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根腐病是黑龙江省主栽作物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29菌株对引起大豆根腐病的镰刀菌、腐霉菌和立枯丝核菌具有强拮抗作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的微生物拌种剂对大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效结果: 播种后35 d调查, 4种不同处理的平均防效分别为50.2%、60.0%、48.3%、49.4%, 均高于30%多克福种衣剂的防效(44.9%)。第2次(50 d)调查, 处理4的防效(60.7%)明显好于化学种衣剂(48.6%), 处理3的防效与化学种衣剂的防效差异不显著。通过对生长期大豆出苗率、株高、鲜重和根瘤数等各项生理指标的调查, 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拌种剂对大豆的生长和发育是安全的。经过黑龙江省6个不同县市的2年田间示范, 微生物拌种剂对大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效达56.3%~89.1%, 增产率为9.4%~24.6%。 相似文献
3.
枯草芽孢杆菌生物拌种剂对玉米病害的田间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枯草芽孢杆菌生物拌种剂对玉米病虫害的防病和增产效果,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种杀虫剂分别加入枯草芽孢杆菌生物拌种剂中充分摇匀后,按肥种比1∶50比例均匀混拌玉米种子,阴干后播种。结果:枯草芽孢杆菌生物拌种剂对玉米根腐病防效达80.1%-96.7%,对玉米黑穗病的防效达74.6%-83.3%,对地下害虫防效达66.7%-77.8%,增产率达8.7%-15.7%。结论:该生物拌种剂可以大面积示范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多效唑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国内自合成以来便开展了生物效应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多效唑对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然而有关其在甜菜上的应用研究,迄今尚无报道.本研究探讨了多效唑对甜菜的生物效应,为生产上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用甜菜(Beta vulgaris)种子为南斯拉夫遗传单粒种.多效唑为江苏省建湖制药厂生产的15%粉剂.处理浓度为O(CK),0.005%,0.01%,0.02%和0.04%.浸种时间为3小时 相似文献
5.
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许多大田和温室作物的重要害虫。其食性杂,寄主广泛,除通过取食植物汁液造成为害外,还传播病毒和引起植物生理异常。本研究使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6种植物精油和4种植物水提取物对B型烟粉虱成虫的驱避效果。结果表明:5μL的剂量下,6种精油的驱避指数(RI)为:山楂(60.09)花椒(48.53)霍香正气水(2.83)车前(-30.01)紫苏(-36.13)鱼腥草(-47.07);在α=0.05水平下,除霍香正气水外,其他处理均与空白对照有显著差异。山楂和花椒等量混合的精油的驱避指数为45.00;5 g/L的剂量下4种植物水提取物的驱避指数为:八角(41.28)大蒜(39.37)陈皮(39.09)花椒(35.45)。 相似文献
6.
