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应用马齿苋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进行调整治疗,达到从微生态学角度防治感染的目的。方法应用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然后用马齿苋多糖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定量、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检测及肠黏膜电镜观察。结果林可霉素灌胃3 d后,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肠黏膜损伤严重。持续7 d治疗后,治疗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损伤的肠黏膜基本修复。结论应用林可霉素可以成功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动物模型;马齿苋多糖具有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菌群失调,防治感染的作用,是理想的中药微生态调节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香菇多糖对微生态失调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经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建立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香菇多糖灌胃治疗,同时设正常对照组、自然恢复组和丽珠肠乐组.7d后处死各组小鼠,进行肠道菌群定量、免疫器官体重及其淋巴细胞转化率检测.结果 用香菇多糖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进行治疗后,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显著降低;脾脏指数明显增加,对胸腺指数无影响;显著增强了淋巴细胞转化率.结论 盐酸林克霉素灌胃能诱导微生态失调小鼠模型的有效建立.香菇多糖能调整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香菇多糖通过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控制内毒素易位,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失调进行调整,从微生态学角度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法 Wistar大白鼠48只,随机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0只造模。之后以香菇多糖和丽珠肠乐灌胃,14 d后处死。取肠内容物、血液,分别进行细菌培养、检测挥发性脂肪酸、内毒素。结果经过香菇多糖和丽珠肠乐治疗后,大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数量明显下降;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血中内毒素含量显著下降。结论香菇多糖和丽珠肠乐均具有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菌群失调,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香菇多糖和丽珠肠乐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抗生素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并预测相关功能变化。方法 15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低浓度抗生素组和高浓度抗生素组,连续灌胃5 d后,采集小鼠新鲜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的16S rRNA 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高、低浓度抗生素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与正常组存在明显差异。与正常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肠道肠球菌属、志贺埃希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t=‒2.71,P=0.026;t=‒2.30,P<0.05);分节丝状菌属、拟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t=2.88,P=0.020;t=2.49,P=0.037),理研菌属极显著降低(t=3.79,P=0.005)。低剂量组小鼠肠道菌群变形菌纲成为优势菌,芽胞杆菌属、粪球菌_2、苏黎世杆菌属、普雷沃菌属_2、普雷沃菌属_7、志贺埃希菌属、沙雷菌属和放线菌属等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均P<0.05);梭杆菌属、泛菌属极显著升高(t=‒3.19,P=0.013;t=‒3.50,P=0.008);分节丝状菌属、理研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t=2.69,P=0.028;t=2.33,P=0.048)。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显示,抗生素组显著增加人类疾病、细胞过程和环境信息处理功能层的基因拷贝数,显著降低有机系统、遗传信息处理和代谢功能层的基因拷贝数。结论 广谱抗生素能破坏小鼠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有必要深入研究抗生素对心血管、免疫性、感染性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发展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进行调整治疗,达到从微生态学角度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法应用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苋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 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血内毒素含量测定。结果 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外周血内毒素含量升高。马齿苋多糖治疗7 d后治疗组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上升,外周血内毒素含量明显下降。结论马齿苋多糖可以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外周血内毒素含量,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定量地分析了烧伤猪山莨菪碱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肠道粘膜及内容物中5类菌群,对内脏标本进行了细菌培养。其中治疗组猪的空肠膜菌群,肠杆菌的活菌计数(Lg10 ̄(x±s))为5.67±0.85,肠球菌为2.60±0.23,双歧杆菌为5.27±0.71,类杆菌为3.91±0.83,乳杆菌为2.20±0.13;回肠膜菌群中5类菌活菌计数分别为5.83±0.42,2.58±0.21,5.63±1.02,4.03±1.11,2.58±0.21,5.63±1.02,4.03±1.11,2.58±0.2;盲肠菌膜群依次为6.62±1.27,2.71±0.45,6.23±1.52,6.67±1.29,3.43±1.29;而盲肠内容物的5类菌数分别为8.05±0.31,3.57±0.65,7.78±0.62,6.91±0.96,5.44±1.98。内脏组织发生了细菌移位.对照组与治疗组都出现了微生态失调。