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紫外辐射对两种体色型麦长管蚜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外辐射对蚜虫产生了强烈的选择压力,可导致蚜虫种下遗传分化,而紫外辐射对蚜虫种下体色分化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定两种不同体色型的麦长管蚜初生若蚜经过30 W紫外线(UVB波)照射5 d,每天30 min,在不同温度(15 ℃、20 ℃和25 ℃)和不同小麦品种(小偃-22、Astron)条件下,通过在人工智能控制温室内单头饲养,分别测定了各处理麦长管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及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在品种小偃-22上,温度较低时,紫外辐射显著延缓了绿色型麦长管蚜生长,而温度较高时,紫外辐射显著延缓了红色型麦长管蚜生长;在品种Astron上,温度较低时,紫外辐射显著延缓了绿色型麦长管蚜生长,而温度较高时,紫外辐射对两种体色型麦长管蚜生长均无显著影响.说明两种体色型蚜虫对紫外胁迫的反应不同,且紫外胁迫对麦长管蚜的影响与温度和小麦品种有关.  相似文献   

2.
肚倍蚜是一种致瘿蚜虫,其虫瘿为肚倍,是重要的工业原料。2013-2015年,在湖北竹山对肚倍蚜致瘿数量和瘿外不同时期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肚倍蚜瘿外时期(除性蚜期外)的气象因子与肚倍蚜致瘿数量密切相关,而且不同时期的主要影响因子各不相同。迁飞前期,总降水量和平均气温低于2.3℃的天数与肚倍蚜致瘿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迁飞期,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总降水量是主要影响因子,其中平均气温是正相关,而平均相对湿度和总降水量是负相关。致瘿期,平均相对湿度、总降水量和降水天数与当年肚倍蚜致瘿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在性蚜期,气象因子与当年肚倍蚜致瘿数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李芒  王永  雷朝亮 《昆虫知识》2012,49(1):146-153
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 Takagi是一种转寄主寄生昆虫,其虫瘿单宁含量较高为70%。为了解肚倍蚜适应复杂瘿内环境生化机制,根据已发布的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引物,从肚倍蚜中克隆β-actin、sod-1、sod-2、cat、prx和gst6个结构基因的保守序列,并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瘿内外不同时期肚倍蚜中肠中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研究表明:与瘿外时期相比,肚倍蚜sod-1、sod-2、cat、prx和gst5个基因在表达量上存在一定差异;sod-1、cat、prx和gst基因在部分瘿内时期表达量显著高于瘿外时期。本研究为肚倍蚜抗氧化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肚倍蚜瘿内环境适应机制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 Takagi对不同光源的趋光行为及应用不同光源诱集效果,为研发肚倍蚜收集装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行为学试验分析21种不同波长灯光对肚倍夏迁蚜的引诱效果,并测试生产应用上4种不同光源对肚倍夏迁蚜诱集效果。【结果】肚倍夏迁蚜对325-770 nm范围内的光(光强15 lx)具有趋性。肚倍夏迁蚜对670 nm单色光趋向性最强,极显著高于其他波段的单色光(除了460 nm以外)。其次是460、610和590 nm的单色光,显著高于除了670 nm以外其他波段的单色光。利用可移动式收集装置结合灯光收集肚倍夏迁蚜所需要的时间为3d。而且,4种光波的灯诱集规律存在较大的差异。橙色LED灯(600-610 nm)、红色LED灯(655-665 nm)和白色日光灯诱集规律相似,收集曲线都是"凸"形的。蓝色LED灯(450-460nm)诱集规律与前3种灯相反,收集曲线是"凹"形的。【结论】肚倍夏迁蚜的最敏感光谱是670、460、610和590 nm的单色光。LED灯可结合移动式收集装置用于肚倍夏迁蚜的迁飞收集,有助于提高收集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拟对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瘿内种群动态与虫瘿生长发育关系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肚倍蚜的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方法】在2014年4月27日至7月16日期间,在湖北竹山田间每间隔10 d随机选择长势基本一致的青麸杨,分别采集健康肚倍蚜虫瘿,每次采集样本30个。采用排水法测量虫瘿体积,之后将虫瘿解剖,取出瘿内蚜虫,置于培养皿内,采用四分法统计数量。对虫瘿体积增长与瘿内蚜虫种群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虫瘿体积增长与蚜虫种群数量增长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0,P0.01)。虫瘿体积与蚜虫种群数量增长分别呈现3个峰,即5月6日至5月16日、5月26日至6月6日和6月26日至7月6日。肚倍蚜瘿内密度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先降后升,中间有一个小的起伏。【结论】本研究表明虫瘿大小和瘿内蚜虫种群数量有关,虫瘿体积可用于评价干母的环境适合度。  相似文献   

