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皇藏岭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划分出1个植被型,2个群系组和7个群系。并分别描述了各群系的主要群落学特征。通过排序揭示出植被沿水分梯度变化、分布的规律。样地在二维空间中集散分布的特点进一步印证了聚合分类的可信性结果。  相似文献   

2.
江苏森林自然保护区植被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地少人多,历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人为因素对自然植被的影响严重。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三个不同的生物气候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建立相应有代表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无论在理论上或生产实际上都有很大的意义。一、自然条件特点及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布局(一) 自然条件特点江苏位于北纬30°46′—35°02′,东经116°22′—121°55′。全省地势平坦,平原占85%,岗地占10%,低山丘陵占5%,大多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方法对四川片口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本底调查,利用野外普查数据和卫星照片解译相结合的技术,分析其植被现状。结果表明:片口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比较丰富,且保存较完整,共有6种植被类型和15种群系。  相似文献   

4.
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和森林植被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皇藏峪有野生种子植物90科、328属、563种。属的地理成分复杂,但以温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反映了该区植物区系的温带属性。其科、属均以极小和小为主,说明了区系成分的多样性。植物分布呈现南北植物的交汇渗透,具有显著的过渡性。根据对24个样地的分析,将该区的森林植被划分为1个植被型,7个群系。并对各个群系的主要群落学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七目嶂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类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广东省七目嶂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主要由5个植被类型、15个群系和26个群丛组成。代表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其优势科为壳斗科、樟科、茶科、金缕梅科、紫金牛科等,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现状植被有较强的次生性特点。马尾松林是常见的类型,它逐渐过渡到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6.
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兽类区系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君  胡锦矗 《四川动物》2004,23(2):137-141
2002年8月、10月、2003年1月对冶勒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同时结合有关资料,对该地兽类区系进行研究。表明冶勒保护区迄今发现有兽类7目25科62属91种,国家Ⅰ级保护5种,Ⅱ级保护18种,四川省重点保护的兽类有7种,属于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兽类27种,我国特有物种29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并出现南北交错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发现冶勒自然保护区野生大型真菌共有143种.按Anisworth G.C.(1973)系统,隶属于2个亚门,11个目,34科,70个属.对优势科、食(药)用、有毒菌以及它们的营养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该地区大型真菌的物种丰富(占四川的11.09%);②潜在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较高(食用菌82种,药用菌26种,外生菌根菌55种);③营养类型多样化(木生,土生,粪生,外生菌根,虫生).  相似文献   

8.
在对王二包自然保护区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15个代表性样地内的维管植物的科、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王二包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样地内有维管植物89科168属233种,其中蕨类植物有13科17属21种,裸子植物3科5属5种,被子植物73科146属207种.区系分析显示该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保留有大量第四纪冰前期区系成分;地理成分复杂,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的同时,温带成分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由于样方设置原因,珍稀濒危植物和特有植物在保护区种类较多的同时,样地内显得较少.植被组成中,乔木层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绿树种为主;灌木层主要以铁仔,杜茎山、钝叶柃等为主;草本以芒萁、芒、鳞毛蕨、狗脊等为主.  相似文献   

9.
研究与分析了广西九万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在涵养水源方面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森林通过林地土壤根际层、枯落物层和林冠层等三个水文层次,贮蓄的雨量为18 368.07×104m3/a,直接或间接带来的生态社会效益价值为2.44亿元;水源涵养效益显著,对维护地方生态安全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的数量分类杨远兵刘玉成方任吉(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重庆630715)NumericalClasificationoftheForestVegetationintheJiuzhaigouNatureReserve.YangY...  相似文献   

11.
江苏宜兴森林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特点及植被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江苏宜兴森林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归为4大类15个分布类型。属的成分以温带比例最高(61%),东部成分亦较明显(25%),中西部成分极少,几无本地特有成分,属较典型的华东植物区系地区。对该地区现存植物进行计算分析,结合栽培植物及古植被资料,得出以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Thunb.)Oerst.〕、石栎〔Lithocarpaglaber(Thunb.)Nakai〕等为建群种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自然保护区建立(1981)以后植被恢复明显,许多样地已接近自然植被。  相似文献   