结果显示山莨菪碱不能调整菌群失调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绝经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77例绝经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P组),24例绝经前后健康女性为健康对照组(H组),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结构,计算临床参数与肠道菌群的Spearman相关系数并采用PICRUSt2进行菌群的功能预测。 结果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的alpha和beta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EfSe分析显示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的物种(种水平)有14个(LDA分数>2.0)。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雌二醇与聚集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动物亚种和吉氏不动杆菌均呈正相关(均P<0.05),这3种细菌在绝经前后健康女性中数量较高,而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与上述3个物种均呈负相关(均P<0.05)。功能预测显示,与心血管疾病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KEGG L3代谢途径在P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富集(均P<0.05)。 结论绝经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紊乱,表现为与性激素水平相关的聚集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动物亚种和吉氏不动杆菌丰度降低,同时在绝经综合征患者中存在独特的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寻找饮酒与不饮酒的成年男性肠道菌群的差异,探讨饮酒对健康成年男性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收集前往湖北省人类精子库进行捐精前精液质量筛查的健康成年男性的粪便样本50例(饮酒组37例,不饮酒组13例),提取DNA后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 结果 饮酒组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与不饮酒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RMANOVA,F=0.544 9,P=0.014 0)。饮酒组中出现放线菌门和双歧杆菌科的显著富集,且出现了科与属水平种类的减少,相比不饮酒组少了12个菌科和27个菌属。通过差异性菌群分析发现放线菌门下Bifidobacterium spp.和厚壁菌门下的Blautia spp.、Dorea spp.和Ruminococcus spp.在饮酒组富集。 结论 饮酒可能会改变健康成年男性的肠道菌群,饮酒组与不饮酒组人群的肠道菌群在群落结构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五苓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18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五苓散组,每组6只。采用番泻叶灌胃结合急性束缚应激的方法制备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五苓散组小鼠给予五苓散7.93 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剂量蒸馏水,2次/d,连续4 d。治疗结束后,我们分别收集各组小鼠肠道内容物,进行肠道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特征分析。结果肠道酶活性分析显示,造模后小鼠肠道内淀粉酶(P=0.298)、蛋白酶(P=0.017)和乳糖酶活性均下降(P<0.001);五苓散治疗后小鼠肠道内淀粉酶(P=0.213)、蛋白酶(P=0.085)和乳糖酶(P<0.001)活性均上升。肠道菌群分析显示,IBS-D小鼠肠道菌群发生明显改变;五苓散治疗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均有所恢复。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uncultured_bacterium_o_Chloroplast、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在五苓散治疗后相对丰度虽有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五苓散治疗后,IBS-D小鼠肠道菌群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比值(F/B值)显著下降(P=0.013)。通过PICRUSt2对肠道功能进行预测,发现五苓散治疗IBS-D可能通过影响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抗生素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ntibiotics)、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microbial metabolism in diverse environments)、氨基酸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等代谢通路发挥作用。结论五苓散可能通过恢复肠道酶活性、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及功能进而发挥对IBS-D的治疗作用,为五苓散治疗IBS-D提供了新的临床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绝经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7例绝经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P组),24例绝经前后健康女性为健康对照组(H组),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结构,计算临床参数与肠道菌群的Spearman相关系数并采用PICRUSt2进行菌群的功能预测。结果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的alpha和beta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EfSe分析显示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的物种(种水平)有14个(LDA分数>2.0)。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雌二醇与聚集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动物亚种和吉氏不动杆菌均呈正相关(均P<0.05),这3种细菌在绝经前后健康女性中数量较高,而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与上述3个物种均呈负相关(均P<0.05)。功能预测显示,与心血管疾病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KEGG L3代谢途径在P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富集(均P<0.05)。