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温度、N和P、维生素、抗生素对有毒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香港株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适宜生长温度和N、P浓度分别为21-25℃,882-1765μmol/L和18-72μmol/L。复合维生素B的加入有利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而50Uml^-1以上的抗生素则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赤潮 (HABs)发生的频次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尽管已发展了多种控制赤潮的方法 ,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方法寥寥无几 ,寻找新的、高效、经济、无污染的赤潮防治方法仍然是赤潮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了杉木粉对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生长的影响 ,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 ,杉木粉能明显抑制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 ,杉木粉对藻细胞有明显的沉降作用 ,其多酚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抑藻作用。这些结果提示 ,杉木粉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控制赤潮藻生长的新材料 ,其抑藻机制可能与杉木粉中的多酚类活性物质和杉木粉对藻的沉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是一种全球分布的有毒涡鞭毛藻,在中国的渤海、东海和南海海域均有分布。塔玛亚历山大藻是一种主要的有毒赤潮原因种,而且它能产生可经食物链传递后在贝类、鱼类等生物体内大量蓄积的麻痹性贝毒素,对水域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针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产生、发展以及毒素的特征等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环境、分子鉴定、藻际竞争关系以及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研究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利弊和监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应用12个微卫星标记对9株来自欧洲和中国等不同海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了不同地理藻株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分析了我国沿海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9株塔玛亚历山大藻共检测出26个等位基因,其中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比率75%。有效等位基因数1.3243~3.2667,平均为1.8774。塔玛亚历山大藻种内基因多样性为0.3630。9株塔玛亚历山大藻大致可以分为3个进化支,进化支与藻株的地理位置相关联。其中,中国海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至少可分为2个进化支。不同地理分布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遗传分化水平较高,达0.7522。种群间的基因流估算水平较低,提示3个种群间可能不存在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5.
塔玛亚历山大藻藻际细菌溶藻过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王新  周立红  郑天凌  宁修仁 《生态学报》2007,27(7):2864-2871
海洋微藻在生长过程中向周围环境分泌多种胞外产物,形成细菌自由生长的藻际环境,藻际细菌对微藻的生长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在指数生长期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培养液中加入φ为1%的2216E培养基,在加入2216E后16h内藻细胞全部裂解。用数码显微镜记录了藻细胞形态变化,分别用DAPI法和荧光模拟底物法测定了细菌数量、胞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溶藻过程中细菌数量、胞外酶活性在第6小时到第10小时增加了50~100倍。塔玛亚历山大藻藻际细菌主要分布在藻细胞表面,其群落结构改变和数量剧增是溶藻的主要原因,细菌分泌的β-葡萄糖苷酶和几丁质酶可能在溶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藻类氮的生态辐是指在一定氮浓度范围内藻类能生长和繁殖的浓度范围。它由藻类生长的最佳氮浓度、氮适宜生长范围和氮耐受限度构成。为了定量计算藻类的氮生态幅,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低磷(0.48 μmol/L)、中磷(0.97 μmol/L)和高磷(1.45 μmol/L)3种不同磷起始浓度条件下不同氮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数和最大比生长率的影响,依据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氮耐受性模型,并得到了藻类生长的最佳氮浓度、氮适宜生长范围和氮耐受范围的定量表达。结果表明,在低磷、中磷和高磷条件下,当氮浓度小于适合藻类生长的最佳氮浓度时,藻类细胞数和最大比生长率均随着氮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氮浓度大于适合藻类生长的最佳氮浓度时,藻类细胞数和最大比生长率均随着氮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藻类生长的氮耐受性模型与谢尔福德耐受定律较为吻合,定量得到在低磷、中磷和高磷培养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最佳氮浓度分别为30.36、62.07和77.85 μmol/L;氮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18.30-42.42、37.71-86.43和41.52-114.18 μmol/L;氮耐受限度分别为6.24-54.48、13.35-110.79和5.19-150.51 μmol/L。研究显示不同磷起始浓度条件下,藻类的氮生态幅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有毒甲藻棗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ru)Balech)在低氮的F2培养液中会形成休眠孢囊.在试验的递度中,f20NO3-诱导效率最高,一次性培养中孢囊形成率达到2%.大约73.2%和17.6%的孢囊在接种后的第八天和第九天形成.新形成的孢囊3d后红色体开始出现,并持续地分泌粘性物质,这可能有助于孢囊的扩散和生存.孢囊在15和20℃保存下的休眠期分别为15和10d.孢囊需要温度的改变就能萌发,在20℃条件下孢囊密度分别降到了4.5和0.9个g,说明2002年亚历山大大藻孢囊在春季和各有一次萌发.