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实验采用大鼠背根节慢性压迫动物模型,记录术后3~10天背根节的自发放电,在156根纤维中观察到17根(11%)出现的动作电位峰峰间期以某一基础间期的整数倍出现的时间节律形式,其回归映射图为晶格状点阵结构。同时观察到Na^+通道特异阻剂TTX和K^+通道阻断剂4-AP能对整数倍放电节律产生影响。结果表明,看似不规则的整倍数放电时间序列是有着内在的结构和规律性的, 膜上通道和环境的状态决定。建立针对本  相似文献   

3.
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在多种生物数据中找到了确定性机制。大鼠下丘脑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SON)神经元自发产生不规则的放电。为了研究这些不规则放电是否含有确定性机制,用电流钳对大鼠SON神经元进行全细胞纪录,取动作电位峰峰间期序列(interspike interval,ISI)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的检测时间序列非稳定周期轨道的方法分析ISI序列,发现ISI含有非稳定  相似文献   

4.
储祥平  李鹏 《生理学报》1997,49(6):609-617
在89张Sprague-Dawley大鼠延髓脑片,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到165个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其放电形式有三种:规则型;不规则型,静息型,乙酰胆碱对自发放电有兴奋,抑制双相和无影响四种效应,各占所测试神经元数的41.8%,20%,3%和自发放电有兴奋,抑制双相和无双相和影响四种效应,各占所有测试神经元数的41.8%,20%,3T和35.2%。  相似文献   

5.
Chen S  He RR 《生理学报》1998,50(6):629-635
在28只切断双侧缓冲神经的Sprague-Dawley大鼠,应用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了72个自发放电单位中颈动脉注射腺苷对延髓腹外侧头端(RVLM)区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所得结果如下:(1)颈动脉注射腺苷(25μg/kg),31个单位的放电频率由23.5±3.0下降至(16.5±2.6)spikes/s(P<0.001),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2)在24个单位中,应用非选择性腺苷受体拮抗剂8-苯茶碱(8-phenyltheophylline,15μg/kg)和选择性腺苷A1受体持抗剂8-环戊-1,3-二丙基黄嘌呤(8-cyclopentyl-1,3-dipropylxanthine,50μg/kg)均可完全阻断腺苷的抑制效应;(3)在应用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500μg/kg)的12个单位中,腺苷的上述效应亦被消除。以上结果提示,腺苷对RVLM区神经元自发放电有抑制作用,而此作用与A1受体介导的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 ,在多种生物数据中找到了确定性机制。大鼠下丘脑视上核(supraopticnucleus,SON)神经元自发产生不规则的放电。为了研究这些不规则放电是否含有确定性机制 ,用电流钳对大鼠SON神经元进行全细胞纪录,取动作电位峰峰间期序列(interspikeinterval,ISI)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的检测时间序列非稳定周期轨道的方法分析ISI序列 ,发现ISI含有非稳定周期轨道族 ,即周期1 ,周期2 ,和周期3存在。结果表明 ,SON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序列存在确定性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神经起步点自发放电节律及节律转化的分岔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神经起步点的实验中观察到了复杂多样的神经放电([Ca^2 ]o)节律模式,如周期簇放电、周期峰放电、混沌簇放电、混沌峰放电以及随机放电节律等。随着细胞外钙离子浓度的降低,神经放电节律从周期l簇放电,经过复杂的分岔过程(包括经倍周期分岔到混沌簇放电、混沌簇放电经激变到混沌峰放电、以及混沌峰放电经逆倍周期分岔到周期峰放电)转化为周期l峰放电。在神经放电理论模型——Chay模型中,调节与实验相关的参数(Ca^2 平衡电位),可以获得与实验相似的神经放电节律和节律转换规律。这表明复杂的神经放电节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岔规律,它们是理解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神经放电节律回周分岔与放电频率变化之间的关系,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模型,记录损伤区的自发放电,观察放电节律转化的动力学规律,分析相应的放电频率的变化,并用理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放电节律加周分岔相对应,放电频率的变化呈现非线性的特征,数值模拟支持实验的发现。研究提示:神经放电的频率变化与刺激强度的改变并非呈简单的线性相关,可能具有更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Xu H  Hu SJ  Han Y  Long KP 《生理学报》1999,(6):615-622
本实验在奶节(DRG)慢性压迫模型上,采用离体灌流DRG和单纤维记录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方法研究了初级感觉神经元的交感-感觉耦联作用及其细胞内机制。用外源性支甲肾上腺素(NE,10μmol/L)浸浴损伤的DRG时,在95个DRG神经元中有85个自发放电的神经元产生明显反应。其中,44个呈现单纯兴奋效应,21个表现先兴奋后抑制效应,6个出现兴奋-抑制交替振荡现象,14个表现抑制效应。NE对损伤神经元的兴  相似文献   

