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两种不同麻醉维持方法对老年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行腰椎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A组(50例)和B组(50例),A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B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记录患者于入室后(TI)、麻醉诱导后(T2)、插管后(T3)、切皮开始(T4)、手术结束(T5)、拔管后(T6)的SBP/DBP、HR和SctO_2;检测患者于麻醉诱导前(X1)、拔管后(X2)、术后第1d(X3)、术后第3d(X4)、术后第7d(X5)静脉血中IL-1β、IL-6、HMGB1、S100P和TNF-α的浓度。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的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结果:T6时,B组SBP较A组高(P0.05);T4时,B组SctO_2较A组高(P0.05)。X1~5时,B组IL-1β均较A组低(P0.05);X2~4时,B组IL-6较A组低(P0.05);X2~5时,B组HMGB1较A组低(P0.05)。与X1时比较,A组X2~4时HMGB1均升高,B组X2~4时HMGB1均降低(P0.05);与X1时比较,A组X3时IL-6升高,B组X3时IL-6下降(P0.05)。A组术后第3 d发生POCD10例,B组3例(P0.05);A组术后第7 d发生POCD8例,B组5例(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均可引起老年患者发生早期POCD,在术后第3天时,静吸复合麻醉较全凭静脉麻醉能较少POCD的发生,而在术后第7天时,二者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凝血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手术麻醉采用全麻,研究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对比两组麻醉后恢复室滞留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凝血功能、应激反应、认知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诱导后10 min(T1)~术毕(T3)时间点,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先下降后升高,且研究组T1~T3时间点HR、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麻醉后恢复室滞留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术后1 d~术后7 d,两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先升高后下降,活化部分酶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先缩短后延长,且研究组术后1 d~术后7 d的FIB、PLT低于对照组,APTT、PT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术后7 d,两组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先升高后下降,且研究组术后1 d~术后7 d的NE、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术后7 d,两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先下降后升高,且术后1 d~术后7 d研究组的MMSE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可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减轻凝血功能和认知功能损害,缩短麻醉后恢复室滞留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镇静深度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90例拟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采用不同深度静吸复合麻醉,根据BIS指数调节七氟醚浓度和瑞芬太尼输注速率,其中A组维持BIS值水平51-60,B组维持BIS值水平41-50,C组维持BIS值水平31-40,于术前1d和术后1 d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测评。结果:各组麻前1 d A组TMT完成时间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24 h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为30.0%,B组术后24 h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为23.33%,C组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为16.67%,C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组TMT完成时间和MMSE评分差值均低于A组B组,但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深度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腹部手术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麻醉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G)患者苏醒质量、心肾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OPCABG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A组(舒芬太尼、丙泊酚,31例)、B组(舒芬太尼、丙泊酚、0.5 MAC七氟烷,31例)和C组(舒芬太尼、丙泊酚、1.0 MAC七氟烷,31例)。观察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苏醒质量、心肾功能[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MB)/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测量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变化,记录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术后即刻(T1)~术后24h(T3)时间点HR升高后下降,MAP下降后升高(P<0.05);B组T1、术后6 h(T2)时间点HR低于A组、C组,MAP高于A组、C组(P<0.05);A组与C组T1、T2时间HR、MAP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A组、C组(P<0.05);A组与C组术后苏醒时间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的cTnI、CK-MB、Scr、BUN水平相较于麻醉开始前(T0)时间点均升高(P>0.05);B组T3时间点cTnI、CK-MB、Scr、BUN水平低于A组、C组(P<0.05)。B组术后第3 d MMSE、MoCA评分高于A组、C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OPCABG患者在舒芬太尼、丙泊酚麻醉的基础上结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可更好的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对机体心肾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提高苏醒质量,且以0.5 MAC浓度的七氟烷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研究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对宫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院妇科收治的80例宫腔镜手术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七氟烷麻醉后行宫腔镜治疗,观察组则施以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进行宫腔镜治疗,采用Ramsay 镇静评分法对患者的镇静程度进行评价,采用警觉/镇静评分(OAA/S)对患者的清醒程度进行评价,监测记录患者的手术麻醉时间、手术结束后的清醒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患者的心率(HR)、心排出量(CO)、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记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结束后的清醒时间较短(P<0.05),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OAA/S评分较高(P<0.05)。两组患者的CO、HR、MAP、PaCO2、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T2、T3时点均显著低于T1(P<0.05),在T4时点又有所回升,观察组CO、HR、MAP、PaCO2、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T2、T3时点高于对照组(P<0.05),苏醒后的各时间段,观察组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依托咪酯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并且对于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较佳的维持效果。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对比七氟烷与丙泊酚维持麻醉对合并冠心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心功能、氧化应激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乐群院区麻醉科行全麻下LC的98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n=49,丙泊酚维持麻醉)和B组(n=49,七氟烷维持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认知功能情况[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心功能指标[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A组(P<0.05)。