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赣江流域河岸带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赣江流域河岸带植物调查,发现该地有外来入侵植物17科27属31种,其中菊科最多有9种。对赣江流域河岸带入侵植物分布的分析显示:外来入侵植物发生在赣江全流域,上、中、下游河岸带植物群落中入侵植物的优势度无明显差异;河岸带植被类型对入侵植物的分布影响较大,草本群落和灌草群落中的入侵植物优势度明显高于乔木林群落;干扰对外来植物的入侵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无干扰方式下的群落相比入侵植物的优势度差异极显著,但干扰方式对入侵植物的分布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北京地区入侵植物扩散与分布规律,探讨影响入侵植物分布的驱动因子,对北京郊区12区县入侵植物分布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了北京地区入侵植物的水平分布格局和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并对影响入侵植物种数和分布的各类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47种,不同区县入侵植物物种数量差别较大,通州、门头沟等外来入侵植物分布较多;并形成3个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域。入侵植物在不同海拔高度都有分布,其数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表现出线形关系,低海拔区域100—900 m是外来入侵植物分布数量较多的海拔范围。通过对不同影响因子与入侵植物物种多度相关分析表明,进口额、一级公路密度与外来入侵植物数量显著负相关,而与林木覆盖率显著正相关,这些结论与入侵植物分布与扩散一般规律相悖,这与北京地区森林起源与以及人类活动对于植被干扰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形成的景观破碎化有关,多样性干扰为更多植物入侵提供了可能性。入侵植物分布格局和多样性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其防控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3.
红河流域的外来入侵植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红河流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本文论述了红河流域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列举了73种红河流域外来入侵物的种类,对危害比较严重的紫茎泽兰、飞机草、马樱丹、肿柄菊、凤眼莲和空心莲子草6种植物作了具体介绍.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控制对策,入侵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路域生态系统管理等几方面作了论述.结果表明,减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恢复本地植被是防止外来入侵植物入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认识区域尺度上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对预测入侵的影响和入侵种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聚类分析和排序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空间格局,并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强度对中国32个省级空间单位(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和澳门)中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数从南到北逐渐减少,导致这一格局的主要因子为无霜期;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密度由东南海岸向内陆递减,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交通密度;纬度是解释中国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组成变异的主要因子,因此中国32个省区可归为低、中、高纬度区3大类型。在此基础上预测中国东南部地区有遭受更多外来植物入侵的可能;此外,交通发达的区域也将成为外来植物入侵的热点区,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空气中的花粉组合基本上反映了当地的植被面貌, 与植物的花期相对应, 乔木植物的花期多在春季, 草本植物的花期多在夏秋季, 该地冬季基本上无植物开花, 冬季空气中的花粉应是当年或多年春、夏、秋季散落在地上又被风吹到空气中的表土花粉和一些外来花粉 ;表土花粉随海拔高程的降低依次出现山地草甸、针阔混交林或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山地灌草丛、滨海平原草甸和滨海草甸或滨海盐生草甸的等 5个花粉组合带, 分别为蒿 (Artemisia)唐松草 (Thalictrum)松(Pinus)桦 (Betula) 孢粉组合带、松桦栎 (Quercus) 蒿孢粉组合带、藜科 (Chenopodiaceae)蒿禾本科 (Gramineae)中华卷柏 (Selaginellasinensis) 孢粉组合带、藜科蒿菊科 (Com positae)香蒲 (Typha) 孢粉组合带和藜科蒿莎草科 (Cyperaceae)禾本科孢粉组合带 ;由于花粉在河水中是以悬移质颗粒被搬运, 因此在不同时期沉积物花粉组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中洪水期间河水对孢粉的分选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太子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子河河岸带69个样点的土壤分层调查, 研究了太子河河岸带土壤特征、空间格局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垂直剖面自上而下土壤含水率、土壤孔隙率、总磷、有机质和总氮含量显著减少, 容重、pH和有效磷在层间差异不显著。根据土壤理化性质, 将样点分为2类, 一类主要分布在太子河上游及某些支流上游, 该类土壤呈弱酸性, 有机质和总氮含量高, 另一类主要分布在太子河中下游, 该类土壤呈弱碱性, 有机质和总氮含量较低。利用冗余分析(RDA)识别影响土壤性质的环境因子, 结果表明海拔、年降水、年均温和距离河口的距离是影响土壤空间差异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7.