赤潮发生过程中产生的孢囊会很快通过萌发回到水体中,无论季节和水温如何.2003年5月DG-26站位表层沉积物中亚历山大藻孢囊密度只有3.3个g,但这些孢囊均是新形成的.在长江口,种群初始的大小不是决定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南麂海域的调查结果,对南麂海域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南麂海域仅出现在春季(4—6月);藻细胞密度在春季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表层水体中藻细胞密度的最高值(12250 cells·L-1)出现在5月8日;塔玛亚历山大藻集中出现在水温18.5 ℃~19.5℃、盐度29.5‰~31.0‰的水体中;较高的藻细胞密度与较低的磷酸盐浓度相对应,氮盐浓度的变化与藻细胞密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逐步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密度与N∶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模拟自然海水营养盐浓度状况,在N、P浓度分别为10-500μg L-1 N和0.74-74μg L-1 P时,研究N、P双因子限制(N、P浓度同时降低,N:P固定为15:1)及单因子限制(保持N或P为最高浓度,只降低一种营养盐浓度)对有毒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能较快进入对数生长期,但N、P双因子限制能明显影响其生长,在N、P浓度分别低于100μg L-1 N和15μg L-1 P时,细胞密度无明显增长;而N或P分别受限时,生长态势明显优于N、P同时受到限制的试验组,而且N、P单因子中度限制对生长影响较小。结果说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单因子营养元素限制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使其在常常出现单营养因子限制的自然水体中维持一定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并有助于滤食该藻的贝类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找到适用于塔玛亚历山大藻蛋白的最佳的提取方法,为后续用双向电泳(2-DE)技术研究不同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蛋白的差异表达奠定基础。【方法】以塔玛亚历山大藻为研究对象,运用Tris-HCl提取法、TCA沉淀法和lysis buffer提取法分别提取塔玛亚历山大藻蛋白,并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对这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筛选出最适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蛋白提取方法。并运用以上得出的方法,以不加杀藻物质的无菌塔玛亚历山大藻为对照,比较分析了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加入杀藻物质后的蛋白差异表达状况。【结果】在这3种方法中,lysis buffer提取法得到的蛋白溶解性好,进行双向电泳时,可得到干净的背景、清晰的蛋白点,并且蛋白点的数目较多,酸性蛋白、碱性蛋白、大分子量和小分子量的蛋白均有提出来,蛋白点在胶面上分布均匀。用这种方法初步分析了加入杀藻物质后塔玛亚历山大藻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并鉴定出14个与塔玛亚历山大藻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的蛋白质。【结论】lysis buffer提取法获得了最多的蛋白点,双向电泳图谱清晰,适于用来提取塔玛亚历山大藻蛋白。  相似文献   

11.
海洋赤潮生物与厦门海域几种细菌的生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选择我国沿海易发有毒赤潮藻——塔马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 tamarense (Lebour) Balech,1 985 ]和从厦门海域筛选的海洋细菌作为实验材料 ,研究在实验生态条件下 A.tamarense的生理生态特征 ,及其与 3株从厦门海域筛选的海洋细菌 S5,S7,S10 与 A.tamarense共同培养表现的生态关系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 ,A.tamarense可以较好地生长并保持自然状态下的若干特性 ,其生长曲线与微型生物的生长曲线相似 ;分别在藻细胞生长的延滞期和指数期加入细菌过滤液 ,发现 3种海洋细菌的过滤液对 A.tamarense生长有不同的抑制作用效果。三者的抑藻能力大小依次为 S10 >S5>S7。本文对海洋细菌抑藻作用机理、赤潮的生物防治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生长的化感作用,研究了在N、P限制及正常营养盐条件下(又称富营养)塔玛亚历山大藻无细胞滤液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并探讨了3种不同营养盐条件下两种藻共培养时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半连续培养时,营养盐限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无细胞滤液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均有一定影响。N限制下,5 d后东海原甲藻藻密度显著低于未加滤液的对照组,藻密度为1.02×107 cells L-1,对照组为1.7×107 cells L-1;P限制下,东海原甲藻藻密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5 d后藻密度为1.44×107 cells L-1;富营养条件下,东海原甲藻藻密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共培养时,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N、P限制下,4 d后东海原甲藻全部死亡,且聚集成团形成沉淀;富营养条件下,仍有少量东海原甲藻存活(藻密度3.3×104 cells L-1)。这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一定的化感作用。营养盐限制可促进塔玛亚历山大藻化感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化感作用是塔玛亚历山大藻抑制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不同pH和盐度下海洋细菌对赤潮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研究了在可控生态条件下。一株分离自厦门西海域沉积物的海洋细菌S10在不同pH和盐度条件下对赤潮原因种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藻株适宜生长pH为6~8,适宜盐度为20~34;该藻株在不同pH及不同盐度条件下,藻细胞毒力差异显著,且随着pH升高而下降。随着盐度增加而加大,到盐度为30时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下降;菌株Sl0(1.02×10^l0cells·ml^-1)在pH7~9和盐度15~34下均能有效抑藻生长和产毒。且在pH7、盐度34时其抑藻生长作用最强;在pH7时抑藻产毒效果较好,且其抑藻产毒作用强度不随盐度变化而异.  相似文献   

14.