6.
肚倍夏迁蚜的迁飞和繁殖决定了其过夏越冬的种群基数,直接影响第2年的肚倍产量,是肚倍生产中的重要一环。2015-2016年,在湖北竹山对肚倍夏迁蚜在人工环境下的迁飞和繁殖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条件下,肚倍夏迁蚜的迁飞历期为11 d,有2个迁飞高峰。一日内不同时段的迁飞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9∶30-12∶30迁飞率最高。与直接从倍子中取出的夏迁蚜相比,灯光诱集的夏迁蚜开始产若蚜的时间较早,生殖历期较短,生殖个体比例高,5 d内个体死亡比例大,平均产蚜率高(P0.01)。含不同数量夏迁蚜的各组的平均产若蚜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些实验数据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人工条件对肚倍夏迁蚜的影响,为改进肚倍蚜培育技术,增加肚倍产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大豆品种对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种群参数的影响,为大豆品种的抗蚜性评价及豌豆蚜的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在光周期10L∶14D、温度23±1℃,相对湿度60%±10%,光照强度212μmol/m~2·s的人工气候箱中,观察和分析4个大豆品种(汾豆牧绿2号、南夏豆25、南黑豆20和南豆5号)叶片上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成虫寿命、繁殖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在大豆品种汾豆牧绿2号上,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均最短,繁殖力均最弱,且红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比绿色型长1.07 d,内禀增长率是绿色型豌豆蚜的29.93倍;在南夏豆25上,红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比绿色型长2.46 d,内禀增长率是绿色型豌豆蚜的5.86倍;在南黑豆20上,红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比绿色型长2.47 d,内禀增长率是绿色型豌豆蚜的1.54倍;在南豆5号上,红色型豌豆蚜成虫寿命比绿色型短0.02 d,内禀增长率是绿色型豌豆蚜的1.41倍。【结论】不同大豆品种对红色和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不同,且两种色型豌豆蚜对不同大豆品种适应性反应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六种常用杀虫剂对八种蚜虫的选择毒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希武  曹本钧 《昆虫学报》1990,33(3):274-279
作者自1982年开始研究了乐果、氧化乐果、抗蚜威、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等6种杀虫剂对8种蚜虫的选择毒性.以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为标准,氧化乐果对桃粉大尾蚜和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之间的选择毒性指数最高为163.77,乐果和抗蚜威分别是373.24和34.70,而氰戊菊酯仅为1.37.氰戊菊酯最高的选择毒性指数是在桃粉大尾蚜和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之间,也只有6.86,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对不同蚜虫的选择毒性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对巯基试剂(DTNB)的敏感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其选择毒性与AChE的巯基结合部位有关.同时还发现,抗蚜威对洋槐蚜Aphis robiniae Macchiati和瓜蚜AChE的150值与其LC50值表现一致.这些都说明了这两类杀虫剂对不同种蚜虫的选择毒性与AChE有关.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蚜虫的选择毒性与α-乙酸萘酯羧酸酯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β-乙酸萘酯羧酸酯酶的活性则无任何关系.氯氰菊酯的选择毒性与上述两种酯酶的活性没有任何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五倍子蚜共6属12种, 除北美分布1属1种外, 其余分布东亚。本研究采用数值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北美五倍子蚜Melaphis rhois的形态特点和分类地位进行研究, 以倍蚜6属8种179个有翅孤雌蚜为研究对象, 对其头部、胸部、腹部的直接测量特征48个、量度间比例特征31个及转化为数值的描述特征29个共108个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欧氏距离的聚类结果显示, 北美倍蚜M. rhois与倍蚜属关系较近, 五倍子蚜8个种共形成3个大的聚类簇, 北美倍蚜M. rhois与倍蚜属的倍蛋蚜Schlechtendalia peitan和角倍蚜S. chinensis聚为一支; 铁倍蚜属的肚倍蚜蛋铁亚种Kaburagia rhusicola ovogallis和肚倍蚜枣铁亚种K. rhusicola ensigallis与小铁枣蚜属的红小铁枣蚜Meitanaphis elongallis、圆角倍蚜属的倍花蚜Nurudea shiraii和红倍花蚜N. yanoiella与铁倍花蚜属的铁倍花蚜Floraphis meitanensis分别聚为一支。另外, 测定五倍子蚜8个种共16个样本的mtDNA COI基因序列(约1.2 kb), 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均显示北美倍蚜M. rhois与倍蚜属的关系密切, 和形态数据得到的结果一致; 但倍蚜8个种之间的聚类总体上与形态学研究结果不太一致, 铁倍花蚜属的铁倍花蚜和小铁枣蚜属的红小铁枣蚜、铁倍蚜属的肚倍蚜枣铁亚种和肚倍蚜蛋铁亚种与圆角倍蚜属的倍花蚜和红倍花蚜分别聚为一支, 彼此之间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芒  王永  雷朝亮 《昆虫知识》2011,48(6):1715-1721
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 Takagi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其瘿内生活环境较特殊(虫瘿单宁含量为70%)。为了解肚倍蚜适应高单宁环境生化机制,本研究以性母为对照,测定了瘿内不同时期肚倍蚜体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分析了肚倍蚜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对高单宁环境胁迫所作出的相关反应。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瘿内时期肚倍蚜体内的总抗氧化能力、CAT和POD活性均显著升高;SOD和GST活性除在有翅蚜阶段与对照无差异,在其他阶段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本研究验证了高单宁环境对肚倍蚜造成氧化胁迫作用,认为肚倍蚜体内的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是其对高单宁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1.
肚倍蚜干母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建军  张雅林 《昆虫知识》1999,36(4):212-214
本文分析了肚倍蚜干母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肚倍蚜干母种群星聚集分布,同时符合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并分析了引起聚集分布的原因和提出了理论抽样方程。  相似文献   

