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苗 《蛇志》2007,19(2):156-157
糖尿病足于1956年由Oakley首先提出。1972年Callerall再次明确其定义: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病。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足群体也在逐渐扩大,甚至达到糖尿病患者的49.5%,因此而被截肢者占到非外伤性截肢的50%。且一侧肢体做了截肢,50%的患者另一侧肢体5年内也不得不截肢。  相似文献   

2.
李杰 《蛇志》1997,9(2):23-25
高血压是常见病,在外科领域围手术期尤为多见,发生率约占30~60%.也有报道术前高血压占30%以上.我院1996年7253例麻醉病人中有原发或继发高血压595人,占8.2%.高血压是手术和麻醉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麻醉医师做好高血压病人围术期的诊断、监测和麻醉管理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张华 《蛇志》2011,23(1):79-80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宫腔以外着床,俗称宫外孕,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开腹切除患侧输卵管,但生育几率大大下降,这对要求生育的妇女是难以接受的。2004年6月~2010年6月对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宫外孕102例患者的围手术期实施整体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海峰 《蛇志》2012,(4):425-426
近年来,腹腔镜在妇科领域发展迅猛,从最初单纯的检查诊断发展到广泛的手术治疗,使大部分需开腹手术的妇科病患者可用腹腔镜手术代替。我科于2011年2月开始广泛开展腹腔镜手术的诊治,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马美英 《蛇志》2006,18(2):149-150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和它本身的色素上皮层分离。它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性、致盲性眼底疾病,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特别是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应争取早日手术治疗。2003年1月~2005年1月,我院采用巩膜外冷凝外加压环扎术治疗视网膜脱离58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8例患者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8岁。全部患者均行冷凝外加压环扎术。术后全部患者视网膜均达到解剖复位,且无感染发生。2护理2·1术前护理(1)术前心理护理。患者因视网膜脱离而视力减退,心理负担很重,既希望尽快手术,又对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本组研究的对象为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420例结肠癌患者,并随机将所有的患者分为两组,腹腔镜手术组与传统开腹手术组,每组分别由210例直肠癌患者组成,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护理指标进行详细的观察与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组与传统开腹手术组患者在手术之前的ASA评分、Dukes分.期以及手术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无论在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还是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少于传统开腹手术组患者(P<0.05,),且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术后的并发症也明显少于传统开腹手术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直肠癌患者而言,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问短,并发症少等临床优点.而加强患者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则保障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手术并发症、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和改进围术期安全质量管理对其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对可能引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元性分析和多元性回归分析,并对实施新的管理制度和改进管理模式前、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作对照分析。结果 单元性与多元性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吸烟史、麻醉风险评估≥2级、切口类型≥Ⅱ和手术时间>3 h与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有显著相关性(P在0.000~0.019以内),而且均为诱发的高危因素(OR在2.860~9.710以内)。改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下降1.40% ( P=0.002)、1.30%( P=0.000)、1.62%(P=0.000),实施手术安全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后手术死亡率降低了0.16%(P=0.002)。结论 加强和改进围术期安全质量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对持续改进手术质量、保障病人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108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5例,存活103例,随诊1—12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价:Ⅰ级33例,Ⅱ级40例,Ⅲ级16例,Ⅳ级10例,Ⅴ级4例。结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能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适应,提高手术耐受力,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护理干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干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干预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出血以及胆漏、放射痛、肠粘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采取系列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围手术期合理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治疗与护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82例喉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护理经验,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所实施的术后患者均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82例喉癌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喉癌术后护理,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加强临床输血的规范操作,提高临床护士输血过程中的执行力,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和效果。方法 按照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的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5个步骤,对护士执行输血时间的工作质量进行改进。结果 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输血时间执行不符合率明显下降,从51.28%降至12.44%。2008年修订标准进行质量监控,全年执行质量均在控,不符合率最终降低至10.00%以下。结论 应用六西格玛的改进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士的输血执行力,是输血质量和效果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六西格玛(6σ)质量管理方法分析临床生化检验项目质量控制数据,评价其分析性能,设计生化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方法并指导其质量改进。方法:收集2010年度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室内质量控制及室间质量评价的数据,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案允许总误差(TEa)标准,采用公式值=[TEa%-偏倚(bias%)]/变异系数(CV%),计算检验项目的σ值,绘制标准化6σ性能决定图,评价检验项目分析性能,设计质量控制方案,计算检验项目的质量目标指(QGI),查找导致性能不佳的主要原因,提出优先改进方法。结果: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中,常规生化和干式生化的检验项目达到6西格玛水平分别占66.6%和58.4%,达到5~6西格玛水平分别占4.8%和8.3%,达到4~5西格玛水平分别占4.8%和8.3%,4.达到3~4西格玛水平分别占4.8%和16.7%,在3西格玛水平以下分别占19%和8.3%,全部检验项目的平均σ值分别为9.33和6.95。在12个6σ值<6的检验项目中有50%要优先改进精密度,25%需要优先改进准确度,其余则两者都要改进。结论:6σ质量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化学检测性能评价,设计个性化的质量控制方案可更有效地控制质量,有助于不断提高临床实验室生化检验项目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利用描述性综述的方法,总结近10年来医疗服务绩效信息透明对医疗质量促进效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检索Web of Knowledge、Pubmed等数据库,最终纳入31篇密切相关文献。结果表明,国外一般通过医疗报告卡或网站向公众公开医疗服务绩效信息,改善了医疗服务行为,但对病人选择服务提供者和临床结果的改善作用有限。我国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医疗服务绩效信息向更广泛的使用者公开,引导病人利用医疗服务绩效信息选择医疗服务提供者。  相似文献   

