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以高粱的叶片为试材,采用CTAB法提取DNA,应用RAPD筛选技术对高粱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共筛选80个RAPD随机引物,其中有27个引物能对DNA扩增并能发现其中抗性基因与感性基因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高粱丝黑穗病菌种内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随机引物对来自不同地理来源、不同寄主和经寄主致病力测定的高粱丝黑穗病菌2、3号生理小种的10个菌株的DNA进行分析,所产生的RAPD结果表明,丝黑穗病菌S.reilianum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经聚类分析可将供试菌株大致分成两组,辽宁清原H2和黑龙江绥化H9菌株为一组。辽宁沈阳(H3)、阜新(H1)、营口(H10),山西榆次(H4),吉林四平(H5),黑龙江哈尔滨(H6),河北张家口(H8)等高粱丝黑穗病菌株以及辽宁沈阳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株(H7)为另一组,并且同一组内的DNA多态性亦有差异。高粱丝黑穗病菌2号生理小种和3号小种间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应用随机引物对来自不同地理来源、不同寄主和经寄主致病力测定的高粱丝黑穗病菌2、3号生理小种的10个菌株的DNA进行分析,所产生的RAPD结果表明,丝黑穗病菌S.reilianum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经聚类分析可将供试菌株大致分成两组,辽宁清原H2和黑龙江绥化H9菌株为一组。辽宁沈阳(H3)、阜新(H1)、营口(H10),山西榆次(H4),吉林四平(H5),黑龙江哈尔滨(H6),河北张家口(H8)等高粱丝黑穗病菌株以及辽宁沈阳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株(H7)为另一组,并且同一组内的DNA多态性亦有差异。高粱丝黑穗病菌2号生理小种和3号小种间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高粱丝黑穗病菌种内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随机引物对来自不同地理来源、不同寄主和经寄主致病力测定的高粱丝黑穗病菌2、3号生理小种的10个菌株的DNA进行分析,所产生的RAPD结果表明,丝黑穗病菌S.reilianum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经聚类分析可将供试菌株大致分成两组,辽宁清原H2和黑龙江绥化H9菌株为一组。辽宁沈阳(H3)、阜新(H1)、营口(H10),山西榆次(H4),吉林四平(H5),黑龙江哈尔滨(H6),河北张家口(H8)等高粱丝黑穗病菌株以及辽宁沈阳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株(H7)为另一组,并且同一组内的DNA多态性亦有差异。高粱丝黑穗病菌2号生理小种和3号小种间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用一种植物的总基因组DNA与近缘或远缘物种的染色体杂交,可以研究植物近缘或远缘物种基因组进化关系。以拟高粱总基因组DNA为探针,对栽培高粱、甜高粱基因组进行杂交,结果表明栽培高粱、甜高梁和拟高梁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存在很大的同源性,基因组进化关系表现出保守性。栽培高粱与拟高粱基因组间重复序列的同源性要比甜高粱与拟高粱间重复序列的同源性高。  相似文献   

6.
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的RAPD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粱抗丝黑穗病的基因进行分析。方法:以高粱2381恢复系(抗病)、矮四恢复系(感病)、7050B保持系(抗病)、TX622B保持系(感病)为材料,采用CTAB提取DNA的方法提取高粱基因组DNA,然后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DNA进行多态性扩增。结果:初步建立了高粱丝黑穗病的RAPD反应体系;从RAPD反应中所用的48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8个适宜引物,其余20个引物没有扩增出谱带,被淘汰;共扩增出114条谱带,其中引物OPM-05300和OPM-13450扩增出了差异谱带,分别命名为OPM-05300和OPM-13450。结论:在该反应体系下找到了高粱抗丝黑穗病抗感品种间基因组差异的两条差异谱带。  相似文献   

7.
玉米抗丝黑穗病基因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该文应用RAPD技术,以感病母本3045和抗病父本3024为试材,应用BSA法,对玉米抗丝黑穗病基因进行分析,建立并优化了玉米的RAPD反应体系,筛选了61条引物RAPD随机引物,18条引物为适宜引物,共扩增出89条DNA谱带,得到了4条具有稳定多态性标记的引物,分别为OPY-09、OPY-10、OPY-18、OPP-09。  相似文献   

8.
