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宁化县坐落在福建西部,与江西接壤,境内出露大片石灰岩层,以湖村一带分布最广。湖村盆地距县城以西5km,九龙江的重要支流翠溪自西而东流过,两岸洞穴发育,据调查,众多洞穴中仅老虎洞和裴山洞出土哺乳动物化石。老虎洞属小型洞穴,地理坐标:北纬26°21′19·5″;东经116°50′35·  相似文献   

3.
杨仙荣  王美琴  李少华 《遗传》2014,36(9):849-856
人类Y染色体由于其性别决定的特殊功能和独有的进化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Y染色体起源于常染色体,经历了严重的退化过程。由于其缺乏重组,蛋白编码基因少,重复序列多所以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比较基因组及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Y染色体最终命运的争论不断加剧,Y染色体的研究正逐步成为热点。文章综述了人类Y染色体的结构、遗传特点、起源及进化过程,并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对Y染色体的最终命运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以期为从事遗传及性染色体进化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细胞生物学杂志》2004,26(1):88-88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先导,成为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最活跃的学科领域之一。由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HUPO)发起的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是蛋白质组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水平最高的国际性会议,每年举办一次。2004年10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这将是亚太地区主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蛋白质组学大会。  相似文献   

5.
阎锡海 《化石》2001,(4):18-19
人类是从370多万年前的森林古猿进化来的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历史事实 ,即由森林古猿经过西瓦古猿〈sivapithecus〉、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进化为人类。人类起源的原因 ,即由森林古猿进化为人类的原因 ,迄今仍众说纷云 ,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森林古猿进化为人类的原因固然很复杂 ,很多 ,至今尚无充足的证据将其证实 ,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是其进化为人类的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在人类起源中具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有利于其向直立行走方向进化人与古猿的重要区别之…  相似文献   

6.
牙齿人类学(Dental anthropology)是体质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通过对人类牙齿特征及其变异性(即牙齿齿冠与齿根的形态学和测量学特征)进行研究来探讨人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此外,牙齿的生长发育、疾病、磨耗、使用模式、人工畸形和拔牙习俗等也是牙齿人类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从牙齿的研究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在推断个体的性别和死亡年龄、复原古人类的行为习惯和食物结构、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迁移路线等问题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刘武  周蜜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8,37(2):159-175
欧洲与亚洲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演化研究的关注点。基于对化石形态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在更新世中、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提供了支持基因交流的系列形态证据,但古人类学界对其中一些形态特征的人群属性、功能意义及形成机制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采用釉质外表观察和CT扫描方法对卡氏尖在98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化石的出现和表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与非洲和欧洲古人类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现率(27.6%-62.5%)和多种形态表现。此外,在多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发现两个通常只出现在在黑猩猩和非洲早期人类的原始卡氏尖表现:齿带-原尖脊和齿冠舌侧横行沟及屋檐状结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支持卡氏尖是从猿类,经过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一直延续到现代人的一个古老特征的观点。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特点提示出现在中国古人类的卡氏尖更有可能是古老原始特征的残余。本研究显示,卡氏尖在中国与欧洲古人类都具有较高出现率,而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程度较同时期欧洲古人类更为显著。因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可信证据支持卡氏尖是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基因交流的造成化石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11.
脑膜中动脉的形态变异及其在人类进化上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现代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脑膜中动脉前支和后支压迹的形态的观察和对比发现:从直立人到现代人脑膜中动脉管径从粗到逐渐变细,分枝从简单到逐渐复杂,前支趋向于增大,后支趋向于缩小,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有地域性差异。作者认为脑膜中动脉的这种分布形式间接地反映了直立人向智人演化及现代人类形成过程中,大脑各部分比例的变化和功能的日益复杂对供血需求的影响。在研究颅骨与大脑之间的关系上及脑演化上,脑膜中动脉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Relative amounts of nuclear DNA were determined in root tip cells of seven species of Astereae: Aster hydrophilus Greene, A. oblongifolius Nutt., A. riparius H.B.K., Machaeranthera boltoniae (Greene) Turner and Home, M. brevilingulata (Sch-Bip.) Turner and Home, M. parviflora Gray, and M. tenuis (S. Wats.) Turner and Ho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hydrophilus and M. brevilingulata, with a chromosome number of n = 9, have less nuclear DNA than other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which are either n = 4 or n = 5. Cytological analyses of meiosis in the intergeneric hybrid M. parviflora X A. hydrophilus showed cells with two or more small chromosomes of the latter species pairing with single large chromosomes of the former. Pachytene cells of the hybrids M. parviflora X A. hydrophilus, M. parviflora X A. riparius, and M. boltoniae X M. tenuis showed some unpaired chromosome segmen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results to chromosome evolution in the tribe Asterea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手术切除的人扁桃体或外伤脾为材料,在体外诱发了针对不同类型抗原的抗体应答,其中包括羊红细胞、卵白蛋白、破伤风类毒素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应答,并应用破伤风类毒素体外激活的人B淋巴细胞制作杂交瘤。根据多次融合的结果表明其融合率平均为52.1%,抗体阳性率为15.6%,分泌IgM和IgG抗体的阳性集落孔的比例接近1∶1。我们还研究了体外诱发人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条件,发现细胞类群(在本研究中是采用不同的细胞分离方法)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所建立的体外免疫实验系统,主要是应用尼龙毛柱法富集B细胞,在96孔培养板上加上一定剂量范围的抗原刺激。为了协助淋巴细胞反应,可再加10%的T细胞条件培液或少量丝裂原混合物(LPS0.1μg/ml+PWM1μg/ml)。  相似文献   

