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运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和实验生态学方法, 对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早期形态发育观察、异速生长模式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水温(21.5±0.5)℃下, 初孵仔鱼全长(3.18±0.52) mm, 斑鰶仔鱼期从孵化出膜到43日龄棱鳞开始出现前, 稚鱼期从44日龄棱鳞出现到55日龄全身覆满鳞片。斑鰶的形态变化和器官分化主要发生在仔鱼期。斑鰶的吻长、躯干长、肠道长、胸鳍长、腹鳍长等重要形态学指标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 其生长拐点依次为 42日龄(TL: 26.41 mm)、24日龄(TL: 15.57 mm)、31日龄(TL: 21.41 mm)、41日龄(TL: 25.47 mm)、42日龄(TL: 26.41 mm)。相对于全长、吻长和胸鳍长在拐点前后由正异速生长变为等速生长, 腹鳍长由正异速生长转为负异速生长, 这为呼吸、摄食和成功逃避捕食者提供有利条件; 而肠道长由负异速生长变为等速生长, 这可能与斑鰶的食性转化有关。综上所述, 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斑鰶在早期发育阶段优先发育对生长生存起关键作用的器官, 这对提高仔、稚鱼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研究将为今后进一步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眼斑双锯鱼仔稚鱼发育异速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生态学和传统理论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孵化后眼斑双锯(Amphiprion ocellaris)仔、稚鱼在早期生存和环境适应上的异速生长及器官优先发育生态学意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眼斑双锯鱼人工繁殖和育苗提供参考资料。以11日龄为眼斑双锯鱼仔、稚鱼的区分时期,结果表明,眼斑双锯鱼仔、稚鱼的感觉、摄食和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在头部器官中,吻长、眼间距、口宽和头高在仔鱼期均为正异速生长,吻至鳃裂前缘长和眼径为负异速生长。在身体各部位中,仔鱼期体高、躯干长、尾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厚均为正异速生长,仅头长为负异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仔鱼期眼斑双锯鱼尾鳍、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均为正异速生长。稚鱼期眼斑双锯鱼头部、躯干及游泳等各器官均为负异速生长。眼斑双锯鱼这些关键器官的异速发育,对适应环境因子变化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在室内对孟氏隐唇瓢虫成虫自残幼虫的行为以及雌虫取食幼虫后的生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成虫在48h内残杀幼虫造成的死亡率为60%,显著高于雄成虫;与其他部位相比幼虫的腹部遭受更多地攻击,幼虫体表覆盖的蜡丝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成虫的攻击。与取食粉蚧的雌虫相比,取食瓢虫幼虫的雌虫产卵率和平均产卵量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王甦  谭晓玲  张帆 《生态学报》2010,30(19):5396-5403
在14、18、22、24℃及30℃下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的不同同血缘的四龄幼虫自残行为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四龄幼虫自残发生概率受环境温度条件影响显著。在22-24℃处理范围内同血缘个体间自残发生概率均显著小于非同血缘个体。自残滞后时间同样受环境温度条件影响显著,且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同血缘个体间均显著小于非同血缘处理。个体间相互攻击率不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而在高于22℃下受血缘关系影响显著。此外,总受攻击次数在不同温度处理间差异显著。同血缘个体间自残后死亡率随温度增加而减少,均在30%以上。而非同血缘个体间自残后死亡率不受温度变化影响,均在70%以上。自残后残存个体的化蛹率及成虫羽化率均不受环境温度变化及个体间血缘关系的影响,化蛹率除30℃处理外均在90%以上,而在各温度下两血缘处理的羽化率均大于70%。  相似文献   

7.
附肢自残是北京幽灵蛛(Pholcus beijingensis Zhu & Song,1999)的习性之一。野外调查表明,约20%的个体至少失去1只步足;个体自残的发生率在2—7月间有显著的差异,同时第一对步足自残的比例最高(43.47%);个体失去步足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左侧和右侧步足失去的比率接近(1.03:1)。野外调查发现,正在交配的个体与单独生活的个体相比,步足的完整性上并无显著差别。实验室研究表明,北京幽灵蛛附肢自残后没有再生现象。通过对自残幼体与非自残幼体的3龄与4龄龄期研究,发现各处理组间并无显著的差别。步足自残被认为是北京幽灵蛛在极端情况下的“避险策略”(Bet-hedging strategy)[动物学报54(6):998-1004,2008]。  相似文献   

8.
&#  &#  &#  &#  &#  &#  &#  &#  &#  Jos&  eacute  Luis Zambonino-Infante  Chantal Louise Cahu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94-1102
研究了1242日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稚鱼蛋氨酸需要量。以白鱼粉、磷虾粉和乌贼粉作蛋白源,通过添加L-晶体氨基酸使饲料与大黄鱼卵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一致(蛋氨酸除外),制成6种等氮(8.8%)等能(16.65 kJ/g)的微黏合饲料。L-蛋氨酸梯度依次为饲料的1.19%、1.62%、2.18%、2.65%、3.13%和3.66%,或饲料蛋白的2.17%、2.95%、3.95%、4.81%、5.70%和6.65%。以生物饵料(丰年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作对照组。每处理设3个重复,每桶(180 L)内随机放3500尾初始体重为(1.930.11) mg 的12日龄大黄鱼稚鱼。实验为期30d。结果显示,稚鱼的成活率随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2.18%蛋氨酸水平时达到最高,之后无显著变化。特定生长率(SGR)随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2.18%蛋氨酸水平时达到最高,之后则呈下降趋势。对照组稚鱼的成活率和SGR最高,均显著高于蛋氨酸组(P0.05)。各组间稚鱼体脂肪和灰分差异不显著,但体蛋白随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2.65%蛋氨酸水平时达到最高,之后则稍微下降;对照组鱼体蛋白和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经二次多项式模型分析,1242日龄大黄鱼稚鱼的蛋氨酸需要量为饲料的2.58%或饲料蛋白的4.69%。    相似文献   

9.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稚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9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养殖密度分别为 0 .2 32、0 .6 6 5、1.34 7和 2 .46 9kg·m-2 的流水环境中 ,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表现为不等速性 ,但生长离散没有加剧 .试验持续 2 8d后 ,各组的生长表现出显著差异 ,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而饵料转化率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特定生长率 (SGR)与养殖密度 (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宁夏银川利用室内自然条件比较观察了莱氏脊漠甲Pterocoma reitteri Frivaldszky和洛氏脊漠甲Pterocoma loczyi Frivaldszky的生物学特性。莱氏脊漠甲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化蛹,羽化成虫7月上旬开始出现;洛氏脊漠甲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3月中、下旬出土活动,并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化蛹,羽化成虫6月上旬出现。2种脊漠甲的幼虫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均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