12.
五倍子生产不是一个简单的种植业,而是一个以繁衍五倍子蚜虫为核心的系统生态工程。本文在多年考察总结的基础上,着重以五倍子生产的实质为核心,就如何建立生态倍园及对低产园的改造了进行探讨,以促进该地区五倍子生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邵淑霞  杨子祥  何钊  陈航  陆沁  许鑫  魏洪媛  陈晓鸣 《昆虫学报》2022,65(10):1306-1313
【目的】角倍是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在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叶片上取食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虫瘿,瘿内蚜虫排泄物(蜜露)的清洁对于维持角倍蚜种群的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究角倍蚜瘿内世代的蜜露排泄及糖分组成情况。【方法】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连续观察角倍蚜瘿内干雌的蜜露排泄情况;用含有不同浓度蔗糖或淀粉的培养基饲喂瘿内干雌,统计泌露率,分析蔗糖和淀粉对角倍蚜瘿内干雌蜜露排泄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检测和分析蜜露的糖分组成和含量。【结果】角倍蚜瘿内,很少能观察到无翅干雌排泄蜜露,35.40%±2.41%的有翅干雌可被观察到排泄蜜露。但在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和有翅干雌均可排泄蜜露,泌露率分别为23.89%±5.58%和173.96%±28.61%;在含有不同蔗糖浓度的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和有翅干雌泌露率均随蔗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含有不同淀粉浓度的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泌露率随淀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淀粉浓度由0增加至2%时,有翅干雌泌露率由173.96%±28.61%增加至236.81%±55.67%,随后泌露率随淀粉浓度的升高而...  相似文献   

14.
森林有害生物松突圆蚧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写PRA)方法,从有害生物的国内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以及危险性的管理难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松突圆蚧的危险性做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松突圆蚧在我国属于高度危险性的森林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5.
采用琼脂打孔法和平板涂布法,观察五倍子提取物对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环直径为参考指标,考察紫外光照时间、温度及介质pH值对五倍子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倍子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强于革兰氏阴性菌,在稳定性研究过程中发现,光照时间、温度及介质pH值对五倍子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在选用五倍子提取物作植物抑菌剂时应现配现用。  相似文献   

16.
17.
黄连木五倍子的生态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产地自然概况黄连木五倍子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南部信阳市郊贤山脚下(东经114°0′,,北纬32°10′)。该地为低山丘陵,海拔90一320m,南部紧连鸡公山厂傍依南湾水库和狮河。  相似文献   

18.
以‘国光’苹果(Malus domestica‘Rails’)为母本,以10个观赏海棠品种(Malus spp.)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对杂交后代实生群体的萌芽期进行了观察,并根据9株2年即开花单株的童期性状对观赏海棠的花期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观赏海棠杂交后代的萌芽期(3月12日以后)均晚于父本,93.89%的杂交后代萌芽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与母本相近或稍晚于母本。在观赏海棠杂交后代花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面积、株高、地径等指标以及童期的萌芽期和展叶期等7个性状中,萌芽期和展叶期与花期的灰色关联度最大。因此,在童期利用叶片萌芽期对观赏海棠的花期进行预测极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