刺苍耳是原产于南美洲的菊科植物,2009年首次在新疆的伊宁县发现。于2010~2011年对新疆南北疆近40个县(市)中刺苍耳可能出现的区域进行调查,并采用样方法,对不同生境中刺苍耳分布相对集中的23个样地所有物种的多度、频度和重要值进行了观测和分析,以明确刺苍耳在新疆的分布区及其群落特征,为有效防治其扩散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刺苍耳分布于新疆的昌吉市、伊宁市、伊宁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新源县、察布查尔县、霍城县和尼勒克县,分布区海拔597~1 834m,生境类型包括荒漠草原和绿洲。(2)刺苍耳在荒漠草原和绿洲生境中的相对多度均处于首位,且在绿洲中达到最大值,为入侵区域最重要的物种;刺苍耳在2种生境中的相对盖度均为第一,且绿洲(46.83%)大于荒漠草原(43.00%)。(3)刺苍耳在2种生境中的综合适应力均最强,在绿洲中尤为突出,是其最易入侵的区域。研究表明,刺苍耳在新疆荒漠草原生境中尚处于局部危害阶段,但在绿洲中已处于蔓延期。 相似文献
8.
拉萨河流域外来鱼类的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当前拉萨河流域外来鱼类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0、2012及2014年对该流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水体环境进行了调查。共捕获4目6科17属25种鱼类,包括13种外来鱼类和12种土著鱼类。在42个采样点中的19个发现了外来鱼类,包括12处的湿地、6处的河流及1处水库采样点。外来鱼类基本都分布在下游,除了鲫(Carassius auratus)分布到了上游,鲤(Cyprinus carpio)、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分布到了中游。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土著鱼类是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和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最常见的外来鱼类为泥鳅、鲫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典范对应分析表明,该流域的鱼类群落同时受局域和区域环境因素的作用,二者对鱼类群落变异的总解释量为33.9%。海拔、圆石的比例和沙的比例与鱼类群落结构的关系最为紧密。今后应当开展外来鱼类的监控和清除工作,减少人为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以促进该地区外来鱼类的防控工作及土著鱼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滦河流域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但流域内仍存在水土流失、河流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基于实测资料及loadest模型等工具率定InVEST模型参数,定量评估了滦河流域各生态区2005、2010和2015年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服务及其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分析和基于网格的Moran′I指数分析了两项服务的作用机理和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分异,并探讨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二者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年、2010年、2015年滦河流域年均土壤保持强度为136.45 t/hm2,时间上呈现出先强增后微减的特点,空间格局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增加;流域总氮(TN)、总磷(TP)年均输出量分别为1526.73 t/a和82.89 t/a,输出量逐年增加且集中在流域中下游,流域整体水质净化能力有所减弱。流域内水体中TN、TP浓度与泥沙入河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服务关系整体上由协同向权衡转变,空间上的差异性表现为林地、草地集中区域(生态区A)多以协同关系为主,而农牧带交错地区(生态区B)多以权衡关系为主。建议未来滦河流域开展生态建设和管理工作时应统筹考虑土壤保持... 相似文献
10.
