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短命植物层片优势物种,其繁殖体能够在生物结皮上成功定居,借助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其繁殖体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尖喙牻牛儿苗繁殖体表皮附属毛具4种不同类型,在保持水分和固定繁殖体等方面发挥作用,是对散布和定居的一种适应;果实与芒连结部位存在过渡区和分裂缝隙;芒吸湿后与种子长轴夹角逐渐减小,表皮细胞发生形变,是吸湿运动的形态基础,这种形态变化可以促使繁殖体在地面行走,遇到适宜的生境时,推动种子钻入土壤而定居。本研究为揭示该种定居适应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东北牛儿苗科(Geraniaceae)二属(太阳花属Erodium, 老鹳草属(Geranium)计14种(species)1变种(Variety)和1变型(form)植物的种皮亚显微结构(SEM)及种子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太阳花属与老鹳草属植物无论从种子形状, 长宽比, 还是种皮初级雕纹及次级雕纹形态都表现出明显差异。在老鹤草属下种及种下等级的鉴定和划分上, 种皮微形态及种子形态特征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植物研究》2016,16(3)
本文对中国东北(牛龙)牛儿苗科Geraniaceae老鹳草属Geranium和(牛龙)牛儿苗属Erndium植物计2属,14种,2变种及1变型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对本科花粉形态进行了分类处理,编制了花粉形态科种检索表。结果表明,本科花粉如按萌发孔类型、外壁雕纹式样可以分为二大类:即三孔沟,外壁雕纹瘤状(Geranium)三沟,外壁雕纹网状(Erodium)。在老鹳草属种及种下等级的分类处理中,花粉粒大小、萌发沟长度、外壁覆盖层网眼均匀性、直径大小、网脊上纹饰及外壁雕纹瘤纹突起均匀性、大小及瘤上纹饰都具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花粉形态分类与经典分类对本科分类群的处理意见相吻合。大大丰富了本科分类微形态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东北(牛龙)牛儿苗科Geraniaceae老鹳草属Geranium和(牛龙)牛儿苗属Erndium植物计2属,14种,2变种及1变型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对本科花粉形态进行了分类处理,编制了花粉形态科种检索表。结果表明,本科花粉如按萌发孔类型、外壁雕纹式样可以分为二大类:即三孔沟,外壁雕纹瘤状(Geranium)三沟,外壁雕纹网状(Erodium)。在老鹳草属种及种下等级的分类处理中,花粉粒大小、萌发沟长度、外壁覆盖层网眼均匀性、直径大小、网脊上纹饰及外壁雕纹瘤纹突起均匀性、大小及瘤上纹饰都具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花粉形态分类与经典分类对本科分类群的处理意见相吻合。大大丰富了本科分类微形态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水葫芦苗(Halerpestes cymbalaris)的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调查统计的方法在中国科学院海北定位站研究了高寒湿地植物水葫芦苗无性系的生长特征、形态特征以及能量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匍匐茎只有1条的水葫芦苗最多,占35.29%,匍匐茎有4条的水葫芦苗只占8.82%。同一水葫芦苗无性系中,随着匍匐茎数目的增多,分株数、间隔子数、茎总长和匍匐茎比节问重变小。分株一般在第一级最高,末级较低;第1条匍匐茎的间隔子较长。随水葫芦苗匍匐茎数目的增多,用于无性繁殖的分株干重比例逐渐增加,用于有性繁殖的花的干重比例下降。水葫芦苗无性系这种生长特征、形态特征以及能量分配规律是其生物—生态学特性和所处高寒湿地生境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西藏拉果错卤虫的繁殖特征与成体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标准培养条件下研究了西藏拉果错卤虫的繁殖特征和成体形态特征。发现西藏拉果错卤虫与山西解池卤虫及美国大盐湖卤虫在性成熟时间上有较大不同 ,表现为最早抱对时间和最早产F1 代时间均出现较晚 ,且两者间隔时间较长 ,这是对该地区寒冷气候条件的适应。描述了拉果错卤虫雌雄成体的形态特征 ,其中雄性成体选取了 1 2个特征 ,雌性成体选取了 1 3个特征 ,并与世界上几个主要两性生殖卤虫种的成体形态特征做了比较 ,结果显示西藏拉果错卤虫的雌雄成体属于较大的类型 ,但并不像其卵和无节幼体那样显著大于其它品系。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拉果错卤虫的雄性成体和雌性成体均与山西解池卤虫距离最近 ,与伊朗乌尔米湖卤虫距离最远  相似文献   