12.
甘悦  张晋东  杨洪波  李阳  陈珺 《生态学报》2025,45(4):1549-1562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举措,在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尽管许多研究已经评估了自然保护地对土地覆盖、人类干扰和人类福祉的影响,但其在减少森林破碎化方面的成效仍然缺少评估。以中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地为例,分析了2000-2022年保护地范围内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破碎化程度的时空特征,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评估了保护地在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森林破碎化方面的成效,并分析了成效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超过半数保护地内的森林覆盖率增加而森林破碎化程度减少,整体森林景观正在改善。保护地内的森林景观变化模式在不同省份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呈现保护地森林覆盖率增加、破碎化程度减少模式的省份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国东南地区省份的保护地主要呈现森林覆盖率减少、破碎化程度增加以及森林覆盖率减少、破碎化程度减少的森林景观变化模式。在保护地的森林景观保护成效方面,约60.6%的保护地在减缓森林覆盖率下降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大多数保护地(64.4%)在减少森林破碎化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不同省份保护地在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森林破碎化方面的平均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在人类压力较大的东南地区省份,保护地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森林破碎化的成效总体上更显著,而在人类压力较小的西北地区省份,保护地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森林破碎化的成效相对较弱。保护地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与减少森林破碎化的成效的相关性不显著(r=0.04,P>0.05)。总体而言,中国自然保护地在保护森林景观方面是有效的,其中41.2%的保护地在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森林破碎化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84.0%的保护地至少在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或森林破碎化方面产生了积极成效。研究结果也表明,同时评估自然保护地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和森林破碎化的成效,能够更全面地揭示保护地保护森林景观的成效。这些评估方法和结果为保护地的绩效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也为我国未来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防护林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防护林学是研究防护林构建及经营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其核心内容包括防护林构建理论与技术、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和防护林效益评价。防护林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与经营防护林, 使其防护功能或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稳定并可持续。防护林学是偏重实用的应用基础学科, 其发展始终依托防护林工程建设需求, 特别是以国家运作方式开展的大型防护林工程建设, 对推动防护林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外著名的防护林工程有美国大平原各州林业工程(罗斯福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日本的治山治水防护林工程和北非五国“绿色坝”跨国防护林工程等。围绕这些工程, 在防护林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空间配置、造林方法, 结构、抚育、间伐、衰退机制与更新, 以及效益评价等各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 其中, 以效益评价及效益与结构的关系研究最为广泛与深入。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森林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自然环境恶劣, 对防护林的需求极大, 自“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以来, 中国防护林建设规模已居世界首位, 防护林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尤其在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防护林学以效益评价为桥梁将防护林构建和经营组合在一起, 效益与结构的关系为防护林构建及现有防护林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防护林学研究将以更广泛的生态公益林或防护性森林为对象, 在研究方法上将由以林分尺度为主向更微观和更宏观两个方向拓展; 在防护林构建方面, 仍以林学理论与技术为主体, 并重点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相结合, 开展防护林(体系)区域分异规划设计、营建理论与技术研究; 在防护林经营方面, 将以防护林衰退与恢复机制、带状防护林更新和非带状防护林近自然经营理论与技术为重点开展研究; 在效益评价方面, 将采用遥感等技术, 以防护林(体系)、大规模防护林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4.
接种肉苁蓉对梭梭天然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广泛分布的平缓低洼地、平缓沙地和半流动沙丘等不同生境类型的梭梭天然林内,进行人工接种肉苁蓉对梭梭天然林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肉苁蓉对梭梭天然林林下植被的种类组成、植株数量、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等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在平缓低洼地的梭梭天然林内,因挖接种穴和回填,林下植被的个体数损失4.1×104株.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个体总数的18%;林下植被的生物量损失35.64kg.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生物总量的14.9%;梭梭幼苗幼树的个体数损失1320株.hm-2,占接种前梭梭幼苗幼树个体总数的24.2%。在平缓沙地的梭梭天然林内,林下植被的个体数损失2.6×104株.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个体总数的49%;林下植被的生物量损失39.87kg.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生物总量的19.0%;梭梭幼苗幼树损失345株.hm-2,占接种前梭梭幼苗幼树的18.8%。在半流动沙丘的梭梭天然林内,林下植被的个体数损失2000株.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个体总数的5%;林下植被的生物量损失9.98kg.hm-2,占接种前林下植被生物总量的6.0%;梭梭幼苗幼树损失256株.hm-2,占接种前梭梭幼苗幼树的3.8%。受挖接种穴和回填直接影响的调查样方内,植物个体数减少26%~53%,植被总盖度减少46%~52%,物种多样性下降5%~13%,生态优势度提高2%~6%,梭梭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减少40%~75%,林下植被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损失25.2%~55.7%。  相似文献   

