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四代棉铃虫卵、幼虫在棉株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燕涛  王东华 《昆虫知识》1998,35(5):286-287
1994~1996年,笔者结合棉铃虫的系统观察,调查了四代棉铃虫卵及低龄幼虫在棉株上的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其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1方法1994年选定2块长势较好的棉田,每块田定2个点计50株棉花,从四代棉铃虫产卵开始日起逐日系统调查棉株各部位卵量。另外每块田定两个点逐日系统观察低龄幼虫的分布位置,调查方法同卵。1995~1996年分别在一、二、三类棉田及不用药棉田定50株棉花,从四代棉铃虫开始产卵起逐日观察记载卵的分布位置。2结果分析2.1棉铃虫卵和幼虫在棉株上的空间分市棉铃虫卵在果枝垂直方向上,从上至下递减,主要集中在顶部…  相似文献   

2.
三代玉米螟卵在棉株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晓泉  宋汝国 《昆虫知识》1993,30(6):329-331
<正> 三代玉米螟发生期间,棉株高大、枝叶多,产卵部位又较为分散,全株查法费工费时。为寻求简便易行的调查方法,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一、方法 于三代玉米螟发生期间,采用定株定期的调查方法进行系统观察,选择不同类型棉田3块,每块田定2个点,每点25株,3天调查1次,记载卵量和产卵部位。 二、结果 (一)总卵块在棉株上的分布 在调查中共获卵196块,其在棉株上的分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是棉田的一种主要害虫。本文对玉米螟幼虫的危害株在棉田中的分布型及抽样技术作了初步调查研究,现简报如下。一、调查地点与方法1984年8月在上海县萃庄、华潜两乡10块棉田,约9亩地面积内,共调查4,345个样方,每个样方有棉株9棵。每块田边缘均种植大豆,采用连片检查法,逐株检查每块田内的二代玉米螟危  相似文献   

4.
1975年我们利用赤眼蜂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获得了良好效果,1976年全大队放蜂面积扩大为1,160亩,其中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600亩,1977年又增达1,416亩,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为757亩,先后放蜂三次,每次每亩放蜂一万头左右。在三代玉米螟发生期放蜂于玉米诱集带上,第二、三次放蜂于棉花上,每隔三天放蜂一次。经调查夏玉米诱集带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达100%,棉花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为91%。1976年  相似文献   

5.
棉田玉米螟卵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采用平均拥挤度的概念和聚集性指标。运用随机分布的偏离度假设测验。对玉米螟Ostrlnia funacalis(Guenee)在棉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聚集度和格局纹理描述了卵的不同密度在棉田的分布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得出江苏沿江.沿海棉区二代玉米螟在棉田内为聚集分布。服从Neyman A概型的核心分布;三代卵在百株25块以下的密度为随机分布。服从Poisson分布。而在高于百株25块的密度下则为聚集分布。并根据分布型计算出理论抽样和抽样单位大小.从获得的资料中建立了预测模式:二代:m↑^=1.2167[-ln(1-P)]^1.0173r=0.9966三代:m↑^=1.1263[-ln(1-P)]^1.2423r=0.9871用有卵样点率(P)简单估计田间卵的平均密度(m^)为研究测定棉花受害损失、决定防治策略和指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惠珍  王书魁 《昆虫知识》2000,37(3):146-148
通过对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6调查研究表明,(1)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相反,二代棉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216~274粒,增长幅度为30~38%,(2)转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制作强,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处降,田间3龄以上幼虫平均均20~40头/百株,多者达60头以上,仍需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变化对花生田棉铃虫种群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花生田主要害虫之一。转基因抗虫棉全面推广后,棉铃虫种群(包括棉田、花生田、玉米田)得到有效控制。近年,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花生田棉铃虫种群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方法】本文通过调查山东省花生主产区(非棉区)龙口、招远、莱阳、文登四个县级市花生田棉铃虫成虫、卵量、幼虫量等的发生情况,分析了棉铃虫发生面积及种群数量15年(2000—2014年)的变化规律,并重点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花生棉铃虫发生面积受棉花种植面积影响较大,二者呈显著负相关性;花生田棉铃虫累计诱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棉花种植面积相关性不显著;棉铃虫卵量、虫量与抗虫棉种植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所以,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减少是导致花生田棉铃虫种群数量上升的主要因素。另外,近年玉米田棉铃虫发生面积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抗虫棉种植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所以,随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的下降,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棉铃虫种群可能会出现大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8.
沈进松 《昆虫知识》1997,34(2):73-75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苏北盐垦区主要的棉花害虫常年发生量较大,尤其近年来发生量逐年加重,对棉花生产威胁极大。本人根据江苏省黄海农场1978年以来的历史资料,探讨棉铃虫在苏北盐垦区的发生特点,现总结如下。1发生世代与时间棉铃虫在苏北盐垦区常年发生4代,l代大多在棉田外为害,2~4代均在棉田内为害。特早发生年份,也有部分1代卵产于地膜棉田。1993年地膜棉田1代百株累计产卵对粒。如果8~9月份温度高,棉田内幼虫、蛹的发育进度快,也会出现不完全的5代。1994年8~9月份温度比常年高1.2℃,棉田内出现第5代棉…  相似文献   

