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当前我国林用赤眼蜂主要有4种:松毛虫赤服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拟澳赤眼蜂T.confusum,广赤眼蜂T.evanescens及舟蛾赤眼蜂T.closterae。其中以松毛虫赤眼蜂用量最大。从报道的材料来看,我国应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侧柏毛虫、杉梢小卷蛾、竹镂舟蛾、竹螟、杨扇舟蛾、杨二尾舟蛾、黄二星舟蛾、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对在不同温度(1℃、4℃、7℃、10℃)下冷藏不同时间(0、3、5、7、10、15、20、25、30、40 d)处理的米蛾卵的寄生适合度,进而以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赤眼蜂羽化率和羽化雌蜂率三者乘积表示米蛾卵的繁蜂质量指标(Q),确定繁殖两种赤眼蜂时米蛾卵的最佳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结果表明:繁殖稻螟赤眼蜂时,4℃下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7℃次之,米蛾卵冷藏超过15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繁殖玉米螟赤眼蜂时,7℃冷藏米蛾卵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最高,4℃次之,米蛾卵冷藏10 d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数降低50%,但是冷藏20 d赤眼蜂寄生米蛾卵粒仍高于20粒,但各温度间差异不显著;冷藏15 d以内繁殖的赤眼蜂羽化出蜂率和羽化雌蜂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从数值上看冷藏15 d以内,4℃下冷藏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冷藏15 d以上,10℃下米蛾卵的繁蜂质量较高。综合分析在4℃~7℃下冷藏的米蛾卵繁蜂质量最好,冷藏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 d,两种赤眼蜂之间略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行为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静  黄静  王雷英  李元喜 《昆虫学报》2015,58(7):783-790
【目的】繁育寄主影响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否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在防治二化螟上有差别,及田间用米蛾卵作为稻螟赤眼蜂续代寄主的可行性,本实验观察了羽化自不同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行为,研究了两种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为田间防治水稻螟虫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室内利用选择试验观察了由米蛾卵和二化螟卵繁育出的稻螟赤眼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趋性及在两种寄主上的寄生行为和寄生能力,统计了羽化子代蜂的寿命。【结果】由二化螟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表现出了对二化螟卵的选择偏好,而米蛾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和二化螟卵间没有表现出寄主选择偏好。寄主搜寻时间不受繁育寄主及供试寄主的影响,卵表探测时间和穿刺及产卵时间不受繁育寄主的影响,但同一寄主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卵表探测时间显著长于在二化螟卵上的卵表检测时间。除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二化螟卵时的寄生率(36.95%)和羽化率(45.68%)较低外,米蛾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或二化螟卵以及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等3组处理间的寄生率、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间子代蜂寿命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繁育寄主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能力,但不影响寄生蜂搜寻寄主的能力和寄生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和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为试验对象,研究低温冷藏米蛾卵对赤眼蜂子代质量的影响,为米蛾卵的合理利用,赤眼蜂的工厂化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米蛾卵在不同温度(1、4、7、10℃)下冷藏不同时间(3、5、7、10、15、20、25、30、40d),研究米蛾卵冷藏后作为寄主卵对两种赤眼蜂子代寄生卵量、F_2代羽化出蜂率和雌蜂率的影响,利用赤眼蜂子代寄生卵量、F_2代羽化出蜂率和雌蜂率三者乘积表示赤眼蜂子代质量(Q),根据赤眼蜂子代质量判断冷藏米蛾卵对子代质量的影响。【结果】米蛾卵冷藏温度和时间对赤眼蜂子代寄生卵量影响显著,但不同赤眼蜂种类和不同冷藏温度间表现不同。繁殖稻螟赤眼蜂时,米蛾卵在4℃下冷藏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最缓,米蛾卵冷藏20d内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其他温度下米蛾卵冷藏3 d稻螟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繁殖玉米螟赤眼蜂时,米蛾卵在4℃下冷藏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最缓,米蛾卵冷藏20d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下冷藏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最快,米蛾卵冷藏5 d赤眼蜂寄生卵量与对照之间达到显著水平。米蛾卵冷藏对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F_2代的羽化率和雌蜂率产生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米蛾卵冷藏30 d赤眼蜂F_2代的羽化率仍在70%以上,雌蜂率仍在75%以上。【结论】米蛾卵冷藏超过一定的时间以后会对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子代的寄生卵量,F_2代的羽化出蜂率和雌蜂率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子代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质量,但在适宜的温度下冷藏一定时间内对其子代质量影响不显著,其中4℃下冷藏米蛾卵繁殖的赤眼蜂子代质量最佳,冷藏30 d赤眼蜂子代质量降低不到50%。  相似文献   

