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文成 《人类学学报》2022,41(3):514-522
盘状石核以两面交互打击、向心剥片为主要特征,在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华北石片石器中盘状石核与非定型石核长期共存这一文化现象,展开剥片实验,分析了这两种剥片策略所获得的石片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石片的台面类型、背面片疤方向、保留石核台面边缘特征石片比例这三个指标可以有效区分这两种剥片策略,石片的技术分析对于理解华北石片石器工业的剥片策略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贵州普定白岩脚洞石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蔡回阳 《人类学学报》1989,8(4):335-342
本文对贵州普定白岩脚洞遗址中所获的1220件石片进行了分类观察。根据石片背面石皮的保存情况,疤与疤之间的关系,背疤的受力部位与石片台面的关系等特征,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石核的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郧县人遗址石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郧县人遗址中发现的石核占整个遗址石制品总数的26%。虽然数量仅77件,但从石核上可以看出打片以锤击法为主,采用硬锤直接打击。其利用率不高。石核的打片长度基本上只占该台面周长的一半以下,多在台面的一个边打片,剥片面上的石片疤多为单层,有些打下一块石片后就不再继续打片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甘肃杨上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核与石片的原料、形态和类型的分析,探讨了石制品所体现的古人类的剥片技术及其特点,并从原料适应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了其技术策略产生的原因。杨上遗址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打片采用锤击法;包括普通石核和盘状石核两种剥片模式。由于脉石英原料易碎且破裂方式较难预判,导致剥片的掌控难度大,故而石核多呈现出台面选择的机会性与不确定性,缺少对于台面的修整以及剥片面的固定深入开发。在石片毛坯加工修整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古人可能更倾向于生产大量的石片,并从中选取形态角度合适的边刃直接使用。石核、石片的类型组合以及原料的构成比例从早到晚无明显变化,体现了陇西黄土高原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传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西沟湾1号地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AMS-14C测年显示其年代为距今4.1-3.4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地点埋藏于永定河右岸第二级阶地后缘,发掘面积约27 m2,出土石制品218件,其中41件可以拼合为14个拼合组,拼合成功率为18.8%;其拼合关系可分为拼对(conjoin)和拼接(join)两大类型,其中的组合形式主要包括石核与石片、石片与石片、石片与断块以及石锤与断块四大类。石制品的打击特征以及部分拼合组的剥片序列分析显示,西沟湾1号地点剥片方法为硬锤锤击法,石核剥片主要通过台面或剥片面的转向以实现对原料的多次开发和利用,剥片程度较高;综合各拼合组的空间分布状况,较高的石制品拼合率以及大多数石制品表面和边缘较为新鲜锋利的保存状态等信息,推测该地点在埋藏过程中受到的扰动程度较小,人类行为应是遗址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程新民 《人类学学报》1988,7(3):286-286
前不久,长春地质学院师生在野外实习时,于长春市南郊红咀子发现一旧石器地点。在伊通河一级冲积阶地的下部,距地表三米深的砂层中发现猛犸象和东北野牛等哺乳动物化石。同层出土的还有石片一件,原料为水晶,呈铲形,其台面稍残,系后期破损,但半锥体和放射线清晰可见,其背面有多块浅平的石片疤,可以肯定是一件锤击石片,其边缘尚有细小的疤,可能是使用痕迹。
旧石器和猛玛象等哺乳动物化石一起出土, 表明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 文化时代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此次发现为在该区寻找古人类和古文化遗存提供了线索, 对研究当地 第四纪古气候、古地理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石片台面的分类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中国旧石器时代常见的石片台面的主要类型,提出两种世人不太注意的类型:有疤台面和刃状台面。  相似文献   

8.
周口店第15地点剥片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00,19(3):199-215
通过对周口店第 1 5地点出土的石核与石片的形态和技术特点的研究 ,本文发现该地点的石片主要由锤击法剥片产生。砸击法的应用已退居辅佐和陪衬的地位。这与周口店第 1地点在剥片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第 1 5地点石核的形态特征显示两种锤击剥片方式曾应用于该地点 :多向剥片和双向交互剥片 ,表明生活于该地点的古代人类能够成熟而系统地用锤击技术开发利用脉石英材料 ,并可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方式生产石片加工石器。该研究认为第 1 5地点的石制品中不存在真正的勒洼娄瓦技术产品。在打片时石器制造者偶尔对石核的工作面进行修理 ,但对台面则基本不做修整 ,直接打片。  相似文献   

