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食用的水果我国古代的水果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本土所产,二是由异域传入。桃是自上古以来就被先民们重视的本土水果,它有非常好的适应性,无论东西南北皆可生长。《山海经》的《北山经》里的边春之山、《东山经》里的岐山、《中山经》的夸父之山和卑山,都有桃生长。而边春之山,大概在今天的昆仑附近,岐山则在今天的山西,卑山在河南。《尚书》也说:"(武王)乃偃武修文,归马于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的珍宝──龙骨不能滥作药用自古以来,人们一直热衷于用“龙骨”来治病,很多中药方中,有“龙骨”这一味药。所谓“龙骨”,当然不是指龙的骨骼,而是泛指古代脊推动物的一些骨头和硬体化石,例如恐龙、象骨和其它哺乳动物的骨化石,也有人把龟化石、螃蟹化石等等...  相似文献   

3.
湖北建始县又发现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我省建始县高坪龙骨洞中发现了5枚巨猿牙齿化石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研究,巨猿牙齿化石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知和利用灵芝的国家。中国的古籍中也存有大量与"灵芝"相关的记载。但是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灵芝究竟何时出现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一直众说纷纭。通过对"芝""灵芝""芝草"等字词进行深入剖析,以及对与"灵芝"相关的中国古代和现代文献进行研究,认为诸如"灵芝记载起源于《山海经·中次七经》、《孔子家语·六本》、《礼记·内则》、《列子·汤问》、《楚辞·山鬼》、《论衡·初禀篇》、《抱朴子》及《道藏》"等起源学说均值得商榷,并确认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才是记载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灵芝的最早文献,其中所记载的赤芝便是现在所言之灵芝。  相似文献   

5.
张元真 《化石》1990,(2):2-4
1918年春,中国农商部矿业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Anderson)博士在北京周口店查勘煤矿地质时,于周口店西南约二公里的“鸡骨山”的一个石灰岩裂隙中,发现和采集了一批小型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多数是啮齿类,此地即后来的第6化石地点。1921年安特生同美国古生物学家谷兰阶(WalterGranger)及奥地利师丹斯基(O.Zdan sky)再次来到周口店。在采石工人的指引下,在鸡骨山之北2公里的龙骨山北坡发现了后来被称为“北京人化石产地”的周口店第1地点。1923年,师丹斯基在龙骨山试掘,发现了已磨损的人类左上臼齿一枚,他把其他尚待整理的化石全部  相似文献   

6.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地理考察 ,发生在中国。《山海经》、《尚书》、《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等古代典籍记载 ,四千多年前 ,大禹治服洪水之后 ,率众大臣和科技人员考察华夏山川大地 ,记录物产风情 ,撰写国土资源白皮书 ,绘制国土资源分布图 ;并在此基础上将帝国统辖地域划分为九个行政区 ,称为九州。可惜古老的山海经图久已失传 ,所幸当年的考察内容被记录在《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文字中 ,并流传至今。《帝禹山河图》(画高5 4米、宽7 8米 )把《五藏山经》记述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的447座山 ,以及河流258…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西次三经》于山之后载 :“西水行百里 ,至于翼望之山 ,无草木 ,多金玉。有兽恶 ,其状如 ,一目而三尾 ,名曰 ,其音如夺百声 ,是可以御凶 ,服之已瘅”。为何物?兹为考释名实。经文说到的地理分布、栖息环境、形状生态、以及食疗作用。次第按序 ,诠释引证 ,演绎衍归。地理动物分布 ,自有区系 ,着眼动物地理 ,先行考释翼望之山的地理。翼望之山在《五藏山经》中两见 ,除《西次三经》之外 ,尚见于《中次十一经》。山名翼望 ,何意?翼字有多义 ,这里仅取与地理地貌有关的诠释。翼与音同义通 ,有水流湍急之义。参考《中次…  相似文献   

8.
<正>"北大荒"一词,最早见于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典籍之一—《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山(即长白山),有肃慎氏之国。"这里的"大荒北",只是一个地域的历史名词,泛指今天的长白山以北广大地区,后泛指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我国东北原始大荒原。历史发展到今天,狭义的北大荒,就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垦区。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古籍中,无论是古脊椎动物化石知识,还是古无脊椎动物化石知识和古植物化石知识,以及对化石形成原因和过程的认识,都有极为丰富的记载。在世界古生物学史上,一个国家有如此丰富而古老的记载,可以说唯有中国。我们理所当然地要给予很好地挖掘和整理,以便继承和发展。下面笔者先叙述古脊椎动物化石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消息和动态     
《人类学学报》1983,2(4):399-400
1976年(或1977年)笔者之一牛树森在县外贸部门准备上交到洛阳地区医药收购站的龙骨堆中挑选出两枚人类牙齿化石和四块人类头骨碎片化石,产地可能是县城以南营子公社刘家岭一带。 两枚牙齿是左上第一前臼齿和右上第一(或第二)臼齿。牙齿呈白色,接近牙冠基部微带黄色,已石化,齿根均不完全。经初步观察,在任何牙上均无齿带,牙冠基部周围不隆凸,牙齿较小不粗壮,冠面沟纹比较简单,这样一些进步的特征都是智人化石所具有的。  相似文献   

