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取新生24 h内ICR乳鼠,超净台内断头取脑,体视显微镜下剥除脑膜、血管及海马,获得完整的大脑皮层组织,经手术刀切碎组织,旋涡震荡,过两次尼龙筛网以制备单细胞悬液,接种于35 mm塑料培养皿,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状况,培养至3~4周,进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荧光鉴定细胞纯度。本研究表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于接种后2~3 d大部分贴壁,生长至7 d左右即铺满皿底,3~4周细胞生长成熟,胞体较大,形状不规则,呈"铺路石"(cobblestone-like structure)状,免疫荧光鉴定可见GFAP阳性细胞占细胞总数比例达95%以上。通过以上方法可获得高纯度星形胶质细胞,为下一步实验提供大量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新的体外获得毛细血管样网络结构来解决工程化组织预血管化的问题,该研究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以9×104/cm2细胞密度体外连续培养形成细胞膜片,将培养的脐静脉血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以5×104/cm2细胞密度接种到上述间充质干细胞膜片上,并培养在内皮细胞培养介质中。在设计的时间点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皮细胞在膜片上迁移,细胞重排,膜片上的基质蛋白也发生重排,导致微槽和空泡出现。CD3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进行性管腔形成的过程;CD90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膜片上的hMSCs围绕着HUVECs周边排列,说明hMSCs作为周细胞支持了HUVECs的生长;在培养第10 d可见少量的α-SMA的表达,暗示着在此种培养模式下,hMSCs具有较低的向肌细胞分化的潜能。这些结果表明,将内皮细胞接种在未分化干细胞膜片上,可以在体外形成具有血管网络结构的预血管化膜片,为构建血管化工程化组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小鼠唾液腺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从7~8周龄的C57BL/6J小鼠唾液腺分离唾液腺干细胞,采用悬浮唾液球法培养唾液腺干细胞,应用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计数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免疫荧光检测LN(层连蛋白)的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下,接种2 d后细胞(salispheres)小聚集体明显增加;接种4 d后唾液腺球直径逐渐增大,形成直径约100μm的神经球,球周围无明显刺突,存在明显细胞聚集。接种7 d后唾液腺球周围存在较多微刺,10 d后球继续增长,形状明显不同于4 d,表明处于活跃的增殖状态,唾液腺干细胞已经开始分化。生长曲线结果显示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唾液腺球的数目呈明显递增趋势,同时,唾液腺球的直径也明显增大。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培养2 d后,唾液干细胞球开始表达LN,培养第4 d后,随着唾液干细胞球的增加,层连蛋白表达更明显。结论:应用该方法获得了唾液腺干细胞,具有成体干细胞的特征,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张钰  付亮  鲁超  锁涛  宋陆军 《生物磁学》2014,(6):1005-1008
目的:建立一种能稳定获得高活力和高纯度原代小鼠肝脏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方法:应用改良的Seglen 二步法原位灌注和机械离心分离肝脏细胞,并用改良的高糖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台盼蓝拒染法检测接种时肝脏细胞的存活率,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肝脏细胞形态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肝脏细胞进行Albumin 染色。结果:每只小鼠可获取肝脏细胞的总产量平均为1.35× 10^6 / g体重,肝脏细胞存活率> 90%。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贴壁前肝细胞直径为35.14 滋m± 4.35 滋m,肝脏细胞在接种后3 h基本完成贴壁;肝脏细胞接种后24h,所有肝脏细胞均强阳性表达成熟肝脏细胞标志物Albumin,肝细胞纯度> 95%。结论:改良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能稳定获得高产量、高活率及高纯度的小鼠肝脏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牛肾细胞在两种不同载体中培养效果的比较,为牛肾细胞在细胞工厂中规模化生产提供真实的、有力的支持。方法不同代次牛肾细胞在两种载体中经过相同培养条件进行培养。结果实验中原代牛肾细胞在细胞工厂接种密度为5.5×104/cm2左右,在15 L转瓶接种密度为9.0×104/cm2左右。一代牛肾细胞在细胞工厂接种密度为6.5×104/cm2左右,在15 L转瓶接种密度为10×104/cm2左右。二代牛肾细胞在细胞工厂接种密度为7.0×104/cm2左右,在15 L转瓶接种密度为14×104/cm2左右。两种载体中牛肾细胞生长状况均能达到培养要求。结论细胞工厂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最大限度的培养表面培养牛肾细胞,不仅节约了传代前的细胞用量,而且提高了培养后的细胞产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疫苗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人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单核细胞,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人重组白细胞介素4(rhIL-4)、IL-2、和IFN-γ诱导扩增,CEA相关多肽致敏,促树突状细胞成熟以提高其抗原提呈能力.双相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细胞表型.成熟的树突状细胞经皮下和静脉两种回输途径回输给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观察回输疫苗后一个月、三个月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变化.