14.
以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07—2008年全部住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非计划再手术病例,探讨非计划再手术发生原因。共分析2007—2008年非计划再手术病例共432例,未达预期效果手术再调整、切口问题、手术后出血、手术部位感染、手术损伤是导致二次或多次手术发生的主要原因。医院应该监测非计划再手术事件,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发现围手术期存在的质量问题,以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和建立以患者满意度为导向的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新模式。方法 分别于2013年7—8月(改进前)和2014年3—4月(改进后)两个阶段的各500例出院患者采用随机留置问卷法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两次调查结果。结果 经过有针对性地实施改进措施半年后,再次调查时亟需改进的3个指标的满意度显著改善。结论 以患者满意度为导向的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管理,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医院运营思想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医院门诊工作现状,扩大项目、夯实基础、细化流程、建立机制,实现多院区医院门诊工作专家及专病专业化、各院区门诊资源均衡化、门诊诊疗模式多样化、门诊服务流程标准精细化、门诊诊疗全程信息化、社会不同人群及层次门诊服务需求特需化。  相似文献   

17.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及住院天数,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不良反应,必须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来源、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给药的时机、使用的疗程、选择的种类、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及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管理等几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开展优质医院创建工作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从“质量优、技术优、服务优、管理优、品牌优”等方面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的经验与体会,探讨了优质医院的标准、遴选方式及创建要点,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9.
1963例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围术期抗生素使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研本院眼科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制订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眼科2008年归档病例进行围术期用药调查,用表格形式进行统计。结果:1963例进行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其中1946例(99.13%)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无感染病例发生;首次给药时间为术前0.5-2小时221例,术前24小时114例,术后当日1611例;预防性用药病例术后1-3天停药428例,4-6天停药1235例,大于等于7天停药283例。使用青霉素类293例;喹诺酮类325例;头孢3代939例;头孢4代112例。结论: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属清洁手术,围术期存在抗生素滥用和用药时间过长问题,提示眼科围术期抗生素使用管理亟待加强和干预。  相似文献   

20.
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对医疗服务的切身感受。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我国《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已于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较先前的相关法规,该办法凸显诸多亮点:突破性建立了国家层面的管理体系,明确了管理责任主体,更加注重环节质量管理,强调了对于风险的防范,确定了监管主体和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对于提升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尚存不足之处,应及时补充和完善相关制度,使之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医疗质量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