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柑橘研究所承办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年度总结交流会”,于2008年4月22-23日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农作物种质资源领域的80多名专家和领导参加了会议。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和作科所有关领导莅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3月17-18日,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山东泰安组织召开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2016年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日程是,贯彻落实《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总结2015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实施进展,部署2016年实施计划和专项任务。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调研员厉建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束怀瑞院士、  相似文献   

3.
<正>3月16-17日,2015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2014年工作,安排了2015年实施计划和重点任务,着重部署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杨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出席会议并讲话。作科所副所长王述民主持大会开幕式。万建民指出,种子管理局自成立以来,对种质资源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保种工作的项目任务和经费都翻了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作物种质资源学术研讨会暨遗传资源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1年9月26-28日在西安市召开,农业部种子  相似文献   

5.
茶陵普通野生稻在恶劣的环境中进化获得了许多栽培稻不具有的优良性状,是栽培稻品种遗传改良可以利用的优异种质资源。从野生稻中发掘和利用优异基因是当前水稻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茶陵野生稻种质资源评价及其抗病、抗寒等优异基因的研究利用情况,探讨了茶陵野生稻在今后水稻育种研究中的利用潜力,为更好地利用茶陵野生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总结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近十年来取得的进展,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制定未来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决定于2011年9月召开全国作物种质资源学术研讨会暨遗传资源分会第六届会员  相似文献   

7.
农业种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截止到2023年,我国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有超过54万份,其中有8万多份是水稻种质资源,如何对这么庞大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精确评价与利用,这将对今后水稻种质创新与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精确鉴定、水稻新品系创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水稻种质创制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水稻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方面的进展,并归纳形成了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的新模式。最后,本文就当前水稻核心种质构建、种质资源鉴定与挖掘以及种质资源共享共赢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加强专用型核心种资的构建、种质资源的精确鉴定、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种质资源的共享机制以及种质资源的合作交流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水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作物种质资源学术研讨会暨遗传资源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1年9月26-28日在西安市召开,农业部种子局吕波处长和杨样,中国农学  相似文献   

9.
特种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关注特种稻种质资源研究.至今以丰富的特种稻种质资源为基础,积极开展特种稻特殊性状遗传分析的同时,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创新黑米、红米、软米、巨胚米、甜米等一系列特种稻新种质,并在水稻育种和生产上提供应用,为增加稻农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广泛开展特种稻资源的特殊性状鉴定和评价,筛选具有独特特性的优异种质资源,并进行基因型检测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核心种质构建;将多个特殊性状相聚合,创新赖氨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含量较高,黄酮、花青3-葡萄糖苷、生物碱等生理活性物质含量较高的水稻种质是今后我国特种稻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8月15-1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承办、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和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农业分会协办的第四届全国野生稻大会在昆明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新海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和云南省农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黍稷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历时22年,从全国23省(区)搜集黍稷种质资源8515份,并进行了16项农艺性状鉴定,编写中国黍稷品种资源目录,繁种入国家长期库贮存.对其中6000余份种质资源进行了蛋白质、脂肪、赖氨酸分析,耐盐鉴定和抗黑穗病鉴定,筛选出一批单一性状突出和综合性状优良的优异资源,有5份直接提供生产利用,其中3份被农业部评为1级和2级优异种质资源,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优异种质资源提供育种单位利用后在全国培育出43个优良品种,成为当地的主干品种,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9月2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以下简称"行动")项目首席科学家、《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主编刘旭院士和农业部种子管理局邹奎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刘春明所长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专家、项目办副主任杨庆文研究员等6人到湖南省调研"行动"  相似文献   

