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为研究中国长足摇蚊幼虫(Tanypus chinensis)和霍普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扰动对表层沉积物氧气渗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采集梅梁湾表层沉积物,借助高精度溶氧微电极,研究两种生物扰动作用下,太湖梅梁湾表层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并根据氧气在流动培养体系中浓度的变化和在扩散边界层中的扩散过程这两种方法计算界面氧气交换速率。结果表明,中国长足摇蚊幼虫和霍普水丝蚓两种底栖生物扰动均能提高沉积物界面氧气交换速率,且微电极法的计算值要低于流动培养法。通过溶氧微电极剖面能够准确的获得氧气渗透深度的信息。结果发现:长足摇蚊幼虫的扰动能提高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并造成氧气在沉积物内空间分布的差异,长足摇蚊幼虫扰动后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由无扰动的6 mm增至10 mm。与长足摇蚊幼虫相比,霍普水丝蚓扰动没有增加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及造成空间分布差异。对比两种计算方法发现,在生物扰动作用下,由于生物作用的影响,根据氧气在扩散边界层的扩散得到的值可能会低估氧气的界面交换速率。 相似文献
2.
摇蚊幼虫广泛分布于各种类型的水体底部或水生植物间。由于种类多,且多数种类的个体数量大而成为淡水水体中主要的一类动物。摇蚊幼虫是重要的水生生物资源,对维持和促进渔业发展,关系重大。又因其区系组成与环境性能有密切关系,其群落组成和变化能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动情况,已被广泛应用于监测和评价水质。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和日本,对摇蚊科昆虫的研究十分重视。我国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截止1986年年底,仅报道176种m。近几年我们对辽宁省各河流及其他类 相似文献
3.
摇蚊幼虫对底泥中氮、磷释放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摇蚊幼虫对底泥中氮、磷释放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摇蚊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摇蚊幼虫能明显促进底泥中氮、磷的释放,而释放到水层中的氮、磷又容易被藻类吸收利用,从而促进藻类生长。这种生态效应与水体营养循环和富营养化的发生及发展过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摇蚊幼虫对底泥中氮、磷释放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摇蚊幼虫对底泥中氮、磷释放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摇蚊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摇蚊幼虫能明显促进底泥中氮、磷的释放,而释放到水层中的氮、磷又容易被藻类吸收利用,从而促进藻类生长。这利,生态效应与水体营养循环和富营养化的发生及发展过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对在重金属污染的天津市渤海湾淡水区域鉴定出的摇蚊耐污种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进行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和潜在功能研究,了解生境的变化对摇蚊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将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天津市渤海湾淡水区域鉴定到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用实验室蒸馏水饲养7 d作为实验室培养组,并提取实验室培养组和野外采集组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细菌基因组DNA,对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数据质控、序列对比和过滤,分析肠道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变化并预测肠道细菌潜在功能。【结果】基于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细菌16S rRNA测序结果共注释到11个门、13个纲、33个目、54个科、71个属、90个种以及105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实验室培养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较野外采集组下降,两组优势菌门相似,均包含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及脱硫弧菌门(Desulfobact...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浙江仙居国家公园内溪流中摇蚊幼虫的群落结构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于2016年8月对仙居国家公园内13条溪流59个点位进行了调查,运用Hilsenhoff生物指数对溪流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59个点位中有37个点处于清洁状态,19个点处于轻污染状态,3个点处于中污染状态.此次调查共获得摇蚊幼虫86种,隶属于4亚科51属.其中,摇蚊亚科种类数最多,有19属37种;直突摇蚊亚科次之,有21属35种;长足摇蚊亚科有9属12种;寡角摇蚊亚科最少,为2属2种.摇蚊亚科密度比重最大,为40.3%;长足摇蚊亚科与直突摇蚊亚科所占比重差异不大,分别为30%与29.4%;寡角摇蚊亚科比重最小,仅为0.3%.壳粗腹摇蚊为仙居国家公园溪流摇蚊幼虫绝对优势种;黄色多足摇蚊、流环足摇蚊、平滑环足摇蚊、纽流长跗摇蚊和小型棒脉摇蚊为优势种.仙居国家公园溪流中摇蚊幼虫指示种分析结果显示,平滑环足摇蚊、双色矮突摇蚊、台湾长跗摇蚊和渐变长跗摇蚊可作为污染水体指示种,流环足摇蚊可作为清洁水体指示种. 相似文献
8.