5.
不同赤眼蜂对灰白蚕蛾卵的偏好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不同种类和品系的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对灰白蚕蛾Ocinnara varians选择性和灰白蚕蛾对其适合性的差异,筛选防治灰白蚕蛾的有效蜂种和品系,结果表明,在供试的8种赤眼蜂中,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losterae、暗黑赤眼蜂Trichogramma euproctidis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5种赤眼蜂较其它3种赤眼蜂更偏好寄生灰白蚕蛾的卵,每雌蜂在灰白蚕蛾卵上的接触次数、寄生卵数都相对较多,且羽化率也都较高.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对灰白蚕蛾卵的接触次数最多,为6.60次/雌,但寄生卵数却很少,为4.55粒/雌,羽化率也很低,为27.86%.玉米螟赤眼蜂寄生灰白蚕蛾的卵比较多,为14.35粒/雌,但对灰白蚕蛾卵的接触次数很少,仅1.20次/雌,羽化率也很低,为24.17%.卷蛾分索赤眼蜂对灰白蚕蛾卵的接触次数和寄生卵数最少的,分别为0.60次/雌和2.20粒/雌,且被寄生卵全部不能发育成功.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是最适合寄生灰白蚕蛾卵的赤眼蜂种,可作为其生物防治的潜在寄生蜂.  相似文献   

6.
舟蛾科 (中名旧称天社蛾科 )是鳞翅目夜蛾总科中一个中等大小的科 ,全世界已记载约 3 5 0 0种。舟蛾大都是林木害虫 ,在森林、防护林、行道树、果树和苗圃等场所常有发生 ,也有少数种类为害禾本科农作物 ,个别种类 (如杨二尾舟蛾 )甚至可咬破电缆 ,造成电路事故。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和杨二尾舟蛾是重要的杨、柳树害虫。1 97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昆虫志》(鳞翅目 舟蛾科 )记述了我国舟蛾 1 70种。随着我国舟蛾科昆虫已知种类的大量增加及舟蛾系统分类研究的进展和不断变动 ,《中国经济昆虫志》(舟蛾科 )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科研、教学和生产…  相似文献   

7.
现已发现分目扇舟蛾颗粒体病毒与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可发生交叉感染,本文用限制性內切酶EcoR-I酶切,在琼脂糖凝胶上分目扇舟蛾粒体病毒DNA呈现出22条片段带谱;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DNA呈现出15条片段带谱.以λDNA作参照,求得分目扇舟蛾颗粒体病毒DNA的分子量为90×10~6d;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DNA的分子量为58×10~6d。结果表明分目扇舟蛾颗粒体病毒与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是不同的病毒株。  相似文献   

8.
舟蛾赤眼蜂 Trichogramma closterae Pang et Chen是淮北地区主要蜂种之一,自然越冬群落较大,也是春季赤眼蜂的重要来源。为了用于防治农林害虫,我们对其越冬情况和利用价值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 一、越冬观察 近年来,我们在淮北地区,对舟蛾赤眼蜂的自然越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观察。 1.越冬寄主 在淮北地区,柳毒蛾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卵是舟蛾赤眼蜂的一种主要越冬寄主。据观察,柳毒蛾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成虫6月上旬出现,上旬末至中旬盛发,下旬进入末期;第二代8月下旬开始发蛾,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功能反应试验,测定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Matsumura、短管赤眼蜂T.pretiosumRiley、暗黑赤眼蜂T.pintoiVoegele、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PangetChen、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Nagaraja、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Viggiani、舟蛾赤眼蜂T.closteraePangetChen、广赤眼蜂T.evanescensWestwood对广州地区重要园林害虫灰白蚕蛾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除卷蛾分索赤眼蜂外,其它7种赤眼蜂对灰白蚕蛾的寄生作用均能用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拟合。松毛虫赤眼蜂对灰白蚕蛾的寄生能力为最强,短管赤眼蜂和暗黑赤眼蜂次之,最大寄生卵量分别为25.8粒/雌、19.0粒/雌和18.6粒/雌,且在灰白蚕蛾卵内都能发育成功和正常羽化,可进一步进行筛选。虽然玉米螟赤眼蜂和舟蛾赤眼蜂对灰白蚕蛾有较强的寄生能力,但其后代雌蜂率都较低,且玉米螟赤眼蜂不能正常羽化,因此不适宜用来防治灰白蚕蛾。卷蛾分索赤眼蜂、广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的最大寄生量都较低,均不超过15.0粒,对灰白蚕蛾卵的寄生潜能不大。  相似文献   

