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贺氏菱头蛛和食虫沟瘤蛛对稻纵卷叶螟和稻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贺氏菱头蛛Bianor hotingchiehi和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捕食作用的数学模型分别为:Y'cm=3.9984-0.2083 x1 0.7917 x2 2.1250 x3 0.2917 x4 0.5625 x1x2-0.1875 x1x3 0.1875 x1x4 0.8125 x2x3 0.1875 x2x4 0.1875 x3x4-0.4703 x21 0.0305 x22 0.0305 x23-0.0940 x24;Y'nl=6.2832 0.2917 x1 0.5417 x2-0.1250 x3 3.625 x4-0.0625 x1x2 0.5625 x1x3 0.4375 x1x4-0.4375 x2x3 0.4375 x2x4-0.4375 x3x4-0.2299 x21-0.1047 x22 0.0250 x23 0.2709 x24 .结果表明,食虫沟瘤蛛是稻纵卷叶螟和稻褐飞虱的更为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贺氏菱头蛛对各种干扰作用表现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真水狼蛛对褐飞虱捕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的设计方法,研究了在不同的天敌密度、害虫密度、温度和光照时间的动态系统中,真水狼蛛对稻田主要害虫褐飞虱的捕食作用。得出其控制作用的数学模型为:y=27.4087 3.1667 x_1 6.8333 x_2-1.1667 x_3 0.5000 x_4-0.4258 x_1~2-0.9258 x_2~2-3.1758 x_3~2 .2500 x_1x_2 0.5000 x_1x3-1.5000 x_3x_4通过模型的主效应分析.得出了各环境因子对天敌捕食作用的影响。真水狼蛛对褐飞虱的日捕食量为19.372头。 相似文献
3.
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荧光物质稀土元素铕示踪法对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所施荧光物质的三种浓度20 mg/L、50 mg/L和100 mg/L 均为有效浓度,对水稻生长无可见的影响,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黄熟期四个生育期水稻、褐飞虱和拟水狼蛛的荧光物含量均随所施荧光物质浓度的增高而增高。褐飞虱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的取食量依次为抽穗期>孕穗期>乳熟期>黄熟期,分别为每克褐飞虱生物量在24 h内摄食水稻17.5910 g, 17.4510 g, 13.8290 g和8.7070 g。拟水狼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量为乳熟期>孕穗期>抽穗期>黄熟期,分别为每克拟水狼蛛生物量24 h捕食褐飞虱3.6380 g, 3.0830 g, 3.0770和2.8000 g。根据田间调查数据换算为每头拟水狼蛛捕食褐飞虱在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黄熟期分别为11头、11头、13头和10头。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稻田常用杀虫剂杀虫双、甲胺磷、扑虱灵3种农药对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 捕食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功能的影响。提出用功能减退率来综合评价农药对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24h杀虫双常用浓度540mg/L、810mg/L对狼蛛的杀伤力为12.63%、27.57%。功能减退率分别高达65.41%和81.3%;甲胺磷100mg/L24h对狼蛛的杀伤力和功能减退率分别为49.8%和68.56%。这2种药剂对狼蛛的作用机制不同,甲胺磷毒性大,狼蛛死亡率高,但对非致死狼蛛的捕食功能减退率比杀虫双处理略小,狼蛛的捕食功能恢复快于杀虫双处理。杀虫双处理的浓度越高,狼蛛的功能减退率越大、功能恢复越慢。扑虱灵对狼蛛的杀伤和功能减退均不大。2种药剂处理后狼蛛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约需7d左右。田间试验表明频繁地使用甲胺磷削弱了天敌功能导致飞虱再猖獗。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半部褐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发生区及其分布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我国东半部褐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动态与正午时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根据正午时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出两虫迁飞发生区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与T值间进行数学分析建立迁飞发生区预测模型,并可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6.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人工饲料的配方进行了优化,以化蛹率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稻叶粉、麦胚粉、玉米粉、干酪素、酵母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发育与化蛹率影响较大,大豆粉的影响不明显。通过统计寻优获得的优化配方为:每135 g人工饲料中,稻叶粉3 g、麦胚粉8 g、玉米粉4 g、干酪素4 g、酵母粉4 g。在温度27℃,相对湿度80%左右,光照L∶D=16∶8的条件下,使用该优化配方饲养稻纵卷叶螟,25.6%的供试初孵幼虫能完成幼虫发育并化蛹,幼虫期平均26.9 d,蛹重1622mg。与以前的研究结果比较,化蛹率与蛹重均有显著提高,而幼虫历期略短。 相似文献
7.
8.