10.
藜芦碱引起神经元放电峰峰间期慢波振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Na通道失活门与受损背根节神经元放电型式的关系,在大鼠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上记录单纤维自发放电,观察与分析了Na通道失活门抑制剂藜芦碱(veratridine)引起峰峰间期慢波振荡的型式的特征。结果表明:在阻断Na通道失活门之后,受损背根节神经元产生的慢波振荡具有变化幅度大和振荡时程长的特征,可分成Ⅴ,倒П,整数倍,弥散和复合等5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1.
VEP(Visual Evoked Potentials)是在大脑视皮层记录到的一组诱发电位.它的形态变化对于视路病变,视神经病变等视系统疾患的临床诊断及发病机理的探讨都有重要价  相似文献   

12.
记录了麻痹猫的体感皮层(SI)神经元的自发和隐神经的A类和C类纤维传入诱发放电(A-ED和C-ED)。用NCCVF分析神经元放电。结果表明,SI区神经元对同时刺激隐神经的A类和C类纤维的反应呈多种型式:(1)A-ED和C-ED共存,包括Ⅰ.A-ED和C-ED始终相互伴随出现;Ⅱ.在刺激之初,只出现A-ED,但是,当阻断A类纤维传入并由C类纤维传入诱发神经元放电后,再同时刺激A类和C类纤维时,A-ED和C-ED便同时出现。(2)A-ED制约C-ED,特点是,只要A-ED存在,C/ED就不出现。只有阻断A类纤维传入后,C-ED才产生。(3)单一A-ED,不管在什么刺激条件下,这类神经元都只有A-ED,而不产生C-ED 结论:根据反应型式的不同,可将SI区的神经元分为Ⅰ.A类和C类纤维传入同时驱动的神经元;Ⅱ.A-ED制约C-ED的神经元;Ⅲ.只由A类纤维传入驱动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长爪沙鼠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仲来  张万荣 《兽类学报》1993,13(2):131-135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1975—1989年长爪沙鼠密度监测数据和本地区气象站的7项气象因子资料,给出了气象因子与鼠密度的最优回归子集模型和标准回归模型。得到结论:年降水是影响鼠数量变动的最重要的气象因子。求出了年降水与鼠密度的曲线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4.
内耳免疫反应诱导Fas和FasL表达与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耳免疫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凋亡是否与Fas和FasL信号转导有关.方法选用雌性白色豚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以钥孔虫戚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全身免疫后,实验组以相同抗原进行内耳免疫,对照组内耳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在内耳免疫5d后处死动物,取内耳免疫侧耳蜗做石蜡切片.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内耳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内耳Fas和FasL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豚鼠内耳Corti器毛细胞,血管纹的缘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存在TUNEL染色阳性细胞,而对照组动物切片仅在支持细胞、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发现极少数TUNEL染色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组Corti器、螺旋神经节细胞、血管纹和螺旋韧带Fas和FasL蛋白表达阳性,而对照组只有螺旋神经节细胞和血管纹有较弱的Fas蛋白表达,FasL蛋白表达阴性.结论内耳免疫反应可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Fas-FasL途径是参与此过程重要的信号转导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用计算机叠加平均和脑干神经核团立体定位技术记录10只豚鼠耳蜗核内听觉诱发电位(CN-AEP)。对CN-AEP时域波形中主波的潜伏期、振幅进行分析,并与豚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时域波形进行比较,认为CN-AEP是BAEPⅡ波的主要成分。用自回归模型谱(AR谱)估计及数字滤波技术对CN-AEP行频域分析,发现豚鼠CN-AEP的频谱成分主要在1000Hz以下,在AR谱图上有3个峰,F0、F1和F2,谱峰分别位于180、710、1200Hz左右,略高于豚鼠BAEP的相应谱峰频率,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47只不同年龄的蝙蝠的86张中脑下丘的冠状薄片上 ,电刺激外侧丘系 ,记录到149例下丘中央核的诱发场电位。分别观察了微电泳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2 -氨基 -5 -磷酸戊酸 (2 -APV)、γ -氨基丁酸 (GABA)、荷包牡丹碱 (bicuculline)等对下丘中央核诱发场电位幅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外侧丘系对蝙蝠中脑下丘中央核的传入影响可能主要由GABA、Glu以及GABAA 、NMDA受体所介导 ;在不同的年龄组 ,对NMDA及GABA等反应的诱发单位比例基本一致、反应幅度无显著差异。鉴于蝙蝠整体实验的结果表明 ,中脑下丘中央核听反应神经元的GA BA能输入在出生后早期存在显著的发育过程。根据对诱发电位幅度的分析结果 ,推测这种GABA能输入在出生后早期的增长可能源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投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青年猫和老年猫上丘浅层(superricial Superior Colliculus,sSC)GABA能神经元及其表达的年龄相关性变化,探讨老年个体视觉功能衰退的相关神经机理。方法Nissl染色显示上丘浅层结构及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标记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光镜下观察,采集图像,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对带状层、浅灰质层和视层神经元及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及其灰度值进行分析统计。结果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阳性纤维及其终末在青年猫及老年猫上丘浅层均有分布。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上丘浅灰质层、视层神经元和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密度及其GABA免疫阳性反应强度均显著下降(P〈0.01)(免疫反应强度与平均灰度值成反比);带状层神经元密度也显著下降(P〈0.01),但其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密度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衰老过程中猫上丘浅层GABA能神经元的丢失和GABA表达的下降,可能是在上丘水平上导致老年个体视觉功能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白鹇距长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育仁  刘仲敏 《动物学报》1992,38(3):278-285
注意到白鹧雄鸟距长在一定时期内随年龄增长的事实,本文根据相邻2年同一月龄之间有12个月的间隔,距长数据除有较为集中外一定又有组间明显差别的特点,推测估计部分标本之年龄,加上确知年龄的部分标本,共测定89个个体120个距长样本数据,得到距长随年(月)龄增长的关系式:SL=am/1+bm,用此式可以实测距长初步估计野外采集到的白鹇个体的年龄  相似文献   