入侵植物剑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既可进行有性繁殖, 又能进行克隆繁殖, 其繁殖特征可能对其入侵性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较少。通过观测剑叶金鸡菊的花序开花动态、交配系统、种子萌发特性等有性繁殖特征及克隆繁殖特征, 研究了上述繁殖特性及其与入侵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剑叶金鸡菊每年4月下旬开始现蕾, 5-11月为花果期。单个花序的花期为5-6天, 至果实成熟开裂约18天。单个花序自交及同株异花授粉不亲和, 为异株异花授粉的异交型, 其花粉-胚珠比(P/O比)为103 549.40 ± 7 162.44。花序高花粉活力及本地蜂传粉行为保障了花粉资源, 因而结实率高达12 000粒∙株-1。自然条件下其种子的萌发率高达50%以上, 且2-3天即可萌发。剑叶金鸡菊克隆繁殖能力非常强, 整个生长季节均可见从根蘖长出的密集型克隆分株, 8月下旬开始出现游击型克隆生长, 通过密集型和游击型克隆生长, 剑叶金鸡菊排斥其他物种形成单优种群。上述研究结果说明, 剑叶金鸡菊的入侵性与其繁殖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区域性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及其入侵等级划分在地方入侵植物管理与防治对策的制定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文献报道、标本记录和必要的分类学考证,特别是通过2013-2015年对安徽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全面调查,统计分析了安徽省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原产地、区系组成和水平分布格局,并对其入侵危害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安徽省有外来入侵植物37科86属132种,总体上呈现种类丰富、原产于美洲的种类多、泛热带起源的种类多、危害严重的种类多、区域分化明显、入侵途径集中等特征。提出在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中应重点警惕起源于美洲的、泛热带分布属的植物和关注人类活动频繁的热点区域。还对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澄清了几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关于外来入侵物种认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红河流域的外来人侵植物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红河流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本文论述了红河流域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列举了73种红河流域外来入侵物的种类,对危害比较严重的紫茎泽兰、飞机草、马樱丹、肿柄菊、凤眼莲和空心莲子草6种植物作了具体介绍.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控制对策,入侵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路域生态系统管理等几方面作了论述.结果表明,减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恢复本地植被是防止外来入侵植物入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神农架地区珍稀植物沿河岸带的分布格局及其保护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神农架香溪河流域从源头到河口的不同海拔高度沿河岸带共设置 4 0个与河流方向平行的10 0m× 10m的样带 ,进行了植物群落学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沿河岸带分布有珍稀植物 14种 ,占神农架地区珍稀植物总数的 4 2 .4 % .这些珍稀物种主要分布在海拔 12 0 0~ 180 0m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珍稀植物种类的物种丰富度在中等海拔高度上最大 .珍稀植物的种类可划分为低海拔、中等海拔和高海拔 3组 .针对珍稀植物的分布特点 ,明确指出应重视河岸带在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珍稀物种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14.
Eric Tabacchi David L. Correll Richard Hauer Gilles Pinay Anne-Marie Planty-Tabacchi Robert C. Wissmar 《Freshwater Biology》1998,40(3):497-516
1. Riparia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were considered from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identify multiscale couplings with adjacent ecosystems and to identify research needs. 2. We characterized functional zones (with respect to vegetation development in association with various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within geomorphological settings using a delineation based upon erosional, transitional and depositional properties. 3. Vegetation dynamics within the riparian corridor are clearly influenced substantially by hydrological disturbance regimes. In turn, we suggest that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and diversity may widely influence riverine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especially as related to the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redox conditions occurring from upstream to downstream. 4. However,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linkages are the predominant controls of landscape connectivity within riparian systems. 5. The importance of riparian zones as sources and sinks of matter and energy was examined in context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ttributes, such as sequestering or cycling of nutrients in sediments, retention of water in vegetation, and retention, diffusion or dispersal of biota. 6. The consequenc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ommunities (e.g. animals and plants, micro-organisms and plants) on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are notably in need of research,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control of landscape features. Multiscale approaches, coupling regional and local factors in all three spatial dimensions, are need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ore synthetically and to model biogeochemical and community processes within the river-riparian-upland landscape of catchments. 相似文献
15.
崇明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崇明岛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乙炔抑制法,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河岸带(农田河岸带、林地河岸带、草地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岸带反硝化酶活性在(0.69±0.11)~(134.93±33.72) μg N·kg-1·h-1,不同土地类型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整体趋势为林地河岸带>农田河岸带>草地河岸带.河岸带表层土壤(0~10 cm)反硝化酶活性与其他土层(10~30、30~50和50~70 cm)呈显著差异(P<0.05).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硝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通过改变河岸带土壤自然结构和理化性质、降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影响土壤氮素的转化,从而抑制河岸带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外来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核DNA C-值的比较及其与入侵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8科10属13种外来入侵植物、6种本地植物和1种外来非入侵植物的核DNAC-值。结果表明:作为整体,外来入侵植物的平均核DNAC-值显著低于本地种和外来非入侵种,但对同属不同类型植物进行比较,未发现一致的规律;在4个既包含外来入侵种又包含本地种的属中,泽兰属(Eupatorium)和鬼针草属(Bidens)外来入侵种的核DNAC-值显著低于同属本地种,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的2种外来入侵植物中仅有1个种的核DNAC-值显著低于同属本地种,而草胡椒属(Peperomia)外来入侵种的核DNAC-值显著高于同属本地种;表明核DNAC-值与外来植物入侵性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7.