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1—1985年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对1239份高粱品种资源,进行了抗丝黑穗病性鉴定。与此同时,用17个抗性不同的品种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进行了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高粱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方式因品种而异。有的品种系具数量性状遗传特点,有的则具有质量性状遗传特点。抗病性属数量性状遗传的品种系,其抗性主要是受加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牛楠  陆丹  李玥莹 《生物技术》2010,20(1):42-44
目的:找到一种可用于高粱抗丝黑穗病SSR-PCR扩增最适宜的反应体系。方法:利用单因素体系优化的方法,对SSR-PCR反应体系中Taq酶、dNTPs、MgCl2、模板DNA以及引物用量进行了优化,并且用不同引物、不同模板DNA对该优化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实验表明,Taq酶、dNTPs、MgCl2、模板DNA以及引物的不同用量均对PCR反应结果有显著的影响。最适宜高粱抗丝黑穗病20μl SSR-PCR的反应体系为1U/μl Taq酶2.5μl,10mmol/L dNTPs 1.0μl,25mmol/L MgCl21.5μl,模版DNA2.0μl(50ng),10μmol/L引物1.5μl,10×Buffer 2.0μl。验证结果表明,该体系扩增出的条带清晰且稳定。结论:该结果为今后利用SSR-PCR标记技术研究分析高粱抗丝黑穗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土壤接种技术,对目前我国高粱育种上广泛应用的150份高粱种质资源(包括高粱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抗高粱丝黑穗病鉴定评价。经两年重复鉴定,在150份高粱种质中,筛选出对高粱丝黑穗病菌优势小种表现免疫(IM)的47份,占总数的31.3%;高抗(HR)和中抗(MR)的各6份,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4.0%;抗病(R)的4份,占2.7%;感病(S)的13份,占8.7%;高感(HS)的74份,占49.3%。上述结果表明,目前高粱育种中广泛应用的育种种质中抗丝黑穗病材料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1.
RAPD条件优化及天麻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RAPD扩增条件快速优化程序与方法.并应用于天麻基因组DNA扩增条件的优化及多态性的测定:获得了天麻基因组DNA的RAPD扩增优化条件和DNA指纹图谱;分析了模板DNA、引物、dNTP、Taq DNA聚合酶等的浓度和退火温度对RAPD扩增的影响.结果表明:天麻基因组DNA用引物S1扩增的片段具有更明显的多态性,这种指纹图谱更适合于天麻遗传分化研究;而用引物S12扩增的DNA指纹图谱具有更大的相似性,这种指纹图谱更适合于天麻真伪鉴别.该方法使RAPD扩增条件优化过程实现了程序化和数量化,是获得RAPD优化条件的简便快速、经济实用方法.应用该方法进行RAPD扩增,可获得图谱清晰、稳定可靠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高粱丝黑穗病2381(抗病)、矮四(感病)为材料,以优化SSR反应体系为 目的.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高粱基因组总DNA,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多态性扩增, 通过对体系中不同的Taq酶浓度、模板浓度、dNTP浓度和引物浓度的梯度分析. 结果:建立 并优化了的SSR-PCR反应体系为20ìl反应体系:dNTP浓度为200ìmol/L、Taq酶浓度为1.5U 、 DNA浓度为100ng和引物浓度为0.4ìmol/L.达到了较理想的扩增效果.用该体系对94对SSR 引 物进行了筛选,其中47对引物扩增出了多态性谱带,其中Xtxp3和Xtxp13在抗感的品种间扩 增出了差异谱带.结论:应用优化的SSR反应体系可以对高粱丝黑穗病基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烟草(Nicotiana tabacum)品种台烟7号和白肋21为材料(GS=0.58),研究了单引物扩增和双引物聚合扩增对RAPD-PCR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双引物反应能够比单引物反应扩增出更多的多态性片段,双引物在白肋21和台烟7号中扩增出的多态性片段总数是单引物反应扩增出的多态性片段总数的6.6倍。因此,双引物RAPD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烟草多态性分子标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青枯病、丝黑穗病上升为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挖掘新的抗病资源,进行抗病育种是解决病害威胁的根本所在。本研究对引进的美国GEM材料进行了接种条件下的抗病性鉴定,并结合抗病材料的多年重复验证,筛选出一批新的抗病种质资源。这些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对拓宽我国玉米青枯病、丝黑穗病抗性遗传基础,增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高梁BTAM428×ICS-12B杂交F3代及部分抗感品种的SCA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与抗蚜基因紧密连锁的OPN-0727、OPN-08373RAPD标记,转化得到的SCAR标记对F3代及部分抗感品种进行SCAR检测.