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B病毒受体     
  相似文献   

2.
EB病毒与免疫缺陷状态下的淋巴细胞异常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免疫缺陷状态下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的特征及其与EB病毒(EBV)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提出期望,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收集236例胃癌组织标本及135份健康人群咽漱液(throat washings,TWs)标本,采用原位杂交、PCR-Southern blot筛选出17例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7.2%)和33例EBV阳性的TWs标本(24.4%);应用PCR-RFLP、巢式PCR及DNA测序等方法,检测EBV阳性标本病毒1/2分型、F/f分型、I/i分型及LMP1XhoI(+)/(-)等四种基因变异。EBVaGC及健康对照均为F型变异,未检测到f型变异。EBVaGC中1/2型、I/i型及LMP1XhoI(+)/(-)型的例数及比例分别为:17(100%)/0(0)、1(5.9%)/16(94.1%)及0(0)/15(88.2%);而TWs中上述分型的相应数据为25(75.8%)/8(24.2%)、11(33.3%)/19(57.6%)及12(36.4%)/18(54.5%),各位点两种基因型在EBVaGC和健康人中的分布不同(1/2:P=0.047;I/i:P=0.048;XhoI(+)/(-):P=0.012)。综合分析表明在3种基因多态性均能确定的标本中,EBVaGC均为1/i/XhoI(-)亚型(15/1...  相似文献   

4.
用B958细胞株产生的EB病毒,转化棉顶狨猴外周血淋巴细胞,获得KMT3细胞株。该细胞株能产生高滴度的EB病毒。含EB病毒衣壳抗原的自然阳性细胞率为3~5%,激活后达50~60%,其培养上清液可直接转化人淋巴细胞得到传代细胞系。KMT3细胞染色体数2n=46条  相似文献   

5.
建立含有EB病毒的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为探讨EB病毒的致瘤机理,研究EB病毒在T细胞淋巴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手段.在TPA协同EB病毒诱导胸腺恶性T细胞淋巴瘤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IL-2,将诱导的肿瘤组织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成功地分离获得一株在体外长期存活的淋巴细胞TET.T细胞亚群分类实验证实TET细胞为CD4阳性的T淋巴细胞,PCR和原位杂交可检测到EB病毒的EBERs、LMP1和BARF1,并有LMP1蛋白的表达.TET细胞的获得,有望在体外建立转化细胞系,为体外研究EB病毒的致瘤机理及防治提供理想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Epstein-Barr病毒(EBV)172kb的基因组中引入突变以研究基因功能,建立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基因操作方法。在载体pcDNA3.1(+)上操作,将两端含有重组蛋白FLP识别位点(FRT)的卡那霉素筛选标记基因(kan)与鼻咽癌(NPC)来源的、包含LMP1基因全长ORF的gDNA\"无缝\"连接(无外源序列插入)。连接后的kan-LMP1线性DNA片段经转化、由λ噬菌体中redαβγ系统介导在E.coli中发生同源重组(ET克隆),用kan-LMP1替代了BAC-EBV(p2089)中相应的LMP1基因区域,然后经过重组蛋白FLP对FRT-kan-FRT特异性的识别,切除了引入的kan基因,留下一个69bp的FRT\"疤痕\"。通过抗性筛选和对菌液进行PCR扩增可以鉴定突变子。这种经改进并程序化的方法,也适应于引入其它突变或在其它BAC-疱疹病毒基因组中引入突变。  相似文献   

7.
用B95-8细胞株产生的EB病毒,转化棉顶绒猴外周血淋巴细胞,获得KMT3细胞株。该细胞株能产生高滴度的EB病毒。含EB病毒衣壳抗原的自然阳性细胞率为3 ̄5%,激活后达50 ̄60%,其培养上清液可直接转化人淋巴细胞得到传代细胞系。KMT3细胞染色体数2n=46条。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EBV)感染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比值与EBV-DNA载量的关系,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2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186例EBV感染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运用RT-qPCR技术检测其外周血EBV-DNA载量,并根据EBV-DNA载量将患儿分为EBV-DNA阳性组和EBV-DNA阴性组,检测患者血常规,统计分析淋巴细胞数据,并通过显微镜镜检外周血涂片,计数异型淋巴细胞,最终计算其在淋巴细胞中的百分比。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EBV感染患儿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和PBL比值与EBV-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共有73例患儿EBV-DNA呈阳性,阳性率为39.25%,且EBV-DNA阳性组载量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不同性别间EBV-DN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1~3岁患儿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EBV-DNA阳性组患儿的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和PBL比值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揭示,随着EBV-DNA载量增加,异型淋巴细胞比值和PBL比值均呈上升趋势,且两者与EBV-DNA载量均呈正相关。本研究表明,EBV-DNA载量与异型淋巴细胞及PBL比值密切相关,且1~3岁患儿EBV-DNA阳性率显著较高。因此,监测上述指标对于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诊断、病情监控及制定年龄特异性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EB病毒诱导永生化人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民  纪志武 《病毒学报》1995,11(4):371-373
  相似文献   

10.
采用异硫氰酸胍(GuSCN)和硅藻从B95-8细胞中快速抽摸板DNA。根据EB病毒(EBV)B95-8株DNA全序列及编码EBV胸苷激酶(TK)的开放读框BXLF1的结构,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并在引物的5′一端分别引入EcoRI和PstI切点,用PCR技术扩增出一含完整的EBVTK基因的1.843KbDNA片段,NcoI酶切分析鉴定,EcoRI/PstI双酶切PCR产物和载体,使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至选  相似文献   

