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地区冬季鱼塘水温特征及其预测预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冬季水温对耐寒性较差的热带、亚热带鱼类的安全越冬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鱼塘水温和附近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 ,研究了广州地区冬季鱼塘水温特征及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与气温相比 ,鱼塘水温日振幅较小 ,日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滞后 ,这种特征在逐时温度和日平均温度上表现得都非常明显 ;晴天条件下水温的日变化远大于阴天 ;随水层深度的增加 ,水温日振幅逐渐减小 ,位相滞后也愈加明显。水温与气温的交叉相关分析表明 ,水温与当日、前一日、前二日、前三日的气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与前四日、前五日的关系已不明显。利用逐步回归分析 ,建立了以气温为自变量的各水层水温预报模型。各模型的回归效果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平均绝对误差均在 0 5℃以内 ,平均相对误差均在 1 0 %以内 ,具有较高的精度 ,可用于冬季鱼塘水温的预报。  相似文献   

2.
分析连续3年的黑河水温、水质,为水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该流域水质溶氧8.64~12.63 mg/L,p H 6.70~8.33,浊度0.6~2.5 NTU,可满足水生动物的生存和生长。3年日平均水温2.78~21.02℃。整体呈正弦曲线走势。水温1月最低,8月最高,极值出现时间大体相近。夜间日水温最高,白昼最低。2013年温差最大,2014年最小。水温随气温变化而变化。一般3~10月月平均水温低于气温,11月~翌年2月月平均水温高于气温,3月和10月前后水温和气温基本持平,最大差值1.5~2.5℃。温度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差异,以年周期变化为主。水温变化与水生动物生活习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讨了各种人控恒温和自然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周期,各发育阶段以及卵裂同步率等的影响。在水温9.6±3.6℃到23℃之间,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均能发育;最适发育水温为18—23℃。29℃以上,胚胎不能发育。变温对胚胎发育有益。胚胎在卵裂阶段对水温特别敏感,水温越高,卵裂虽然越快,但卵裂期同步率越低;胚胎处在自然水温中,经过低温,卵裂期同步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水温对虹鳟血液学指标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显微记数法和使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贝克曼CX-3电解质分析仪,检测水温14℃、19℃和23℃时虹鳟血液红细胞数量和血清有机成分与无机微量元素的含量或活性。结果表明:水温14—23℃范围内,虹鳟红细胞数量随水温上升急剧减少;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随水温上升而升高,谷草转氨酶活性随水温上升先升高后降低;血清中总蛋白、球蛋白含量随水温上升而增加,白蛋白、血糖和总胆固醇含量随水温上升先增加后减少,甘油三酯含量随水温上升而减少;血清中铜元素含量变化比率大,钾、磷、钙、镁、钠、氯、铁元素含量变化不显著。分析了虹鳟在温水环境中生化因子变化规律,为冷水性鱼类虹鳟温水驯化和基因工程技术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5.
汤溪水库蓝藻水华发生的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赵孟绪  韩博平 《生态学报》2005,25(7):1554-1560
汤溪水库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地区,是广东省东部的大型供水水库。1997年来该水库频繁在10~11月份发生蓝藻水华,但在2003年,蓝藻水华提前在7月份发生。对影响蓝藻水华发生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2003年蓝藻水华提前发生的原因。汤溪水库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域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其中5月份降水多,水库营养盐输入量大;该水库浮游植物生长基本不受N、P营养盐限制,具备蓝藻水华发生的N、P营养盐基础。在4~11月份,水库表层水温为25~35℃,适合蓝藻水华的发生,水温与蓝藻、微囊藻的丰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较高的水温是蓝藻水华发生重要条件之一。在具备充分营养盐与适合水温条件下,水体稳定性是控制汤溪水库蓝藻水华发生时间的关键因子。2003年全年的降水仅为多年平均值的76.8%,且汛期7月份降水量只有64mm,远小于往年的同期降水量,汛期反常的水体稳定性导致了蓝藻水华的提前发生。  相似文献   

