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始新世古食肉类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始新统上部地层,是我国发现早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最多的层位。但是,除内蒙地区外,发现的食肉类化石异常稀少。本文中报道了五种食肉类的化石,对了解动物群的性质和对比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1)西洲砂犬?Thinocyon sichowensis Chow(sp.nov.) 杨钟健、卞美年(Young and Bien,1935,p.227,fig.1)曾描述过一种食肉类化石,采自山东新泰西周,认为可能是一种翼齿兽(?Pterodon sp.). 这个标本没有疑问是一种Hyaenodontidae科的动物,但显然不是一种翼齿兽,而是一种比后者小得多和非常原始的湖犬亚科(Limnocyoninae)的鼬状肉齿类。标本上可见到的  相似文献   

2.
2014~2015年在江西萍乡上栗县长平乡发现的杨家湾哺乳动物化石点,是江西省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中出土化石最为丰富多样的:目前已在杨家湾1号洞发现数千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初步鉴定出40个属种;在化石数量上,野猪占绝对优势,其它常见种类还有鹿类、豪猪、黑熊、小型食肉类、鬣羚、水牛、犀牛及猴类等,而长鼻类及貘相对较少;在本地区同时代化石点中,猴类化石最丰富,食肉类属种也更多样。灭绝种类有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德氏狸、剑齿象及巨貘等。从动物群组合来看,杨家湾1号洞与湖南道县福岩洞古人类化石点最为相似,其时代也应当属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3.
关于脊椎动物粪化石的記載与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发現与研究最多的是魚粪化石,另外也有少数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粪化石的发現。我国最早进行粪化石研究的是尹贊勳对貴州桐梓县青杠哨白堊紀地层內魚粪化石的研究。在周口店第一地点曾发現了大量哺乳动物粪化石,可惜尚未进行研究。在这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蓝田地区灞河组与蓝田组产出了大量的古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序列为认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详细描述和研究了其中的食肉类化石。计有鬣狗科3种(Ictitherium viverrinum、Hyaenictitherium cf.H.wongii、Adcrocuta eximia)和猫科2种(cf.Metailurus major与cf.Metailurus parvulus)。在下部的灞河组与上部的蓝田组界线附近,食肉类动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改变,但引起这种改变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教授,不幸于1988年12月26日在瑞典乌普萨拉病逝,享年94岁.师丹斯基教授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古哺乳动物学领域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与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有着长期的、密切的关系.从1921年夏至1923年底,他随中瑞古生物考察团在中国做了大量的化石采集工作,之后陆续在《中国古生物志》上发表了多篇专著,其中包括:中国第三纪后期之食肉类化石(1924);中国北部第四纪之食肉类化石(1925);中国的鹿类化石(1925);河南渑池县之古骆驼类化石(1926);中国食肉类化石新发现之特征(1927);周口店第四纪之哺乳类化石(1928);中国早第三纪哺乳类化石(1930);马及其它奇蹄类(1935).在这些论文中,不仅记述了化石,而且有新见,为进一步研究中国这些门类的化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他还在北京周口店发现过古人类化石.师丹斯基教授的逝世,无疑是古生物学界的一大损失,不仅中国同行,国外朋友也都缅怀他.  相似文献   

6.
记辽宁早第三纪一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长期以来,东北广大区域内未曾发现过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1984年,在吉林桦甸第一次发现了一个晚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王伴月、李春田, 1990).1988年,辽河油田秦德荣同志将一件哺乳动物化石送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是辽宁首次发现的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发现于辽宁沈阳以西大约37.5公里的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发现的鳄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48年本文作者发表了有关我国鳄类化石的论文以后,关于这一类化石的记载迭有增加。最近在广东南雄发现了一些鳄类化石,而在部分地区同许多粪化石共生。这一发现特别重要,因为根据所获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这些化石的时代可能为古新世。另外在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克托旗的两地方,也找到了鳄类化石,时代为白垩纪。这些材料在本文加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湖北钟祥新第三纪的Amphicyon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半犬Amphicyon是食肉类犬科的一个绝灭属。曾生存于渐新世至早上新世的欧亚和北美大陆。中国新第三纪的Amphicyon化石研究得很少。自1939年寇伯特(Corbert,E.H.)研究了内蒙古通古尔的材料后,四十年来从未有过任何新的发现与报道。1978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顾玉珉和邱中郎两同志在湖北钟祥收集到一些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其中有几枚就是食肉类犬科Amphicyon的牙齿,很有意义,有记述的必要。与其共生的还有一些鹿的上、下牙齿及猴类的一枚上臼齿。这些标本皆产自湖北钟祥石碑公社肖店大队附近的灰绿白色泥质的粘土层中,时代可能为早上新世(或稍早)。  相似文献   

9.
甘肃天祝松山第二地点中上新世小哺乳动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1980年夏作者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公社处理人民来信过程中,在80007地点采得几块含化石骨片的红粘土结核标本。这些标本经室内水洗,从中获得一些零星但相当有意义的小哺乳动物化石材料。这些化石的发现不但对于早先记述的80006地点的小哺乳动物群作了进一步的充实,而且对更深入认识中国北方三趾马动物群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汪清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过去在汪清从未发现过,但在延边其它县境曾有过零星发现,并由日本德永重康、直良信夫进行过研究和报导(1934)。1957年和1960年,李虎男同志先后两次在汪清发现了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延边大学、延边博物馆筹备处分别收藏和陈列了这些标本;笔者在1960年以后,又曾几次到化石地点作了调查。由于本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过去一直研究的很少,这一发现很值得记述报导。  相似文献   