饵剂诱杀是防控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最广泛和最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利用一种新型饵剂投放站(简称饵剂站)对比分析红火蚁〖JP2〗工蚁对0.08%茚虫威杀蚁饵剂及其载体的搬运量,并使用5 g/巢、10 g/巢、20 g/巢3种剂量的饵剂对田间红火蚁蚁巢进行单蚁巢处理,评价饵剂站对田间红火蚁的饵剂搬运量及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火蚁工蚁对饵剂站内0.08%茚虫威饵剂及其载体的搬运量少于直接撒施处理方式的搬运量。施药24 h后,红火蚁工蚁对饵剂站内和直接撒施的0.08%茚虫威饵剂搬运量分别为14.84±3.18 g和17.71±5.88 g,差异不显著。使用饵剂站施用10 g、20 g饵剂处理28 d后,工蚁减退率、蚁巢减退率、蚁群级别降低率和综合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0%以上,与直接撒施处理方式均无显著差异。虽然饵剂站会一定程度上降低红火蚁工蚁对饵剂的搬运量,但却不影响对红火蚁的防控效果,基于其防雨、防潮的优点,饵剂站可显著延长红火蚁防控的窗口期。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烯效唑干拌种剂量对3个不同筋力小麦品种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烯效唑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效应依次减小,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三者的互作效应较小。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不同生态点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处理后的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增加,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延长;干拌种增加了开花期各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含量和单株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总转移量、总转移率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极显著提高,且处理后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花后15 d内均显著高于对照;对籽粒中氮含量而言,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灌浆初期籽粒中的非蛋白氮含量,花后5—20 d内均高于对照,灌浆期间籽粒蛋白氮含量均高于对照,因而处理后的粗蛋白质含量变化动态特点为谷底高、回升快。研究认为,烯效唑处理如同基因、环境一样独立影响小麦籽粒品质,而烯效唑处理后提高了开花初期旗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花前营养器官中氮素含量及花后氮素转运量,可能是其提高籽粒非蛋白氮含量、促进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蛋白质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改善具有广适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辐射减弱和O3胁迫对作物的影响,利用改进的开顶式气室(OTC)和遮荫网,开展了辐射减弱和O3胁迫的大田试验研究.实验设置4种处理:CK为野外大田组,T1为40%遮荫,T2为100 nL/LO3,T3为遮荫40%和100 nL/LO3的复合组.结果表明:T1和T3组冬小麦的生育期延长且推迟,T3组株高无明显变化;T2组株高降低,生育期缩短;单株干物质重均降低,T3降幅最大;各组灌浆速率均降低,T3组降幅最大;T1和T3产量、千粒重、穗数、穗粒数和穗重显著降低,T2组穗数无明显改变.由此可见,复合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较接近40%遮荫;粒重降低主要是因为灌浆速率的降低,灌浆时间的影响较小;产量的降低主要是千粒重、穗数、穗重的降低,降幅最大,但小于两因子单独累加. 相似文献
9.
10.
11.
研究了叶面喷施GA3、NBT、6-BA、TIBA、PP333对小麦旗叶衰老过程中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它们对成产要素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生长调节剂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调节小麦旗叶的衰老,影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水平。其中6-BA和PP333能够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明显延缓叶片衰老,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使成产3因素间比例协调合理,产量较高;TIBA可以明显提高叶绿素含量并显著提高千粒重。GA3和NBT对延缓旗叶衰老有一定作用,但增产效果不显著。研究指出,根据小麦生育状况有选择性地使用生长调节剂,协调成产因素关系,是一个有效的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连续25a在无石灰性潮土的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冬小麦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氮磷钾配施能提高冬小麦面粉吸水率、沉降值,延长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断裂时间,提高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高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可提高冬小麦籽粒中谷氨酸、丝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含量.增加37.21%~54.62%.与对照比较均达极显著水平。长期施肥对作物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也不相同,冬小麦籽粒中氨基酸含量受施肥影响最大的是谷氨酸,变异系数(CV)为14%,最小的是苏氨酸和赖氨酸,CV为7.67%及5.27%。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肥和覆膜垄沟种植对旱地冬小麦群体动态、产量构成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垄沟种植和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穗数,追肥处理可减少后期无效分蘖;覆膜垄沟种植和追肥处理产量分别比农户模式提高了11.73%和13.91%,穗数和穗粒数是其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覆膜垄沟种植方式可减少土壤水分损耗,水分利用率为11.60 kg · hm-2 · mm-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追肥处理能有效促进小麦生育中后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在基施氮量165 kg/hm2上再追肥30 kg/hm2,地上部分吸氮总量增加15.45 kg/hm2,追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底肥氮利用率,为51.5%。 相似文献
16.
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技术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适宜剂量、对出苗和成株生长的影响以及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以有效成份420g/100kg种子的剂量拌种防治小麦蚜虫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再施药防治;在剂型的选择上,以高含量的拌种剂为宜,低含量的其他剂型则存在安全隐患;70%吡虫啉拌种剂拌种防治麦蚜,在试验剂量下对小麦出苗、成株期生长没有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应用该方法,在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低于国家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