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被国家列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重点发展的生物产业,即将迎来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金祥在6月21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表示,生物产业是世界各国争夺未来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生物产业化春天已经到来,要把握住机遇,促进生物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若干政策》)正在提请国务院审定下发,  相似文献   

2.
产业动向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8):127-129
国家发改委组织落实《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前,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组织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办发[2007]23号)的实施:一是制订《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要根据生物产业发展的特点,借鉴国际经验,针对  相似文献   

3.
2009年6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该政策的制定是我国在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4.
王莉 《生命世界》2010,(4):111-112
<正>我国政府于2009年5月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  相似文献   

5.
会议报道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11):109-110
中国(合肥)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成功举行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将生物技术列为实现重点跨越的领域。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与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合肥)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在促进和推动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生物产业的发展方面…  相似文献   

6.
2005年《生物产业技术》创办之时,也正是我国生物产业技术面临机遇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将生物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领域进行重点部署并给予高度重视。生物产业成为了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朝阳产业。作为生物技术领域唯一一本面向产业的刊物,自创办之初就将自身定位于侧重生物技术实验研究、关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明确了办刊方针即为:  相似文献   

7.
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之一。美国、欧洲国家、亚洲国家及地区对促进生物产业发展各有重点不同的政策措施 ,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 ,即根据本地具体情况为生物产业提供不同程度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支持 ,政府在政策扶持方面起着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经验的总结 ,探寻有益于发展我国生物产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生物产业技术》2010,(6):29-31
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是生物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物产业技术》杂志重点关注领域之一。《生物产业技术》自2005年创刊以来,一直追踪医药生物行业的热点、关注医药生物行业的发展,期待将医药生物产业的精彩展示给产业界和大众。杂志通过“公司新闻”、“前沿技术”、“新药连载”、”专题”等多种形式记录了医药生物产业研发以及医药生物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合同研发外包企业、投资机构等发展实践历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5):157-159
生物产业发展应形成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我国未来几年里生物产业规模将快速增长,201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要达到5000亿元以上。《规划》认为,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政策》,提出要构建适合我国资源特点、以废弃油脂为主、木(草)本非食用油料为辅的可持续原料供应体系。《政策》提出,发展废弃油脂生物柴油产业的省份建成比较完善的废弃油脂回收利用体系,健全回收利用法律法规;初步建立能源作(植)物油料供应模式;探索优化微藻养殖及油脂提取工艺,实现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重镇。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于2004年对全国重点城市生物产业发展状况调研的结果,深圳生物医药产业2003年产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培育生物产业的战略部署,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中国国家开发银行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目前正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财金司共同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共同编写的《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6》近日出版。全书共7篇20章,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生物产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透视和分析,对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产业动向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6):140-141
国家发改委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年政策建议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政策建议中指出,我国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呈现“四快”特征: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化与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国际合作加快发展步伐;产业集聚加快推进。报告同时指出了我国生物产业发  相似文献   

15.
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发布,产业政策对于产业具有导向性与支持性,其制定主体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生物产业为例,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搜集并整理了中央政府以及湖北、深圳、重庆、上海、北京五个地方政府颁布的生物产业政策,对其外部属性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同时对多份国家层面的生物产业结构性政策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政策工具分类分析,并构建了“政策工具-生物产业发展阶段”二维政策工具分析框架,探讨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之间政策工具使用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生物产业政策密集发布年份存在差异,且与生物产业发展关键节点有关联;国家层面生物产业政策不同类型政策工具使用频率差距较大,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较少使用需求型政策工具。针对研究结果,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区域间差异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发布,产业政策对于产业具有导向性与支持性,其制定主体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生物产业为例,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搜集并整理了中央政府以及湖北、深圳、重庆、上海、北京五个地方政府颁布的生物产业政策,对其外部属性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同时对多份国家层面的生物产业结构性政策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政策工具分类分析,并构建了“政策工具-生物产业发展阶段”二维政策工具分析框架,探讨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之间政策工具使用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生物产业政策密集发布年份存在差异,且与生物产业发展关键节点有关联;国家层面生物产业政策不同类型政策工具使用频率差距较大,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较少使用需求型政策工具。针对研究结果,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区域间差异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日,国务院发布《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体目标包括:生物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生物技术产业始终是印度政府扶持的重点。1986年印度就设立了生物技术部(DBT),协调和管理生物技术产业。2007年11月印度启动实施《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对生物技术的政府投入达到每年3.2亿多美元,增长了3.5倍。同时,印度力图通过完善创新体系、实施产业促进计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吸引跨国企业进驻等措施,加速生物科技和产业发展。2005年印度有生物技术公司800多家,2006年生物产业收入的58%来自出口。外包服务、生物信息技术产业等是其优势领域。  相似文献   

19.
《生物产业技术》已经创刊五周年了,这五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十一五”计划的期间,在此期间生物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国家“十二五”的规划中已经把生物产业作为一项新兴战略性的产业安排,预计在未来的五年中生物产业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物产业融资状况、问题及有关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生物产业融资中存在一些问题 ,既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创业初期在融资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也包括生物产业发展遇到的特殊问题。分析研究我国生物产业融资状况、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