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大尺度下褐飞虱种群空间结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飞虱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害虫,有着复杂的空间结构.地统计学可用来分析空间相关变量的结构和插值模拟空间相关变量的分布.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和克立格插值法对广东省褐飞虱种群3个主要世代在早稻田间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模拟的结果表明,大尺度的褐飞虱田间种群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型,不同世代褐飞虱种群的局部空间结构有差异,聚集的范围分别为400、200和205km;空间分布模拟地图能反映褐飞虱种群在田间的具体分布情况,广东西部地区每一世代褐飞虱的发生密度均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3.
沈阳张士灌区重金属污染再评价及镉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评价了沈阳张士灌区土壤及稻田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镉污染仍很严重,样品糙米含镉量为0.435~0.855mg.kg-1,均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该浓度与20年前相比有上升的趋势,增加了335%~755%.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的pH值与糙米含镉量呈显著负相关,生物有效态镉与糙米含镉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下降使土壤酸化,导致土壤中的镉更多地转变为生物有效态镉,占总量的22.8%~52.0%,易被作物吸收,导致水稻含镉量超标.重金属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地下水及飘尘等移动方式发生迁移转化,使污染范围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4.
5.
不同温度下浸水对褐飞虱生存,繁殖及其寄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温度下浸水对褐飞虱卵化,敬虫存活率、成虫取食和繁殖及其寄主水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对低温22℃和21~26℃的自然变温条件下,产卵后立即浸水对浙江和文凭22个褐飞虱种群的卵孵化影响均不明显,而在产卵的4天浸水对浙江种群的久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8℃浸水5天和35℃浸水1天后卵孵化率显著下降且孵化进程延和 浸水后的初孵敬虫的存少胡卵浸水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稻株浸水对其体内所含的虫虫必需氨基酸 相似文献
6.
7.
试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研究了褐飞虱防治策略。在综合考虑产量、产值、经济效益目标下,最佳防治策略为三代主峰、四代主峰各防治1次,其次是三代防冶2次、四代防治2次。在1988~1990年褐飞虱防治中得到验证和推广,3年全县挽回稻谷损失共计28245kg,比常规防治节约资金1.674千万元。 相似文献
8.
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半自然状态下 ,用生命表方法初步比较了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 era在 4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ASD7,IR3 6,JX89和Mudgo上的种群参数。初步的结果表明 ,白背飞虱在 4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上具有较高的繁殖率 ,较短的发育时间和较大的种群增长。对褐飞虱各种群参数影响最大的是JX89,对白背飞虱影响最大的是Mudgo。与感性品种TN1比较 ,这些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对 2种稻飞虱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这些结果说明 ,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同样具有一定的抗性 ,但白背飞虱对这种抗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如果在一个地区长期推广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 ,势必会导致白背飞虱的大发生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背飞虱、褐飞虱取食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āth)和褐飞虱Nilaparvate lugens(St1)在水稻上混合发生,以口针刺入维管束组织吸食汁液,并排出蜜露。对褐飞虱的吸食和排蜜露,Suenaga(1959)、Sogawa(1970)、Sogawa和Cheng(1979)、Heinrichs等(1981)、顾秀慧等(1987)、都健等(1991)均有研究报道,但白背飞虱的取食报道很少,两种飞虱种群的系统取食动态未见报道。本文于1987年采用茚三酮法,同时逐日测定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所排的蜜露量,以蜜露的多少来表示相对取食量,分析取食动态,为制订防治对策,调整防治适期,合理评价和利用抗性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浙西地区稻飞虱种群田间优化管理决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浙西地区稻飞虱种群田间药剂防治实例的决策分析,提出了实现防治成本低、防治效果高、天敌死亡少和保产效果好的综合决策矩阵及其优序化决策矩阵,为稻飞虱种群田间优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经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褐飞虱Niloparvata lugens Stl若虫在发育过程中中肠的凋亡细胞,使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生物素断端标记法(TUNEL)进行中肠组织切片检测,结果表明,1~5龄若虫中肠分别存在2%~5%的凋亡细胞。利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二盐酸(DAPI)染色法检测表明,存在Ⅰ,Ⅱa和Ⅱb期凋亡的细胞核,其特征包括染色体浓缩、边缘化及细胞核碎裂。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表明,早期凋亡的细胞呈现染色质浓缩、边缘化特征,晚期凋亡的细胞出现细胞核碎裂、形成凋亡小体及细胞质空泡化等。本研究揭示了在正常发育过程中褐飞虱若虫中肠有少量的细胞发生了凋亡。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调控中肠细胞的凋亡进程有可能使之成为防治该水稻害虫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1.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were investigated over eight growing seasons on rainfed rice in the Philippines.
2. Three nymphal generation peaks were observed in most seasons. The third peak was not always the largest and peaks varied considerably in size from season to season.
3. Generation peaks were less distinct at a second sampling site within an irrigation system,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synchrony of planting and the consequent increased immigration potential.
4. Mortality was highest for eggs and first instar nymphs. Egg to adult survivorship was estimated as 1–12%. 相似文献
2. Three nymphal generation peaks were observed in most seasons. The third peak was not always the largest and peaks varied considerably in size from season to season.