结果:双相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第7天的悬浮细胞大部分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特征,细胞表面粗糙,有大量皱折和不规则突起.培养第7--15d增殖最明显,培养15d,树突状细胞纯度达85%以上.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中度表达CDla,高表达CD86,CD40,HLA-DR.病人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指标CD4、CD8、CD3、CD4/CD8、IgG、IgM明显提高,IeA略有提高,CEA有所下降.结论:树突状细胞疫苗给胃肠道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回输后一个月、三个月,患者细胞免疫CD4,CD8和体液免疫IgG,IgM具有显著提高,IgA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研究》2017,(6):519-522
为探索高糖培养对原代海马神经元形态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相关蛋白β-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β-protein precursor,APP)含量的影响,分离胎龄16 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分别使用含有25 mmol/L、50 mmol/L、75 mmol/L和100 mmol/L葡萄糖浓度的Neurobasal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干预,Western-blot检测APP蛋白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作用后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结果发现:高糖培养后,胎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变短,胞体肿胀,同时APP水平随着葡萄糖浓度的递增逐渐升高。以上信息提示高糖引发的神经元形态破坏与APP高水平有关,控制血糖可能有利于保护神经元细胞,使其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接种密度对C57BL/6小鼠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增殖分化及杀瘤作用的影响,进一步优化CIK细胞培养方法。方法:按照1×10~6/mL(A组)、4×10~6/mL(B组)、8×10~6/mL(C组)、12×10~6/mL(D组)4种接种密度培养细胞,加入必要的细胞因子,14 d后收获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CCK-8法对细胞增殖、分化、杀瘤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培养过程中,C组细胞形态及增殖能力优于A、B组,在14 d时收获细胞并对其进行检测时发现,C组CD3~+/NK1.1~+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B组,杀瘤活性也优于A、B组;D组细胞密度过大,在7 d细胞进入快速增殖期后出现大面积死亡。结论:适当提高C57BL/6小鼠CIK细胞的接种密度利于细胞增殖、分化及杀瘤作用的形成,选择8×10~6/mL的接种密度是较为合适的。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新的体外获得毛细血管样网络结构来解决工程化组织预血管化的问题,该研究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以9×10^4/cm。细胞密度体外连续培养形成细胞膜片,将培养的脐静脉血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s)v25x104/cm2细胞密度接种到上述间充质干细胞膜片上,并培养在内皮细胞培养介质中。在设计的时间点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皮细胞在膜片上迁移,细胞重排,膜片上的基质蛋白也发生重排.导致微槽和空泡出现。CD3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进行性管腔形成的过程;CD90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膜片上的hMSCs围绕着HUVECs周边排列,说明hMSCs作为周细胞支持了HUVECs的生长;在培养第10d可见少量的α-SMA的表达,暗示着在此种培养模式下,hMSCs具有较低的向肌细胞分化的潜能。这些结果表明,将内皮细胞接种在未分化干细胞膜片上,可以在体外形成具有血管网络结构的预血管化膜片,为构建血管化工程化组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用于临床治疗功能成熟的DC体外扩增的优化培养方案。方法:胎牛血清培养基联合细胞因子rhGM-CSF(100ng/mL)和rhIL-4(50 ng/mL)扩增人外周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细胞培养分别按5×106/mL、6×106/mL和7×106/mL的密度,加入6孔培养板。第6d加入rhTNF-a(100 ng/mL)联合培养,分别于第6 d,第9 d和12 d收获细胞。从形态学、细胞表面标志方面进行鉴定。结果:显微镜观察,经过9 d诱导后,培养细胞具有典型树突细胞外形。流式细胞仪分析,6×106/mL密度的细胞培养组培养到第9天最宜。结论:细胞具有典型的DC的形态特征,细胞表型及功能实验证实其DC的特性,说明建立的血清培养基联合细胞因子rhGM-CSF、rhIL-4和rhTNF-a体外诱导DC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MSCs,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取大鼠长骨中的骨髓组织,以贴壁法培养分离大鼠MSCs,经多次传代得到较纯的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细胞的表面抗原标志进行检测.取3代MSCs,B-ME诱导6小时候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后细胞的表型特征.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接种后24h,细胞开始贴壁.培养3代以后,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折光性好,核为圆形、居中.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显示:CD34-、CD45-、CD29+、CD44+、CD90+.诱导后细胞发出突起,逐渐生长延伸并彼此相连,形态学上具有神经细胞的明显特征.