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所周知,我国黄土高原春季干旱、少雨和多风的气候特点,使得这一地区的造林条件极为恶劣。在苗木移栽过程中,由于具吸收功能的根毛和幼根大量受损,造成根系吸水能力显著降低,同时在幼芽萌动过程中,也会增加了水分的散失,从而使其生长变得十分缓慢,有时甚至导致造林的失败。为了使沙棘在黄土高原上造林能取得较好的成效,针对上述问题,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利用墒情,合理布局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干旱少雨,而夏秋季节多雨墒足,应是造林的大好季节。此时可将沙棘造林重点放在墒情最差的梁峁和山坡阳坡。春季沙棘造林,正值少雨干旱季节,应在墒…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控制水的瓶子和一个新的灌溉技术的使用,对幼苗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水分,保持水的痕迹的长期生存和生长的植物。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在干旱的条件下有效地延缓苗期干旱胁迫,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维持和幼苗的生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而森林资源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解决人们的需求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有效恢复森林资源及加强对土地的开发力度,加快对造林整地以及植树造林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必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也将加大我国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迈进的步伐,基于造林整地的重要性本文着重对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运用控水袋及新型滴灌技术,探讨了苗木生长所需较适合的水分,通过微量的水分保持植物的长期存活和生长。  相似文献   

5.
渭北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根系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55  
采用土钻法研究了油松、刺槐、樟子松、华山松、侧柏和山杏6个树种的垂直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对刺槐根系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影响,林地土壤水分状况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影响的关键所在;土壤种类、结构等对刺槐根系的分布特征也有很大影响;油松在幼年期(8年生)即可达到根系分布的最大深度,但根系密度却随着林龄的增大呈明显的增大趋势;不同树种在根系垂直分布特征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刺槐根系分布最深。根据各树  相似文献   

6.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安塞县,于2007年生长季内,采用根钻法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地的细根和土壤水分进行了动态调查。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刺槐、侧柏、油松林地0-2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动较大,此土层是树木细根表面积的主要分布层,分别有82.4%(侧柏)、86.5%(刺槐)和87.5%(油松)的细根表面积分布。侧柏、刺槐、油松细根表面积垂直分布与剖面土壤水分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模型S=AhB(C+Dh+Eh2+Fh3)可以较好地拟合不同树种细根表面积的垂直分布,拟合决定系数R2均在0.85以上。刺槐、侧柏、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均表现为10月4月6月8月。刺槐、油松细根表面积在6月出现1个高峰,侧柏在6月和10月各出现1个高峰。树木细根表面积动态与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动态不完全一致。侧柏、刺槐、油松生长所需的水分约87%来自降水的补给。但是,总体上侧柏、刺槐、油松细根表面积与林地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全面了解树木细根季节动态的机理,还需对水分、温度、养分和树种本身遗传特性等影响因子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多效抗旱驱鼠剂的抗旱促长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RPA进行常规蘸浆造林,能显著地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和生长量;进行拌种和浸种处理,可以增强种子活力,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使苗齐苗壮,提高土壤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和林业产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造林技术作为林业发展的基础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尤其是雨季造林,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植物抗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干旱、高温、低温、盐胁迫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主要逆境因子,它们均引起植物失水,导致细胞生理干旱,作者对植物抗旱的生物学原理及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木本植物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是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之一,严重影响植物的分布与生长发育。研究和探索旱生植物的抗旱机理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部分抗旱木本植物根、茎、叶等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征,分析了干旱胁迫下,植物自身的渗透调节、抗氧化酶系统、内源激素变化、抗旱蛋白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理,并概述了抗旱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幼苗是植被恢复演替的基础, 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沟立地环境下幼苗的存活特征, 在陕西省安塞县宋家沟和纸坊沟流域设置15个固定样地进行定点动态监测,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不同立地环境下的幼苗密度和幼苗存活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不同坡沟立地环境下, 幼苗存活特征差异明显, 整体表现为阳坡幼苗密度较小而存活率较高, 阴坡幼苗密度较大但存活率较低。2)细裂叶莲蒿(Artemisia gmelinii)、菊叶委陵菜(Potentilla tanacetifolia)、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等物种具有较高的幼苗存活率, 在生存竞争中幼苗是以“质”取胜; 而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中华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等物种具有较高的幼苗密度, 在生存竞争中是以“量”取胜。3)同一物种在坡沟立地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存活曲线, 不同物种在不同立地环境下也可呈现同一存活曲线; 细裂叶莲蒿、菊叶委陵菜、长芒草(Stipa bungeana)、阿尔泰狗娃花、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等物种, 幼苗不仅在雨季存活能力强且具有较强的越冬能力; 猪毛蒿、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avica)、臭蒿(Artemisia hedinii)等物种在雨季前幼苗存活能力较强, 但冬季存活能力弱。4)坡面不同微环境下幼苗存活特征也存在差异, 即微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苗的生长、存活和越冬。因此,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应根据物种幼苗存活特性对幼苗进行适当的抚育管理, 这将有利于幼苗的建植和植被更新。  相似文献   