11.
蛇化石     
蛇,作为爬行动物,其始祖当与庞然大物恐龙是同时代者,最早出现于距今一亿年前的中生代.今天,人们已在沉积岩层中发现并挖掘出大量恐龙及其它爬行动物化石.唯独蛇化石的报道鲜有所闻,甚至在《地质辞典》(古生物、地史分册)中也未见记载.然而,在我国的古籍史料里,却不乏“石蛇”的记录.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其巨著《梦溪笔谈》(卷2第十八则)中有一段关于石蛇的记录:宋“治平中(1064~1067)泽州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状,畏之,不敢触,久之,见其不动,试扑之,乃石也.村民无知,  相似文献   

12.
梅花是我国原产,在商周时代已在我国广泛栽培,考古发现,在许多古代墓葬中,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和湖北长沙马王堆墓葬中,都有梅的果实。《诗经》中有多处谈到梅树,《山海经》记载:“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神农本草》记载:梅的花、果、枝、叶、根具有医药功效。经过栽培选育,梅花品种已有200余个。各地还保存有不少百年以上的古梅。  相似文献   

13.
<正>琥珀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非常广,世界各地的人们对琥珀有不同的称呼和释义,例如英语的“amber”、西班牙语的“succínico”、俄语的“янтар”,等等。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其称谓从诞生到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词汇都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演变。中文“琥珀”二字的由来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典籍《山海经·南山经》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南山经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相似文献   

14.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里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骨化石,俗称“龙骨”,就是古脊椎动物的遗骸。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比较稀少的,通常找到的骨化石都只是一些零散的骨头或牙齿。有时候,即使只是一小块化石,对于帮助解决产化石地层的地质时代,对于了解古地理、古气候条件和生物进化的历史,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下面用几个实际例子来说明一块骨化石在地层或生物史上的意义。渤海海底的披毛犀牙齿  相似文献   

15.
蟒蛇亦称琴蛇、谷蛇、金钱豹、梅龙蛇、金花大蟒,为我国最大的一种蛇,国内所产的蟒科动物计有2属2种,即沙蟒(Eryx miliaris)和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据记载世界上的蟒科动物有20属72种。 我国古籍上有许多关于蟒蛇的记载。比较早的有《山海经·海内南经》(公元前403—221年)、《名医别录》(公元502—536)、《新修本草》(公元659年)、《西阳杂俎》(公元904年)、《王济手济》和《本草纲目》等。说明古人对蟒蛇的产地、形态、生活习性、药用等各方面都作过一些观察。  相似文献   

16.
数千年来,中医一直用动物化石,即所谓的龙牙和龙骨治病。据说化石入药可治百病。1935年,德国古生物学家孔尼华就是在香港的中药店里偶然发现了一颗巨大的灵长类臼齿化石,这颗牙齿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物种。其后四年中,他在香港和广州作了进一步调查,又找到了三枚特大的牙齿,从而确定地球上曾生存过一种最大的灵长类——已绝灭的巨猿。孔尼华将其命名为 Gigantopithecus,意思是“巨猿”,种名为 bla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医史角度介绍了“龙骨”(古哺乳动物骨骼化石)的种种医药用途,读来颇有兴味。但必须指出:各种古哺乳动物化石乃属国家保护之列,为确保进行科学研究之用,严禁私人随意挖掘盗卖;有关医药部门应尽量采用代用品。  相似文献   

18.
千年鼍文化     
神奇的乐器 因扬子鳄的皮较为结实,古人很早就取其皮蒙鼓,称之为“鼍鼓”。蓬鼓频频出现在古代典籍之中。公元前12世纪的《诗经·大雅·灵台》记载,有民间乐器“鼍鼓逢逢”。《山海经》记载.黄帝用鼍鼓声震五百里,最终战胜了蚩尤。先秦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将鼍鼓称为“灵鼍之鼓“。鼍鼓成为当时古人政治、军事乃至民间生活中的神圣乐器。  相似文献   

19.
庞秉璋 《化石》2000,(2):8-9
《山海经·南山经》记载一种名为“类”的动物 ,据述 :“爰 (音蝉援 )之山 ,多水 ,无草木 ,不可以上。有兽焉 ,其状如而有髦 ,其名曰类 ,自为牝牡 ,食者不妒”。这种名“类”的兽 ,究竟是什么动物?自为牝牡的说法是荒诞不经 ,无稽之谈 ,还是言之凿实 ,确有其物 ?为此诠释征引 ,考证一番。经文说到“类”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形状体态 ,以及食疗作用。先从原文形态方面的记述 ,诠注解释。所谓“其状如” ,是说“类”的形状如。 ,今汉字简化为狸。古时、狸各有其字 ,各有其物。为猫属(汉·许慎《说文解字》则说猫为属) ,…  相似文献   

20.
古莲的研究现状及意义(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1999年第11期第2页)  莲在我国古籍文献记载中,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诗经·郑风》中记有:“山有扶苏,湿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可见在当时我国大地上有水泽的地方,已有莲的生长。我国古籍中关于“莲”的记载很多,莲在我国出土文物中,至少已有7000年历史。4.2 古莲的形态特征和染色体结构研究 莲是一种古老的双子叶植物,又具有单子叶植物的某些性状,主要反映在它的形态特征上。它的2枚基部合生的子叶,2片先出叶(幼叶)互生,二歧分枝式叶脉;实生苗“之”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