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从思茅藤(Epigynum auritum (schneid.)Tsiang et P.T.Li)的茎皮中分离到一个新的化合物,命名为思茅藤甙(Epigcoside)Ⅰ和已知化合物Ⅱ。通过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证明,其结构为Ⅰ(+)—儿茶素-3-O-α-D-葡萄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甙((+)-catchin—3-O-α-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Ⅱ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 相似文献
3.
从丽江产黄瓜藤甲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分析鉴定为α-菠甾醇(1)、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2)、β-谷甾醇(β-sitosterol,3)、豆甾-7-烯-3-O-β-D-葡萄糖苷(4)、22-亚甲基-9,19-环羊毛甾烷-3β-醇(5)、(2S,3S,4R,10E)-2-(2′,3′-二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烯-1,3,4-三醇(6)、(2S,3S,4R,10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烯-1,3,4-三醇(7)、(2S,3S,4R,10E)-1-(β-D-葡萄糖苷)-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烯-1,3,4-三醇(8)、大豆脑苷(9),除化合物3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利用Sephadex LH-20,硅胶柱色谱和硅胶制备薄层色谱等分离方法反复分离纯化,从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 Wall.ex Roxb)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它们为二十五烷酸(1)、木栓酮(2)、5-氧阿朴菲碱(3)、3-氧化齐墩果酸甲酯(4)、齐墩果酸(5)、羽扇豆-20(29)-烯-3-酮(6)、羽扇豆醇(7)、β-谷甾醇(8)、脱镁叶绿甲酯酸(9)。化合物2,6、7、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6.
排风藤中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茄属植物排风藤的全草中分离得到了4个皂苷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25R-螺甾-3-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1),5α,25R-螺甾-3-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2),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呋甾-△5-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3),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呋甾-△5-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葡萄糖苷(4).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排风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对于小花清风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目前较少报道,为了阐明小花清风藤的物质基础,该研究对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的干燥叶,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化学分析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小花清风藤干燥叶的甲醇超声提取物中进行分离共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N-反式阿魏酰酪胺(1)、N-顺式阿魏酰酪胺(2)、N-反式-对-香豆酰酪胺(3)、N-顺式-对-香豆酰酪胺(4)、N-反式-对-香豆酰章鱼胺(5)、N-顺式-对-香豆酰章鱼胺(6)、阿魏酸(7)、芹菜素(8)、木犀草素(9)、咖啡酸(10)、5-氧阿朴菲碱(11)、齐墩果酸(12)。其中,化合物2、4-9为首次从清风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九龙藤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九龙藤(Bauhinia championii Benth)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5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Quercitrin(1),Myricitrin(2),(-)-Epicatechin gallate(3),5,6,7,3’,4’,5'-hexamethoxyflavone(4),5,6,7,5'-tetramethoxy-3’,4'-methylenedioxyflavone(5)。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另外,本文首次归属了Myricitrin的1HNMR信号。 相似文献
9.
翅果藤的细胞毒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翅果藤(Myriopteron extensum (Wight)K.Schum)的甲醇提取物及其不同的极性部位进行的细胞毒活性筛选发现乙酸乙酯、正丁醇部分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首次对其成分的研究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齐墩果酸,α—香树素乙酸酯,β—香树素乙酸酯,羽扇豆烷乙酸酯,乌沙甙元和胡萝卜甙。进一步的活性测试和化学研究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10.
锡叶藤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锡叶藤为五桠果科锡叶藤属植物 ,常绿木质藤本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有收敛止泻、消肿止痛的功能 ,用于腹泻、便血、菌疾、肝脾肿大、子宫脱垂、白带、风湿性关节炎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 ,1991)。其乙醇提取物经活性筛选 ,有较强抗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 lardisease)和抗病毒活性 (antiviralactivity)。其化学成分未见报道 ,为了探讨其活性成分 ,我们对其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锡叶藤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的 11个化合物 ,经波谱分析 ,分别鉴定为 :良姜素 (iza… 相似文献
11.
