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菌体对低pH和高胆盐的耐受性、产酶特性和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对家鸡肠道中的芽胞杆菌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有4株芽胞杆菌(A2、C5、C19和D8)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生长。这4株菌在pH 3.0和高胆盐条件下的存活率都达到60%以上,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也较好,表明这些菌株具有作为益生菌的开发潜力。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初步确定A2和D8为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 is),C5和C19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相似文献
2.
3.
枯草芽胞杆菌微生态制剂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液体发酵工艺,确定枯草芽胞杆菌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初始pH值7.2,并以1%海藻酸钠和3%明胶组成的混合胶体溶液为囊壁材料,以4%氯化钙作固化剂将枯草芽胞杆菌制成微胶囊剂,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经微胶囊包埋的枯草芽胞杆菌制剂,室温下保存1个月,活菌存活率为98.8%,保存3个月,活菌存活率为50.6%,保存6个月,活菌存活率为15.7%,均高于未经微胶囊化的样品;在4℃冷藏下保存3个月,未经微胶囊化的样品活菌存活率仅为经微胶囊包埋制剂的66.2%。该微胶囊制剂提高了活菌存活率,延长了活菌常温保存期。 相似文献
4.
死亡谷芽胞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是一种好氧、产胞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归类于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群,对环境抗逆性强,且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到农业、医药及环境治理等领域。本文从死亡谷芽胞杆菌的亲缘性、抑菌活性、降解活性、生物吸附活性及产酶情况等方面做了总结,为死亡谷芽胞杆菌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凝结芽胞杆菌是近年来快速走红的一种益生菌,他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迅速地崛起于益生菌研究领域。在国外对其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且生产了许多凝结芽胞杆菌产品,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在中国有关于凝结芽胞杆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了凝结芽胞杆菌的发现、发展、作用及其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芽胞杆菌属芽胞长久存活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够在不利的外界环境下长久存活是一些产芽胞菌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就国外对在芽胞内环境,酶休的眠,芽胞与化学因子、放射线、热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枯草芽胞杆菌芽胞表面展示技术是把枯草芽胞杆菌作为芽胞表面展示的宿主来展示目的蛋白的一种技术。该技术不仅具备芽胞表面展示技术可展示分子量较大的目的蛋白、目的蛋白无需跨膜及芽胞的极强抗逆性等特点外,同时由于该技术的宿主菌--枯草芽胞杆菌的分子生物学信息研究得比较清楚、安全性高而被广泛应用。介绍了枯草芽胞杆菌表面展示近10年在生产疫苗和固定化酶方面的进展,并对如何提高表面展示目的蛋白的产量做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9.
芽胞核心作为芽胞的原生质体,实际上是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其化学组化比较复杂,核酸,蛋白质,水,无机离子以及有机小分子共同构成芽胞核心特有的“内环境”各种化学组分的含量及存在的形式均与芽胞工能特性尤其抗性密切相关,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芽胞抗生的有关机制,本文综述对需氧芽胞杆菌核心组分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肠道菌群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宿主的生理、病理等密切相关,对机体抗病毒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病毒感染影响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而影响宿主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及细胞免疫功能。本研究着重综述病毒感染对宿主肠道微生态及免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复合益生菌活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后肠道菌群、血氧及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进行培养和计数.42例肝硬化患者给予三联活菌治疗21 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血氨(干片法)、血浆内毒素(改良鲎试验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10.12±0.71比9.27±1.25,P<0.05).治疗后,双歧杆菌由9.27±1.25增至10.43±1.25,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血氨水平降低,并可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109.21±12.23)pg/ml比(71.46±9.12)pg/ml,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氨及血浆内毒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急进高原大鼠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W 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3848米未干预组(B组)、3848米谷氨酰胺干预组(C组)、4767米未干预组(D组)和4767米谷氨酰胺干预组(E组),每组10只,急进海拔3848米和4767米造成大鼠急性缺氧模型,检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结构、肠道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的变化。结果高海拔缺氧组大鼠小肠黏膜变薄、肠黏膜水肿、绒毛短缩,肠道菌群失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海拔升高,菌群失衡更明显。不同海拔高度细菌易位率也有差异。