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麇鹿幼仔的活动同步性与同性聚群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幼体从出生到性成熟这段时间存在生理和行为上的巨大变化。麋鹿幼仔出生1周内,与成鹿和其它仔鹿呈隔离状态,且藏卧于隐蔽处,母鹿哺乳是引起幼仔活动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探讨麋鹿雌雄幼仔之间的聚群倾向和活动同步性指数。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地点和对象本研究在北京麋鹿苑内进行。麋鹿苑面积60hm2,1999年有麋鹿近160头。植被优势种类为蟋蟀草(Eleusineindica),画眉草(Eragrostiscilia nensis),马塘(Digitariasangunalis)和狗尾草(Se tariaviridis)等。年均气温13 1℃,1月平均气温-3 4℃,7月平均气温26 4℃。年…  相似文献   

2.
麋鹿幼仔一周龄内的活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军  梁崇歧 《兽类学报》1993,13(4):251-255
本文对麋鹿幼仔(4雄、6雌)在初生一周龄内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仔鹿白天大部分时间皆藏卧于隐蔽处,与鹿群呈隔离状态,其活动行为主要表现为求乳、运动、跟随或躲避等。初生仔鹿具有接近和跟随亲生母鹿的本能,在5日龄内其大部分活动都处在亲生母鹿的监护下,属伴随型;至6—7日龄后,仔鹿可随母鹿进入鹿群活动。  相似文献   

3.
1999~2006年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出生麋鹿幼仔224只,新生麋鹿幼仔存活率81.70%,死亡率18.30%.41只麋鹿幼仔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死胎、弱胎和弃子等.分析仔鹿初生体重与仔鹿死亡关系发现,存活仔鹿与死亡仔鹿的初生体重具有极显著性差异,体重大的幼仔更容易存活,事实上初生体重小于6.00 kg时仔鹿基本不能存活.北...  相似文献   

4.
2014年6—7月,对处于断奶前甘肃鼢鼠幼仔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幼仔的发育行为种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逐阶段增多。第一阶段主要以觅乳、睡觉和嗅闻为主;第二阶段增加爬行;第三阶段增加挖掘;第四阶段增加嬉戏和行走等;第五阶段增加贮食、食草、探视、修饰等。每阶段行为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其中各个阶段24 h内,睡觉和进食(包括觅乳和食草)时间在该阶段所占的比例均较大,依次为96.12%、82.41%、73.35%、66.24%、47.57%。第五阶段的行为种类与成年鼢鼠接近,该阶段具有1个活动高峰期和2个次高峰期,依次为07∶00、12∶30、19∶00,高峰期的主要行为有挖掘、行走、进食、贮食、嬉戏等。  相似文献   

5.
对成都动物园2005年和2008年出生长颈鹿幼仔在母兽哺乳情况下的1月龄内幼仔行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幼长颈鹿的主要行为有卧、走、站、吃奶、跑等,其中卧和站的行为分别占全天时间的61.7%和32.3%;幼长颈鹿在10 d左右开始学习采食青草,4周龄时明显能吃到一些青草.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初生幼仔体重较轻,仅为正常母体体重的千分之一,平均144.9±40.59 g(张志和和魏辅文,2006).初生体重在70 g以下的幼仔,常被称之为超轻体重幼仔,初生体重超轻、身体瘦弱活动无力,产后无叫声或叫声小是其主要特点.对于体重超轻初生幼仔的育幼,目前有1993年对一例初生体重为61 g的幼仔,在产后两周内采用胃导管喂母初乳、之后采取人工与母兽交替哺育的方法养育存活以及2000年对一只58 g幼仔进行全人工育幼存活7 d的报道(钟顺龙和何光昕,1997,侯蓉等,2000).2006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一只雌性大熊猫产下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仔初生体重仅51 g,经人工辅助哺育存活,该幼仔是圈养条件下育成的初生体重最轻的大熊猫.现将该例的育幼情况报道于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双向气味选择实验,观察了10日龄、14日龄、18日龄以及22日龄的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幼仔对双亲底物和陌生鼠底物的行为反应,探讨了幼仔对双亲气味辨别的行为发育。10日龄的幼仔对双亲底物与陌生鼠底物没有显著偏好;14日龄和18日龄的幼仔对双亲底物的访问、嗅闻、滞留和挖掘行为均显著多于陌生鼠底物(P<0.05);22日龄的幼仔对双亲底物的嗅闻和挖掘行为显著多于陌生鼠底物(P<0.05),但对双亲底物与陌生鼠底物的访问和滞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棕色田鼠幼仔在断乳前已完全能够辨别双亲气味和陌生气味,但随着日龄增加,22日龄的幼仔对陌生气味的偏好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用消毒鲜牛奶全人工哺育美洲狮幼仔的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消毒鲜牛奶先后2次对出生后即遭母兽遗弃的美洲狮幼仔进行全人工哺育。初步探讨了取出幼仔进行人工哺育的时机,人工乳的配制,幼仔的疾病防治以及保健护理等技术问题,并取得了试验成功。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群居哺乳动物具备通过叫声进行母幼识别的机制,而有关独栖动物的母幼识别机制鲜有研究。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典型的独栖动物,原始森林是保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的大型古树提供的育幼巢穴对大熊猫幼仔的存活至关重要。但是,近年来大型古树因受人为干扰而急剧减少,致使野生成年雌性大熊猫活动领域的重叠增大,在育幼期产仔大熊猫母兽对育幼巢穴的利用产生了竞争。大熊猫幼仔的体重约为成年大熊猫的0.1%,幼仔需要母兽高度关怀才能存活和成长。叫声是0-45日龄大熊猫幼仔向其母兽传递生理需求或所处状态的主要方式。然而,母兽能否根据幼仔的叫声识别自己的后代,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以274条大熊猫幼仔的尖叫声为例,首先对其进行个体独特性分析,然后通过叫声回放以及母兽对所回放的两种叫声的行为反应,验证大熊猫母兽能否辨别出其亲生幼仔。结果发现,尖叫声的17个声学参数中有14个具有潜在的个体判别能力(PIC>1);进一步的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基于这17个声学参数,78.5%的尖叫声被正确分配到对应的幼仔;叫声回放实验的结果显示,母兽在行为上更倾向其亲生幼...  相似文献   

