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4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71.4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运动发育指数均为护理后高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患儿给予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儿肢体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智力发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42例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作业治疗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布治疗。三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腕关节屈肌肌张力疗效及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能力(FMFM)评分。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患儿腕关节屈肌肌张力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61.9%,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FMF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语言发育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例我院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患儿给予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采用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评价治疗前后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采用踝关节活动度及GMFM-88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表评估治疗前后患儿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语言理解商与表达商较治疗前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7.8%,高于对照组的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踝关节活动度均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均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康复方法可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及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SPR)后脑白质恢复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二附院脑瘫中心择期行SPR手术治疗的PVL患儿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正常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在手术前后进行DTI检查,比较两组不同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及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术前观察组不同部位的FA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胼胝体压部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观察组不同部位的FA值均上升,胼胝体压部的ADC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R术能够明显控制PVL患儿的病情,且采用DTI成像技术能够客观地反应PVL患儿SPR术后脑白质恢复情况,对辅助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托吡酯与丙戊酸钠对癫痫患儿脑电活动及相关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66例癫痫患儿进行研究,并采用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予托吡酯治疗,对照组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儿脑电活动及糖脂代谢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癫痫样放电(6.77±1.04)次、δ(12.77±2.32)次、θ(21.63±2.77)次、α(20.54±2.55)次、β(11.18±1.72)次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患儿经治疗后体质指数(BMI)(14.43±1.29)kg/m2、空腹血糖(FPG)(4.53±0.51)mmol/L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空腹胰岛素(FINS)(9.78±1.44)m U/L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脂代谢各项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D)、高密度脂蛋白(H-DLD)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托吡酯能更有效控制癫痫患儿的脑电活动,但会导致糖代谢异常及患儿体质量指数减少,而丙戊酸钠对癫痫患儿糖脂代谢及体质量指数的影响较小,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1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tDCS治疗。采用采用关节活动度量角器测定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AROM) ,采用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评估患儿的双上肢精细操作能力,采用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定双手精细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评估患儿患侧上肢肘关节肌张力状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差异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A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ARO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F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MQ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FM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双上肢精细操作能力、双手精细运动功能和患侧上肢肘关节肌张力,对精细运动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控制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间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脑瘫患儿的平衡控制功能、步态、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D区和E区的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Rivermead活动指数、Berg平衡量表得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Rivermead活动指数、Berg平衡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步行足长、步速明显增加,步宽明显减小(P0.05),且观察组患儿步行足长、步速大于对照组,步宽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MFM-88 D区、GMFM-88 E区得分均分别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GMFM-88 D区、GMFM-88 E区得分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控制功能、步态以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细胞因子、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4年9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9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布地奈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及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79.17%)(P0.05);观察组血清IL-5含量治疗后低于对照组,而IL-12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Ig E含量治疗后低于对照组,而Ig A、Ig M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EV1和FVC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疗效显著,且作用可能与改善细胞因子、免疫功能及肺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6月我院儿科康复中心141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73例)与对照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FES治疗,持续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后测定MAS评分、踝关节背屈活动度(ROM)评分以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经治疗12周后,两组ROM评分和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升更明显(P0.05);两组M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FES结合运动训练可显著缓解下肢肌群痉挛程度,改善踝关节运动范围和功能,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较深麻醉下拔管对脑瘫患儿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到2019年2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脑瘫患儿89例,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把患儿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0例。所有患儿都给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与全身麻醉。观察组在麻醉维持中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进行较深麻醉下拔管,对照组吸入七氟烷进行较深麻醉下拔管,观察两组患儿术后躁动情况。结果:两组的麻醉时间、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为2.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 % (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适应与语言行为评分都显著高于术前1 d (P<0.05),且观察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1个月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 Vs)、舒张末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Vd)都显著高于术前1 d (P<0.05),且观察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较深麻醉下拔管在脑瘫患儿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应用能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且不影响麻醉效果,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大脑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训练对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脑瘫)患儿智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选择在本院儿保科门诊就诊的脑瘫患儿13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训练,两组康复观察3个月,记录智力及肢体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5 %,高于对照组的83.6 %(P<0.05)。两组康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评分都高于康复前(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康复后的适应与语言行为评分都高于康复前(P<0.05),观察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康复后的F波振幅高于康复前(P<0.05),阈值低于康复前(P<0.05),康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关节促进训练在脑瘫患儿的应用能促进改善智力及肢体功能,重建患儿的肌电功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数字化康复系统对于小儿脑瘫拇内收畸形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普陀区残联系统下脑瘫患儿21例及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门诊家庭康复每月随访的脑瘫患儿21例,将其分成两组,每组21例。对照组由家长行常规OT训练后佩戴为患儿定制的拇外展支具进行治疗,治疗组除以上治疗外加用数字化康复系统随访治疗。三个月后,对疗效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拇指内收肌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分别为90.5%和8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PROM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P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MFM比较两组治疗后FMF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FMFM显著高于(P0.01)。结论:家庭(社区)数字化康复系统干预可有效提高小儿脑瘫拇内收畸形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性瘫痪并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普通门诊确诊的脑瘫并语言发育迟缓患儿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仅给予言语训练治疗,治疗组给予体外反搏联合言语训练治,以4周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版儿童语言发育评定法s-s法、Gesell发育评分法评价和比较患儿言语发育商和认知发育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言语发育商和认知发育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言语发育商和认知发育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体外反搏联合言语训练较单纯言语训练可更有效改善脑瘫并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言语发育和认知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爬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到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SCP患儿134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观察组则给予CST,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爬行能力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5.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爬行能力评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项评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ST对SCP患儿的爬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应用此种训练措施强化患儿的运动功能,从而促进其获得更好的预后,值得给予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矫形鞋垫联合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用于偏瘫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56例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每日行物理治疗(PT)训练,每次共30分钟,每日一次,每周五次。治疗组患儿常规物理治疗训练同对照组,并同时运用足部生物力学矫形技术及踝关节CPM治疗,每次15分钟,角度恒定为-45-45度,每天一次。两组治疗疗程为三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儿平衡能力总有效率、GMFM(E功能区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踝关节张力及踝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平衡能力总有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分别为92.9%和67.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GMFM(E功能区评分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改善、踝关节张力、踝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矫形鞋垫联合踝关节CPM明显有助于偏瘫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在治疗假性近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眼科和重庆佑佑宝贝妇儿医院眼科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00例假性近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200)。对照组给予滴眼液缓解眼疲劳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6个月后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疲劳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裸眼视力分别为(0.75±0.05)和(0.81±0.04),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屈光度分别为(+0.05±0.50)和(+0.06±0.4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正相对调节量检测结果依次是(-1.98±0.07)和(-2.51±0.24),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儿视觉感知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视觉功能恢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视疲劳调查显示观察组患儿视疲劳评分分别为(6.90±0.89)分和(3.91±0.8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觉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正相对调节量和视觉感知功能,从而减少视疲劳,预防近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