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寿有性繁殖体对于植物种群的长存具有重要意义,迄今,泥炭地苔藓植物孢子长寿性研究还很少。在长白山哈泥泥炭地钻取丘间表层泥炭样品,测定泥炭腐殖化度和烧失量,逐层提取和培养泥炭藓孢子,研究埋藏时间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丘间泥炭藓孢子埋藏环境中,随着埋深的增加即埋藏年限的增加,泥炭腐殖化度和烧失量总体上分别呈现增加和递减的趋势,而地层泥炭藓孢子萌发率呈现直线递减的规律,但在埋藏近150余年后孢子萌发率仍可达40%。研究进一步证明泥炭藓具有长期持久孢子库,根据推算,泥炭地丘间埋藏环境中,泥炭藓孢子最大寿命可超过400a。 相似文献
2.
研究泥炭地特征性环境因子——淹水、少氧和化感物质对泥炭藓孢子持久性的影响, 可深入理解泥炭地泥炭藓持久孢子库的形成机制, 为退化泥炭地泥炭藓地被恢复研究提供参考。该研究以藓丘种和丘间种两种泥炭藓的孢子为试验材料, 通过室内模拟控制实验的方法, 研究泥炭藓孢子在空气、超纯水、泥炭地地表水和泥炭藓沥出液中, 及3种速率充气下, 孢子萌发力持久性的变化。经充气处理后, 泥炭藓孢子持久性显著低于不充气处理。不充气时, 泥炭藓孢子在含有化感物质的泥炭地地表水和泥炭藓沥出液中保存, 持久性显著高于在超纯水中保存。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溶解氧是影响泥炭地泥炭藓孢子持久性的主要因子和限制因子, 养分元素氮(TN)和磷(TP)的浓度为孢子持久性的负作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泥炭藓孢子散布于苔藓地被基质或淹水的丘间生境中, 比暴露于空气或在无化感物质的水中, 能更好地维持萌发力。泥炭地中, 泥炭藓孢子和其他植物的繁殖体的超长寿命可能归因于少氧、养分贫乏和丰富的化感物质等泥炭地特征性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4.
5.
适量的烟气能够促进有性繁殖体萌发,但迄今尚无辅助烟气处理探究孢子生活力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报道。该文选择毛缘泥炭藓(Sphagnum fimbriatum)、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和粗叶泥炭藓(S.squarrosum)作为材料,分别使用亚甲基蓝染色法、四唑(TTC)染色法、碘-碘化钾(I2-KI)染色法和红墨水染色法对泥炭藓孢子进行染色,并比照营养液、烟溶液+营养液培养的孢子萌发试验,对比研究泥炭地苔藓植物孢子生活力快速检测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亚甲基蓝染色法的染色效果最为明显,TTC和I2-KI均未能使泥炭藓孢子着色,孢子对红墨水虽有着色反应但不清晰;与营养液培养相比,添加烟溶液使毛缘泥炭藓、中位泥炭藓和粗叶泥炭藓孢子萌发率分别提高5%、5%和18%;使用亚甲基蓝染色的孢子染色率与经烟溶液处理过的孢子萌发率最为接近。综上认为,亚甲基蓝染色法能快速检测泥炭藓孢子的生活力。 相似文献
6.
适量烟气能促进种子萌发,但对苔藓植物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选取采自长白山区泥炭地的粗叶泥炭藓和中位泥炭藓的孢蒴为试验材料,通过燃烧泥炭地植物产生烟气,制备烟溶液,分别与不同大小(大:直径为2.10~2.50 mm;小:直径为1.50~1.90 mm)以及不同保存时长(旧:4.3和6.3年;新:0.3年)的孢蒴进行两组双因素试验,经不同时长的烟溶液浸泡和萌发试验,模拟研究烟气、孢蒴大小和保存时长对苔藓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烟溶液浸泡影响孢子萌发,培养10 d时,不同时长的烟溶液浸泡均可使孢子的萌发率提高5倍以上,小孢蒴孢子的萌发率高;培养21 d时,仅适度浸泡(3 d)表现出促进萌发的作用,孢蒴大小对孢子萌发率无影响;烟溶液浸泡对长时间保存(4.3和6.3年)的孢蒴孢子萌发无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适量烟气可加速新泥炭藓孢子以及小孢蒴孢子的萌发.在存在不定期火烧干扰的泥炭地中,与对种子植物的作用类似,烟气可能在苔藓植物种群的有性更新和种群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Levins和Pianka公式,对哈泥泥炭地7种苔藓植物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种苔藓在泥炭的全氮、全磷、Ca2+、K+、沼泽水的pH和电导率、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以及水位埋深9个环境因子梯度上的平均生态位宽度排序为:沼泽皱缩藓>喙叶泥炭藓>中位泥炭藓>尖叶泥炭藓、桧叶金发藓>大泥炭藓>锈色泥炭藓.锈色泥炭藓倾向于特化种,沼泽皱缩藓倾向于泛化种.在各种环境因子中,以电导率平均重叠值最高,水位埋深、乔木郁闭度、pH和灌木盖度梯度上平均重叠值最低,是影响苔藓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多数苔藓在这4个梯度上产生生态位分异.少数苔藓种对在所有环境因子梯度重叠值均较高,是由于苔藓之间存在水分协作关系.这为苔藓植物的种间竞争提供了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8.