3. Generation peaks were less distinct at a second sampling site within an irrigation system,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synchrony of planting and the consequent increased immigration potential.
4. Mortality was highest for eggs and first instar nymphs. Egg to adult survivorship was estimated as 1–12%. 相似文献
13.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ABC)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体中,是最大的膜蛋白家族之一。在昆虫中,ABC转运子不仅在分子转运过程中有重要的功能,同时在杀虫剂抗性、代谢和发育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克隆和鉴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 l ABCB基因(NlABCB),结果表明NlABCB基因全长1468 bp,含有一个长度为45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53个氨基酸。利用定量PCR检测NlABCB基因在褐飞虱体内的表达,发现NlABCB转录本在褐飞虱的所有发育阶段都有表达,在1龄若虫中表达量最低,随着生长发育表达量逐渐升高。NlABCB在褐飞虱5龄若虫的中肠中表达量最高。研究发现该基因与褐飞虱的生理活动有关。构建NlABCB-dsRNA载体,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HT115后,经IPTG诱导,形成NlABCB-dsRNA,喂养褐飞虱取食含NlABCB-dsRNA人工饲料,发现褐飞虱的存活率明显降低。因此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对于作物的抗虫育种,尤其对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单季稻田的蜘蛛群落及其与褐飞虱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京地区4种不同类型单季稻田蜘蛛群落的结构及其与褐飞虱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蜘蛛群落由10科21种组成,其中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拟水狼蛛为优势种。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化防田低于生防田,而均匀性则施药田大于不施药田。不同移栽时间的稻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迟栽田低于早栽田。蜘蛛与褐飞虱各发育阶段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蜘蛛与褐飞虱长翅成虫相关性好,而与低龄若虫相关性差;蜘蛛与褐飞虱的相关性主要由褐飞虱田间第1次若虫高峰时的蜘蛛量和蛛虱比决定,模拟的回归方程为:r= - 0.1997+ 0.00756x1+ 0.3371x2(F> F0.023)。 相似文献
15.
研究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l在香稻上的危害与产卵特征,结果表明香稻田中褐飞虱的自然种群密度基数远高于非香型稻。从7月22日至8月31日香稻田中褐飞虱的自然种群密度一直增长,在武香988和鄂香1号田间的若虫分别从7月22日的7头丛和3头丛上升至8月31日的126头丛和73头丛。香型稻田间的褐飞虱的自然种群密度增长慢于非香型稻田间。香稻与非香稻田间褐飞虱成虫出现的高峰日相差不大。香稻田中褐飞虱产卵株率高于非香型稻田,其中最高的为鄂香1号,达到74.27%。香稻田间株平均产卵块数几乎为非香型稻上的2倍,但是香稻上的卵死亡率(鄂香1号为39.24%)显著高于非香型稻上的(鄂中5号为27.58%,两优培九为27.21%),且产卵部位有一定差异。鄂香1号第Ⅲ叶鞘上卵块最多,占总数的60.98%,武香988的第Ⅱ和第Ⅳ叶鞘上产卵较多,第Ⅰ叶鞘上没有稻飞虱产卵。非香型稻鄂中5号上产卵最多的是第Ⅳ叶鞘,第Ⅰ和第Ⅱ叶鞘上没有褐飞虱产卵。两优培九除第Ⅰ和第Ⅴ叶鞘上没有褐飞虱产卵外,第Ⅱ、第Ⅲ和第Ⅳ叶鞘上均有褐飞虱产卵,而且卵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用笼罩试验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共栖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96 h内,随时间的延长,2种飞虱对不同稻株的栖息率渐趋增加,最终达21.5~25.0%,不表 现种间差异;脉冲试验使白背飞虱的雌性率和短翅率提高 22. 1%和 398. 1%;排除试验使 白背飞虱的增殖、雌性率和雌虫短翅率各下降 8. 8%、20. 8%和 48. 0%;种间作用对增殖。 性比和翅型产生正的或负的效应.文中还讨论了种间作用存在的意义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其近年来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国内外关于褐飞虱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褐飞虱抗性测定方法、抗药性的发展、交互抗性、抗性遗传、抗性机理及抗性治理等。田间褐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到极高水平抗性,对氯噻啉和噻虫嗪分别产生中等水平和低水平的抗药性,对呋虫胺和烯啶虫胺仍然处于敏感性阶段。此外,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昆虫生长调节剂)产生低水平到中等水平抗性。长期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是褐飞虱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褐飞虱的抗性治理,以延缓其抗药性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褐飞虱抗/感吡虫啉品系种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敏感性品系相比 ,经过连续 1 4代筛选的褐飞虱抗性品系对吡虫啉具有 48.5倍的抗性。通过构建不同温度下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发现不适温度对 2个品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明显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在 2个品系间存在差异。高温 ( 3 2℃ )和低温 ( 1 8℃ )导致 2个品系若虫存活率、羽化率、交配率、产卵量和孵化率明显下降。在 2 5℃ ,3 2℃和 1 8℃下 ,敏感品系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 1 64 3 ,2 6 7和 5 8 5 ,抗性品系的相应值分别为 81 4,9 5和 2 3 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