Nitrate depletion in the riparian zone and stream channel of a small headwater catchment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A. Bryce Cooper 《Hydrobiologia》1990,202(1-2):13-26
A mass balance procedure was used to determine rates of nitrate depletion in the riparian zone and stream channel of a small New Zealand headwater stream. In all 12 surveys the majority of nitrate loss (56–100%) occurred in riparian organic soils, despite these soils occupying only 12% of the stream's border. This disproportionate role of the organic soils in depleting nitrate was due to two factors. Firstly, they were located at the base of hollows and consequently a disproportionately high percentage (37–81%) of the groundwater flowed through them in its passage to the stream. Secondly, they were anoxic and high in both denitrifying enzyme concentration and available carbon. Direct estimates ofin situ denitrification rate for organic soils near the upslope edge (338 mg N m–2 h–1) were much higher than average values estimated for the organic soils as a whole (0.3–2.1 mg N m–2 h–1) and suggested that areas of these soils were limited in their denitrification activity by the supply of nitrate. The capacity of these soils to regulate nitrate flux was therefore under-utilized. The majority of stream channel nitrate depletion was apparently due to plant uptake, with estimates of thein situ denitrification rate of stream sediments being less than 15% of the stream channel nitrate depletion rate estimated by mass balance.This study has shown that catchment hydrology can interact in a variety of ways with the biological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nitrate depletion in riparian and stream ecosystems thereby having a strong influence on nitrate flux. This reinforces the view that those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ing of these ecosystems need to consider hydrological phenomena.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不同海拔梯度森林土壤中性糖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7月,采集长白山北坡5个典型植被带(阔叶红松林、明针叶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林下土壤,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下森林土壤的中性单糖分布、数量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中性糖来源差异探讨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化学积累机制.结果表明: 在长白山不同海拔梯度下,森林土壤的中性糖差异显著,中性糖来源碳在土壤有机碳(SOC)中的相对含量为80.55~170.63 mg·g-1,并且随海拔升高呈递增的趋势.采用多元线性拟合分析发现,生长季平均气温是影响土壤中性糖相对含量的主要因素,低温有助于中性糖的积累.土壤中(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木糖)为1.62~2.28,且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说明土壤中微生物来源中性糖的贡献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微生物熵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说明低温条件下微生物活性下降而对外源碳的利用效率提高,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转化后,以微生物同化物的形式固存于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微生物来源中性糖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苏州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苏州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概况,对苏州地区6个县市(包括常熟、昆山、苏州、太仓、吴江和张家港)26个样点内不同生境中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每个样点有外来人侵植物7~25种,平均每个样点有17.9种.在26个样点中观察到外来入侵植物57种,隶属于19科45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种类最多(23种),占总种数的40.4%;豆科(Leguminos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禾本科(Poaceae)、伞形科(Apiaceae)、苋科(Amaranthaceae)和旋花科(Convolvulaceae)种类也较多.原产于北美洲和欧洲的种类分别有20和12种,分别占总种数的35.1%和21.0%;还有17种原产于美洲的其他区域,少数种类原产于非洲、西亚和地中海地区.在57种外来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有55种,非多年生植物有44种,分别占总种数的96.5%和77.2%.有18种的频度超过50%,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和一年蓬[Erigeron annuus (L.) Pers.]的频度最高,分别达到96.15%和92.31%,且多度等级均属于极多级(Soc);空心莲子草[ Ah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和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的频度也均在80%以上,且多度等级也属于极多级(Soc).调查结果表明:苏州地区外来植物入侵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