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先前的研究表明川金丝猴的食物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别是在秋季主要取食植物的果实。然而,在2001年秋季,我们发现秦岭玉皇庙西梁群的金丝猴主要取食树衣类植物(Lichens)。依据焦点动物取样法,我们在1997年和2001年秋季分别获得769次和828次取食记录,结果表明,1997年秋季的食物组成中38%为果实和种子,占主要成分,其次是树衣占21%;而2001年秋季主要取食树衣占41%,果实和种子仅占3%。造成这个物种食物转变的原因是由于在春季末期,一场大雪严重地摧毁了植物的花,导致秋季果实非常稀少,以致于猴子不得不转向取食植物的其它部位,这证明了气候变化能引起这个物种取食行为的改变。在通常的食物类型缺乏时,金丝猴不是通过转变其家域而是利用取食行为变化来满足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2.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岩松鼠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建荣 《四川动物》2003,22(3):171-172
2000~2002年的4~10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的生态进行了研究。表明该鼠的种群密度在全区为3.33只/km^2,5~7月为繁殖期,年繁殖1次,每胎产仔3~5只,产后48天小鼠与母鼠分居。岩松鼠喜食松籽及农作物种子,在食物组成中植物性食物占90.28%,动物性食物占9.72%。  相似文献   

3.
阮海河  白冰  李宁  潘扬  鲁长虎 《生态学报》2013,33(1):110-119
喀斯特森林的生态环境较其他类型的森林更为脆弱.由于抗干扰和恢复能力低,喀斯特森林中种子扩散对维持植物种群的续存与更新具极其重要的作用.叶猴以叶为主要食物,果实是仅列其后的第二大食物资源.对分布于喀斯特生境的叶猴来说,它们对果实的取食具有潜在的种子传播作用.基于此,于2009年7月-2010年12月,在越南广平的风芽-格邦国家自然公园,通过实地跟踪观察结合粪便收集调查了河静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hatinhensis)对果实的选择及其对种子的潜在扩散作用.河静黑叶猴全年共采食果实类食物38科131种,取食的果实种类和取食高峰持续期均高于其他地区黑叶猴对果实的取食.这得益于当地原始雨林中丰富的果实食物资源.河静黑叶猴对果实种类没有明显的选择偏好(-0.3<S112种果实<0.3),果实资源的可获得性亦不影响其对果实的取食频次(r=-0.13,P=0.15>0.05),在雨季的果实食物种类和取食强度上均高于旱季(z=-2.903,P=0.02<0.05).在果实性状的选择上,河静黑叶猴对处理难度较小的浆果和核果(两种类型的果实共106种,占80.9%)有明显的选择偏好,更多地选择黄色(46种)、红色(29种)和绿色(14种)(三种颜色的果实占果实种类的68.7%),重量多为5 g以上较大的果实(共104种,占果实种类的79.4%),更多地选择果实内仅有1-2颗种子的果实.河静黑叶猴多吞食直径小于3 cm的种子,在猴群的粪便中发现了85种果实的种子,尤以肉质的浆果和核果最多,如垂叶榕(Ficus benjamina)、柿叶青梅(Vatica diospyroide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最远传播距离可达397 m.对其他的果实,则以吐出或丢弃的方式短距离传播,多集中在6-20 m范围.河静黑叶猴是一些果实较大或果皮较硬的植物重要的潜在扩散媒介,因为此类种子不能依靠鸟类吞食传播,如水浦桃(Syzygium jambos)、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和木奶果(Baccaurea ramiflora)等.河静黑叶猴一年中在雨季的夏秋两季(8-12月)对果实的取食强度达到高峰,这期间每月在猴群粪便中发现的种子数量均超过1000.结果反映出河静黑叶猴对喀斯特森林中的果实植物种子有潜在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4年5月-2006年4月采用拾遗法、粪便内容物分析法及实地观察对广州地区常见的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进行了食性研究。对26份食物残留物和粪便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犬蝠的食物包含13科21种的植物果实,3科3种的植物叶片,如:蒲桃(Syzygium jambos)、蒲葵(Livistona subglobosa)及龙眼(Dimocarous longan)的果实。其食性随果实的成熟季节而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秋两季大量食用各种水果,而在食物欠缺的春冬两季则主要食用棕榈科蒲葵的种子。广州地区犬蝠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10月。  相似文献   