《植物生态学报》2019,(6)
研究泥炭地特征性环境因子——淹水、少氧和化感物质对泥炭藓孢子持久性的影响,可深入理解泥炭地泥炭藓持久孢子库的形成机制,为退化泥炭地泥炭藓地被恢复研究提供参考。该研究以藓丘种和丘间种两种泥炭藓的孢子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控制实验的方法,研究泥炭藓孢子在空气、超纯水、泥炭地地表水和泥炭藓沥出液中,及3种速率充气下,孢子萌发力持久性的变化。经充气处理后,泥炭藓孢子持久性显著低于不充气处理。不充气时,泥炭藓孢子在含有化感物质的泥炭地地表水和泥炭藓沥出液中保存,持久性显著高于在超纯水中保存。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溶解氧是影响泥炭地泥炭藓孢子持久性的主要因子和限制因子,养分元素氮(TN)和磷(TP)的浓度为孢子持久性的负作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泥炭藓孢子散布于苔藓地被基质或淹水的丘间生境中,比暴露于空气或在无化感物质的水中,能更好地维持萌发力。泥炭地中,泥炭藓孢子和其他植物的繁殖体的超长寿命可能归因于少氧、养分贫乏和丰富的化感物质等泥炭地特征性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作为优势植物, 泥炭藓(Sphagnum)在泥炭沼泽中缺乏有性更新的原因尚不清楚。针对影响孢子萌发的光强和养分条件, 以泥炭藓(S. palustre)为材料, 通过室内孢子萌发实验, 研究不同光强和养分浓度对孢子萌发率、萌发势及萌发指数的影响。4 种培养基中, 养分浓度高的营养液培养基中孢子萌发率最高, 达到60%, 其次为养分浓度与营养液相近的琼脂+营养液培养基, 萌发率为48%, 再次为养分水平很低的沼泽水培养基, 萌发率约为30%, 几乎无养分的蒸馏水培养基中萌发率最低, 约为5%。萌发势和萌发指数亦呈现相同的规律。琼脂+营养液和营养液培养基较沼泽水和蒸馏水培养基孢子萌发时间提前约3 天时间。增加光强使孢子萌发率仅提高10%。研究表明, 低养分浓度和弱光照均不利于孢子萌发, 相对而言, 泥炭沼泽的贫营养特征应是限制泥炭藓有性更新的更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泥炭藓繁殖体移植是影响泥炭地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移植方式的效果往往缺乏比较研究。选取长白山区白江河退化泥炭地为研究地,以自然生境的丘间种喙叶泥炭藓(Sphagnum flexuosum)和藓丘种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后者耐旱能力较强)为实验材料,通过野外移植实验,研究水位提升与不同泥炭藓繁殖体移植方式对退化泥炭地植被恢复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水位条件显著影响了喙叶泥炭藓和中位泥炭藓的建植,随着水位上升,地表湿度增加,两种泥炭藓的盖度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移植方式的变化短期内对泥炭藓的建植作用并不明显,但在移植2个月后,移植方式对喙叶泥炭藓表现出显著影响,即耐旱能力较强的中位泥炭藓置于上层时,喙叶泥炭藓盖度最高;水位和移植方式不存在交互作用,即在低水位条件下,中位泥炭藓置于上层的移植方式也未能提升泥炭藓的建植盖度。研究表明,水位提升是泥炭地植被恢复的十分有效的手段,因物种间存在对水分保持的差异,采用合理植物繁殖体移植方式,将会明显提升植被恢复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12.
长白山百合属植物野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3):22-23
本文重点介绍了长白山百合属的植物种类、分布、储量及其鉴别 ,百合属植物利用的现状和将来开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野生有毒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研究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1):35-37
本文重点介绍了长白山有毒植物种质资源的种类、特点,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开发前景,采取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为国内外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一些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4.
调查吉林省长白山地区野生食药兼用菌资源,介绍几种具有开发潜力的野生食药兼用菌形态特性、生态习性、食疗保健价值。指出长白山野生食药兼用菌的开发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土壤种子库与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I.Leonard瓶-罐装置在土壤种子库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和动态的检测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把土壤样品铺在垫有沙子(经消毒除去沙子内可能有的种子)的花盆或其它发芽框上,给予合适条件使土样中的种子萌发,记录幼苗数及种类[1~5];另一种是用物理方法分离土样直接得到种子,检测种子活力和统计... 相似文献
16.