19.
分别对出生后第2周和第4周的中华鼠耳蝠(Myotischinensis)中脑下丘中央核121个听神经元进行了考察,同时与成年动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电泳NMDA对下丘中央核绝大部分听神经元(2周龄、4周龄和成年动物分别为96%、95%和96%)具有易化性影响,表现为听反应脉冲发放率增加、反应阈值下降、频率调谐曲线增宽。NMDA的易化性效应部分地与动物的周龄相关,表现为对听反应阈值和听反应脉冲发放率的易化效应在出生后2-4周逐渐增强,但4周以后的易化效应趋缓;微电泳GABAA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Bicuculine,对神经元的听反应也呈现易化性影响,表现为听反应脉冲发放率增加,反应阈值降低和频率调谐曲线增宽等。实验结果还提示,bicuculine对下丘神经元听反应的易化作用,在出生后早期呈持续增强趋势。NMDA和bicuculine的效应与动物周龄之间的关系略有差异,是否提示着下丘中央核NMDA受体和GABAA受体在出生后的发育进程有所差别,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Ball等的气孔模型所依据的实验事实之一(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线性关系)作了只考虑各阻力与总通量之间关系的电学类比分析和模拟检验。从电学类比分析得到的关系式可以看出,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只有当叶片的边界层导度比较大时,两者的关系才接近线性。模拟得到的结论也是一样的。另外还模拟了气孔内外CO2 浓度之比随光强的变化以及边界层导度的影响,模拟结果可以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