Elev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twigs and leaves of Rourea microphylla (Hook. et Arn) Planch. They were identified as 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ide (Ⅰ), hyperin (Ⅱ), quercetin (Ⅲ), astilbin (Ⅳ), β-sitosterol (Ⅴ), β-sitosteryl-β-D-glucopyranoside (Ⅵ), physcion (Ⅶ), erythroglaucin (Ⅷ), stearic acid (Ⅸ), palmitic acid (Ⅹ) and n-nonacosanane (Ⅺ) respectively, by means of UV, IR, NMR, MS spectra analyses and through chemical methods. The compounds Ⅰ, Ⅱ, Ⅲ, Ⅳ, Ⅵ, Ⅶ, Ⅷ, Ⅸ, Ⅹ and Ⅺ were first reportedin the Rourea genus.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羊角拗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鉴定出27种成分,占其总量的60.86%.根的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何帕-22(29)-烯-3β-醇(32.70%)、棕榈酸乙酯(6.35%)、2-十五烷酮(4.76%)、蒲公英赛酮(2.84%)、豆甾醇(2.50%)、棕榈酸(2.08%). 相似文献
14.
黄晓冬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16(2):78-80
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Hook.et Arn.)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湖南、台湾、江西、浙江、安徽及福建等省区,资源极为丰富[1]。赤楠果可生食,风味酸甜,并可用于提取天然红色素[2]。笔者对赤楠果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野生食果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裸花紫珠治疗烧烫伤的活性部位,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实验采用90°C热水造成大鼠烫伤模型。以伤口面积大小,伤口性状,如颜色、软硬程度等为指标,通过宏观和微观检测筛选裸花紫珠治疗烧烫伤的活性部位。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进入组织增生重塑期后,石油醚组相较其它各组,伤口愈合最为显著;在组织增生最后的成熟期,石油醚组的表皮和真皮恢复得最好,伤疤最小。石油醚组的VEGF浓度在早期出现了明显的上调;在第21天时,TGF-β1的表达水平最低。裸花紫珠治疗烧烫伤的活性部位初步推测在石油醚层,其治疗烧烫伤作用机制可能是早期裸花紫珠使VEGF上调,在后期下调了TGF-β1以达到。本研究为裸花紫珠治疗烧烫伤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纸层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液-质联用等技术对福建野生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Hook. et Arn.)Benth.〕果实红色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红色素主要含有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cyanidin-3-rutinoside)和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cyanidin-3-glucoside)2种花色苷,呈鲜艳的红色,可作为天然保健食品的色素添加剂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对林龄为25 a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 Burtt et Hill]纯林、南酸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 )混交林和南酸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 Hook. ]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的解剖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在25 a的树龄内,南酸枣-马尾松混交林、南酸枣-杉木混交林和南酸枣纯林中南酸枣木材纤维的长度分别为0.843~1.401、0.858~1.489和0.873~1.347 mm,宽度分别为19.28~23.58、19.34~22.34和19.76~25.26 μm,长宽比分别为39.70~62.04、39.20~63.96和40.60~59.34;随树龄的增加,纯林和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纤维的长度、宽度及长宽比均逐渐增加,且不同林分间的差异逐渐达到显著水平,并以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纤维的长度和长宽比最大、宽度最小.3种林分中南酸枣木材的导管组织比量、纤维组织比量和木射线组织比量分别为16.1%~16.7%、64.7%~65.2%和12.9%~13.4%,以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导管组织比量和纤维组织比量最大,但差异均不显著;仅纯林的木材轴向薄壁组织比量(5.8%)显著高于混交林(5.1%和5.2%).随树龄的增加,3种林分中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均逐渐减小,南酸枣-马尾松混交林、南酸枣-杉木混交林和南酸枣纯林中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分别为23.33°~16.82°、 23.20°~16.36°和23.34°~17.41°, 且仅在树龄16~25 a阶段,混交林中的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显著小于纯林, 其中又以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的南酸枣木材微纤丝角最小.研究结果显示,南酸枣-杉木混交林中南酸枣木材的解剖特性总体上最优,在南酸枣木材品质定向培育过程中宜选择杉木作为伴生树种. 相似文献
19.
Melocalamus Benth. consists of five specie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history, morphology, and all specimens available, the authors confirm the occurrence inChina of M. compactiflorus (Kurz.) Benth. et Hook f., the type of the genus, and two species,M. scandens Hsueh ct Hui, M. fimbriatus Hsueh et Hui, are described as new. A key to speciesis provid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