10.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产后2 日(L2)、6 日(L6)、10 日(L10)、14 日(L14)和20 日(L20)的棕色田鼠母鼠对2 日龄、6 日龄、10 日龄和14 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行为和衔回行为,探讨了哺乳期棕色田鼠的母性行为与非亲缘幼仔的发育(日龄或个体大小)及母鼠产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哺乳前期(L2,L6),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大小显著影响母鼠的攻击行为(P < 0.05);在哺乳中期(L10,L14)及后期(L20),非亲缘幼仔的日龄对母鼠的攻击行为没有显著影响(P > 0. 05)。在整个哺乳期,母鼠对14 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最高(P < 0.05)。产后不同时间的母鼠对同一日龄非亲缘幼仔的攻击频次没有显著差异(P > 0.05)。这些结果表明,哺乳期内的棕色田鼠对非亲缘幼仔的攻击与幼仔的发育有关,与母鼠的产后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11.
上海作为典型的低海拔地区,气候、环境等条件均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存在很大差异。为了研究在上海出生并生活的大熊猫幼仔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与四川雅安的大熊猫幼仔生长发育是否存在差异,本文比较分析了上海、雅安两地大熊猫幼仔在母兽哺育、人工辅助育幼2种育幼方式下的体质量、体尺和其他器官的生长发育情况,并采用Chapman生长模型模拟了两地大熊猫幼仔的生长曲线。研究发现:上海大熊猫幼仔40 d、60 d和70 d的体质量显著大于四川雅安大熊猫幼仔(P <0. 05);母兽哺育的大熊猫幼仔40 d、60 d和70 d的体质量显著大于人工辅助育幼的大熊猫幼仔(P <0. 05);雄性大熊猫幼仔40 d、60 d、70 d和100 d的体质量显著大于雌性大熊猫幼仔(P <0. 05)。整体而言,大熊猫幼仔的体长增长最快,其次为腹围,尾长最慢。母兽哺育大熊猫幼仔的体尺数据稍高于人工辅助育幼,与海拔无关;而相同育幼方式下,高、低海拔组幼仔体尺之间的差异无明显规律。Chapman生长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上海和雅安两地大熊猫幼仔0~120 d的生长曲线,但2条曲线在拐点日龄、拐点体质量、最大生长率均存在一些差异。通过对两地大熊猫幼仔生长发育的差异研究,为上海地区繁育大熊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豚鹿1~10周龄幼仔人工喂育的日饲喂乳量和次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7年,采用伊利盒装牛奶或牛奶加鸡蛋黄配制成人工乳,饲喂成都动物园被母兽遗弃的8只1~10周龄豚鹿幼仔取得成功,对其日饲喂乳量和次数以及能量摄入与体重增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豚鹿幼仔1周龄的饲喂乳量为361.2 g/d±69.7 g/d,逐步增加到6周龄的609.1 g/d±85.5 g/d,再逐步减少到10周龄的225.6 g/d±105.5 g/d;出生第1周龄饲喂次数为8.2次/d±0.4次/d,之后逐步降低到10周龄时的2.3次/d±1.1次/d;通过人工喂育,豚鹿幼仔的体重从1周龄的2049.6 g±308.8 g,增加至10周龄的6540.8 g±666.4 g.  相似文献   