B组气腹后5 min、手术结束时SpO2、HR、MAP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 d、术后3 d MMSE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 d CO、CI、LVEF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d SOD高于A组,MDA、T-AOC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丙泊酚维持麻醉相比,七氟烷用于合并冠心病LC患者,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心功能、氧化应激损伤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七氟烷与丙泊酚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认知功能、T淋巴细胞水平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8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5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静脉全麻方式进行术前麻醉,对照组采用七氟烷吸入全麻方式进行术前麻醉。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认知功能、T淋巴细胞水平、肝功能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2 h观察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低于术前,术后6 h、12 h、24 h对照组MMSE评分低于术前和观察组(P0.05)。术后3d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降低,CD8~+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I)、直接胆红素(DBILI)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与对照组的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相当,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应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对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T淋巴细胞、肝功能指标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股骨头置换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拟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苏醒后疼痛,术后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h、12 h和24 h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均较高(P<0.05),观察组术后1 h、12 h和24 h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拔管、苏醒及复苏室停留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减少POCD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方式将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全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64例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32例)给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组(32例)给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观察麻醉前后动脉血压与心率,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术后6、12、24、72h的MMSE评分差异,并统计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受教育时间、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术前、手术0.5h及手术结束时动脉血压和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3±10.5)min、(30.3±7.8)min、(33.2±9.6)min;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6±11.6)min、(30.1±6.6)min、(34.3±8.5)min,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前MMSE评分为29.2±1.5,而膜外麻醉组麻醉前MMSE评分为29.1±1.0,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两组的MMSE评分均出现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膜外麻醉组麻醉后24h时的MMSE评分28.7±1.0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的27.3±0.8(t=-5.491,P=0.000〈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后6h和12hPOCD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膜外麻醉组的(P〈0.05),而两组在麻醉后24h开始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方式将2010 年3 月至
2013 年5 月收治的全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64 例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32 例)给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组(32 例)给
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观察麻醉前后动脉血压与心率,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术后6、12、24、72 h的MMSE 评分
差异,并统计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受教育时间、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术前、手术0.5h 及手术结束时动脉血压和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
答时间分别为(30.3 ± 10. 5)min、(30.3 ± 7.8)min、(33.2 ± 9.6)min;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6 ± 11.6)min、
(30.1± 6.6)min、(34.3 ± 8.5)min,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前MMSE 评分为29.2 ± 1.5,而膜外麻醉组麻醉前
MMSE 评分为29.1 ± 1.0,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两组的MMSE 评分均出现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膜外麻醉组麻醉后
24h 时的MMSE 评分28.7 ± 1.0 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的27.3 ± 0.8(t=5.491,P=0.000<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后6h 和12hPOCD
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膜外麻醉组的(P<0.05),而两组在麻醉后24h 开始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
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七氟醚复合麻醉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脑损伤标志物、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于2020年4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TK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49,七氟醚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对照组(n=49,七氟醚麻醉)。