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8年1月~2009年4月,分别对贵州省不同海拔高度的4个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的繁殖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海拔地区,黑叶猴的繁殖时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有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黑叶猴的繁殖时间逐渐向后推移的趋势,这可能与其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有关.另外,黑叶猴家族群的大小对其后代繁殖成功率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白头叶猴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一只雄性白头叶猴与一只雌性黑叶猴杂交繁殖的F1代(雌体)与黑叶猴(雄体)的回交,成功繁殖出两只回交代个体,出生后两回交代个体健康状况良好,所显露出来的形态学特征介于亲本之间,没有呈现明显的分化现象。杂交代的成功繁殖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不存在生殖隔离。从而断定白头叶猴不是一个独立种,而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3.
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是我国的珍贵保护兽类,也是一种药用动物。 野生的黑叶猴人工驯养较为困难。据广西南宁西郊公园统计,近几年来该园从野外引进的黑叶猴,在人工驯养下最初一个月内死亡率高达90%。因此,人工驯养黑叶猴的困难是从野生过渡到家养的最初阶段。只要突破了这一阶段,就能解决黑叶猴的驯化。  相似文献   

4.
杂交白头叶猴F1代及其后代性状和行为跟踪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白头叶猴与黑叶猴杂交所得的雌杂白头叶猴F1代(F1f)的性状及行为观察,以及F1代与黑叶猴进行回交繁殖出来的后代Be1、Be2、Be3和Be4的性状表现及生长发育的长期观察,结果表明:杂交白头叶猴及其回交代的性状、形态特征与黑叶猴十分相似,黑毛性状占绝对的优势。白头叶猴所拥有的性状在杂白头叶猴及其后代中几乎不表现,仅是在生长中存在部分印记,在发育过程中的颜色转变时间延长,毛色转变也有痕迹的现象。这说明白头叶猴的基因控制在回交代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但总的以黑叶猴的基因控制为主。白头叶猴回交代个体弱仔率比例高达50%,高于同期的黑叶猴弱仔率,后者一般为10%—20%,呈现出远交衰退迹象。杂交代F1在繁殖行为及对后代的哺育投资上与黑叶猴无明显区别;回交代的生长发育和行为发育与黑叶猴的行为有趋同性。综合上述特征,结合杂交白头叶猴F1f的连续繁殖成功,可以断定白头叶猴不是一个独立种,而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5.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别名乌猿、乌叶猴,属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为亚洲特有的灵长目动物,主要产于我国。黑叶猴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E)级保护动物。本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越南、老挝等局部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南  相似文献   

6.
黑叶猴     
马强  苏化龙 《动物学杂志》2004,39(3):32-32,54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mcoisi)别名乌猿、乌叶猴,属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为亚洲特有的灵长目动物,主要产于我国。黑叶猴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E)级保护动物。本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越南、老挝等局部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南部、西部(大新、崇左、龙州、扶绥、宁明、隆安、  相似文献   

7.
王松  黄乘明  张才昌 《兽类学报》2006,26(2):136-143
2003年10月30日至2004年11月21日,采集了3只笼养雌性黑叶猴妊娠期和1 只笼养雌性黑叶猴发情期的晨尿,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尿液中孕酮和雌二醇浓度,同时用全事件观察法观察黑叶猴的行为,分析雌性黑叶猴的行为与其尿中的性腺激素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进入妊娠期,雌性黑叶猴尿中的雌二醇浓度逐渐上升,中后期达高峰;而尿中孕酮浓度在妊娠初期仍维持在放免法的灵敏度以下,妊娠约1 个月后才升高至灵敏度以上(13.39 ng/ mgCr);2)在妊娠中期,雌性黑叶猴仍维持着较高频率的邀配行为,但与雌激素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关;3)发情期,雌猴尿中的雌二醇浓度与其邀配行为呈正相关;4)雌性黑叶猴的性激素高低与其等级序位无关,但序位高的雌猴繁殖较早。  相似文献   

8.
圈养黑叶猴的繁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是世界珍稀种;属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在广西分布于约北纬17°—20°、东径104°—107°之间。黑叶猴躯体纤瘦,四肢细长,尾比体长,头顶有一束冠毛,全身毛色乌黑而有光泽,面部两侧的嘴角至耳上端各有一道白毛。极善攀跃,以树叶为主食。已被认为是灵长类中较难饲养的动物。 我园于1973年3月开始饲养展出黑叶猴。在1977年3月首次人工繁殖成功。以后7年  相似文献   

9.
广西扶绥黑叶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2002 年8 月至2003 年7 月,对生活在完全被周围农田隔离的石山中的一群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采用以群为单位的焦点动物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每月对猴群连续10 d 跟踪观察。结果表明:3 月至10 月,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由8 个环节组成,11 月至2 月由9 个环节组成,移动、觅食和休息在活动节律中重复出现,晒太阳仅出现在11 月至翌年2 月。休息占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觅食、移动、晒太阳和理毛。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温度、栖息地的食物丰富度和光照强度是影响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认为,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体现了叶食性灵长类的特点,更体现了黑叶猴对北热带喀斯特石山环境的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10.
黑叶猴的饲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黑叶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笼舍设施,饲料、喂养方法;以重量法测定12头黑叶猴日粮组成和比例,确定成年雄性和雌性间每天食量差异极不显著,谷物饲料占总量的31.58—35.78%,哺乳期雌性比非哺乳期雌性食量平均递增14%;生活集小群,过冬采用小气候保温箱,有利于适应上海地区生话,达到第二代繁殖成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