结论绝经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紊乱,表现为与性激素水平相关的聚集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动物亚种和吉氏不动杆菌丰度降低,同时在绝经综合征患者中存在独特的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健康状况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我院BD患者(BD组)和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的粪便样本,使用QIAamp® DNA粪便抽提试剂盒进行粪便样本的总DNA提取,随后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使用主成分分析(PCoA)探究健康对照组和BD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情况。采用BD患者自我报告健康问卷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结果BD患者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P = 0.020 5)、Chao指数(P = 0.025 1)和Simpson指数(P = 0.020 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加权的Unifrac PCoA分析表明,BD组患者肠道菌群相似性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对象肠道菌群门水平上有差异的菌群为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属、种水平上的差异菌群有普氏粪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和瘤胃球菌属。两组对象在功能性身体健康(PCS)、心理健康(MCS)、睡眠质量(PSQI)、抑郁(PHQ-9)、焦虑(GAD-7)和狂躁(ASRM)的平均总成绩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D患者的功能性身体健康得分与肠道放线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呈负相关,与普氏粪杆菌以及瘤胃球菌属呈正相关。 结论健康对照组和BD组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大致相似,BD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健康对照组,BD患者健康状况与肠道菌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研究对象肠道菌群,探讨2型糖尿病足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主要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为基于肠道菌群途径治疗糖尿病足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方法:选取研究对象分为糖足组(A组,n=32)、糖尿病组(B组,n=32)、对照组(C组,n=31)三组,收集三组研究对象粪便标本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炎症指标等主要临床生化指标,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分析2型糖尿病足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主要临床化验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1.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糖足组血糖、血脂水平、炎性指标明显升高(P<0.05)。2.糖足组物种丰富度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间α多样性和?茁多样性存在差异(P<0.05)。3.糖足组中,弧菌属(尤以脱硫弧菌)、粪球菌属、厌氧棍状菌属等有害标志性物种丰度较其他两组增加,而双歧杆菌属、阿克曼菌属、普氏栖粪杆菌属、乳杆菌属等有益标志性菌种较其他两组减少。4.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瘤胃球菌属与FPG、HbA1c、WBC、NE%、CRP、 ESR等指标成负相关(P<0.05),志贺菌属与WBC、NE%、CRP、ESR等指标成正相关(P<0.05),脱硫弧菌属与FPG、HbA1c、TG、WBC、NE%、CRP等指标成正相关(P<0.05)。 结论:糖足组肠道菌群更加紊乱,而紊乱的肠道菌群特征与糖足组更加紊乱的糖代谢、脂质代谢以及更严重的炎症状态有关。因此,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与2型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UPLC-QE-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菌群及内源性代谢物之间的联动系统,挖掘关键生物标志物,探讨UC治疗的潜在靶点。 方法将雄性C57小鼠(体重18~22 g,8周龄)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自由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诱导UC模型。记录小鼠体重变化率和DAI评分;测量结肠长度;HE染色和AB-PAS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与IL-10水平;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联合分析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和肠道菌群的变化,挖掘潜在生物标志物。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变化率显著下降(t=21.727)、DAI评分显著上升(t=−17.376)、结肠长度显著缩短(t=8.514),均P<0.05;肠组织明显形成溃疡,伴随隐窝与绒毛消融、炎性细胞浸润、黏液层缺失;血清IL-1β水平显著升高(t=−10.744)、IL-10水平显著降低(t=10.191),均P<0.05。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显著差异菌群有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Bacteroides、Muribaculaceae等。代谢组学挖掘出83个UC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以甘油磷脂、氨基酸、类花生酸成分为主,涉及精氨酸的生物合成等23条代谢通路。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与差异菌属存在显著关联性。 结论UC的发生发展伴随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与代谢紊乱。