比较两组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脑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记录两组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 d ACTH、Cor、TNF-α、CRP、S100β蛋白、NSE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的POCD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老年TKA患者采用七氟醚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可减轻炎症应激反应和脑损伤,降低术后POCD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等指标,两组入室麻醉前(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T2)、止血带60 min(T3)、松止血带5 min(T4)、拔除气管导管时(T5)、术后6 h(T6)、术后24 h(T7)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等指标,两组术前、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及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结果:研究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1、T3、T5时点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3时点SBP、D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T4、T5、T6时点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术后6 h、术后12 h的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的镇痛药物使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中,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且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比较单踝关节置换术(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老年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KA组(n=50)和TKA组(n=50),采取相应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评分及假体情况。结果:与TKA组相比,UKA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手术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术后2周、3个月及6个月时HSS评分均明显高于TKA组(P<0.05)。UKA组术后2周、3个月ROM均明显高于TKA组(P<0.05)。UKA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TKA组(P<0.05)。两组SF-12评分中生理及心理维度评分在术后6个月后均明显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假体翻修病例。结论:UKA相比于TKA具有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选择对老年肺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老年肺肿瘤患者,分别有62例用全凭静脉麻醉和61例用静吸复合麻醉的麻醉方法,记录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分别评定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出麻醉室时及1、3、5天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判断患者的POCD。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1天比较,全凭静脉麻醉组、静吸复合麻醉组出麻醉恢复室时、术后1 d时MMSE评分降低(P0.05);与术前1 d比较,两组在术后3天和7天时MMSE评分恢复正常(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MMSE认知功能评分在术前、术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麻醉恢复室时,全凭静脉麻醉组发生POCD24例(39.34%),全凭静脉麻醉组发生25例(40.32%),两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天、3天、7天两组分别POCD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用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单髁置换术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9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UKA组和TKA组,每组各47例。UKA组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TKA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KSS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KA组相比,UKA组VAS评分水平较低,KSS评分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KA组相比,UK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单髁置换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性被动运动训练(CPM)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运动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82例老年TK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CPM治疗。于训练前1d,训练后第1d、3d、7d及14d记录两组患者肿胀程度和膝关节功能(HSS)功能评分。采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训练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100d,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患者首次独立活动情况。结果:训练后第3d,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HS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第7d及14 d,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HSS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3d、7d及14d,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1β及TNF-α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分析发现观察组首次独立活动平均时间69d,短于对照组8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M对改善老年患者肿胀程度和膝关节功能有明显优势,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麻醉维持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细胞免疫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40例.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麻醉维持分别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0.4 μg/(kg·h)、...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前后膝关节皮温、血清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膝关节功能恢复之间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且术后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并记录基本信息、术前及术后膝关节皮温、血清指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65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双膝皮温、双膝皮温差于术后第5天达到峰值,PCT、CRP、ESR均于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IL-6、WBC于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HGB下降至最低水平为术后5-7天。患者非手术侧膝关节皮温于术后3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手术侧膝关节皮温及双膝皮温差直至术后6个月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PCT、IL-6、CRP于术后6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ESR于术后9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WBC于术后15天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KOA患者TKA术后双膝皮温差直至术后6月仍高于术前水平,而研究中的各项血清指标均于术后3月内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4月-2015年7月期间因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入院接受治疗的8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4例,行UKA手术,对照组45例,采用TKA手术方式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均有明显膝关节疼痛,术后膝关节疼痛均明显改善,组间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23,P=0.2500.05);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HSS评分相对于术前均显著改善,研究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111.2±18.8)度高于对照组的(98.6±14.7)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87.6±13.7)分高于对照组的(73.2±1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膝关节屈曲至90度时间比对照组短,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2.303,P=0.0240.05)。结论: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采用UKA与TKA均能取得一定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改善膝关节功能,但UKA临床疗效较好,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