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诱导后细胞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结论:所采用的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简便可行,所获得的细胞其表型特征与文献报道一致,且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接种密度对药物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损伤作用评价的影响,阐明优化细胞初始接种密度的重要性。方法:体外培养bEND.3小鼠血管内皮细胞,按照不同密度接种96孔培养板,给予药物处理,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拍照,采用WST-1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评价药物的促增殖作用或H_2O_2诱导氧化损伤的程度。结果:在进行72 h细胞增殖效应评价实验中,bEND.3细胞接种量应为3000~6000/孔,细胞密度过低、间隙较大或接种密度过大,均可能影响对药物效应的评价。在建立H_2O_2诱导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时,内皮细胞的接种量直接影响H_2O_2对细胞的损伤程度。结论:针对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细胞初始接种密度,对于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阐明宿主细胞密度和病毒感染复数(MOI)对SARS冠状病毒增殖的影响,为SARS灭活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析因设计方法,考虑MOI(0.01、0.05和0.1)与细胞密度(2×104、4×104和8×104/cm2)2个3水平实验因素,在各水平组合条件下培养SARS病毒,以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作为观测指标,分析SARS冠状病毒滴度在不同增殖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MOI、宿主细胞密度和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SARS病毒滴度的影响分别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F=12.70,P<0.01)、显著性差异(F=6.94,P<0.05)和非常显著性差异(F=8.22,P<0.01)。在0.01MOI和8×104/cm2条件下,病毒滴度达5.57×105TCID50/mL。说明SARS冠状病毒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能力显著依赖于宿主细胞密度、病毒感染复数和二者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原代小鼠小脑颗粒神经元(cerebellar granule neurons,CGNs),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原代神经元细胞模型。取生后第7天的ICR乳鼠小脑,在解剖体视镜下剥离脑膜及血管,经刀片切碎、0.25%胰酶消化、移液器吹打、70μm尼龙滤网制备单细胞悬液,差速贴壁后接种于新鲜配置的培养基。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CGNs的形态变化。采用神经元的标记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小胶质细胞的标记蛋白(type 3 complement receptor,CR3/CD11b)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培养的原代CGNs纯度。原代培养CGNs接种20 min后即贴壁良好,培养24 h后细胞伸出突起,培养第7天神经元成熟,形成丰富的轴突,树突和胞间突触连接。经免疫荧光鉴定,CGNs纯度可达95%以上。成功体外分离培养出高纯度的原代CGNs,可应用于CGNs的体外研究。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能稳定获得高活力和高纯度原代小鼠肝脏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方法:应用改良的Seglen 二步法原 位灌注和机械离心分离肝脏细胞,并用改良的高糖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台盼蓝拒染法检测接种时肝脏细胞的存活率,倒置 显微镜动态观察肝脏细胞形态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肝脏细胞进行Albumin 染色。结果:每只小鼠可获取肝脏细胞的总产量 平均为1.35× 106 / g体重,肝脏细胞存活率> 90%。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贴壁前肝细胞直径为35.14 滋m± 4.35 滋m,肝脏细胞在接种 后3 h基本完成贴壁;肝脏细胞接种后24h,所有肝脏细胞均强阳性表达成熟肝脏细胞标志物Albumin,肝细胞纯度> 95%。结 论:改良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能稳定获得高产量、高活率及高纯度的小鼠肝脏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匀浆上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形成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特征.方法:通过贴壁法培养分离大鼠骨髓MSCs,体外扩增纯化后加入正常大鼠脊髓匀浆上清诱导72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钙离子细胞形态和荧光强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后细胞的表型特征.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可见MSCs呈纺锤形和多角形,核居中,有1-2个核仁,诱导后细胞呈神经元样,细胞伸出较长的轴突样和树突样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F(神经丝蛋白)阳性,GFAP(神经胶质细胞酸性蛋白)阴性.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脊髓匀浆上清诱导前细胞形态呈细长的梭形,细胞核不明显,胞体染色强,突起染色弱,荧光像素值低;诱导后,细胞呈现神经元样形态,胞体大,有多个突起,胞体及各突起染色强,荧光像素值高.结论: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可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7.