将F2代抗感群体留种种于田间,取在孕穗期F3植株叶片提取总DNA进行SCAR分析,得到了F3抗感个体的特异性谱带,同时在部分抗性品种中也得到了OPN-07727、OPN-08373二条特异谱带,而感性品种中则未见,从而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抗蚜的河农16和感蚜品系Tx623B、Tx622B、Tx3197B、千三、晋五及杂交种的物理特性、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基因型高粱理化特性与抗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粱抗蚜品系叶片表面较感蚜品系的细胞排列整齐、致密、表皮细胞直径较感蚜品系小、叶片薄、叶片表面光滑、叶片颜色浅。感虫后各品系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有升高,与蚜虫的诱导存在相关性,但不同品系感蚜前后均不存在趋势性变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感虫前在抗虫的河农16及杂交种中具有高水平表达,并与其他感蚜品系存在显著差异;蚜虫侵害诱导后PAL酶活性均有上升,但抗蚜品系中表现稳定,酶活性变化幅度与叶片损伤程度存在相关性,PAL酶活性与高粱的抗蚜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感虫前后氨基酸含量及其变化与高粱品系抗蚜性间无相关性;在感蚜虫前,抗蚜品系及其杂交种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感蚜品系,接虫后感蚜品系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从NCBI网站获取‘金冠’苹果基因组数据,在每条染色体上随机设计4对共68对引物。利用梨品种‘黄冠’和‘莱阳茌梨’及其F1代杂交群体(共94个单株)对这些引物的应用性进行验证,同时分析了该群体遗传多样性。(1)引物扩增结果显示,有40对引物可以扩增出预期目的条带,占设计引物数量的58.82%,其中16对引物能够扩增出多态性条带。(2)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有16对多态性引物扩增产物的等位基因数平均为2.312 5,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为2.001 4,平均杂合度观测值、期望杂合度和香农指数分别为0.548 3、0.490 5和0.746 2,表明可以在梨上运用。研究证明,SSR位点在苹果与梨之间可以转移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野生稻基因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18个随机引物对2份栽培稻、12份包含有六个基因组型的野生稻DNA进行了扩增,共获得147个多态性DNA片断,把这些多态性DNA片断作为遗传位点用UPGMA法计算出各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并作了聚类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普通野生稻同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很近,其中江永普通野生稻更接近于粳稻.2.CCDD组的Oryzalatifolia和EE组的O.australiensis遗传多态性相似。3.B、C、D、E组的遗传多态性相似,组成一个复合体,此复合体与A组的遗传多态性也相似,而F组则相距较远.4.O.mcyeriana和Rhynchofyzasabulata尚未确定组型,RAPD测定结果表明,前者与其它组型的种亲缘关系较远,后者则与AC复合体的种较近.  相似文献   

19.
云南三种稻蝗基因组DNA的RAPD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RAPD技术对采自云南龙陵两交水和腾冲曲石马鹿冲的24头稻蝗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10条随机引物共产生129条清晰、稳定的谱带.基于Jaccard相似系数,用Between-groups Linkage法得出的聚类图与基于Nei's遗传距离分别用UPGMA和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基本一致:供试的所有稻蝗个体分为3个聚类簇:龙陵两交水的3、7~8号个体与腾冲曲石马鹿冲(海拔1450m)的8个个体聚为一支,龙陵两交水的1、2、4~6号个体聚为另一支,两支相聚后与腾冲曲石马鹿冲(海拔1 550 m)的8个个体聚为一起.形态学鉴定表明:龙陵两交水的3、7~8号个体为日本稻蝗,1、2、4~6号个体为小稻蝗,腾冲曲石马鹿冲(海拔1450 m)的8个个体均为日本稻蝗,腾冲曲石马鹿冲(海拔1550 m)的个体为有待进一步鉴定的未知种.形态学鉴定结果与聚类结果完全吻合,充分展示了RAPD技术在区分近缘物种方面的独到优势.比较不同采集地的日本稻蝗、小稻蝗的RAPD分析结果,发现云南的这两种稻蝗在同物种不同种群中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我国云南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及物种内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DNA)方法,选用37种10bp的随机引物,对罗曼蛋鸡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其中两种引物(OPS-08,OPY-06)在三代7个品系中都能扩增出多条带并且反映其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可用于检测出不同品系间的差异,并且这两种引物的碱基序列有80%是对应互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