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的社群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05年11月至2007年5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对鹅喉羚的社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亚成体群、独羚、雌雄混合群和不明群6种类型.共统计鹅喉羚564群,总计3186只.春季鹅喉羚以雄性群居多(45.7%);夏秋两季则以雌性群为主(52.9%和70.4%);冬季以混合群居多(60%).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四个季节间三种社群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差异显著(x2=68.45,P<0.01),受繁殖周期和季节变化影响.鹅喉羚集群大小范围为1~95只,其中3只群出现最多(20.0%);2~5只的群占54.3%;6~10只的群占23.1%;11~20只的群占9.2%;>20只的群占2.3%.春夏秋冬四季平均群大小分别为(4.45±4.07;4.94±4.20;6.66±10.12;6.0±5.66),其中春季平均集群大小分别与秋季和冬季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藏原羚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在可可西里对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的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类型.共统计藏原羚924群次,计3643只次.其中,雌性群525群次,占56.8%,为最多的集群类型;其余为独羚(26.1%)、雄性群(11.0%)、母仔群(3.0%)和雌雄混群(3.0%).不同大小集群的比例亦有极显著差异,其中2-10只的集群占70.0%,独羚占26.1%,其余为3.9%;最大集群为17只.另外,选择2-8只的集群的个体数占72.9%,选择8只以上集群的个体数为20.5%,独羚仅占6.6%,选择不同大小集群的个体数的差异也极为显著(P<0.001).除独羚外,其余4种集群类型的集群大小存在极显著差异.独羚作为一种特殊的集群类型,其雄性个体的比例占到68.1%,这说明雄性个体比雌性更容易形成独羚.总体而言,藏原羚的集群以雌性群为主,最适集群大小为2-8只. 相似文献
3.
4.
2000年和2001年初夏,在高海拔、低人口密度的阿鲁盆地内对同域分布的藏羚与藏原羚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以海拔高度、坡度、离山岗距离、坡向以及植被类型作为资源参数,利用Resource Selection Function对藏羚与藏原羚的潜在生态位分化进行检验.研究表明:藏羚和藏原羚对低海拔、相对平地、针茅-非禾本科群落以及北坡的资源选择具有相似性,但对低海拔苔草平地具有强烈的避开;藏原羚对山岗或斜坡生境的利用比藏羚大.以针茅-非禾本科群落为例研究,结果显示斑块植物群落可能是决定生境选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6.
7.
2003 至2005 年的6 ~ 9,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在可可西里观察夏季雌性藏羚的昼间行为。将雌性藏羚的行为分为觅食、警戒、卧息、移动和“其他”5 种类型,各类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分别为59.1% 、7.3% 、19.4% 、13.0% 和1.3% 。觅食消耗的时间最多,是藏羚的常见行为,卧息、移动和警戒次之,而“其他”行为消耗时间最短。觅食、警戒、卧息和移动的累计时间在不同时段之间均存在显著(P<0.05) 或极显著(P< 0.01)差异。觅食行为存在3 个高峰,分别在10:00 ~11:00,13: 00 ~14: 00 和18: 00 ~19: 00;警戒的高峰期出现在早上08: 00 ~09 00,在15: 00 ~16:00 以及17: 00 ~18: 00 也分别出现小的高峰,但不明显;卧息行为表现为双峰形,分别为11: 00 ~12: 00 和16: 00 ~17: 00。移动行为也表现为双峰,出现在08: 00 ~09: 00 和15:00 ~16:00; “其他”行为在各时段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于天山中部天格尔山脉乌鲁木齐河源区研究了北山羊的社群结构。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雄性群、雌幼群、混合群和独羊4类。共统计北山羊497群,总计6 427只。北山羊最大集群为100只,最小群为1只,全年平均群大小为(12.93±0.65)只。其中春季(14.83±1.35)只,夏季(14.16±1.65)只,秋季(15.17±1.69)只,冬季(9.32±0.74)只。冬季北山羊平均集群大小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季节。混合群的平均群大小最大,其余依次为雌幼群和雄性群。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表明各社群类型群大小差异极显著。北山羊多以2-7只的小群活动,占到总遇见频次比例的41.05%,8-20只群占32.80%,20只以上大群出现最少,占17.71%。在4种集群类型中,雌幼群出现频率最高,占51.91%,其次依次为混合群、雄性群和独羊。卡方检验结果表明4个季节间4种社群类型的出现频次差异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北山羊在发情期混群,非繁殖期同性集群。受环境因素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其集群大小、集群类型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10.
11.
都玉蓉;谭春敏;徐永涛;周智红;马建滨;郭松长 《四川动物》2016,35(6)
为明确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核DNA中微卫星分布情况和特征,利用MISA工具对藏羚羊基因组进行微卫星扫描。在全长2 696.89 Mb的藏羚羊基因组中,搜索到723 135个微卫星座位,其中完全型微卫星有675 809个。6种重复类型中,单核苷酸重复最多,有471 142个,占69.72%;其次是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分别为88 832个和86 658个,占13.14%和12.82%;六核苷酸最少,仅215个,约占0.03%。以藏羚羊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微卫星座位进行验证,在100个微卫星座位中筛选到8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座位,多态比例约为8%。本研究将为研究藏羚羊微卫星标记、群体遗传多样性、藏羚羊保护生物学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2004年12月25日~2005年1月5日对位于青藏公路楚玛尔河大桥附近集群的藏羚(Pantholopshodgsoni),随机拣取其新鲜粪便共计36份带回实验室。利用漂浮法、沉淀法对粪样进行寄生虫蠕虫卵检查,结果显示,粪样中存在有细颈属(Nematodirus)、马歇尔属(Marshallagia)线虫卵和莫尼茨属(Moniezia)绦虫卵,其感染率在19.4%~94.4%之间,感染强度(EPG)分别为5.58、5.11和2.86。结果表明,冬季藏羚的寄生蠕虫感染率高,但感染种类少和感染强度低。 相似文献
14.
