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7,(6)
目的分析郑州市2014—2016年报告的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和AFP监测系统运行情况,为AFP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郑州市2014—2016年报告的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的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对AFP监测系统进行评价。结果郑州市2014—2016年AFP监测系统共报告406例,其中AFP病例378例,非AFP病例28例;发病时间以夏秋季为主;报告病例居首位的地区是二七区,报告病例157例;378例AFP病例中,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免疫史有351例;AFP病例各项监测指标除2016年合格便采集率较低外,其他均符合\"全国AFP病例监测方案\"的要求;AFP病例监测敏感性指标显示:378例AFP病例中,283例为外地病例。结论郑州市AFP监测系统灵敏度较高,应继续关注AFP监测重点地区、发病集中季节和重点人群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项丙淮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0,38(4):51-53
为了进一步掌握沭阳县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特征,从而提高AFP病例的监测工作质量。根据AFP病例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沭阳县2006-2009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患者28例,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31/10万,其中0~4岁发病占67.86%,全程免疫占89.29%,地级医院报告病例占32.14%,AFP患者粪便标本采集率为100%。沭阳县AFP病例监测工作的各项监测指标完成情况较好,但存在薄弱环节,建议不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AFP病例的识别能力和报告意识,消除薄弱环节,不断提高AFP监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漯河市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 )病例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提高监测质量,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个案数据。结果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25例,其中AFP病例22例,非AFP病例3例。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卫生部相关要求,AFP病例首诊报告率63.64%,异地报告率9.10%。结论漯河市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较高的运行质量,仍需提高AFP病例首诊报告率,确保监测系统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对景德镇市2004-2005年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的流行病学分析,按AFP监测系统主要指标进行了评价。期间,全市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6例,其中外地6例,本地实际报告10例,15岁以下儿童AFP平均报告率1.25/10万。监测系统主要指标除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未达标准外,其余均达标准。 相似文献
5.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s)和循环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cVDPVs)的认识,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对西安市1995-2008年检出的PV阳性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疫苗变异PV采用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进行分子生物性状分析。西安市1995-2008年共检出PV13株,检出率4.29%。分离到的PV以II、III型为主,AFP病例散在发生,无聚集性。未全程免疫儿童(全程免疫儿童,年龄以≤1岁儿童为主(84.62%)。麻痹残留率高达84.62%。脊灰相关病例(VAPP)的发生危险性为0.24/100万。型内特征鉴定有1株为疫苗变异PV,经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未达到VDPV的分类标准。维持无脊灰阶段,存在着VDPV和发生cVDPVs的可能,在保持高水平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免疫覆盖率的同时,高质量的AFP病例流行病学监测和病毒学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首次分析了我国ECHO11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1999~2004年,ECHO11病毒是山东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优势毒株,2003年从山东省482例AFP病例中共分离到11株ECHO11病毒,其中相关的10例病例分布跨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但发病日期集中在7月和12月。该研究试图通过对VP1编码基因全序列的测定和分析,为探讨ECHO11病毒与AFP之间的病因关系提供线索。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示,11株E-CHO11毒株都位于同一传播链,核苷酸同源性为97.2%~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9.6%~100%,其中7月和12月的分离株之间相差8~9个核苷酸,氨基酸序列一致。这说明山东省2003年7月和12月分别发生了ECHO11病毒流行,但这些毒株与AFP的病因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11株病毒组成了A基因型中的一个新亚型,在进化树上单独呈密切相关的一簇,与同基因型内的其它亚型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2.2%~84.7%,氨基酸同源性为94.8%~97.6%。 相似文献
7.