5.
2004年5月—2006年4月采用拾遗法、粪便内容物分析法及实地观察对广州地区常见的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进行了食性研究。对26份食物残留物和粪便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犬蝠的食物包含13科21种的植物果实,3科3种的植物叶片,如:蒲桃(Syzygium jambos)、蒲葵(Livistona subglobosa)及龙眼(Dimocarous longan)的果实。其食性随果实的成熟季节而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秋两季大量食用各种水果,而在食物欠缺的春冬两季则主要食用棕榈科蒲葵的种子。广州地区犬蝠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10月。  相似文献   

6.
槲寄生的生物学特征及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鲁长虎 《生态学报》2003,23(4):834-839
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研究了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的生物学特征及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槲寄生寄主共有9种阔叶树,杨树占比例最大,达73.3%。78.0%的槲寄生个体以杨树为寄主。多数槲寄生着生在杨树主干侧枝(43%)和细侧枝(42%)上,主干上仅l5%。寄主和槲寄生本身都呈聚集分布。槲寄生有两种色型果实,在量度上无明显差异。果实由果皮、果肉和种子构成,种子外面包裹一层胶质层。在帽儿山秋、冬季常见的7种食果实鸟类中,只有太平鸟(Bombycilla garrulus)在野外觅食槲寄生果实,斑鸫(Turdus naumanii)在笼养无其它食物时才食,其余5种鸟类拒食。太平鸟在11月以后觅食槲寄生果实频率增大。除根寄生果实外,太平鸟共可食帽儿山常见l7种肉质果中的12种。太平鸟在吞食果实后,种子外包胶质层随粪便排出,形成“种子线”粘在树枝上,槲寄生种子被传播到适宜的生境,在春天萌根生长。笼养太平鸟时,种子在消化道的滞留时间约11min,这意味着在野外很长的扩散距离。槲寄生和太平鸟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互利互生系统。  相似文献   

7.
为了填补斑背大尾莺食性研究的空白和比较其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是否有食性差异,于2011年4月繁殖期,在江西南矶湿地用望远镜观察和录像机拍摄斑背大尾莺亲鸟育雏行为,记录育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11月秋季非繁殖期,斑背大尾莺专项环志过程中采集7只意外死亡的个体,进行实验室胃容物解剖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分别得出:1)春季取食动物性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蝼蛄科成虫或幼虫、鳞翅目成虫或幼虫、蜻蜓目的成虫,蛛形纲的小型蜘蛛;2)秋季食物由动物性食物(70.24%)和植物性食物(29.76%)组成,动物性食物主要为鞘翅目、直翅目、蜻蜓目、鳞翅目、蜘蛛目等节肢动物,植物性食物为一些植物种子和少量的叶片组织。本研究表明,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斑背大尾莺食性有差异,这种差异性是随季节变化生境中的食物组成不同,及育雏期雏鸟需高蛋白营养食物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高蛋白食物和繁殖对布氏田鼠食物摄入和产热等特征的效应,将成年雌性布氏田鼠分为非繁殖对照食物组、非繁殖高蛋白组、繁殖对照食物组和繁殖高蛋白组。对照食物蛋白含量为17.7%,高蛋白食物的蛋白含量为36.6%。实验过程中测定动物的体重、食物摄入量、静止代谢率(RMR)、身体成分、内脏器官重量、褐色脂肪组织(BAT)解偶联蛋白1(UCP1)含量、血清瘦素和催乳素水平等。结果发现:高蛋白食物明显抑制布氏田鼠的体重,但动物在妊娠期和哺乳期,这种抑制作用消失。高蛋白食物明显抑制非繁殖组动物的干物质摄入、摄入能和消化能,但对哺乳期动物没有影响。高蛋白食物提高了非繁殖期和繁殖期动物的消化率,降低了血清瘦素浓度,但仅提高了繁殖期动物肾脏的重量,而降低了盲肠的重量。RMR、UCP1含量和血清催乳素浓度等则不受高蛋白食物的影响。繁殖期动物的体重、能量摄入、RMR和血清催乳素浓度等均高于非繁殖动物。这些结果表明,食物蛋白含量可影响布氏田鼠的能量代谢和产热特征等,且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有不同的反应方式。  相似文献   