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平衡氨基酸合成、甘油磷脂代谢和类花生酸代谢可能是诊疗UC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色胺酮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用3% DSS自由饮用7 d诱导昆明种小鼠UC模型,灌胃125 mg/kg柳氮磺胺吡啶作为阳性对照,色胺酮组以78 mg/kg水溶液灌胃给药,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的体征,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 6、IL 8、IL 10、IL 1β和TNF α水平变化;每组收集5个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采用细菌的16S rRNA进行V4-V5区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色胺酮和阳性药干预后,DAI评分表明小鼠体征有所改善,HE染色显示UC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有一定程度修复,炎性细胞减少;ELISA检测显示小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 6、IL 8、IL 1β和TNF α水平下调,抑炎性细胞因子IL 10水平上升;测序后菌群物种注释及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色胺酮干预后UC小鼠失调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菌群多样性有一定程度回调,菌群结构向正常状态恢复;肠道菌群LEfSe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CG_003、Sellimonas、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Tyzzerella丰度可能与色胺酮对UC治疗作用相关。 结论 色胺酮治疗UC小鼠后,小鼠体征、结肠组织病理结构、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等结果均表明色胺酮对UC小鼠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为色胺酮抗UC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越橘花色苷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炎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3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体重18~22 g,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越橘花色苷干预组,每组10只。采用爬杆实验、抓力实验和旷场实验来评估小鼠运动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检测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估肠道菌群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爬杆时间延长,抓力减小,旷场总路程缩短,平均速度下降;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血清、皮层及结肠TNF-α、IL-1β、IL-6水平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越橘花色苷干预组小鼠爬杆时间缩短,抓力增加,旷场总路程延长,平均速度增加;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炎症因子水平下降。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alpha多样性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越橘花色苷干预组小鼠alpha多样性降低。门属水平比较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越橘花色苷干预增加了拟杆菌门和别样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髌骨细菌门的相对丰度。 结论越橘花色苷具有潜在缓解PD小鼠体内炎症反应的作用,并能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的粪便微生物群落,以及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菌群差异,期望发现肠道内菌群差异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者,共收集60例样本,其中收集结直肠癌患者粪便11份,记为A组。采集结直肠癌组织20份,对应的癌旁组织20份,分别记为B组、C组。同时收集健康人粪便9份,记为D组。送测序公司进行菌群测序,分析A组与D组、B组与C组之间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情况。结果 共获得4 335646条高质量扩增序列,按97%的序列相似度进行归并,与Greengenes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对比,生成特征性序列OTU和丰度数据表格。多样性稀释曲线趋于平缓,表明本次测序覆盖了绝大多数物种。在门水平上,优势菌在A、B、C、D组中大致一致,其中壁厚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据了肠道菌群的90%以上,A组与D组、B组与C组间未见相对丰度有差异的细菌。在属水平上,Lachnobacterium在D组相对丰度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9,P=0.027),瘤胃球菌(Ruminococcus)在A组相对丰度高于D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9,P=0.027)。Chao1指数反映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反映物种多样性。A组的Chao1指数低于D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01,P=0.003)。Chao1指数在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Shannon指数,A组与D组、B组与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菌群beta多样性,A组、D组之间菌群的beta多样性上存在着显著结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84,P=0.004),但B组、C组之间beta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菌群差异物种筛选,A、D两组间相比,结直肠癌组(A组)出现6个差异物种,分别为瘤胃球菌属(g_Ruminococcus)、 f_Haliangiaceae、 f_[Tissierellaceae]、梭杆菌门(p_Fusobacteria)、梭杆菌目(o_Fusobacteriales)、梭杆菌纲(c_Fusobacteriia)。在健康对照组(D组)中,鉴定出14个差异物种,分别为厚壁菌门(p_Firmicutes)、梭菌目(o_Clostridiales)、梭状芽胞杆菌纲(c_Clostridia)、g_Lachnobacterium、疣微菌科-瘤胃球菌属(f_Ruminococcaceae_g_Ruminococcus)、毛螺菌属(g_Lachnospira)、f_Christensenellaceae、交替单胞菌目(o_Alteromonadales)、柔膜菌纲(c_Mollicutes)、软壁菌门(p_Tenericutes)、 o_RF39、嗜热油菌纲(c_Thermoleophilia)、副球菌属(g_Paracoccus)、诺卡菌科(f_Nocardiaceae)。对于组织样本,经过LEfSe分析后,未见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存在差异物种。结论 在门、属水平上优势物种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其中梭杆菌可能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菌群。结直肠癌患者菌群的丰富度显著降低,患者与健康者相比,存在菌群群落的结构分离,同时结直肠癌患者的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以及机会致病菌的增多,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存在一定的菌群失衡现象。