11.
汉水上游旧石器的新发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汉中盆地地处我国华南与华北的一个中间过渡带。在汉中盆地内旧石器又有新的发现,同时和旧石器一起还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有9属9种。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对于确定旧石器的时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晚中新世陆相哺乳动物群序列:陕西蓝田的新证据(英文)   总被引:21,自引:18,他引:3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比。邱占祥等( 1 990 ,1 995)认为化石证据不充分 ,而将其与保德期合并。近年来 ,黄土高原三趾马红粘土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 ,红粘土沉积最早可能开始于约 8Ma前。因此 ,狭义的保德期可能只代表了晚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分期的再划分问题又重新被提出。自 1 997年以来 ,我们课题组在蓝田地区共发现 52个化石地点 ,其中的 2 6个含有哺乳动物化石 ,大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共计 1 666件。经过详细野外地层测量 ,绘制了综合地层剖面 ,并将主要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点对比标定到综合地层剖面上。经过对各门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以及对已有化石材料的初步修订 ,到目前为止 ,陕西蓝田灞河组共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45种 ,蓝田组 2 0种。新的化石证据表明 ,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完全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大哺乳动物化石以灞河三趾马与贾氏三趾马为代表 ,牛科化石组合在种级甚至属级上有明显的区别。大量的陕西转角羚羊 ,小型的Protoryx、Dorcadoryx以及Ga  相似文献   

13.
粪化石     
戴良佐 《化石》2008,(2):35
粪化石(coprolite)指石化的脊椎动物的排泄物,它是化石中的珍品。常见的有鱼、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粪化石。而恐龙的粪化石却不多见。恐龙专家彭光照曾在《化石》1998年第4期撰写“恐龙的粪便”一文,介绍了圣巴巴加州大学的女研究生陈卡伦在蒙大拿洛基斯博物馆实验室工作时,该馆恐龙专家霍勒尔告诉她一些他认为可能是7500万年前鸭嘴龙的粪便化石。  相似文献   

14.
Arctocyonidae科是食肉类哺乳动物中最原始和基本的一个科。这一科的化石过去仅在北美和欧洲的古新統和下始新統地层中发現。最近,我国在河南卢氏的上始新統中发現了这一科的化石,不仅代表了亚洲第一次的发現,而且使这一科在全世界的分布时代由早始新世延长到晚始新世。因此,这个发現无論在地层和古生物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禄丰古猿地点的小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去十年,在禄丰古猿地点作了多次的发掘和筛洗,采集到包括食虫类,翼手类,啮齿类和兔形类在内的一千余件标本,使这一小哺乳动物的化石组合从1979年首次报道的6种增加到了38种,成为我国南方新第三纪中期最丰富而有代表性的小哺乳动物群。材料的初步鉴定表明:动物群中有代表我国首次发现的化石科和属;并有相当数量与华北、印巴次大陆和欧洲有密切亲缘关系的类型;其地质时代属最晚中新世保德期,相当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土洛里期(Turolian)。  相似文献   

16.
雷兽是一类生活在古近纪始新世的奇蹄类哺乳动物,化石主要发现在古北区的亚洲和北美。我国雷兽化石丰富,尤以在内蒙古地区发现居多。1943年Granger和Qegory根据在内蒙古找到的数量可观的完好材料(包括37个头骨和70件下颌骨在内的141件标本),对我国的雷兽化石做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划分出3个亚科、14个属和  相似文献   

17.
南京方山中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的几位教师和同学在南京东南江宁县属的方山采集了一个哺乳动物化石的标本。这是一种Anchitherium 属马类的右下颌骨水平枝的中间一段,保存有3个完整的牙齿(P_3-M_1)。Anchitherium 是中新世典型的全北区的属类。中新统的地层在我国知道得很少,尤其在南方及长江流域过去还没有发现过含中新世化石的地层;因此,这个标本在方山的发现就有很大的地层和古生物学上的意义。原标本是在方山山麓一个沟里拾到的,但是根据采集地点的位置观察,无疑是从旁边坡上地层里冲出来的。含化石地层的层  相似文献   

18.
野生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1866)是一种近代才绝灭于我国的哺乳动物,也是第四纪我国的一个土著分子,曾发现过大量的化石。这就为我们利用这个物种的材料研究动物的绝灭和它们的体型增大或缩小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麋鹿化石标本与它的现生标本在尺寸上有一定的差异。角枝尺寸,最大数据的项目多为化石的标本,而不是现生的标本。例如:节部最大径,化石的最大值100.5(单位:mm,下同)大于现生的73、67、64、68、76;主干长,化石的最大值207,大于现在的170、142、150、148、155、152;后枝长,化石的最大值820,大于现生的700、715…  相似文献   

19.
一、化石地点及地层概况1966年1月在江苏武进县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将收集标本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经鉴定属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化石,包括真象的臼齿、上颌骨及肋骨,四不象鹿及其它一种真鹿类的鹿角断块。现将化石产地及主要化石标本简述于下,以供参考。地点:武进县成章公社上渎村上渎浜内。河床剖面由三个部分构成:上部黄岗粘土层厚3.5米,中部灰砂粘土层厚2.2米,化石即产此层内,距今地表5.2米,下部属流沙土层。  相似文献   

20.
<正> 今年6月徐州市博物馆寄往我所36件化石标本要求鉴定,据博物馆介绍,这些标本是在铜山县大黑山石灰岩裂隙含淋滤型磷块岩的红色亚粘土中发现的。经鉴定,这批化石分属于哺乳动物的4目11属12种,其中食肉目化石比较丰富,保存良好。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