12.
从植物群落学原理谈黄土高原植被建造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及植物群落结构原理,对黄土高原大面积建造林草植被的实践和学术上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对造林而言应强调适地适林,“适地适树”的提法有不确切性,因为很多适地适树的树种用作主要造林树种则不适宜,指出应选择相应地带植被优势种用于造林种草,辅以伴生种,建立不同类型的复层混交植被,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分别以针阔混交,乔灌草混交,稀树灌草丛模式为主。从人工林草地土壤水分动态看,“草灌先行”的造林途径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1962—2010年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干旱时空动态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ArcGIS 9.3和SPSS软件平台,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年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从干旱率、干旱强度和干旱频率三方面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近50年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干旱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夏、冬季干旱率呈略微增加趋势;夏季干旱频率最大,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少;春、秋季干旱以2000年来最为严重,夏季干旱以2000年以来、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均较严重,冬季干旱以20世纪80年代最为严重;甘肃省黄土高原区逐年干旱持续日数和干旱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波动,线性变化趋势明显;从空间分布来看,春、夏和秋季干旱多发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西北部,而106°E以西"临洮-通渭-天水"一线和庆阳东南部是干旱多发区变幅最大的地方,冬季干旱多发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南部。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实验, 对干旱胁迫下黄土高原地区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叶片的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合成及循环代谢相关酶及物质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冰草可以通过增强叶片的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合成及循环代谢酶: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L-半乳糖酸-1, 4-内酯脱氢酶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活性, 维持植物体内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水平及氧化还原状态, 从而抵御干旱造成的氧化胁迫。但叶片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合成及循环代谢对不同水平干旱胁迫的响应, 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不同。在胁迫24天以前, 严重干旱下叶片的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合成及循环代谢增强较显著; 在胁迫24天后, 由于该胁迫下植物所遭受的氧化胁迫较为严重, 叶片中上述6种酶的活性均呈降低趋势。而在中度干旱下叶片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合成及循环代谢相关的6种酶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均保持较高的活性。这说明, 冰草能够长时间有效地抵御中度干旱所造成的氧化胁迫, 但只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有效地抵御严重干旱所造成的氧化胁迫, 胁迫时间延长则会降低其抵御严重干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干旱胁迫下黄土高原4种乡土禾草抗氧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长卷  韩蕊莲  梁宗锁 《生态学报》2012,32(4):1174-1184
采用盆栽实验,对干旱胁迫下黄土高原4种乡土禾草冰草、长芒草、无芒隐子草和白羊草叶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非酶抗氧化物质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类胡萝卜素(Car)含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4种乡土禾草叶片H2O2、MDA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这说明它们均遭受了干旱所造成的氧化胁迫,且干旱程度越大其遭受的氧化胁迫也越大。由于4种乡土禾草均为禾本科植物并生存于相同的生态环境中,它们在抗氧化特性上具有一定共性。在60%FC和45%FC干旱胁迫下,4种乡土禾草均可以通过增加抗氧化酶SOD、CAT、APX、GR、DHAR、MDHAR、GPX活性和非酶抗氧化物质AsA含量来抵御干旱所造成的氧化胁迫。由于种属差异,4种乡土禾草的抗氧化特性也存在差异。在60%FC和45%FC干旱胁迫下,冰草、无芒隐子草和白羊草还通过增加非酶抗氧化物质Car含量增强抗氧化能力,长芒草和白羊草则还可通过增加POD活性抵御干旱。在60%FC干旱胁迫下,冰草还可通过增加非酶抗氧化物质GSH含量提高其抗氧化性。采用隶属函数法对4种乡土草种抗氧化能力的综合评价表明,冰草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为无芒隐子草和白羊草,长芒草的抗氧化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16.
    