9.
汕头湾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汕头市主要的旅游区和水产养殖基地,其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2002年在此开展了重大科技术兴海项目,以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对汕头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汕头湾表层沉积物中Cd,Cu,Pb,Zn的平均含量超过海沉积物质量标准(Ⅰ类);以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Cd达到很强污染等级,Zn为强污染,Cu,Ni,Pb为中等污染;以单元素生态系数(Eri)评价,只有Cd的潜在生态风险达到很强等级,其它元素则只属于轻微潜在风险范畴;以多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汕头湾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中等强度;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与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的空间差异性一致,表现为由上游至下游呈波状递减趋势,其中以牛田洋和汕头港上游最为严重;这一污染特征主要是由集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特点、河流入海口及排污口的分布以及汕头湾的地理和水文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三种摇蚊幼虫RAPD扩增条件的优化及在昆虫系统发育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摇蚊科昆虫种群遗传的多样性,以促进对其资源的合理保护,以萨摩亚摇蚊Chironomus samoensisEdwards基因组DNA为模板,对摇蚊幼虫的RAPD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摇蚊幼虫RAPD扩增反应的最佳体系:按照利用优化的RAPD扩增条件进行研究,实验有着良好的重现性。用16个随机引物对3种摇蚊幼虫类群各10个个体进行RAPD扩增,其中萨摩亚摇蚊共扩增出78个条带,多态座位率为41.03%,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570,群体内相似度为0.8730;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Tokunaga)共75个条带,多态座位率为44.0%,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472,群体内相似度为0.8731;刺铗长足摇蚊Tanypus punctipennis(Fabricius)共67个条带,多态座位率为41.79%,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943,群体内相似度为0.906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刺铗长足摇蚊与红裸须摇蚊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5.
赣江上游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赣江上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采集赣江上游38个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Agilent 8800)分析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结合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主成分分析及沉积物质量基准等研究赣江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污染物可能的来源及评价其存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赣江上游沉积物中W、Cr、Mn、Cu、Zn、As、Cd、Hg、Pb等9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30、4.40、999.84、9.72、293.81、47.66、2.85、1.34、63.68 mg·kg-1;除Cr和Cu外,其余7种重金属的平均值均超过江西省土壤背景值。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表明,赣江上游表层沉积物中47.37%的采样点呈严重污染,28.95%采样点污染明显,其中污染程度章水段>桃江段>贡江段;地积累指数法显示,Mn、As、W、Pb呈轻度污染,Cd和Hg呈中度或偏重度污染;主成分分析显示,As、W、Hg、Pb具有相似的污染源,Cr和Mn具有相似的污染源;沉积物质量基准分析表明,对底栖生物可能产生毒性效应的重金属主要是Cd和Hg,主要分布在章水段和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了人工饲养定期取样的方法,测定了背摇蚊Chironomus dorsalis(Anderson)幼虫的龄数以及各龄的龄期。分别测量不同发育阶段幼虫的头壳长、颏中齿顶端至冠突前缘间距离、头壳宽、颏宽、颏中齿宽、触角长、触角基节长、触角比(触角基节与其余各节的长度之比)等8项指标,以期得到区分和判定幼虫虫龄的最佳形态特征及指标。运用频次分布、均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对8项指标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背摇蚊幼虫可分4龄,触角长可作为理想的分龄特征和分龄指标,其次是颏中齿顶端至冠突前缘间距离和颏宽。利用种群众数龄期法计算1-4龄幼虫的平均龄期分别为1.32 d、2.00 d、7.51 d和8.39 d,幼虫期共为19.22 d。 相似文献
17.