7.
张媛  杨大荣  彭艳琼 《植物生态学报》2010,34(11):1303-1309
榕树(Ficus spp.)及其传粉榕小蜂(Agaonidae)之间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 已形成了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在雌雄同株的榕树中, 同一个榕果内既繁殖种子, 又繁殖榕小蜂, 雌花资源在繁殖种子和榕小蜂之间是怎样分配的?该研究选择广泛分布于西双版纳地区的高榕(F. altissima)及其传粉榕小蜂系统来回答这个问题。高榕果内的雌花柱头形态变异较大, 有3种类型的柱头——球型、弯钩型和火炬型, 它们分别占到雌花总量的54.00%、36.93%和9.07%。3种类型柱头的雌花分别具有不同长度的花柱, 球型柱头雌花的平均花柱长度最短, 火炬型柱头次之, 弯钩型柱头雌花的平均花柱长度最长。在高榕果内, 有传粉者Eupristina altissima和欺骗者Eupristina sp.两类小蜂进入榕果内繁殖, 前者的产卵器长度比96.01%以上的雌花花柱长, 后者的产卵器也要长于85.73%的雌花花柱, 从产卵器长度和雌花花柱长度的匹配情况看, 它们应该可以利用绝大多数雌花产卵繁殖后代。然而, 繁殖榕小蜂的雌花主要是短花柱的雌花, 其中60.64%是球型柱头的雌花; 而繁殖种子的主要是花柱较长的弯钩型柱头和火炬型柱头的雌花。显然, 繁殖榕小蜂和种子的雌花不仅花柱长度有差异, 柱头也分化出了不同的形态, 变异的柱头形状也是调节榕树-榕小蜂繁殖平衡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以塔里木河下游分属于9科16属的21种荒漠植物为对象,调查了它们的植冠种子库情况以及繁殖体的附属物、形状(三维方差)、大小(三维之和)及质量(百粒重)等形态特征,并探讨了各种繁殖体的生态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13种荒漠植物可利用植冠种子库来躲避环境干扰:7种繁殖体具绢毛,2种繁殖体具翅,1种繁殖体具芒,3种繁殖体具冠毛,可利用风力实现传播与定居,而且它们可利用有水时期的速萌特性来适应当地生态输水这一辅助措施;5种繁殖体形状远离球形(三维方差≥0.126),6种繁殖体形状接近圆球形(三维方差<0.06).(2)5种具速萌特性的繁殖体(形状圆筒形、圆锥形和蝌蚪形)与8种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的繁殖体(三维方差较小≤0.1且三维之和≤2.75 mm)利用它们互补的生态适应对策使其在研究区成功定居与繁衍; 13种以r-型生活史对策为主且粒小质轻的繁殖体(三维之和≤2.75 mm,单粒重<1 mg)与4种粒大质重的繁殖体(三维之和≥4.8 mm,单粒重>3.3 mg)利用其互补式繁殖对策将研究区生物多样性维持于一定水平.(3)7~9月份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半)灌木植物及乔木同时落种的时期,可将人工输水集中于这一时期以实现研究区种子最大数量地萌发.  相似文献   

9.
以峨眉姜花地下茎茎尖为外植体,在MS+6-BA 8.0~10.0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上可诱导不定芽,在MS+6-BA 4.0 mg/L+NAA 0.2 mg/L+3%蔗糖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在1/2 MS+IBA 0.5 mg/L+2%蔗糖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后移栽入珍珠岩:泥炭(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87%。  相似文献   