11.
对35名Epstein-Barr病毒血清抗体阳性健康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观察B淋巴细胞感染了EB病毒后所导致“自发性”转化的情况。由于在培养基中加入了免疫抑制剂环胞菌素A,使“自发性”转化的发生率由26.7%提高到74.3%,说明了在血清抗体阳性健康人的外周血液中,EB病毒感染的B淋巴细胞的数量远比既往文献报道的高。  相似文献   

12.
A human Epstein-Barr virus (EBV)-positive lymphoblastoid B cell line, named BA-D10-4, produces a factor of a molecular mass less than 10 kDa that promotes cell proliferation of both BA-D10-4 cells and other human T or B lymphoid cell lines, either EBV-positive or -negative. The factor synergizes with higher molecular mass autocrine growth factors and makes both BA-D10-4 cells and B cell lines from Burkitt's lymphoma, but not cells from T cell leukemia, more responsive to interleukin-1 and interleukin-6. Therefore, this low molecular mass factor seems to be an autocrine growth factor per se and t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ompetence factor.  相似文献   

13.
肝炎病毒与EB病毒重叠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肝炎病毒(HV)与EB病毒(EBV)重叠感染的状况和后果,我们用免疫酶法对154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了EBVIgA抗体检测。结果发现,急性肝炎、慢性轻度肝炎、慢性中度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VGA-I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4.0%、30.0%、53.3%、63.3%、40.0%和72.7%,与健康人(5.3%)比较,有非常显著升高(P<0.01);原发性肝癌又较急性肝炎和慢性轻度肝炎高,并有非常显著意义差异(P<0.01)。HBV和HAV+HBV感染者比较,前者又较后者低(P<0.01)。重叠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均为“肝炎型”,未见咽炎、腺热、胃肠、肺炎、肾炎、神经等类型。重叠感染者的CD+3及CD+4T细胞下降,CD+8T细胞及IgG,IgM升高,与健康人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果提示:HV感染,不仅因免疫失调易感EBV,又可因重叠感染而进一步使免疫功能失调;对病毒性肝炎的处理应强调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14.
土壤中含EB病毒诱导物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罗城县和北京市收集的土壤标本中发现有EB病毒诱导物。梧州市和苍梧县沿公路和江河两旁桐油树下的土壤标本,对EB病毒早期抗原诱导的阳性率为40~58%。在其他大戟科植物下的土壤标本中,也发现有EB病毒诱导物。对桐油树下土壤中EB病毒诱导物与鼻咽癌发生的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A variety of methods exist for the immortalization of B lymphocytes by Epstein-Barr virus due to the simplicity of such techniques to establish cell lines with stable genomic DNA. Two different methods for immortalizing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 were compared for differences in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time between initiation and immortalization, and success rate of immortalization. An incubation period in Epstein-Barr virus and the use of conditioned media improved immortalization efficiency from 86 to 98% and decreased the time (usually weeks) from culture initiation to cryopreservation. The resulting cell bank was used to produce DNA for genetic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genes involved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相似文献   

16.
对Epstein-Barr(EB)病毒抗原的研究,发现有淋巴细胞确定的膜抗原(Lydma)、早期抗原(EA)、壳抗原(VCA)、核抗原(EBNA)、早期膜抗原(EMA)和晚期膜抗原(LMA)。除了Lydma抗原外,鼻咽癌患者对上述抗原均产生相应的IgG和IgA抗体。因而研究这些抗体,对阐明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及鼻咽癌的早期诊断都十分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大戟科、瑞香科、豆科和其它科植物中,发现有些植物含有能诱导人伯基特淋巴瘤细胞——Raji细胞中EB病毒早期抗原的物质,并已证明其中有的是很强的促癌物质,如12-0-十四烷酰巴豆醇-13乙酸酯(TPA)、桐油提纯的HHPA、芫花和黄芫花等。某些人的精液也含有能激活EB病毒的物质。本文报告中国人的精液,以及人精液与从宫颈癌病人分离的细菌培养液,对EB病毒早期抗原的诱导作用和协同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前材料证明Raji细胞EB病毒早期抗原对于诊断鼻咽癌有很高的特异性。我们研究了1693种植物,试验发现52种植物具有激活EB病毒作用。本文报道了这些植物并讨论它们与鼻咽癌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用不同方法检测淋巴瘤标本中EB病毒LMP 1的表达率以选择一种敏感、可靠的检测手段。方法 :运用SP法、CSA法检测EB病毒LMP 1在Raji细胞株细胞学涂片、12 3例淋巴瘤 (其中 10 4例NHL ,19例HL)切片中的表达 ,部分病例结合PCR加以验证。结果 :(1)细胞学涂片SP阳性细胞率为 70±10 % ,CSA法 10 0 %阳性。 (2 )HL中 ,SP法检测LMP 1阳性率为 6 / 19(32 % ) ,CSA法阳性率 8/ 19(4 2 % ) ,PCR阳性率为 11/ 19(5 8% )。 (3)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中SP法阳性率为 3/ 10 4 (其中B NHL 1/ 79,1 2 6 % ,T NHL2 / 2 5 ,8% )。CSA法阳性率为 9/ 10 4 ,其中B NHL4 / 79(5 % ) ,T NHL 5 / 2 5 (2 0 % ) ,ITCL达 2 / 10 (2 0 % )。结论 :SP法在检测低丰度抗原时漏检率较高 ,CSA法为一种较敏感、可靠的检测手段 ,结合PCR方法可有效检测低丰度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