东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ICP-MS对东江河流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分析,发现东江沉积物中Cu、Zn、Cd、Hg等重金属呈现相同的变化特点,高值区和低值区基本一致.东江流域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是Cu、Zn、Cd、Hg、Pb,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57.29、213.21、0.98、0.42、50.77mg·kg-1,均高于中国大陆沉积物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东江流域沉积物污染程度和生态危害程度的评价结果显示,东江沉积物中地累积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Cd、Cu、Zn、Hg、Pb;从总的污染程度来看,东江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对生态风险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Hg、Cd、Cu、Pb、Zn;从总的生态风险指数上看,整个东江流域除处于上游的河源市段生态风险低外,处于中游的惠州段生态风险为"较高",处于下游的东莞段生态风险为"极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2015 年5 月大亚湾海域34 个采样站位表层沉积物和底栖生物生物体中5 种重金属(铜、铅、锌、镉、汞)的综合污染程度因子、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和生物-沉积物积累因子, 评估了大亚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和生物-沉积物积累程度。结果表明: 大亚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上呈现锌>铅>铜>镉>汞的规律; 空间上呈带梯度带分布: 北部沿岸海域含量较高, 南部口门附近海域最低。重金属污染属于中等-比较严重污染水平, 其中锌、镉、汞是大亚湾沉积物污染的主要因子, 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中等-较高风险水平, 汞、镉是较大的潜在风险因子。底栖生物生物体重金属含量上呈现锌>铜>铅>镉>汞。铜、铅、锌、汞四种重金属除铜、锌在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生物体轻度积累外, 其它均无明显积累表现, 而重金属镉呈现较强的积累现象。 相似文献
19.
惠州市3座供水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惠州市供水水库沉积物重金属(Cr、Cu、Zn、Cd、Pb和Hg)污染状况和垂直分布特征,于2008年5月在惠州市3座具代表性的水库湖泊区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运用ICPMS法检测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Igen)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进行污染评价,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座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随沉积深度的变化差异明显,一些重金属含量的垂直变化不明显,而另一些垂直变化明显(降低或升高),但各种重金属在不同水库沉积物中呈现特有的垂直分布特征.根据地积累指数可知,3座水库中沉积物主要以Zn和Pb污染最为严重,达到轻度至强度污染(含量分别为Zn:49.98 ~ 640.29 mg·kg-1;Pb:21.94~300.66 mg· kg-1),同时沉积物中部或底部受到轻度的Cu污染(含量为16.85 ~45.46 mg·kg-1),基本未受Cr、Cd和Hg污染.据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可知,3座水库沉积物的重金属潜在风险均处于较低水平.据PCA分析和相关资料可知,矿山开采与冶炼、城市化和农林业快速发展等人类活动影响了3座水库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污染.其中,Zn主要来源于矿产开采与冶炼;除矿产开采与冶炼导致沙田水库Pb污染外,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生活垃圾等是3座水库沉积物Pb污染的主要途径;Cu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林业污染.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南沙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南沙河是海淀北部地区的重要排水和风景观赏性河道,为全面了解南沙河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形态,并利用单因子指数法、Hakanson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南沙河表层沉积物各种重金属元素存在较好的同源性,污染程度为:Cr>Cd>Zn>Cu>Pb>Ni.基于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评价表明,该区域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由强至弱依次为:Cd>Pb>Cu≈Cr>Ni≈Zn,其中,仅Cd具有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除了京藏高速桥河段危害等级较高外,南沙河总体处于轻微的生态风险等级.形态分析表明,Cd的酸提取态含量高,迁移性最强,最容易对生物造成直接危害,其次是Pb和Zn,Cu和Ni具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环境危害,Cr产生环境危害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