14.
刘武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5,14(1):8-20
本文采用Turner建立的人类牙齿形态特片分类标准观察研究了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新石器时代人类牙齿的非测量特并采用由非测量特征的出现率计算人群间生物学距离的MMD系数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比了庙子沟与东亚地区其他人群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庙子沟新石器时代人类在牙齿形成特征上与包括安阳殷墟青铜时代人类在内的亚洲东北部人类相近,而与东南亚人群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5.
绣线菊亚科是蔷薇科最原始的亚科,共有22属260余种, 包括常绿和落叶两大类群,前者是 原始类型。我国有8属100种,全都为落叶性。本文着重讨论中国各属的起源、演化和分布等 ,同时也概述全亚科植物在世界各植物区的分布等问题。绣线菊属Spiraea是该亚科落叶类群中最原始的属,它在早期发生趋异进化,衍生出形态各异而亲缘关系密切 的不同属,本文阐明了中国各属的系统位置和属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我国各属地理分布的 分析对比,属的分布区可归纳为5个类型。对全球绣线菊亚科植物在世界各植物区中的属、种数统计表明,东亚区有8属105种,其中有96个特有种,是该亚科植物分布最多而又最集中 地区,具有在系统发育上处于各主要演化阶段的落叶类型,因此,东亚区是全球绣线菊亚科植 物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也是落叶类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在北美洲,从马德雷区至落基山区一带分布着11属46种,均为特有种,显然北美洲西部也是该亚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但可能是第二分布中心。南美洲至今保存2个较古老的常绿属,即Quillaja和K ageneckia,基于此,南美洲可能是绣线菊亚科某些常绿属早期分化和发展的关键地区 。中国绣线菊亚科植物在东亚区占绝对优势,有8属82种,其中有62个特有种,分别占该区属 、种和 特有种数的100%、82%、和65%, 这些类群分布最密集地区是在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中的横断山脉地区和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西部,这一带是中国绣线菊亚科的现代分布和多样性中心,很可能是某些属的发源地。由此看来,绣线菊亚科的落叶属可能起源于劳亚古陆。据化石记载,该亚科植物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 most recent trend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aldanha Bay are towards the tourist and mariculture industries, both of which are dependent on a high quality of water. Yet this water quality is now under threat. In this study, the extent of human induced change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body are assessed in terms of their effects on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of the bay. Such effects are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changes in biomass,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using data from recent surveys as well as a limited quantity of historical data.

Whilst gross effects are essentially confined to an area adjacent to the major fish factory outfall, the data do suggest a broader impact. There are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mmunities of ‘Big Bay’ and ‘Small Bay’, with an apparent increase in deposit feeding species and decline in suspension feeders in the latter. These chang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organic loading from the fish factories and mariculture industries together with restrictions imposed on water circulation by harbour constructions. This combination of anthropogenic factors may be leading to significant enrichment of certain areas of the bay.  相似文献   

17.
18.
研究环境污染物亚硫酸盐和无机汞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影响,探讨巨噬细胞作为生物监测指示物的意义。实验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经Na_2SO_3和HgCl_2体外培养,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检测其NO产量,还原MTT能力和吞噬功能。结果显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染毒后,细胞形态均发生显著改变;NO浓度明显降低,还原MTT能力受抑制,吞噬功能明显减弱(p<0.05或p<0.01)。高浓度(10~(-4)mol/L)HgCl_2细胞毒性作用显著,可致巨噬细胞坏死。实验表明,Na_2SO_3和HgCl_2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具有明显损伤作用,进而直接影响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实验提示巨噬细胞可作为生物监测指示物,应用于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19.
杉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及其分布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本文根据对杉科的系统发育、现代分布和化石分布的研究,结合古地理和古气候资料,讨论了杉科的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的成因。杉科基本上是一个亚热带科,我国长江、秦岭以南至华南一带是其现代分布中心。东亚中高纬度的东北地区可能是其起源中心和早期分化中心。起源时间为早侏罗纪或晚三叠纪。杉科植物的各种类型很可能在早白垩纪甚至晚侏罗纪就已分化出来。杉科植物于东亚起源后,在当时劳亚古陆尚未完全解体、气候分带现象尚不甚明显的情况下跨越欧亚大陆散布到北美,并扩散到南半球。自晚白垩纪,白令陆桥和北大西洋陆桥对其在北半球的散布发挥了重要作用。杉科植物目前虽处于衰退状态,但在地质史上却曾经经历过极其繁盛的时代。在中生代中晚期和早第三纪,杉科植物种类繁多,广布于北半球,向北扩散到北极圈内的高纬度地区,是当时的大科。大多数现存属曾分别有过3个或2个分布中心:水松属、落羽杉属和北美红杉属在东亚、北美西部和欧洲;水杉属在东亚和北美西部;柳杉属、杉木属,很可能也包括台湾杉属在东亚和欧洲;巨杉属在欧洲、北美和东亚。在晚白垩纪和第三纪,现存属特别是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北美红杉属和巨杉属,曾是北半球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成分。南半球也曾有少量种类,分布亦远较现代普遍。杉科在白垩纪的多样性达到鼎盛,具所有的现代属和大量的化石器官属,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变迁、气候变化,大量类群绝灭。晚第三纪全球性的气温下降迫使杉科逐渐从高纬度地区撤出。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剧烈恶化使杉科分布区进一步显著退缩至中、低纬度地区,最后在欧洲全部消失,仅在东亚、北美及澳大利亚的少数几个植物 “避难所”中残存下来。现今各属多分布于环太平洋地区极为狭窄的局部范围,在分布区内呈现出孤立或星散的残遗分布式样。杉科现存各属均为古老的孑遗或残遗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