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为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也是世界上最为珍贵和稀有的物种之一。作为青藏高原野生食草动物的典型代表,藏羚羊种群也是构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藏羚羊独特的体态和生理结构,对研究生物适应与进化,尤其是研究高原条件下的生物适应与进化,维护高原地区生态平衡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郑中朝和李宏,2002)。对藏羚羊牧草利用特征的研究对其营养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藏羚羊饲草中酸不溶灰分作为内源指示剂,对其冷季牧草消化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15.
西藏羌塘北部和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冬季野生动物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1月1~23日,我们在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北部和青海可可西里保护区进行了一次长达1692km的野生动物调查,此次调查所覆盖的区域均为无人区,海拔在4800~5200m之间。本次调查显示,冬季该荒漠/高山草原区域内,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是分布最多的有蹄类物种。在全长1692km,宽2km的样线上,共记录到5999只藏羚羊。在每个分区内的密度各不相同,从0.03/km^2到9.21/km^2,平均为1.77只/km^2。在调查期间,明显的雄性个体群平均为6.3只/群,雌性个体群平均为6.4只/群,同时我们也记录到了100只以上的雌雄集合群。由此可见,藏羚羊正进入冬季的交配期,在一些区域出现了集中分布的现象。我们依然不清楚这些开始集中的雌性藏羚羊分别来自哪几个迁徙种群,和各个产仔地的明确关系,以及雄性藏羚羊又来自哪些区域。相比较而言,在同一纬度区域内其它有蹄类物种的密度相对较低,只有当向东进入可可西里之后才有所上升。其中,在可可西里保护区记录到的野牦牛(Bos grunniens)占总数的73%(n=977),藏野驴(Equus kiang)占48%(n=527)以及藏原羚(Gazella picticaudata)占95%(n=146)。西藏的羌塘北部地区对于藏羚羊是重要的冬季分布区,而可可西里地区不仅是几个藏羚羊种群重要的产仔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野牦牛种群的避难所。另外,本文还讨论了青藏公路东部有人区内的野生动物和草场的情况。在该区域内,已出现多个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组织。 相似文献
16.
青藏公路对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3年8月和2004年8月,在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青藏公路运营对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和藏野驴(Equus kiang)行为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藏野驴对青藏公路形成了回避,其在距路基1 001~2 000和2 001~3 000 m区域内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0~500 m的区域(P<0.05);青藏公路对藏羚羊、藏原羚的行为活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尤其是对藏羚羊,其在距路基0~500 m区域内的行为活动与距路基2000 m之外的区域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因其群体数量大,个体通过公路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很长的车辆行驶间隔才能通过公路,故受车辆运输的干扰最大,无法顺利通过公路.研究还发现,在白天的不同时间段,藏羚羊、藏原羚在公路附近的数量分布与各时间段内的车流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这有利于其穿越公路,说明野生动物通过自身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减少环境改变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青藏公路沿线白昼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对藏羚羊迁徙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To study effects of traffic during daytime and other human activities, we conducted surveys on the migration of Tibetan antelope Pantholops hodgsoni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between Kunlun Mountain Pass to Wudaoliang,using line transects (LT) from June to September in 2001 and 2002,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64 days with 17 days in 2001, and 47days in 2002. The Stationary Observation Method (SOM) was also adopted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status of the disturbance from traffic when antelopes passing the highway and the traffic situation from August 6 to 28 (6 : 30-19: 00), 4 to 20 (6: 00- 18: 00) and from December 21 to 29 (9:00- 19: 00) in 200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period of migration in 2002 was more prolonged than in 2001, and it took at least 45 min for each group to cross the highway, with success ratio of only 30.2 %, and the traffic flow of summer daytime was 76/h, while the winter‘s traffic flow was 29/h. Highway and rail traffic should be managed during daylight hours from June to August, to allow for the migration of the antelopes. Also conservation education and a further survey should be emphasized for the protection on the species [Acta Zoologica Sinica 50 (4) : 669-674, 2004]. 相似文献
18.
藏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雌性有季节性的生殖迁徙行为。产仔前,分布在各地的雌性藏羚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向青藏高原西北部可可西里的太阳湖、卓乃湖、阿尔金山保护区的慕孜塔格峰等产羔地迁徙,产羔后一段时间又返回原栖息地。对这种特殊的迁徙现象,已有一些假说用来解释,但都没有得到普遍认可。青藏高原由于其海拔高,常年温度低,在藏羚分布区降水主要以固态形式为主,并且青藏高原降水量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结合青藏高原地质历史时期植被演变的特点和藏羚迁徙的方向,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假设,以此来解释藏羚迁徙的原因。我们的假设是:藏羚迁往产羔地产羔是为了躲避固态降水相对丰富的地区,以保证新生羚羊有高的存活率;藏羚迁往的产羔地曾是它们的故乡。笔者主要分析了提出这个假设的根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