6.
2010年7月对石祥河水库水体中的氮、磷及浮游生物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数据显示: 石祥河水库水体已中度富营养化, 属于劣Ⅴ类水质, 主要成分分析显示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较大的水化因子首先是氮, 其次是磷。氮的富营养化评价指数徘徊于56-83, 磷的富营养化评价指数徘徊于32-66。石祥河水库的浮游生物小型化十分明显; 浮游植物的Sannon-Weiner指数徘徊于1.09-1.42, Pielou指数徘徊于0.28-0.37, Simpson,s指数徘徊于0.41-0.51, McNaughton指数徘徊于0.94-0.85, Margalef指数徘徊于2.56-2.99。并提出了减缓水库富营养化进程、防治其进一步加剧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斜颌鲴在我县桃园河水库已形成了一个自然种群,占该水库渔获物总重量的8%,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1973年起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桃园河水库管理处协作对斜颌鲴的生物学,人工繁殖技术和苗种培育进行了研究,了解到斜颌鲴以腐植质,有机碎屑及底生藻类为食,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的饵料资源。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研讨了各种人控恒温和自然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周期,各发育阶段以及卵裂同步率等的影响,在水温9.6±3.6度到23度之间,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均能发育;最适发育水温为18-23度,29度以上,胚胎不能发育,变温对胚胎发育有益,胚胎在卵裂阶段对水温特别敏感,水温越高,卵裂虽然越快,但卵裂期同步率越低;胚胎处在自然水温中,经过低温,卵裂期同步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32-134
斜颌鲴在我县桃园河水库已形成了一个自然种群,占该水库渔获物总重量的8%,有相当大的经济价值。1973年起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桃园河水库管理处协作对斜颌鲴的生物学,人工繁殖技术和苗种培育进行了研究,了解到斜颌鲴以腐植质,有机碎屑及底生藻类为食,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的饵料资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斑马鱼脊髓损伤模型,研究水温改变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检测在脊髓修复过程中,损伤处细胞数目以及脑内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手术构建斑马鱼脊髓损伤模型;通过改变斑马鱼生活的水温来观察其脊髓损伤后游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用振动切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脊髓损伤处不同时间点细胞数目的改变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脑内相关基因gdnf、nos的表达差异。结果 28℃、30℃、32℃水温均不会导致未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斑马鱼游动能力的改变(P0.05);32℃水温环境能够使脊髓损伤组斑马鱼比28℃、30℃水温环境的斑马鱼恢复游动的能力明显增强(P0.05)。脊髓切片染色实验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损伤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5)。相同时间点,水温为32℃比28℃、30℃细胞数目增多更加明显(P0.05)。实时荧光定量实验,gdnf基因在脊髓损伤术后与对照组相比在24 h、7 d、14 d均明显升高(P0.05);nos基因在脊髓损伤术后24 h明显升高(P0.05),7 d时与相同时间点假手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14 d时与相同时间点假手术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适当提高水环境温度可促进斑马鱼脊髓损伤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动物。然而由于生境破坏、环境污染和人为捕杀等原因,该物种数量锐减,被列为国家Ⅱ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恢复大鲵野生资源数量,进一步评估水温、水质、饵料生物和两岸植被类型等生境因子对大鲵人工放流结果的影响,作者于2013年4月在秦岭山脉南麓(宁陕东河)、北麓(周至黑河)选择放流点分别人工放流16尾和15尾健康大鲵个体。利用PIT芯片进行标记追踪,实时监测水温变化,定期采集周边生境因子数据,一年后南、北麓回捕标记个体8尾和0尾,回捕率分别为50%和0。结果显示,南麓放流点日平均水温显著高于北麓放流点(p0.01),最高温度较北麓放流点高3.85℃,最低温度较北麓放流点高4.26℃,且南麓放流点水温日均温差变化较小。我们认为水温是影响放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子,因此,依据野生大鲵的生境特征标准,选择水温更加适宜的放流点,可能是大鲵人工放流成功和实现野生资源增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水温与草鱼免疫应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用CFRV疫苗免疫后的草鱼血清中和抗体效价和免疫保护力的变化探讨水温与草鱼免疫应答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温在10℃以下,草鱼的免疫应答受到抑制,它对CFRV疫苗的免疫临界温度是10℃;(2)在免疫临界温度之上,草鱼的免疫应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超过草鱼的适宜生长温度(32℃以上),其应答反应反而有下降的趋势;(3)免疫诱导期的水温是决定草鱼免疫应答发生与否和免疫应答强弱的  相似文献   