9.
青磁窑遗址是山西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一。1976—1977年经过两次发掘,发表了初步研究报告。1984年和1987年,再次在遗址中发现了53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片占多数,其中有疤台面和修理台面石片是该遗址中以前未发现过的,从而丰富了青磁窑遗址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12年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登额曲下游河段调查所得的细石核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该流域的细石叶工艺。研究表明,石制品原料为通天河两岸的河滩砾石,主要为硅质岩。流域内楔形细石核为主要类型,细石核原型以石片为主,台面更新频繁,可见局部更新和全部更新两种方式,局部更新表现为沿台面周缘向内打下浅平、细小的片疤,全部更新表现为将原台面全部修掉。细石核楔状缘预制包括两面加工和单面加工两种方式。作业面更新可见局部更新、全部更新和作业面转移三种方式。局部更新表现为修掉原有作业面的一部分,全部更新即将原有作业面全部修掉,作业面转移表现为转向细石核后缘继续剥取细石叶。细石叶工艺对比研究显示,该区域细石叶工艺与"阳原技术"和"拉乙亥技术"在细石核原型选择、毛坯制作、台面更新以及细石叶剥取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泥河湾盆地大长梁旧石器地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2002,21(2):116-125
大长梁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 ,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东距小长梁遗址170米 ,野外观测和地层对比显示 ,二者的地层层位及文化层一致 ,应为同时期遗址。该地点试掘近 7平方米 ,共获得33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化石。出土石制品以小型为主 ,原料剥片利用率高 ,成器率低 ,动物化石多为哺乳类肢骨。其年代大于107万年 ,属旧石器时代早期。  相似文献   

12.
铜梁旧石器文化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铜梁旧石器文化地点中发现石制品300多件,除难以分类标本外,可分类的石制品为306件。本文主要是通过铜梁旧石器的研究,探讨其文化性质和意义。遗址的地层和共生的古生物化石将另行研究发表。石制品的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占74.8%,次为燧石,占12.4%,再次为闪长岩和硅质岩,分别占4.9和4.5%,还有石髓、砂岩和角页岩等,用量甚少,合占3.2%。据我们调查,遗址附近不出产做石器用的大砾石(砾径在150毫米以上),这样的大砾石产自涪江的高  相似文献   

13.
丁村54:90地点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94,13(3):209-285
此次研究的丁村54:90地点的石制品计171件,以大、中型为主,尤其是石器,大型者占石器总数的83.33%,在有刃类石器中,复刃多于单刃是其另一特点.54:90地点与54:100地点距离很近,高程相仿.两者的石制品差异显著,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7年8月, 对吉林延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周边进行考古调查时, 在石人沟林场东北的红旗河第2级阶地发现了该地点, 并进行了试掘, 面积为69m2。共获116件石制品, 其中出土86件, 采集30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工具、断块及废片。根据地层堆积、石制品特征组合及与周边旧石器遗址对比分析, 推测该遗址的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5.
丁村54:100地点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0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93,12(3):195-213
  相似文献   

16.
小口子史前地点发现的石制品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99,18(2):81-101
本文记述了小口子史前地点发现的石制品,可分为两组:非细石器工业制品和细石器工业制品,前者中的大多数石器,加工精致,形制规整,清楚可见用指垫法(莫斯特技术)修理,其中有些可与水洞沟文化层出土者对比,至少是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证迹。细石器工业制品中的石叶脊背具多种形式和端刃刮削器中锐刃较多,未见于以往记述的发现于中国境内细石器工业制品的文献中。  相似文献   

17.
丁村石制品再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源 《人类学学报》1988,7(4):306-313
本文用测量统计方法对50年代从丁村各地点采集的1932件石制品重新进行观察分析。初步结果为:石器原料多半为角页岩;打片很可能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偶尔使用,碰砧法也可能使用;石器组合以刮削器为主,手斧占一定比例;用大石片制成的大型尖状器长大于100毫米。总的来看,石器加工比较粗糙;大型尖状器和砍研器有反复加工痕迹;两面加工的工具占24%。  相似文献   

18.
丹江口库区果茶场Ⅱ旧石器遗址位于汉水上游左岸第三级阶地, 海拔150-155m, 2009年4-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500m2, 出土石制品132件。石制品类型有石锤、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 其中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手镐、手斧。剥片和加工石器的原料主要为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 锤击法为主要的剥片技术, 石核和石片的尺寸以中小型居多; 石器中, 砍砸器、手镐主要以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 刮削器多采用小型石片毛坯进行加工, 而手斧则以大石片为毛坯进行两面加工。遗址上部地层为强烈氧化的红色黏土层, 含钙质结核和锰质薄膜; 下部发育网纹红土。地层沉积物性质和地貌分析表明遗址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