10.
现将我国缘腹细蜂科Scelionidae黑卵蜂属Telenomus新纪录8种,纪录如下: 1.四川黑卵蜂Telenomus manolus Nixon 寄主:不明。分布:四川成都。 2.舟形毛虫黑卵蜂Telenomus kolbei Mayr 寄主:舟形毛虫Phalera flavescens(Bremer et Grey)、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杨毒蛾Leucoma salicis Linnaeus、柳毒蛾等。分布:北京、黑龙江、河北。  相似文献   

11.
两种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科伟  黄寿山  何余容 《生态学报》2002,22(8):1293-1296
应用生命表技术分析了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T.c)和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T.b)在两种繁蜂条件组配下(分别用米蛾Corcyra cephalomica(Stainton)(RM)卵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DBM)卵繁育)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分析,结果表明:(1)在相同寄主繁蜂条件下,卷蛾分索赤眼蜂在小菜蛾卵上显示出较强的寄生潜能,米蛾卵上所繁的卷蛾分索赤眼蜂(T.b-RM)和小菜蛾卵上所繁的卷蛾分索赤眼蜂(T.b-DBM)的内禀增长率为0.3509和0.3450,而米蛾卵上所繁的澳洲赤眼蜂(T.c-RM)和小菜蛾卵上所繁的拟澳洲赤眼蜂(T.c-DBM)的仅为0.2391和0.1902,T.b-RM和T.b-DBM的每雌平均寄生卵数为70.75和46.13粒,而T.c-RM和T.c-DBM的仅为64.90和31.73粒,但拟澳洲赤眼蜂的雌蜂寿命较卷蛾分索赤眼蜂更长。(2)在不同寄主繁蜂条件下,同种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潜能以米蛾卵所繁的仔蜂的各项寄生特性参数(内禀增长率,每雌寄生卵量,净生殖力,平均世代历期和雌蜂寿命)均优于用小菜蛾卵所繁之蜂,米蛾卵是其适宜的中间寄主。(3)长期用中间寄主繁蜂,赤眼蜂对目标寄主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中间寄主的驯化对赤眼蜂的寄生潜能有不容忽视的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果树害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大面积试验示范表明,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寄生率可达90%左右,效果好于化学防治。放蜂园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始终稳定在80.8~98.65%的范围内,而对照园波动幅度颇大。果园赤眼蜂释放技术主要是:①适期放蜂,用性诱剂诱捕,确定始蛾期,后推3~5天即为放蜂始期;②在害虫产卵盛期末前,分4次将蜂放完;③在虫情发生稍重时,亩放12万头蜂即可获得较高寄生率。  相似文献   

13.
常用杀虫剂对小菜蛾天敌卷蛾分索赤眼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田间常用的11种杀虫剂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卵寄生性天敌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丁醚脲、阿维菌素、多杀霉素、溴虫腈、氟虫腈和杀螟丹对卷蛾分索赤眼蜂成蜂有极明显触杀毒性,成蜂接触药膜8h后的死亡率达到89.31%~100%,丁醚脲、阿维菌素和多杀霉素能极显著降低成蜂的寄生力,溴虫腈和氟虫腈处理卵和幼虫期均显著降低卷蛾分索赤眼的成蜂羽化率,杀螟丹对卷蛾分索赤眼蜂各虫态都有极强的毒性,其处理后成蜂的羽化率几乎都为0。试验结果说明,氟啶脲、茚虫威、苏云金杆菌和虫酰肼对卷蛾分索赤眼蜂成蜂及各发育虫态均较安全,可在田间任何时候使用,而高效氯氰菊酯、丁醚脲、多杀霉素和阿维菌素的使用则应尽量避开卷蛾分索赤眼蜂成蜂期。  相似文献   