经谷氨酰胺干预后,肠道的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率与高海拔缺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进高原缺氧环境可导致小肠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肠黏膜屏障破坏,且随着海拔升高而上述改变更明显。谷氨酰胺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 glutamine,Gln)对大剂量顺铂(cisplatin,DDP)用药后大鼠肠道菌群失衡及细菌易位和肠黏膜形态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依体重随机分为3组:DDP用药组、DDP与Gln联合用药组及生理盐水(NS)对照组,每组10只.10 mg/kg DDP单次腹腔内注射,等量NS腹腔内注射对照;DDP用药前3d开始,联合用药组大鼠Gln 1g/(kg·d)灌胃,等量水灌胃对照.DDP用药后48 h,各组大鼠麻醉后内眦静脉取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E)含量;无菌条件下剖腹取回盲部淋巴结匀浆后细菌培养;取空肠、回肠和结肠段内容物细菌涂片检查肠内菌群比例的变化;取回肠黏膜组织检查形态学改变.结果 DDP用药后48 h,DDP用药组大鼠血BUN和CRE含量明显升高,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黏膜水肿明显、绒毛短缩部分破坏、隐窝变浅;各段肠管内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较对照明显增高(P<0.01);回盲部淋巴结革兰阴性菌阳性率为80%,而对照组大鼠回盲部淋巴结无细菌生长.DDP用药后48 h,联合用药组大鼠血BUN和CRE含量略低于DDP用药组大鼠,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大鼠回肠黏膜水肿较DDP用药组大鼠明显减轻、绒毛破坏不明显;回肠内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DDP用药组大鼠(P<0.01),各段肠管内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回盲部淋巴结革兰阴性菌阳性率为30%,明显低于DDP用药组大鼠.结论 大剂量DDP在引起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同时,亦可导致大鼠肠黏膜损伤、肠道内菌群失衡,并出现肠源性细菌易位.Gln具有保护肠黏膜、减少肠源性细菌易位的功能,但对大剂量DDP所致肠道内菌群失衡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无明显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给慢性腹泻病人口服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然后检测患者服药前后的肠道菌群变化.患者服用药品后,葡萄球菌、酵母菌、消化球菌、真杆菌和小梭菌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明显减少,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其中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变化有显著性(P﹤0.05),提示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对慢性腹泻病人的肠道菌群具有明显的影响、具有增殖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益生菌和致病菌对肠道的黏附及其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益生菌及致病菌对肠道上皮细胞的黏附机制,比较其黏附后的生物学效应差异,重点对二者之间的竞争性黏附作用进行了概述.在上述基础上对益生菌抑制致病菌的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吴燕琴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21(2):166-166
目的总结补充肠道益生菌治愈甲真菌病的经验。方法对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期间采用口服肠道益生菌治愈甲真菌病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补充肠道益生菌可以治愈甲真菌病。结论补充肠道益生菌可以调节体内正常菌群的失衡,对肠道外的微生态失衡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9.
大承气汤对MODS时肠道细菌微生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大鼠肠道细菌微生态的变化及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易位的关系,并观察大承气汤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模型组、大承气组和氨苄青霉素组。腹腔注射无菌酵母多糖A制备大鼠MODS模型。各组动物于造模后48 h无菌操作抽取外周静脉血和门静脉血进行内毒素含量测定;取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取回肠和盲肠内容物进行肠腔内游离内毒素测定;取盲肠内容物进行肠道细菌微生态学分析。结果模型组外周血和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以及肠腔内游离内毒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肠道菌群出现明显变化。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出现显著下降,类杆菌数量亦出现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厌氧菌总数明显下降而需氧菌总数明显增加,同时厌氧菌总数/需氧菌总数的比值和B/E比值呈相应下降,发生倒置(P<0.05);正常对照组未发现肠道细菌向肠系膜淋巴结的易位,而模型组细菌易位阳性率是83.33%(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承气汤组上述各指标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抗生素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MODS时大鼠肠道细菌微生态出现明显变化,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易位。大承气汤可以调整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机体定植抗力,防治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20.
数量庞大而种类繁多的肠道菌群所组成的生态屏障,能够抵御致病菌和潜在致病菌的侵袭,对动物的生长与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菌群一旦失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疾病。本文主要综述了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中药等多种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控技术,为研究新的调控技术、寻求更好的治疗途径及制剂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