10.
孟雅冰  李新蓉 《生态学报》2015,35(23):7785-7793
集合繁殖体(synaptospermy)是荒漠植物为适应恶劣环境条件而演化出的关键性特征,其作为植物生活史特性之一,有助于了解在荒漠环境下集合繁殖体植物的适应策略。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和欧夏至草(Marrubium vulgare)分别为一年生及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扩散单位由一朵花发育而成的集合繁殖体组成,欧夏至草扩散单位由多朵花发育的集合繁殖体和种子组成,以这两种植物为材料,对其集合繁殖体形态、活力、吸水及萌发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蒺藜集合繁殖体依照发育成熟先后位置在质量、附属物刺的长度、附属物占质量百分比、种子数、活力、吸水量、萌发率及萌发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欧夏至草集合繁殖体质量及吸水量明显大于种子,而活力、萌发率及萌发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2)萌发位置上,蒺藜集合繁殖体仅在长刺端位置的种子萌发,属非随机萌发,而欧夏至草集合繁殖体萌发不具有规律性,属随机萌发;萌发时间上,蒺藜和欧夏至草集合繁殖体在当季下均只萌发部分种子,具间歇性萌发特性。(3)对不同生活型植物而言,其集合繁殖体附属物对种子的保护、保水、扩散及萌发行为的功能相同,但一年生草本植物的萌发行为侧重于种群繁衍,因此蒺藜集合繁殖体在当季萌发率及萌发速率较高;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萌发行为侧重于种群扩散,因此欧夏至草扩散单位多样化,且萌发率及萌发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Aims Desert ecosystems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patchy distribution of vascular plants, with 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 covering interplant space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comprehensively examined the linkage between BSC and vascular plants through nitrogen (N) or element transloc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roles of BSC on N translocation from soil to the dominant herb Erodium oxyrrhynchum Bieb. (Geraniaceae) in a temperate desert in China.Methods Isotopes (including 15 N-Glu, 15 N-NH 4 Cl and 15 N-NaNO 3) were used as a tracer to detect translocation of N in two types of desert soil (BSC covered; bare) to the dominant herb E. oxyrrhynchum. Three different forms of 15 N-enriched N compounds were applied as a point source to small patches of BSC and to bare soil. And we measured isotopes (14 N and 15 N) and obtained the concentration of labeled- 15 N in both vascular plants and soil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substrate applicationImportant findings Plants of E. oxyrrhynchum growing in BSC-covered plots accumulated more δ 15 N than those growing in the bare soil. Similarly, soil from BSC-covered plots showed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labeled-N irrespective of form of isotope, than did the bare soil.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N (15 N-Glu) in E. oxyrrhynchu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 (15 N-NH 4 Cl and 15 N-NaNO 3). Soil covered by BSC also accumulated considerably more dissolved organic N than bare soil, whereas the dominant form of 15 N concentrated in bare soil was dissolved inorganic 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labeled-N in plant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labeled-N in soils and the N% recorded in E. oxyrrhynchum. Our study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that BSC facilitates 15 N translocation in soils and vascular plants in a temperate desert of north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室培养方法研究接种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BEG168)、摩西球囊霉(G. mosseae, BEG167)、混合菌剂(M)对两种沙漠早春短命植物小车前(Plantago minuta)和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rhynchum)生长发育及矿质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F处理的小车前和尖喙牻牛儿苗根系形成了典型的菌根结构,侵染率为22 %~60%;接种AMF提高了小车前和尖喙牻牛儿苗两种植物的生物量、株高及N、P养分吸收量。小车前单独接种BEG167、BEG168以及混合接种都显著提高了单株种子数量,其增幅分别 为67%、50%和78%。上述结果说明,在极端贫瘠和干旱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丛枝菌根真菌对于早春短命植物小车前和尖喙牻牛儿苗的生态适应性的贡献表现为促进营养生长、提高后代(种子)繁殖数量。  相似文献   

13.
青秀玲  白永飞 《生态学报》2007,27(6):2547-2553
植物的锥形繁殖体是具有吸湿芒和锐利尖端的一种繁殖体类型。锥形繁殖体结构的功能几乎在植物生活史的各个阶段上都有体现,然而,其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繁殖体的打钻作用将自身埋入土壤。从植物繁殖体的形态结构出发,对锥形繁殖体的各项功能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植物繁殖体打钻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线齿藓类植物在水湿运动中蒴齿结构的变化及对孢子散发的影响,选取贵州喀斯特高原金发藓原变种(Polytrichum commune Hedw.var.commune)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湿度变化下蒴齿结构差异及孢子释放规律,拟揭示水湿运动对孢子释放的影响和功能。结果显示:①湿度增加引起蒴齿间距及盖膜面积的显著增大,并在干燥时恢复。其中齿间距从8.33μm显著增加到11.53μm,同时盖膜面积扩大20%。②在连续风吹试验中,水湿运动初期孢子释放量显著提高,随蒴齿结构的恢复呈下降趋势,并最终保持在极低的孢子释放数量。同时发现,湿度增加导致孢子释放中簇孢占比的提高,并随孢子释放量的减少呈上升趋势,并在蒴齿结构恢复时达到显著差异。③通过单独对干燥期、水湿运动初期及蒴齿结构恢复期进行风吹试验发现,水湿运动初期孢子释放量显著高于干燥期和蒴齿结构再恢复期。当蒴齿结构恢复时,由于簇孢占比的提高,孢子的释放数量仍能显著高于干燥期。本研究表明在水湿运动中金发藓原变种蒴齿结构发生改变,进而显著提高孢子的释放量,并在蒴齿结构恢复时仍能保持高于干燥时的孢子释放能力,这对该物种的传播及繁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兴民  任顺祥  徐彩霞 《昆虫知识》2006,43(6):810-813,F0004
引进天敌越南斧瓢虫Axinoscymnus apioides Kuznetsov & Ren原产于东南亚,是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文章详细描述越南斧瓢虫的形态特征,并研究其基本的生物学特性。越南斧瓢虫可取食烟粉虱的卵、若虫、伪蛹等各虫态,可有效地控制烟粉虱种群,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在(26±1)℃条件下,越南斧瓢虫捕食烟粉虱的世代平均发育历期为20.33d,世代存活率为73.04%,雌成虫寿命为143.17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84.33粒。越南斧瓢虫取食烟粉虱的内禀增长率(rm)为0.0457,净增殖率(R0)为103.4050,平均世代历期(T)为99.3626,周限增长率(λ)为1.0478。  相似文献   