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菌群相对丰度、多样性未见明显的改变,菌群的结构也无明显分离,提示菌群在癌与癌旁组织之间可能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方法对IgA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进行比较。 方法 纳入生活于同一地区的40例IgA肾病患者与10例健康人,收集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样本,提取粪便细菌总DNA,通过PCR扩增后上机测序,然后进行可操作分类单元聚类、物种分类分析及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最后比较两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差异。 结果 与健康人相比,IgA肾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Ace、Chao1)下降(u=2.308,P=0.033;u=2.259,P=0.039),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升高(u=5.370,P结论 IgA肾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显著减少的肠杆菌科的未知属可能是IgA肾病的特征菌,其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在IgA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进一步研究可能为IgA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银屑病患者咽颊部口腔微生物的组成变化与银屑病的发病以及疾病进展的关系,为银屑病的个性化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采集临床上经过严格筛选的15例银屑病患者(试验组)和1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咽颊部黏膜样本,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后的DNA样本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法分析(Illumina测序)。测序结果与Greengenes Database进行比对,通过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分析银屑病患者咽颊部口腔微生物结构组成与正常人的差异。结果 在菌群门的水平上,试验组中厚壁菌门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其余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也依次占有一定比例;对照组中厚壁菌门在数量上同样占有绝对优势,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等也占有不小的比例。虽然在相对丰度上银屑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有区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菌群属的水平上,试验组患者中颗粒链球菌与梭杆菌占有明显的相对丰度,对照组则以颗粒链球菌、巨型球菌、Bulleidia、Parvimonas、梭杆菌为主。两组菌群在构成上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另外,在银屑病患者的咽颊部菌群中颗粒链球菌、梭杆菌和Bulleidia的相对丰度有所升高,而Oribacterium与产线菌(Filifactor)则明显降低,与健康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0,P<0.05;t=2.0875,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与健康正常人咽颊部微生物组成结构在属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咽颊部微生物在银屑病的发病以及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功能性便秘(FC)患者粪便菌群特征,以期寻找FC特征菌,为FC诊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60例实验组(FC患者)和30例正常组的粪便,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粪便菌群结构,并进行基因功能的预测。 结果两组在门水平上,主要由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组成;在属水平上,主要优势菌以粪杆菌属和拟杆菌属为主。实验组粪便菌群丰富度指数Chao1、Observed_OTUs较正常组升高(P<0.05),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劳特菌属、罗氏菌属、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Ruminococcus_gauvreauii_group、Eubacterium_hallii_group、Anaerostipes、Lachnospiraceae_ND3007_group、Dorea、乳球菌属在实验组中丰度均显著降低(P<0.01)。实验组特征菌为小杆菌属,正常组为布劳特菌属和埃希菌−志贺菌属。实验组蔗糖降解Ⅲ(PWY-621)、丙酮酸发酵成乙酸和乳酸(PWY-5100)和琥珀酸发酵成丁酸盐(PWY-5677)功能下降(P<0.05)。 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主要表现为肠道菌群丰度与多样性升高,FC的发病可能与菌群结构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靛蓝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并分析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实验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125 mg/kg)和靛蓝组(50 mg/kg),每组小鼠各9只。观察给药后小鼠体征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切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TNF-α、IL-1β、IL-8和IL-10水平;针对16S rRNA基因V4‒V5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内容物的菌群变化。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靛蓝组小鼠DAI评分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靛蓝可改善UC小鼠结肠黏膜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促炎因子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t = 4.377 0、5.374 0、12.140 0、5.508 0,P = 0.011 9、0.005 8、0.000 3、0.005 3),抑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t = 3.716 0,P = 0.020 5)。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靛蓝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 结论给予靛蓝干预后可有效缓解UC小鼠结肠炎症状,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调节UC小鼠肠道菌群平衡达到治疗UC的效果。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