《Ecohydrology》2017,10(6)
Afforestation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LP) has been extensively implemen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ver the past decades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The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to forest, however, has led to decreases in soil‐water storage (SWS), which may in turn limit tree growth and threaten the health of ecosystems in the region. This study estimated the regional patterns of losses of soil water (ΔSWS) following conversions across the CLP. Soil‐water content at 0–5.0 m was measured in 169 forests on the plateau, and the initial preafforestation SWS at each sample site was then estimated using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mean ΔSWS in the 1.0‐ to 5.0‐m profile across the study area was 203.7 mm, with an estimated annual average ΔSWS rate of 16.2 mm/year. ΔSWS and its main contributing factors varied amongst 3 rainfall zones. ΔSWS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ΔSWS depended primarily on tree age in the >550 mm MAP zone and on slope gradient and initial SWS in the <450 mm MAP zone. This result suggested that the vegetation might be more important than soil or topographic properties for estimating ΔSWS following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in the wettest area of the CLP. Our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MAP, tree age, slope gradient, and initial SWS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ΔSWS, which vary with rainfall. Understanding the regional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afforestat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soil‐water resources on the CLP and in other water‐limited regions.  相似文献   

17.
应用盆栽试验,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下对黄土高原3个常见树种丁香(Syringa oblata)、杠柳(Perip-loca sepium)和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幼苗的生长及水分生理代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各树种耗水量明显减少;不同树种单株耗水量差异明显,表现为:连翘>杠柳>丁香.3树种新生枝条生长和叶面积扩展速率明显受土壤含水量影响,均表现为适宜水分>中度干旱>严重干旱,且在同一胁迫水平下,连翘>杠柳>丁香.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和干旱时间的延长,丁香、杠柳和连翘叶片的含水量、游离脯氨酸以及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连翘和杠柳的叶片含水量在3种水分条件下均明显高于丁香,杠柳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丁香和连翘,连翘体内脯氨酸含量最低,丁香和连翘的叶绿素a/b值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逐渐降低,杠柳则表现出相反趋势.不同树种对土壤干旱和高温的响应机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适应黄土高原干旱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86-2019年黄土高原干旱变化特征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作为极端气候事件之一,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影响到区域水资源,而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分,因此,研究黄土高原干旱时空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86-2019年降水和温度逐月格点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干旱发生频率,并运用Mann-Kendall检验...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黄土高原中部不同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极端干旱能力的差异,构建延安任家台林场油松、狼牙刺和黄刺玫树轮宽度年表,利用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定义极端干旱事件,计算干旱频率及强度;利用树轮宽度量化径向生长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抵抗力(Rt)、恢复力(Rc)及恢复弹力(Rs)。结果表明,油松与5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显著负相关,与9月平均最高气温显著正相关,与前一年11月降水和7月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狼牙刺与前一年9月平均气温,当年7月平均最高气温,8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显著负相关;黄刺玫与7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显著负相关;3个树种径向生长均与PDSI正相关。干旱程度加剧使树木抗旱性降低,导致油松、狼牙刺Rt和Rs减弱。树种间差异表现为,Rt:狼牙刺>油松,Rc:油松>狼牙刺>黄刺玫,Rt:黄刺玫>狼牙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