9.
食物资源是动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研究鸟类不同时期的食物选择和利用对于了解该物种取食行为的可塑性和生态适应性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通过取食行为观察、育雏分析和投食实验来研究杂色山雀(Parus varius)繁殖期与非繁殖的食物组成及利用的差别。结果发现,杂色山雀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存在显著的食物差别,繁殖期完全取食动物性食物,而非繁殖期则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食少量昆虫。繁殖期成鸟取食的食物主要为鳞翅目、蜘蛛目、鞘翅目、双翅目以及少量的直翅目、异翅亚目以及膜翅目动物,育雏的食物资源主要为鳞翅目幼虫(67.86%),其次为蜘蛛目、鳞翅目成虫、膜翅目以及鞘翅目幼虫和少量直翅目,但与成鸟的食物存在显著区别,特别是鳞翅目幼虫的比例极高。非繁殖期的食物主要以植物种子(48.91%)和浆果为主(51.09%),其中,浆果的比例较高,对16种潜在食物资源的取食选择也证明对浆果类食物具有较明显的偏爱。杂色山雀不同时期的食物差别和食性的可塑性可能是由于食物供给和能量需求的季节性变化造成的,但对于自然生境中各种食物资源丰富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对杂色山雀取食选择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黑颈鹤越冬期间植物性食物的显微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黑颈鹤与草海越冬期间共取食47种植物。莎草科植物是主要食物,占76.54%,栽培植物仅占2.14%。植物地一块茎是黑颈鹤取食的主要部位,占35.14%,其次为秆状茎,花果和叶。块状戏几乎全来自莎草科植物。酸模的种子占全部花果类食物27.54%。比重很大,尤其在越冬前期。我们还对5种主要食物植物或其部位进行了方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食物的性差异是主要的,且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1.
黄腹角雉求偶炫耀行为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郑光美  刘宗行 《动物学报》1989,35(3):328-332
黄腹角雉雄鸟的求偶炫耀为典型的正面型。自12月开始炫耀行为即时有出现,至3、4月份达高潮,高峰出现于交配及雌鸟产卵期间。典型正面型根据炫耀程度可分完全及不完全求偶炫耀两种类型。雌鸟的反应是达到完全求偶炫耀的重要因素。完全求偶炫耀由6个动作组成,需时45—48秒。对雄鸟求偶炫耀时的叫声进行了声谱分析,频率范围与红腹角雉相似,但音节多。  相似文献   

12.
The endangered Cabot's Tragopan Tragopan caboti is endemic to the lower montane forests of southeastern China. Three individuals in Wuyanling Natural Reserve were radiotracked over the winter of 1987/88 to study their movements and habitat use. Home ranges varied from 2.9 to 20.0 ha, declining in size in December.
Marked individuals used areas with thick undergrowth, a greater percentage of bare ground, proximity to water sources and a gentle slope. Also selected were areas containing an abundance of fallen nuts of Lithocarpus sp., Cyclobalanopsis (= Quercus) sp. and the seed capsules of Schima superba. The tree Daphniphyllum macropodum was important for roosting and the leaves and fruits were eaten.
Conservation of the Cabot's Tragopan will depend on protection of its remaining forest habitat, including habitat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continued availability of the essential habitat feature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3.
黄腹角雉的种群数量及其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3—1986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应用标图法和线路统计法,对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种群约50只。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繁殖后期数量增加,秋末冬初开始明显下降。黄腹角雉繁殖力低,卵的损失率高,使种群数量上升十分缓慢。成体性比接近1:1,在各样区之间略有差异。在性比偏离1:1较大的样区,亚成体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4.
黄腹角雉活动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孙悦华  郑光美 《动物学报》1992,38(4):385-392
1987年11月至1988年6月,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对9只黄腹角雉进行了无线电遥测研究。结果表明:黄腹角雉月活动区大小为0.015—0.30km~2,夏季的活动区明显小于冬春季,这种变化与取食有密切关系;黄腹角雉不存在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即使繁殖期来临,雄性黄腹角雉活动区之间仍存在较大重叠,说明并非所有雄鸟在繁殖期来临后都占区;黄腹角雉对水源丰富的区域更为喜爱。  相似文献   