    
Alexandrium tamarense is a cyst-forming dinoflagellate that can cause toxicity in shellfish. Belfast Lough, in northeast Ireland, has experienced toxicity event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A. tamarense, which are monitored because of shellfish farms in the Lough. Since 1992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on the Lough have chang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 ‘fast cat’ ferry service and an increase in mussel farming. In 2002 Belfast Lough was surveyed for A. tamarense cyst distribution in the sediments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a previous cyst survey carried out in the Lough in 1992. Cyst numbers were generally lower in 2002 than in 1992 (t-test, P < 0.01).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found in 2002 was 1058 cysts g?1 dry sediment compared with 3330 in 1992. Although sediment disturbance increased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surveys and plays a role in cyst distribution, A. tamarense cysts are still present in the seabed of the Lough. These cysts remain an important repository of inoculating cells for A. tamarense blooms that have not been removed by the recent anthropogenic activity in the Lough and therefore the requirement for monitoring remains. Comparisons between cyst counts per volume of wet sediment and per weight of dry sediment were carried out, and although the first is needed for ecological studies allowing a deeper analysis, it is also recommended that cyst counts per dry weight of sediment are always reported for wider comparative purposes.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2年5月东海赤潮原因种一东海原甲藻和亚历山大藻的单一藻种和两种藻混合情况下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数量影响的实验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对轮虫有致死作用,其48hLC50为1300cell·ml^-1.藻的各组分毒性比较研究表明,只有藻液和藻细胞具有这种毒害作用,藻在早期生长阶段的毒害作用较强,毒性大小与藻细胞活性相关.东海原甲藻在高密度(4×10^4、5×10^4、10×10^4cell·ml^-1)时对轮虫种群数量在第5d时开始有影响;东海原甲藻在低密度(1×10^4、2×10^4、3×10^4cell·ml^-1)时,轮虫能够以其为食并进行生长繁殖.两种藻混合情况下,东海原甲藻能够减轻塔玛亚历山大藻对轮虫的毒害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此次赤潮对东海的微型浮游动物种群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ellfish poisoning by the toxic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tamarense (Lebour) Balech occurr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roshima Bay, Japan, in 1992. Oyster culture in the bay produces as much as 60% of the total production in Japan, and it suffered severe damag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e growth rate and phosphate uptake kinetics of A. tamarense, Hiroshima Bay strain. A short-term phosphate uptake experiment revealed that the maximum uptake rate was 1.4 pmol P cell-1 per h and the half-saturation constant was 2.6 umol L-1. In semicontin-uous culture, the maximum 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the minimum phosphorus cell quota were 0.54 day-1 and 0.56 pmol P cell-1, respectively. These uptake rates suggest that A. tamarense is a poor phosphorus competitor compared with other species. However, the large phosphorus storage capacity (Qpmax/qo= 36), the surge phosphorus uptake ability (Vs/Vi= 4.1) and the low growth rate would be advantageous for surviving brief periods of phosphorus limitation which frequently occur in Hiroshima Bay.  相似文献   

17.
用测定净光合放氧速率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光照和pH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不同光暗周期(L∶D)条件下培养锥状斯氏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研究了光暗周期对生长繁殖速率和生物量的影响.2种藻对温度的变化敏感,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7~25℃,最适温度20~22℃,低于10℃和高于30℃不能生长;锥状斯氏藻的光饱和点是400 μmol·m-2·s-1,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光饱和点是650 μmol·m-2·s-1, 都属于喜高光强的微藻;2种藻对pH值的变化极其敏感,适宜的pH值范围很小,为7.0~9.0, 最适pH值7.5~8.0, 与其生活的海洋环境一致,pH值高于9.5时, 不能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pH值10.0可致全部细胞死亡;在一定范围内,2种藻的生长速率(μ)和生物量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呈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