Our primary goal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detection of Rhizopogon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groups is affected by the pine species used in seedling bioassays. Our secondary goal was to investigate composition of Rhizopogon spore banks in the Eastern Sierra Nevada of California, a previously unsampled region. We used seedlings of Pinus contorta, Pinus jeffreyi, Pinus lambertiana, and Pinus muricata as bioassay plants and identified the Rhizopogon retrieved by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sequence analysis. We found that each of the pine species retrieved all of the abundant Rhizopogon ITS groups,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pines in the richness of Rhizopogon ITS groups recovered. Pinus muricata recovered all ITS groups found in this study and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P. lambertiana. Rhizopogon communities from the five sampled sites contained six to eight ITS groups per site, with two unique sequence groups and a higher abundance of the Rhizopogon ellenae and Rhizopogon arctostaphyli groups than at previously sampled sites. These results show high cross-receptivity between Rhizopogon and pine species, and regional patterns in spore bank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白鸡腰子国家级动植物科技示范园区植物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鸡腰子属温带气候,植物资源丰富.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首次统计出白鸡腰子植物资源约为124科、343属、619种,约占长白山植物资源种数的25.54%.本文报道了白鸡腰子药用植物、观赏植物、野菜植物、野果植物、蜜源植物等17类植物资源相的情况.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设计了不同坡向、不同海拔的样地,介绍了各资源相在三个不同景观带的分布情况,并列举出部分代表性植物,提出了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的一些建议,同时制作了一张光盘.为国内外研究白鸡腰子植物资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林区棕背(鼠平)秋季种群数量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棕背 (Clethrionomysrufocanus)为我国北方林区主要森林害鼠之一 ,对林木的危害程度与棕背数量有直接关系[1] ,危害时间主要在秋末至来年初春。在林木鼠害防治中 ,将棕背秋季种群数量提前做出预测预报 ,对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棕背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1~ 5] ,棕背危害伊春林区的预测也有报道[1,6] 。作者根据多年在长白山林区调查鼠害的结果 ,提出适合该林区的具体预测方法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研究地点与方法棕背在长白山林区的数量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5,7] ,研究地点选… 相似文献
19.
刘登义 《植物学报(英文版)》2002,44(1)
花药黑粉菌(Microbotryum violaceum)可系统侵染其寄主植物麦瓶草(Silene dioica),使其不育而代之以在植物花中布满菌孢子.这些菌孢子主要由花传媒昆虫带到健康植株.花传媒昆虫对花部特征变异的行为反应不仅可能影响花粉的输入/输出率,而且影响菌孢子的着落率和植株的发病与否.为研究S.dioica雌株花部性状特征与花粉传布、菌孢子着落及由此而导致的植株染病之间的相关性,用采自4个不同S.dioica种群的植物进行了移栽实验.该4个种群均位于瑞典北部的Skeppsvik群岛,代表了从健康(岛1,种群1),低度发病(岛2,种群2)到高度发病(岛3、4,种群3、4)的发病梯度.从上述4个不同种群中各采50个植株移栽至岛4的中部.来自健康种群的植株较来自高发病种群的植株具有较大的花,较长的花柱.研究发现,着落在花上的花粉粒数和菌孢子数呈强正相关.来自健康种群的植株每朵花上着落的花粉粒和菌孢子数分别是高发病种群(种群4)植株的4倍和9倍,导致来自4个不同种群的植株的发病率存在着显著差异,种群1、2、3、4的发病率分别为37%、20%、18%、0.在涉及10个种群的田间调查研究中,发现种群中健康植株的平均花柱长度(与花冠大小,胚珠数目正相关)与植株的发病率显著负相关.讨论了病原体-传媒调节的植物花部性状特征选择潜势及由其导致的麦瓶草S. dioica种群间的基因漂移. 相似文献
20.
Isoprene emission from plants accounts for nearly half of all non‐methane hydrocarbons entering the atmosphere. Light and temperature regulate the instantaneous rate of isoprene emission but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they also affect the capacity for isoprene emission (i.e. the rate measured under standard conditions). We tested the rate of acclimation of the capacity for isoprene emission following step changes in growth conditions. Acclimation to new growth temperatures was very rapid, with most of the change occurring within a few hours and complete adjustment occurring within a day. Acclimation to new light levels was more complicated. Following a switch from low‐light growth conditions to standard assay conditions (30 °C and 1000 µmol photons m?2 s?1), there was a rapid (5–10 min) and a slightly slower (10–50 min) acclimation of the capacity for isoprene emission. After accounting for these short‐term changes, there was also a small, long‐term (4–6 d) acclimation of the isoprene emission capacity to the light level of growth conditions. We found no effect of growth conditions on the coefficients used to describe the instantaneous light and temperature response of isoprene emission. Therefore, current models of isoprene emission will only need to be altered to account for changes in the capacity for isoprene emiss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