15.
黄腹角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用常规方法对不同年龄及性别的黄腹角雉血液 2 1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黄腹角雉 6~ 2 0月龄组MCH指标显著低于 2年龄以上组 (P <0 0 5 ) ,不同年龄间其它指标及不同性别间所有指标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6.
角雉属Tragopan两性羽色不同,雄性具有艳丽的装饰性羽毛,这与一般雉族Phasianini相似;而尾较翅为短,尾羽的换羽从中央到外侧,这些特征又与鹑族Perdicini各属相同,形态特征上角雉属被划为鹑族.通过PCR扩增鸡形目Galliformes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等10个属1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的部分基因,获取片段长度为828bp,以及从GenBank获取22种样本的相应序列,以角叫鸭Anhima cornuta和海龟Kachuga dhongoka为外群,分别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小进化法(Minimum-evolution,ME),对鸡形目和将雉科的15个属分为5个属及雉族和鹑族构建分子系统树,NJ和ME系统树中,都是角雉与雉类相聚.角雉出现形态解剖与基因分析分类地位的不一致,说明雉和鹑可能不是单系群.同时我们认为雌雄的色泽区别比尾羽的长短和换羽方式在对雉和鹑形态特征分类时更为重要.从分子水平分析的结果都是角雉属与雉聚类.因此角雉归为雉族更合理.  相似文献   

17.
红腹角雉取食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1993年11月-1994年10月,在以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贵州省仙人山地区红腹角rugopan temminckii的活动范围,栖息选择及食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取食栖息地的选择作了探讨。红腹角雉遥测位点和粪便相对集中分布。表明对栖息一半存在明显的选择,对食物分布的样方分析表明其活动特点与食物密切相关。红腹角雉各季节我灌木与草本植物的沟谷带上段,春冬季主要取食草本及蕨类植物,活动范围较大小二对二得的物  相似文献   

18.
黄腹角雉静止代谢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晶  李庆芬 《动物学研究》1993,14(4):341-345
采用Kalabakhov-Skortsov呼吸计,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测定了黄腹角雉雏鸟发育过程中的静止代谢率以及成鸟在不同季节的静止代射率。结果表明,黄腹角雉雏鸟在初始日龄时,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其化学性体温调节能力基本建成的日龄为9日龄。成体黄腹角雉在春,夏,秋季静止代谢率与温度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三季的化学体温调节强度无显著差异。各季间的代谢水平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黄腹角雉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温战强  郑光美 《动物学报》1997,43(2):127-132
透射电镜研究表明,黄腹角雉精子的结构与家鸡的相似,圆锥形的顶体位于精核前部,与精核的前端有少许重叠。顶体刺位于顶体下腔里,其部分区域的电子密度较低。核前窝内容纳着顶体部的基部,远端的植入窝则为中心粒复合体和无条纹连接体所占据,后者构成了精子短的颈部。  相似文献   

20.
The behaviour of multiparous female C3H mice rearing different sized litters was examined using an observational time-sampling proced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ile animals rearing smaller litters spend more time in the nest, more time licking individual pups, and during most of lactation, more time nursing the litter, animals rearing larger litters spend more time eating and drink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behaviour may be the outcome of the differential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arising from feeding litters of different sizes. However, in a second experiment providing food and water inside the nest, the differences in nest-attendance and nursing behaviour persisted, suggesting that some aversive factor such as fatigue or discomfort may also be invol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