9.
<正> 了解棉田红铃虫Platyedra gossypiella Saun-ders卵量的多少,是指导红铃虫田间防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估计田间卵量,必须有合适的抽样方法和必要的样本数量。为此,又必须明确红铃虫卵在棉田的分布型。有关红铃虫的这方面内容,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77—1978年,在上海郊区进行了这项研究工作,现简述如下。 一、调查方法 选择种植早晚和长势都不同的棉田13块,其中在棉花现蕾期(红铃虫第一代产卵期)调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转Cry1Ac基因棉(中棉所41)和常规棉(中棉所49)为对照,研究了转Cry1Ac+Cry2Ab基因棉(639020)在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蕾期(二代棉铃虫发生期)、花期(三代棉铃虫发生期)和花铃期(四代棉铃虫发生期)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同时研究了639020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中华草蛉幼虫、龟纹瓢虫、小花蝽和草间小黑蛛)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明确了639020棉花在生长的关键时期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及对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639020棉花对二代和三代棉铃虫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抗虫性分别比中棉所41提高了52.85%和16.22%,其中前者差异达显著水平,后者差异不显著。在棉花蕾期、花期和花铃期,639020棉田棉铃虫落卵量都比中棉所41棉田和中棉所49棉田低(除二代棉铃虫发生期);棉铃虫幼虫数量都极显著低于常规棉,且都低于防治指标,但与中棉所41棉田无显著差异。639020棉田中华草蛉、龟纹瓢虫、小花蝽和草间小黑蛛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与中棉所41棉田和常规棉田相比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以期为新型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性研究及其外源基因的抗虫遗传效应和生产应用前景进行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与棉花生长发育耦合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棉铃虫取食模型、种群动态模型及棉花生长发育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棉田生态系统中一些关键环节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出田间棉铃虫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较好地反映出了国内外到目前为止在棉铃虫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了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超补偿机制的实现,以及人工去早蕾与2代棉铃虫取食对棉花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系统可以反映第2、3代棉铃虫不同卵量水平下,及不同人工去早蕾水平下棉花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通过不同卵量水平时各去蕾量对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用药时间的最终产量效果的比较,可以找出最佳的去蕾量以及合理的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12.
关于树枝把诱捕棉铃虫的一些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诱捕环境与蛾量 据1974—1977年在棉田、苜蓿田树枝把诱捕棉铃虫结果,苜蓿田蛾量均大于棉田,1975—1977年苜蓿田全年蛾量分别高出棉田5.7倍、1.5倍、1.5倍,第二代蛾分别比棉田蛾量高出11.8倍、7.4倍、4.1倍。棉田历年诱捕量以第四代蛾量最大,依次为第二代、第三代;在苜蓿田以第二代最高,依次为第四代、第三代。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在江苏丰县系统调查了棉田和玉米田中第三、四代棉铃虫的种群动态,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两种寄生主田内棉铃虫种群的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棉铃虫卵峰期至4龄幼虫高峰期的历期在玉为主田要比棉田快4d,并以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的发育最快。两类寄主田内平均存活纺无显著差异,但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时,其卵至6龄幼虫的存活率比产在其它阶段玉米上的存活率高,在江苏棉区目前的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下,玉米田第三代棉铃虫是棉田第四代棉铃虫的重要虫源。  相似文献   