15.
四川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在四川雅安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102°48′~103°18′ E,30°42′~30°54′ N)及其周边地区,就森林片段化和生态恢复程度的不同,选择4个代表地点,即位于保护区核心地带、以阔叶混交林为主的蜂桶寨天然林区(海拔1680~2080 m),受到经济开发干扰但植被类型丰富的锅巴岩天然林区(海拔2 280~3 340 m)、以人工针叶林进行生态恢复的蚂蝗沟人工林区(海拔2430~2525 m),以及森林高度片段化的双石镇农耕区(海拔870~1 165 m),共设26块样地,以巴氏罐诱法为主研究地表甲虫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本研究共采集甲虫标本 2.338 号,隐翅虫数量最多,占39.6%;步甲次之,占29.3%,拟步甲、象甲和叶甲的数量也各在5% 以上,它们共同构成该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锅巴岩物种的个体数量和丰富度(S)以及多样性指数(H′)较高;蚂蝗沟均匀度指数(J)较高,丰富度较低;蜂桶寨天然林区个体数量较少;双石镇农耕区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较低。锅巴岩、蜂桶寨和蚂蝗沟间物种分布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后两者相似性程度更高,双石镇物种分布与其他3个地点差异较大,这反映了不同地点间的生境异质性和森林植被片段化程度的差异。整个鞘翅目、隐翅虫科和步甲科的个体数量分布在针叶林内较多,在阔叶林内较少;拟步甲科的数量分布在高山灌丛内较多;叶甲科的数量分布在针叶林较多;象甲科除了竹林外,在其他植被内的数量均较多。在总体趋势上,随着海拔的升高,在蜂桶寨和锅巴岩两个邻近的天然林地点,整个鞘翅目以及优势甲虫类群的种类和个体数量也逐渐增多。比较蜂桶寨林区内的个体数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北坡均大于南坡。以上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坡向以及生境类型密切相关,森林片段化和生态恢复对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改善森林片段化进行生态恢复时,采取合理措施,增加生境异质性,有助于提高该地区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中越边境西隆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隆山是滇南最高峰 ,最高海拔 3 0 74.3m ,跨越中越两国边境线。其北坡在中国境内 ,南坡在越南境内。西隆山 2 0 0 0年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隆山已经查明的高等植物 1 79个科 ,469个属 ,781种。其中 ,国家级保护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有 2 3种。在西隆山分布的植被类型有 5种 :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和次生植被。人为活动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很大 ,该文据此对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长、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挑战正日趋严峻。防护林以其防护性、资源性和可再生性等强大的森林功能作为迎接这一挑战的工具 ,在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中正在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世界各国对此都给予了极为广泛的重视。中国的防护林建设经营历史悠久 ,尤其是自1978年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以来 ,以防护林为主体的林业生态工程已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起来 ,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已为全球所瞩目 ;防护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日俱增 ,为保障西部开发 ,控制三北地区的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提高农…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不少国家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水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迫使相当多的城镇,尤其是进行污水再利用的城镇不得不对已有的处理设施作出改进,为此投入了不少力量来从事新的污水处理方法的研究。科学家们找出了一种能够一举两得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先将水生维管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过滤体来处理污水,再将收获的水生植物加工处理后作为一种新的能源、饲料、肥料或原料。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我国及我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总结了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成绩及存在问题,着重提出了发展我省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