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 1-7,Ang1-7)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Ang1-7在脑缺血动物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但至今未见有关Ang1-7对氧糖剥夺/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以厌氧培养及不含葡萄糖的EBSS培养基培养、建立新生大白鼠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OGD/R模型模拟脑缺血环境,实验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Ang1-7处理组。倒置显微镜观察神经元形态显示,Ang1-7处理组的神经元形态明显改善;CCK8试剂盒检测发现,Ang1-7处理组的细胞活性提高;流式细胞术研究发现,Ang1-7处理组的神经元凋亡和坏死率降低、神经元内Ca2+及NO水平降低;Western印迹结果发现,Ang1-7处理组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增加。以上结果说明,Ang1-7可降低OGD/R神经元中NO和Ca2+水平,降低Bax蛋白、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减少OGD/R神经元凋亡和坏死率,对OGD/R神经元发挥了保护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在神经元水平上研究Ang-1-7的保护机制奠定基础,对中风等脑缺血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优化培养工艺提高狂犬病病毒CVS-11株的滴度。方法 BSR细胞(1.5×106个细胞/孔)以不同感染复数(MOI 0.100、0.050、0.010、0.005和0.001)接种CVS-11,培养72 h收获,测定病毒滴度;以0.005和0.001 MOI,分别接种不同密度的BSR细胞(1×105、2×105、3×105、4×105、5×105、6×105、8×105和10×105个细胞/孔)培养CVS-11,于72 h收获,测定病毒滴度;以5×105个细胞/9.6 cm2和0.001 MOI,分别在48、72、96、120和144 h收获病毒,测定病毒滴度;并通过正交实验获得最佳培养条件;由6孔板(9.6 cm2/孔)放大到T75 cm2瓶培养,验证正交实验结果。结果细胞密度对CVS-11病毒滴度有一定的影响,以4×105细胞/9.6 cm2获得的CVS-11病毒滴度最高。以相同的细胞数量和收获时间,CVS-11病毒的滴度随着MOI的减小而增大。固定细胞数和MOI,病毒滴度在培养早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直至96 h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滴度下降。正交实验的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滴度的影响顺序是MOI细胞数量收获时间,放大培养验证了正交试验的结果。结论以4×105个细胞/9.6 cm2,0.001 MOI,培养96 h获得的CVS-11滴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NTera2/CloneD1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模型,检测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NRSF)经分化培养基诱导后表达的变化。方法:收集正常培养的NTera2/CloneD1细胞及经全反式维甲酸(RA)、阿糖胞苷(AraC)、尿苷分阶段诱导共28 d的细胞,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前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NTera2/CloneD1细胞诱导前后干性标志Nestin、Sox2和成熟神经元特异性标志NF-200、β-tubulinⅢ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和免疫荧光法对NRSF进行mRNA和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显微镜下观察到正常培养的NTera2/CloneD1细胞呈克隆样生长,经分化培养基诱导后的NTera2/CloneD1细胞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检测表明,未诱导的NTera2/CloneD1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的标志Sox2、Nestin,不表达成熟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F-200、β-tubulinⅢ;而经RA等诱导分化的细胞则不表达Sox2、Nestin,表达NF-200、β-tubulinⅢ。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NRSF在诱导分化后的NTera2/CloneD1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建立了NTera2/CloneD1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模型,NRSF在诱导后的NTera2/CloneD1细胞中表达量显著下调,提示NTera2/CloneD1细胞在诱导过程中可能通过下调NRSF,使受到NRSF负性调控的神经元特异性蛋白启动表达并上调,进而实现NTera2/CloneD1细胞向神经元的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20.
肢体缺血预处理减轻大鼠海马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LIP)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36只大鼠椎动脉凝闭后随机分为假手术(Control)组、脑缺血组、肢体缺血组、LIP 0 d组(LIP后即刻行脑缺血)、LIP 1 d组(LIP后1 d行脑缺血)和LIP 2 d组(LIP后2 d行脑缺血).重复夹闭大鼠双侧股动脉3次(每次10 min,间隔10 min)作为LIP,夹闭颈总动脉进行全脑缺血8 min后再灌注.硫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组织学分级及锥体神经元密度以判断海马损伤程度.结果:脑缺血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损伤严重,与Control组比较,组织学分级明显升高,神经元密度明显降低(P<0.01).LIP 0 d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较脑缺血组明显减轻,组织学分级明显降低,神经元密度明显升高(P<0.01).而LIP 1 d组和LIP 2 d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缺失较多,仍有明显的组织损伤.结论:LIP可减轻随后立即发生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对间隔1 d后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无显著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