14.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规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转 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调查研究表明 :(1)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 ,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 ,相反 ,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 2 16~ 2 74粒 ,增长幅度为 30 %~ 38% ;(2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及控制作用较强 ,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 ,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下降 ,田间 3龄以上幼虫平均达2 0~ 4 0头 /百株 ,多者达 6 0头以上 ,仍需进行必要的药剂防治 ;(3)棉铃虫在转 Bt基因抗虫棉株上的危害特点与常规棉株有明显的差异 ,表现在幼虫和危害症状均较隐蔽 ,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人工接虫为害,获得了棉铃虫各龄期幼虫在棉花上的为害量和为害损失。并观察了不同年份棉铃虫卵和各龄幼虫的自然存活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了自然状态下第3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其值为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当日百株新增卵量25粒。与用固定虫量研究方法得出的指标相比,该指标更合理、更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6.
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成虫作为棉铃虫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棉铃虫连续大发生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灯区较非灯区田间百株落卵量二代降低41.7%,三代降低47.3%,四代降低53.4%。全年棉田减少4~6次施药次数。灭虫保蕾铃效果分别为37.7%~49.8%和42.8%~73.3%。全县安灯投资223.18万元,节资增产共计为2938.2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6.6。根据系统观察记载,高压汞灯除诱杀棉铃虫蛾外还可诱杀9目181种昆虫,其中害虫175种,益虫6种;为害粮食作物类害虫45种,棉花35种,油料34种,果树类64种…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种群能量动态及其为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棉铃虫种群数量密度、年龄结构、存活率及虫体含能量,系统地分析了8种不同类型棉田生态系统中棉铃虫种群生产力、摄入量及其为害特征.结果表明,棉铃虫种群的能量生产主要集中于第3代;其所引起棉花繁殖器官的被害量在第2、3、4代分别为11.83、16.65和9.52个·m-2.随着播种期的推后,2代棉铃虫种群生产力和摄入量减少,3、4代值增加.实行套作种植使2、4代值减少,而3代值增加.棉铃虫种群摄食利用效率随世代增加而减小,其净生态效率以第3代最高,第4代居中,第2代最小.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时空类型棉田棉铃虫各代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运用加权频率法预测2代棉铃虫发生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靳桂芝  张会孔 《昆虫知识》1997,34(5):266-269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棉花整个生育期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为及时准确地做出发生期预报,指导防治,减轻其为害,笔者根据本站1982~1994年间年系统调查资料,运用加机频率法[1]对2代棉铃虫发生期预报进行了研究。1材料与方法1.1确定预报对象1992年以来,棉铃虫在华北各大棉区大面积暴发,产卵盛期明显拉长,世代重叠严重。过去选2代棉铃虫卵峰日为预报对象,在2代棉铃虫大发生的年份用于指导防治,时间上偏晚,因此针对近几年棉铃虫发生的新特点,选择2代棉铃虫卵始盛期(百株卵量…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省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以间作套种为主要内容的种植革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棉产量迅速增加。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害虫的发生也有明显变化,有的受到抑制,有的则发生严重。棉铃虫是属于发生严重的一类,是当前棉花增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解放初期,我省棉铃虫主要集中在局部丰产棉田,自1957年以后,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虫量增加,为害日趋严重。据成安县15年资料记载:1953年棉铃虫发生面积仅占植棉面积的0.26%,1958年扩大到57.1%,1970年以后基本扩大到全部棉田。1958年第二代棉田百株卵量仅21粒,百株幼虫4头,1973年百株卵量增加到278粒,严重地块达千粒以上,百株幼虫增加到118头,比1958年分别增加了13.2倍和29.5倍。同时,麦类、豆  相似文献   

20.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是我国的主要害虫。我们从棉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考虑,借助于系统分析和计算机技术,对棉株的超补偿作用与二代棉铃虫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灌云县二代棉铃虫新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量332粒,新指标较原指标百株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