16.
从福建福州荔枝根际土样中分离到一嗜热单瓶梗拟青霉新种,短链拟青霉。其主要鉴别特征为:在查氏培养基上,35℃,14天,菌落边缘浅波浪状,灰褐色;分生孢子梗缺乏或简单,瓶梗直接单生于气生菌丝上,偶而在简单的分生孢子梗上着生有由2~3个瓶梗组成的轮生体;分生孢子微粗糙,大多近球形至椭圆形,少数梭形;分生孢子链短,常由3~6个孢子组成。  相似文献   

17.
拟青霉属一嗜热新种,短链拟青霉Paecilomyces curticatenatu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福建福州荔枝根际土样中分离到一嗜热单瓶梗拟青霉新种,短链拟青霉。其主要鉴别特征为:在查氏培养基上,35℃,14天,菌落边缘浅波浪状,灰褐色;分生孢子梗缺乏或简单,瓶梗直接单生于气生菌丝上,偶而在简单的分生孢子梗上着生有由2~3个瓶梗组成的轮生体;分生孢子微粗糙,大多近球形至椭圆形,少数梭形;分生孢子链短,常由3~6个孢子组成。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馆藏标本和野外观察,对蹄盖蕨属(Athyrium Roth)的分类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根状茎类型、叶上是否具刺、孢子囊群的形状、羽片基部上侧是否具耳状突起和是否具棘头状腺毛等5个形态性状较为稳定,可作为蹄盖蕨属的属下分类性状;叶或羽片的形状及羽片是否具柄等性状可作为分种性状;叶的分裂回数、鳞片和叶柄、羽轴及小羽轴的颜色、被毛多寡及裂片形状等形态性状不适合单独作为蹄盖蕨属属内分种的性状。  相似文献   

19.
从福建福州荔枝根际土样中分离到一嗜热单瓶梗拟青霉新种,短链拟青霉。其主要鉴别特征为:在查氏培养基上,35℃,14天,菌落边缘浅波浪状,灰褐色;分生孢子梗缺乏或简单,瓶梗直接单生于气生菌丝上,偶而在简单的分生孢子梗上着生有由2~3个瓶梗组成的轮生体;分生孢子微粗糙,大多近球形至椭圆形,少数梭形;分生孢子链短,常由3~6个孢子组成。  相似文献   

20.
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测量、记录菜粉蝶不同虫态雌雄个体间的形态特征差异。雌雄菜粉蝶幼虫、蛹和成虫均存在显著的雌雄二型特征,3龄之后雄性幼虫的第6腹节有一对肾型黑斑,雌性幼虫无此斑。雄蛹第9腹节有生殖孔和一条短纵裂缝,裂缝两侧有凹凸不平的半圆形瘤状突起;雌蛹腹部第8、9腹节分别有生殖孔和产卵孔,且两孔之间亦有一条纵裂缝。雌蝶前翅背面有一对上下排列的黑圆斑,其腹部末端外生殖器为圆筒型;雄蝶前翅背面一对黑斑相对较小,颜色较浅,尤其下斑为浅灰色,腹部末端具钳状外生殖器。本研究揭示了菜粉蝶幼虫、蛹及成虫不同虫态的雌雄二型差异,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便于快速鉴别雌雄个体的典型特征和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