13.
室内饲养条件下,测量了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的体重,并探讨了胎仔数(分别为1只、2只、3只和4只)及父本缺失(母鼠单独抚育)对幼仔体重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棕色田鼠出生后第一周体重的瞬时生长率最高,此后逐步下降;出生后28~35 d,体重增益最大(P<0.05).出生后7 d,不同胎仔数的体重没有明显差异,但至断乳时(出生后21 d),胎仔数为2只的幼仔平均体重明显高于其它胎仔数的平均体重(P<0.05).与双亲抚育相比,母鼠单独抚育的幼仔在断乳时的体重明显下降(P<0.05).这些结果说明,哺乳期内棕色田鼠幼仔的体重发育与胎仔数有关.由于棕色田鼠是单配制,双亲育幼,父本雄鼠的缺失减少了亲本投资,影响了幼仔的身体发育.  相似文献   

14.
在麋鹿的发情交配季节 ,雄性麋鹿可区分为 3种类型 :“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群主”是一头圈占并控制雌鹿活动的优势雄性。“挑战者”不占有雌性繁殖群 ,但在发情场附近地点展示炫耀。当雌性繁殖群的雌鹿外出采食靠近“挑战者”的展示炫耀地点时 ,“挑战者”会积极地寻求机会与之交配。“单身汉”在繁殖季节不表现发情行为。他们像非繁殖季节一样采食 ,采食后蹲在水塘中休息。我们对何种因素决定麋鹿个体的发情交配计策感兴趣。 1996至 1998年夏天 ,我们在北京麋鹿苑观察麋鹿发情交配行为以分析导致这些行为差异的原因。结果发现 ,“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用于维持生命的时间预算与用于发情的时间预算成反比 ,并且 ,“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用于维持生命的时间预算与用于发情的时间预算差异显著。“群主”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发情占群 ,而用于采食、饮水的时间很少 ,所以 ,“群主”在发情期间基本上处于禁食状态 ,靠消耗体内脂肪维持生命。“单身汉”则相反 ,绝大部分时间用于采食、休息和反刍 ,基本上没有发情行为。“挑战者”在发情行为与维持生命行为之间的时间则居于“群主”与“单身汉”之间。交配次数是偏态分布的 ,与雄性发情时间呈正比。“群主”的交配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麋鹿的配偶制度、交配计策与有效种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志刚  李春旺  曾岩 《生态学报》2006,26(7):2255-2260
模拟分析了繁殖群体大小、繁殖偏倚和占群优势雄性数目对麋鹿的有效种群大小的影响.发现麋鹿占群优势雄性数目越少,其有效种群越小.麋鹿的繁殖计策对遗传多样性的保存的作用十分有限.雄性繁殖后代数目的方差越大,繁殖群体的有效群体越小.近交系数在封闭繁育种群中会上升.麋鹿有效种群越大,近交系数上升越快.根据分析结果,为了保存麋鹿种群中现有的遗传多样性,应当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麋鹿繁殖群的遗传谱系档案,检测参加繁殖的麋鹿的遗传结构,记录繁殖的麋鹿的谱系;(2)每个麋鹿繁育基地应建立两个以上的繁殖群,组成繁殖群时,应隔离亲缘关系近的繁殖公鹿和雌鹿;(3)由于麋鹿的繁殖系统是后宫制,组成的每个麋鹿繁殖群不宜太大,繁殖公鹿和雌鹿数目应尽可能相等;(4)组成迁地保护的奠基群体时,根据应根据麋鹿繁殖群的遗传谱系档案注意保留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奠基群体的遗传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周瑜  黄娟  张亚勤  吴毓  李泽碧 《广西植物》2022,42(2):324-332
为明确高粱穗分化进程的简易叶龄诊断方法,该文以杂交种'晋渝糯3号'和常规种'国窖红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播期,观察幼穗分化进程及对应的叶龄,分析各分化阶段与叶龄及叶龄指数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高粱幼穗分化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营养生长期、生长锥伸长期、枝梗分化期、小穗小花分化期和雌雄蕊分化期),不育的有柄小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算了1950-1991年整个期间和各个年代域我国某些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相应时域内的地磁活动指数Ap序列,提前一年和提前二年的Ap指数序列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年代域,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地磁活动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从而为这些传染病的预测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周侃  刘汉初  樊杰  虞虎 《生态学报》2021,41(1):268-279
随着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系统的影响持续增强,研究各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环境胁迫强度及其空间效应,是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背景下精准实施环境管控、规范保护利用行为的科学基础,对提升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在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4类人为源污染物排放量测算基础上,定量评估县域环境胁迫指数,解析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区域人类活动的点—线—面环境胁迫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源污染物排放对三江源地区的环境胁迫强度较低,且地域分异格局显著,中心城市(镇)胁迫强度较高,而国家公园所在的玛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4县仅为平均胁迫强度的1/2;2012—2016年间,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的环境胁迫呈显著\"点状\"空间效应,农牧业生产方式的\"面状\"效应突出,旅游和交通运输为由点及线的\"线状\"胁迫。建议从提升全要素环境设施承载能力、建立全覆盖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生产生活旅游活动全过程环境规制等方面,制定缓解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区域环境胁迫强度的管控与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