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作用小于拟环纹豹蛛,两种狼蛛种内种间均存在干扰作用,且主要表现为残杀作用,狼蛛密度越高,干扰作用越大;拟环纹豹蛛对拟水狼蛛的残杀作用大于对其身的残杀作用,拟水狼蛛只存在自相残杀作用,对拟环纹豹蛛无残杀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2个转cry1Ab基因水稻(Bt水稻)品系KMD1和KMD2不同生育期叶鞘内Cry1Ab杀虫蛋白的含量及其通过褐飞虱和拟水狼蛛的转移和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这2个品系中抽穗期和黄熟期叶鞘内Cry1Ab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KMD1和KMD2中Cry1Ab杀虫蛋白可以通过食物链转移到Bt水稻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及其天敌拟水狼蛛体内。褐飞虱在KMD1或KMD2上取食2 d后,体内均含有Cry1Ab杀虫蛋白,但连续取食2、4、6、8和10 d后,其体内含量并未因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当拟水狼蛛捕食以KMD1或KMD2为食的褐飞虱时,在捕食2、4、6、8和10 d后,其体内均可检测到Cry1Ab杀虫蛋白,其含量并未随捕食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上升,但均显著高于相应时间褐飞虱体内的含量。可见,该蛋白可通过水稻转移至褐飞虱,再转移至拟水狼蛛,并存在明显的富集现象,而这种富集并不随蜘蛛捕食时间的延长而加强。拟水狼蛛捕食以KMD1或KMD2为食的褐飞虱时,其捕食量未受到显著影响,其中肠酶粗提物对Cry1Ab杀虫蛋白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建立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捕食作用的数学模型分别为:Y'cm=3.5072+1.6671x1+1.7200x2-1.004x3+0.6375x1x2-0.7625x1x3-0.2625x2x3+0.6020x^21-0.3538x^22-0.0807x^23;Y'sf=3.7612+0.4015x1+0.2573x2+1.6645x3+0.1250x1x3+x2x3+0.3372x^21-0.4820x^22+0.0641x^23.结果表明,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白背飞虱表现出更强的取食选择性.当猎物密度较低时,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作用为密度制约性,当猎物密度较高时,青翅隐翅虫对白背飞虱的捕食作用为密度制约性. 相似文献
11.
拟水狼蛛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运用田间观察与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稻田蛛蛛优势种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拟水狼蛛在重庆地区1a发生3-4代,第4代不完整,以第2代历期最短,第3代(越冬代)历期最长;以成蛛或幼蛛越冬;5月初即由田埂向稻田内迁移,在水稻生育期间出现3次卵高峰、2次种群密度高峰;在田间具掘土作穴习性,室内发现4龄后的幼蛛在袋状网内蜕皮、交配期和携卵期有结袋状网或幕状网的习性;属游猎型蜘蛛,可步行、跳跃在植株、水面、陆地等处捕食飞虱、叶蝉、粘虫、螟虫等多种稻虫,捕食量与龄期、蜕皮和性别有关;受惊时,能入水中潜行和潜伏。雌雄蛛均可多次交配,雌蛛一生可产卵3-6次,卵囊含卵量25-130粒,平均75粒。平均孵化率90.5%。孵化的幼蛛,先群集在雌蛛的背部,3-5d后离开雌蛛分散捕食。幼蛛一般蜕皮7-8次,出卵囊前已蜕皮至少1次。拟水狼蛛的产卵前期2-6d,平均3d;卵期9-15d,平均11.4d;幼蛛期57-133d,平均81.6d;成蛛期128-186d,平均140d左右,雌蛛较雄蛛长24-51d,平均39.6d。性比除第1代外的各代均为雌多于雄蛛。论文详细记载了拟水狼蛛求偶与交配行为过程、产卵与护卵习性、孵化及携幼行为、幼蛛生长、蜕皮、各龄期形态特征、亚成蛛及性成熟。幼蛛出卵囊后至性成熟的成活率为21.4%-56.3%,平均达35.0%。室内饲养发现在一定湿度条件下,不提供食物成蛛可存活28-57d,平均42.7d。 相似文献
12.
黄绿绿僵菌对两种稻田蜘蛛捕杀褐飞虱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喷施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cridum Driver et Milner孢子悬液对稻田蜘蛛捕杀褐飞虱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不感染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 Bsenberg et Strand和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 cticeps Bsenberg et Strand,只对蜘蛛喷施菌液不影响它们的捕杀褐飞虱的能力。而对褐飞虱喷施黄绿绿僵菌液后,褐飞虱活力明显下降,导致蜘蛛对其捕杀效果显著提高。在喷施黄绿绿僵菌106 、107、108/mL孢子浓度后,拟水狼蛛的平均捕杀量分别为10.5头/d、11.1头/d和11.4头/d,食虫沟瘤蛛的平均捕杀量分别为3.8头/d、4.3头/d和4.7头/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对蜘蛛和褐飞虱同时喷施黄绿绿僵菌不影响前者的捕杀力。这些结果提示,在稻田施用黄绿绿僵菌防治稻飞虱对蜘蛛天敌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拟水狼蛛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不同生境汞在土壤和蜘蛛体内的含量,研究了不同生境汞对拟水狼蛛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 表明:4个采集样点(S1、S2、S3和S4)拟水狼蛛体内重金属汞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重金属胁迫下,重金属汞含量高(S1、S2和S3)的拟水狼蛛体内GS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S4),是对照组的2.4~3.8倍.GSH含量与重金属汞含量显著正相关(r2=0.9624,P<0.01).对于GST、CAT和SOD,重金属汞含量高则酶活性低,GST、CAT和SOD酶活性与重金属汞含量显著负相关.因此检测拟水狼蛛体内的酶活性变化即可知环境中重金属汞的污染程度,提示拟水狼蛛可以作为重金属污染的重要监测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褐飞虱Niloparvata lugens Stl若虫在发育过程中中肠的凋亡细胞,使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生物素断端标记法(TUNEL)进行中肠组织切片检测,结果表明,1~5龄若虫中肠分别存在2%~5%的凋亡细胞。利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二盐酸(DAPI)染色法检测表明,存在Ⅰ,Ⅱa和Ⅱb期凋亡的细胞核,其特征包括染色体浓缩、边缘化及细胞核碎裂。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表明,早期凋亡的细胞呈现染色质浓缩、边缘化特征,晚期凋亡的细胞出现细胞核碎裂、形成凋亡小体及细胞质空泡化等。本研究揭示了在正常发育过程中褐飞虱若虫中肠有少量的细胞发生了凋亡。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调控中肠细胞的凋亡进程有可能使之成为防治该水稻害虫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