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与全球另外154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实施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转换,停用三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改用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为探讨脊灰疫苗转换对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结果产生的变化,本研究收集2012-2018年福建省AFP病例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监测数据,对脊灰疫苗转换前后AFP病例的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采集AFP病例及其接触者粪便标本,并使用RD细胞和L2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L20B阳性分离物进行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型内鉴别(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对PV衣壳蛋白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显示,2012-2018年福建省累计报告AFP病例1 776例,根据AFP病例分类流程确诊的AFP病例1 283例,排除的非AFP病例493例,疫苗转换前后报告发病率平均为2.83/10万和2.71/10万.实验室共检测3123份粪便标本(包括AFP病例、非AFP病例及接触者),其中合格标本采集率为92.42%,7日及时送检率为97.85%,14日内病毒分离完成率接近100%,疫苗转换前后PV平均分离率分别为1.91%(38/1986)、1.58%(18/1137),非脊灰肠道病毒平均分离率分别为10.22%(203/1 986)、5.45%(62/1 137).2016年5月1日之前分离出Ⅰ型PV6株,Ⅱ型PV 13株,Ⅲ型PV 19株;2016年5月1日之后分离出Ⅰ型PV 6株,Ⅲ型PV 12株.本研究结果提示,脊灰疫苗转换前后福建省AFP监测系统运转正常,始终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和及时性.2012-2018年福建省分离出的PV均为脊灰疫苗株,毒株血清型别以Ⅲ型为主,VP1编码区核苷酸以低变异为主,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及脊灰野病毒,疫苗转换后再未检出Ⅱ型PV,提示Ⅱ型脊灰疫苗株病毒可能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云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柯萨奇病毒B组5型(Coxsackievirus B5,CV-B5)感染情况及病毒基因特征,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AFP监测系数据资料,描述CV-B5感染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对CV-B5分离株进行完整VP1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显示,15例CV-B5阳性的AFP病例散在分布于7个云南省内州市、贵州省及缅甸;男女比例为1∶2,5岁以下儿童占73.3%,53.3%(8/15)的病例麻痹时伴发热,以双侧下肢麻痹(66.7%,10/15)为主,临床诊断多为肌炎(33.3%,5/15),1例病例残留麻痹.CV-B5云南株之间以及与原型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5.0%~100.0%和77.2%~82.0%.云南本地存在两个基因型的CV-B5共循环,大多数云南株(16株)与中国大陆CV-B5分离株均属于D基因型(D3亚型),另外两株云南株属于国外优势流行的C基因型,与其他云南株之间存在较大的核苷酸差异(20.4%~25.0%).本研究描述了 CV-B5云南地方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首次发现我国存在C基因型.研究显示分离自不同疾病来源及健康人群的CV-B5在亲缘关系树上无特异性区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市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VAPP)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后期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2005—2012年残留麻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个案资料、病原学检测结果、VAP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共报告残留麻痹病例55例,其中VAPP病例8例,占15.54%;深圳市VAPP病例均为小年龄组小于6月龄的儿童,总发生率0.20/10万,无接触者VAPP病例,其中首次服苗的VAPP发生率为0.51/10万;无明显的地区和时间分布聚集性。结论 VAPP的发生是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难以克服的弱点,为减少VAPP病例及防止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的发生,应在消灭脊髓灰质炎后期科学、合理地调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0.
急性弛缓性麻痹聚集病例病原毒力和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脊灰病毒型内重组、位点突变等分子特征与神经毒力的关系,对2002年6月四川省攀枝花地区发生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聚集病例的分离病毒株进行了转基因小鼠(PVR-Tg21 mice)神经毒力实验和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所测4株分离病毒(均为Ⅱ型脊灰病毒)神经毒力没有明显升高。4株病毒基因全长都是7 439bp,编码区翻译的氨基酸全长2 207aa。4株病毒的VP1区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6208和6235c两株病毒是由Ⅱ型和Ⅲ型脊灰病毒在3A区重组而来,6209和6236两株病毒是由Ⅱ型和Ⅰ型脊灰病毒在2C区重组而来。4株病毒在5'非编码区nt481和VP1区的nt2 909两个强减毒位点都发生回复突变,6209和6236两株病毒重组的SabinⅠ的重要减毒位点nt6 203亦发生回复突变。结合神经毒力实验和序列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脊灰病毒的型别间的重组与神经毒力没有直接关系,同时可以推论SabinⅢ的nt5 832,SabinⅡ的nt1 450和nt2 386这3个位点可能是毒力相关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