切相关的学科例如植物病原菌物学,菌物病理学,菌物生理学,菌物生态学,菌物地理学,生物工程在菌物中的应用,野生食用菌和药用菌的驯化栽培,菌根和菌毒。  相似文献   

10.
《菌物研究》2010,8(1):F0002-F0002
2009年12月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09年新增选院士名单。《菌物研究》主编李玉教授当选为农业学部院士。  相似文献   

11.
2021年是《菌物学报》(原名《真菌学报》)创刊40周年,我谨代表学报编委会向关心和支持《菌物学报》发展的魏江春院士、廖万清院士、李玉院士、庄文颖院士和康振生院士、向为《菌物学报》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主编王云章、余永年、白金铠、庄剑云和D.L.Hawksworth先生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感谢!向主管和主办学报的各级领导、各位审稿专家、广大作者和读者,以及关注《菌物学报》的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2.
后疫情时代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 《菌物研究》2021,19(1):1-5
回顾并总结了近年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食用菌产业的影响,以及给食用菌产业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后疫情时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菌物学报》2010,29(1)
<正>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承办的"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拟于2010年10月15-19日在上海召开。研讨会将展示我国近年食用菌科研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及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观点,为食用菌科研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信息共享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即产量和产值快速增加、优势基地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栽培品种和栽培方式日趋多元化、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品牌质量不断提升和食药用菌文化逐渐兴起。分析了目前在精准产业扶贫、大健康产业、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方针政策背景下,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同时也指出了菌种混乱、异物同名、同物异名、质量标准不规范、资源污染浪费严重、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轻简化的机械设备和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食用菌科学文化等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树立"三维"农业理念、把"菌物药"纳入中药范畴、进一步加大对食用菌产业扶持力度和建设国家级菌物资源保育区等建议,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菌物研究》2019,(1):F0003-F0003
吉林农业大学菌菜基地是2011年由吉林省和长春市政府共同投资6 000余万元建设而成,坐落于长春市农博园,占地1.5万m^2,建筑主体面积达9000m^2,是融合食用菌栽培、生产、加工、销售等生产链条,集自然博物、历史传承、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产业推广等为一体的多功能菌菜示范基地。菌物基地依托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玉院士团队,承担了教学、科研、生产、科普展览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蕈菌分类学     
正《蕈菌分类学》由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农业大学图力古尔教授主编,《菌物研究》期刊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作序,2018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蕈菌(大型真菌)分类学最新研究成果,是一本传统与现代研究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分类学教  相似文献   

17.
《菌物研究》2014,(4):F0003-F0003
<正>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药用菌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室在李玉院士的指导下,由包海鹰教授带领菌物药方向研究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创了菌物生药学的研究,在菌物药的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菌物药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菌物药中发现了结构新颖的新化合物及抗肿瘤活性成分,均为新产品的研制提供了基础。本研究室面积4 80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达800万元。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助教1人,实验员2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主持完成了"药用木腐真菌‘桑黄’资源及其抗肿瘤活  相似文献   

18.
王敏  韩丽  王雅兰  蒋娜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18,37(11):1540-1551
为了梳理和分析近些年国内外菌物学研究的整体状况、研究热点、发展脉络及研究趋势,本文分别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20本菌物学SCI期刊的1 762篇文献、《菌物学报》近10年发表的1 347篇文章以及中国知网中2 128篇食用菌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 5.0R7为数据分析工具,以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形成文献间引证与被引证的可视化知识网络。通过对可视化网络图谱的分析,揭示了近些年菌物学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分析结果表明,现今国际菌物学研究热点以医学真菌为主,并向生物合成、生物防治、内生真菌领域发展,国内菌物学研究以分类学、食用菌、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和漆酶为主要内容和研究热点。我们希望通过对菌物学文献的数据分析,帮助科学家及时掌握菌物学研究演变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文献,捕捉研究热点,探测研究趋势,从而对学科研究动向做出合理判断,指导科学家未来科研选题。  相似文献   

19.
《菌物研究》2013,(4):F0003-F0003
“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等单位承办,将于2014年3月在北京召开。大会主旨是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大会将从食用菌基础科学、公益技术、专业技术等不同层面开展食用菌科学技术交流。同时应广大食用菌从业者的要求,针对食用菌产业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开展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20.
《菌物研究》2013,(2):I0001-I0001
<正>项目名称:重要菌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编号:IRT1134) 学术带头人:李玉院士主持人:图力古尔教授骨干成员:王琦教授姚方杰教授包海鹰教授王大为教授本团队将继续对重要菌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进行深入研究,主要从物种资源及其利用、品种资源及其利用、功能成分资源及其利用和基因资源及其利用四个方向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