13.
2001-2005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水稻研究所参加6个国际水稻遗传评价试验圃(INGER),包括国际褐稻虱圃、稻瘿蚊圃、稻瘟病圃、白叶枯病圃、灌溉稻观察圃和靓粒香稻圃,引进水稻种质资源1778份,经鉴定试验和田间评价试验,评选出一批适合广东的抗病虫或具丰产潜能的优质种质。这些种质资源在我省水稻抗病虫性研究和抗病虫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2001-2005年用4个INGER材料培育出9个优质丰产抗病虫品种,合计应用面积25万hm^2。这些品种组合控制了广东水稻病虫褐稻虱、稻瘟病、白叶枯病的灾害性发生,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目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水稻研究所分别保留了200多份和5000多份可进一步利用的水稻种质材料。通过INGER试验引进的水稻种质资源对丰富广东水稻育种的遗传背景,提高广东省水稻抗病虫性研究和抗病虫育种水平以及种质研究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物种质资源是品种改良的物质基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水稻育种已经发展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农艺性状选择相结合的高级育种阶段,种质资源的评价必须满足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实际需要,进行分子辅助评价。本研究利用农业部《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NY/T1433-2007)推荐的24对 SSR引物,对32个水稻恢复系和13个水稻保持系资源材料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利用遗传相似系数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选择亲本进行种质创新,在中间世代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进对控制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型进行辅助选择,创制了系列新的优异资源。结果显示,32个水稻恢复系和13个水稻保持系资源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5244~0.8415、0.4783~1,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6965、0.6542;选用其中的R3076、中恢8006、229和巨风A/B作为亲本,创制了恢复系R7606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29A系列资源,稻米品质检测结果表明,R7606系列资源有11个品系达到国标二级稻米标准;229A系列资源中则有3个品系达到国标一级,1个品系达到国标二级标准。经田间观察和配组试验,结果显示R7606及229A系列资源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较好,可以作为杂交水稻育种的优良亲本。本研究还对水稻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过程中,如何利用对水稻优异资源的评价,拓展创新资源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多样性,促进水稻育种和生产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成立20周年学术论坛暨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06年11月16—17日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召开。会议开幕式由王述民副理事长主持,名誉理事长董玉琛院士致开幕词,刘旭理事长做了“团结协作,再接再励,为普及和提高作物种质资源科学技术而奋斗”的主题报告,遗传资源分会挂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所长致欢迎词。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总结“十五”以来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迎对基因组时代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新挑战,讨论近中期植物种质资源的发展战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与基因资源研究所与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共同举办的全国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2月25-26日召开,会议主题为“进入基因组时代的植物种质资源的发展战略”。会议由刘旭副院长(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理事长)和万建民所长主持,翟虎渠院长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种质资源是花生生物学研究和育种改良的重要基础。本文综述了花生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1)国内外对花生起源以及分类方法的研究;(2)我国及其他几个花生资源大国的花生收集保存概况;(3)花生优异种质鉴定评价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4)介绍了我国花生品种的历次更新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5)简述了我国花生种质创新的主要方法及取得的成效;(6)国内外关于花生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成果及应用前景;(7)花生优异基因挖掘的现状。文中指出,对于栽培种花生起源问题还存在争议,在花生资源收集保存、优异种质鉴定评价、种质创新、优异基因挖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对今后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期望为未来花生种质资源的利用和育种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正主管农业农村部主编刘旭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学会历史2000年《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3年《植物遗传资源学报》刊登内容和读者对象报道内容为农作物、林木、药用、花卉、草等各类植物有关遗传资源研究的创新性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综述或评论。刊登内容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种质创新、共享利用、信息管理等;起源、演化、分类等系统学;基因发掘、克隆、功能分析;分子标记开发、指纹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研究等。读者对象是从事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具有同等水平的专业人士。  相似文献   

19.
3月21-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2019年工作会议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方智远院士,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副司长吴晓玲,作科所所长刘春明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作物种质资源中心李立会主任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刘春明代表专项牵头实施单位致辞,高度评价了在全国协作下,2018年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一是资源保存总量突破50万份。新收集各类资源9704份,入国家库圃资源10485份,长期保存资源总量达502307份(其中国家长期库435550份,43个种质圃66757份)。  相似文献   

20.
水稻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编目、繁种入库、鉴定评价、繁殖更新、分发利用等研究是服务于水稻育种等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截止2010年,我国共整理编目水稻种质资源82386份,其中野生稻种、地方稻种、选育稻种、国外引进稻种、杂交稻资源、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