14.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 Matsumura,白跗平腹小蜂PseudanastatusalbitarsisAshmead,松毛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solitarium(Hartig),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和大蛾卵跳小蜂Ooencyrtuskuwanae(Howard)是松毛虫卵期几种主要寄生蜂。通过对上述几种寄生蜂寄生习性的研究表明:赤眼蜂和平腹小蜂不但能寄生新鲜害虫卵,还可以寄生对方已寄生并已发育1—3天的寄生卵,但羽化率均不高;松毛虫宽缘金小峰不寄生新鲜害虫卵,专门寄生赤眼蜂寄生后已发育1—7天的寄生卵,其中又以赤眼蜂发育3—5天的卵寄生率和羽化率为最高。除赤眼蜂和平腹小蜂可以混合使用外,其它蜂种混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相互排挤的现象。如果先让平腹小蜂寄生尔后再让赤眼蜂寄生或先让赤眼蜂寄生,尔后再让跳小蜂或黑卵蜂寄生,能够提高卵块寄生率和充分发挥各自天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松毛虫卵期几种寄生蜂的共寄生现象及其对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乐湘  童新旺 《昆虫学报》1994,37(2):145-152
松毛虫赤跟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 白跗平腹Pseudanastatusalbitarsis Ashmead松毛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olitarium(Harig), 松毛虫黑卵蜂 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和大蛾卵跳小蜂Ooenvyrtus Kuwanae(Howard)是松毛虫卵期几种主要寄生蜂。通过对上述几种寄生蜂寄生习性的研究表明:赤眼蜂和平腹小蜂不但能寄生新鲜害虫卵,还可以寄生对方已寄生并巳发育1-3天的寄生卵,但羽化串均不高;松毛虫宽缘金小蜂不寄生新鲜害虫卵,专门寄生赤眼蜂寄生后巳发育1-7,天的寄生卵,其中又以赤眼蜂发育3-5天的卵寄生串和羽化率为最高。除赤眼蜂和平腹小蜂可以混合使用外,其它蜂种混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相互排挤的现象。如果先让平腹小蜂寄生尔后再让赤眼蜂寄生或先让赤眼蜂寄生,尔后再让跳小蜂或黑卵蜂寄生,能够提高卵块寄生串和充分发挥各自天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以不同抗性转基因741杨为食物的杨扇舟蛾实验种群的遗传分化,探讨以转Bt基因杨树作为食物对靶标昆虫的胁迫效应.利用筛选出的10对引物,分别对经取食转基因741杨高抗品系‘Pb29’、中抗品系‘Pb17’及未转基因杨(对照)筛选出的杨扇舟蛾实验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 10对引物共检测到76条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7.6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2,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16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167,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6.7%.经取食转基因741杨筛选出的杨扇舟蛾实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未转基因种群,且取食转基因741杨的杨扇舟蛾与CK样本间的遗传相似性最低,表明经取食转Bt基因杨树的杨扇舟蛾实验种群遗传多样性有增高趋势.基于SSR分析,转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实验种群的胁迫筛选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7.
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以不同抗性转基因741杨为食物的杨扇舟蛾实验种群的遗传分化,探讨以转Bt基因杨树作为食物对靶标昆虫的胁迫效应.利用筛选出的10对引物,分别对经取食转基因741杨高抗品系‘Pb29’、中抗品系‘Pb17’及未转基因杨(对照)筛选出的杨扇舟蛾实验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 10对引物共检测到76条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7.6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2,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16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167,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6.7%.经取食转基因741杨筛选出的杨扇舟蛾实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未转基因种群,且取食转基因741杨的杨扇舟蛾与CK样本间的遗传相似性最低,表明经取食转Bt基因杨树的杨扇舟蛾实验种群遗传多样性有增高趋势.基于SSR分析,转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实验种群的胁迫筛选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中国羽角姬小蜂属2新种:袋蛾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chaliloides sp.nov.与舟蛾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closterae sp.nov..袋蛾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chaliloieds sp.nov.寄生白囊袋蛾Chaliloides kondonis Matsumura的幼虫;舟蛾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closterae sp.nov.寄生杨扇舟蛾Clostera aanachoreta(Fabricius)的幼虫.文中描述了两新种的外部形态特征,绘制了部分形态特征图,并与近缘种进行了形态比较.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转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C肽融合蛋白基因小黑杨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的抗性,采用苗木套笼饲喂法和石蜡切片法,对取食转基因小黑杨的杨扇舟蛾幼虫的发育、死亡情况和中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幼虫分别取食TT3(转基因无性系3)、TT1(转基因无性系1)和CK(非转基因对照)小黑杨后 总历期依次为35.63天、30.39天和28.74天,幼虫化蛹率依次为12.1%、29.3%和44.3%,平均蛹重依次为0.1077 g、0.1714 g和0.1893 g。转基因小黑杨能明显延长杨扇舟蛾幼虫的发育历期,降低化蛹率和蛹重。同时,转基因小黑杨有抑制幼虫蜕皮、增加其死亡率和致蛹畸形的作用,且能破坏幼虫中肠,使中肠细胞排列松散、肠腔食物减少、中肠变形,其破坏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加剧。一般来讲,TT3对杨扇舟蛾的各种影响作用均大于TT1。  相似文献   

20.
杨扇舟蛾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Fabricius)卵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卵和幼虫在杨树林的分布型均为聚集型中的负二项分布。几种抽样方法中,卵以棋盘式最好,幼虫以平行线法最好。同时建立了杨扇舟蛾卵的下层抽样模型为y=2.4481x 0.4243;幼虫的中、下层抽样模型为y=2.4605x 3.91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