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鞘卷叶甲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鞘卷叶甲Leptispa longipennis(Gestro)是为害绿竹等丛生竹的新害虫,该虫在福建永定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卷起的竹叶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交尾产卵,卵期10无;5月中旬开始化蛹,蛹期8无:5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以幼虫及成虫在卷起的竹叶内取食及繁殖。在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该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在7月份新羽化成虫在卷起的竹叶内取食盛期喷洒灭多粉、1605粉荆;初孵化幼虫喷洒白僵菌粉剂、25%灭幼脲粉剂、灭多粉粉荆、1605粉剂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元宝槭潜叶叶蜂198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泰山.一年发生1代,以6龄老熟幼虫在地下土茧内滞育越夏、越冬.平均发育历期,卵7.3天,幼虫23.4天。蛹21天.翌年5月化蛹、羽化.该虫发生量与气候条件紧密相关.幼虫期可用50%久效磷乳油2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400倍液喷冠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用以上两种药剂的原液树干打孔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用40%氧化乐果乳油5倍藏树干涂环防治效果可达90%. 相似文献
3.
竹笋禾夜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笋禾夜蛾是福建省竹林的主要害虫,该虫在福建一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2月中旬开始孵化,幼虫6龄,幼虫期51—80天,蛹期17—29天。每雌一生产卵84—467粒.成虫寿命6—17天。该虫的综合防治应以林业防治为主,9月份开始林地除草灭虫;3月初以化学农药喷杂革治虫,4月初出笋后对笋喷药2次;成虫羽化盛期点灯诱蛾等坊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虫害。 相似文献
4.
相思拟木蠹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思拟木蠢蛾(Arbela baibarana Mats.)危害木麻黄等多种林木,在福建沿海地区一年发生一代,5-12月为幼虫危害期,以近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成虫羽化。用白僵菌粘膏涂孔,死亡率高达93.6%,效果较好;芫青夜蛾线虫Steinernerna feltiae的Beijina,Agriatos,Nc1166品系也有较高的侵染力。 相似文献
5.
铜色长角沼蝇的习性和生活史的初步观察(双翅目:沼蝇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角沼蝇属幼虫可捕食鸭血吸虫(毛毕吸虫属)的中间宿主椎实螺。鸭血吸虫的尾蚴也可导致人的稻田皮炎;另一方面.长角沼蝇属的卵又是稻螟赤眼蜂(稻田螟虫卵的天敌)天然的交替寄主:因此长角沼蝇对卫生和农业都是有益的.本初步观察了华东地区一种常见的长角沼蝇——铜色长角沼蝇的成蝇形态特征、活动场所.出现季节,螺类宿主、幼虫食性和生活史.成虫寿命在春季为2个月。夏季为40-50天,一卵块通常含20-30个卵;幼虫以活椎实螺饲养.幼虫是否能攻击活的椎实螺,视幼虫期和宿主螺大小有关;自卵产下发育到羽化为成虫,平均温度在26℃时约需20天,在32℃时约为13天。 相似文献
6.
天蚕是一种资源昆虫,该虫自浙江引种,在福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上旬孵化,幼虫5龄,幼虫期34—40天,5月中旬化蛹,蛹期21—32天,成虫671中旬羽化,成虫寿命4—7天。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腮扁叶蜂的生活习性及药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腮扁叶蜂Cephalcia pinivora Xiao et Zeng是腮扁叶蜂属的一个新种[1]。主要分布在重庆和四川等地,严重危害马尾松。在重庆1年1发生代,成虫发生期约80d,3月中旬开始羽化,雄虫先羽化出土,雌虫在羽化高峰期才开始出土。未交配雌虫能孤雌生殖。用2.5%溴氰菊酯等7种烟剂喷烟和3‰溴氰菊酯粉剂对成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成虫羽化盛期后3~5d(4月上旬)是防治成虫的最佳时机,烟剂防治效果好的可达80%以上,粉剂效果也可达86%以上。 相似文献
8.
在重庆为害月季的蔷薇三节叶蜂Arge przhevalskii Guss.一年发生7代;幼虫雌性6龄,雄性5龄,老熟后入浅层土中结茧,有预蛹期;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卵孵化及幼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主要进行孤雌生殖;几十粒卵集中产于枝条上部的茎杆组织,排成两列,产卵的方位总是以枝条顶部为起点;初卵幼虫向顶爬行,1—3龄群集在枝条顶部的叶片为害,渐向下转移,4龄开始分散.20%速效菊酯通油35000~45000倍,25%多杀菊酯乳油4000—8000倍,80%敌敌畏乳油对3—4龄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重庆为害月季的蔷薇三节叶蜂Arge przhevalskii Guss.一年发生7代;幼虫雌性6龄,雄性5龄,老熟后入浅层土中结茧,有预蛹期;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卵孵化及幼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主要进行孤雌生殖;几十粒卵集中产于枝条上部的茎杆组织,排成两列,产卵的方位总是以枝条顶部为起点;初卵幼虫向顶爬行,1—3龄群集在枝条顶部的叶片为害,渐向下转移,4龄开始分散.20%速效菊酯通油35000~45000倍,25%多杀菊酯乳油4000—8000倍,80%敌敌畏乳油对3—4龄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白斑切叶蜂Megachile strupigera是我国南方野生植物及部分农林作物的有效传粉昆虫之一。本文利用人工巢管完成白斑切叶蜂的野外收集和观察,结合室内人工饲养和相关数据的采集,系统研究了该蜂除成虫外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筑巢习性和访花行为以及寄生性天敌等相关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白斑切叶蜂在江西赣州地区1年2代,以滞育状态下的老熟幼虫在虫室中越冬,滞育期约270 d。成虫翌年5月下旬开始出巢活动,主要包括羽化、交配、产卵、筑巢、访花等行为。室内观察和测量发现该蜂的卵近似微弯的长圆柱形,长3.15±0.14 mm。卵期2-3 d;幼虫期6-8 d;蛹期10-12 d。该蜂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个体且同年2代雌雄比有一定的差异。该蜂成虫主要到访黄荆Vites negundo和藤金合欢Acacia sinuate等多种植物。该蜂偏好选择内径在0.614-0.948 cm,长度在8.1-20.1 cm的巢管筑巢。该蜂幼虫期寄生性天敌主要有Melittobia australica和波赤腹蜂Euaspis polynesia。本研究通过对白斑切叶蜂基础生物学进行研究,旨在为该蜂人工管理、驯化、工厂化繁殖等技术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制定该蜂保护策略和适宜栖息地环境的构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