13.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61-668
为了揭示水温和体重对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临界游泳速度和游动耗氧率的影响, 利用试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不同体重(1龄组、2龄组和3龄组)的白斑红点鲑在4、8、12、16、20和24℃共6个水温的临界游泳速度和游泳耗氧率。结果表明: 水温和体重对临界游泳速度的单独效应均显著(P0.05), 但水温和体重交互作用效应却不显著(P0.05), 在相同水温下白斑红点鲑临界游泳速度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增加)而增加。水温4℃时3个年龄组白斑红点鲑临界游泳速度均最低, 分别为(21.61.06)、(22.930.61)和(30.271.29) cm/s, 随着水温的升高临界游泳速度均不断增加, 当水温升高到16℃时临界游泳速度达到最大值, 分别为(39.60.80)、(46.800.80)和(53.731.22) cm/s, 此后随着水温进一步升高到20℃, 临界游泳速度虽出现略微降低, 但经统计分析16℃和20℃时临界游泳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当水温达到24℃时却出现明显降低。水温和流速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游泳耗氧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白斑红点鲑在适宜的相同水温和流速时体重越大其游泳耗氧率越低, 整体观察3个年龄组白斑红点鲑鲑游泳耗氧率均随着水温和流速的增高而增高, 但当水温和流速升高到一定值游泳耗氧率却出现降低。研究得出体重较大的个体在相同水温下抵抗水流的游泳能力较强, 3个年龄组白斑红点鲑适宜的最高水温不应超过20℃, 最高流速依次不应超过32、40和48 cm/s。    相似文献   

14.
李胜利  刘金  孙治强 《生态学杂志》2012,31(6):1378-1382
为降低夏季黄瓜穴盘育苗中第一雌花节位,以"优胜F1"为材料,以浇灌常温水(22℃水)为对照,设7℃、11℃、15℃的水温和常温水+乙烯利4个处理浇灌黄瓜幼苗,研究不同浇灌水温对黄瓜幼苗第一雌花节位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常温水相比,冷水处理黄瓜幼苗能显著降低第一雌花节位、增加壮苗指数,在四叶一心时,7℃的水温处理株高显著降低24%、茎粗显著增加10%,第一雌花节位为4.8;11℃的水温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增加14%,第一雌花节位为5.6,且两者第一雌花节位皆显著低于常温水+乙烯利处理。从经济投入上考虑,11℃的水温处理更适合应用于夏季穴盘育苗。  相似文献   

15.
水温对中华鲟血清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2℃、21℃、26℃、31℃水温环境中的中华鲟的血清活性氧(ROS)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表明水温对中华鲟体内自由基水平及其抗氧化防御体系有着显著的影响.在鲟鱼存活的水温范围内,中华鲟依靠自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以抵御活性氧含量的变化可能产生的损害,但这种抵御作用因水温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血清ROS和MDA含量显著升高,ROS和MDA均与水温有显著的正相关性;GSH含量随水温先升高后降低,21℃时含量最高;26℃和31℃中的SOD活力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GSH和SOD与水温(T)具有显著的相关性:SOD=-7.7972 17 228 T-0.2821 T2(r=0.8923,p<0.01),GSH=-146.58 32.3951 T-0.7427 T2(r=0.8661,p<0.01).在试验期间,各温度组的中华鲟的血清CAT活性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血清MDA含量和血清ROS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温(26℃和31℃)状态下ROS产生增加而造成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其增加程度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产生一定程度的氧化应激;而低温和适温环境虽然存在ROS随水温升高而升高的规律,但血清SOD活性和血清ROS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中华鲟体内的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系统维持着体内自由基的"自稳态",使机体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处于较低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1月、4月对湖北金沙河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5种,其中原生动物45种,轮虫40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3种;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4939.9~27238.1 ind·L-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56~1.49 mg·L-1;金沙河水库浮游动物数量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占优势;将金沙河水库浮游动物优势种类和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的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筛选的环境因子中PO43--P和COD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金沙河水库夏、秋季多样性指数较冬、春季高,而4个季节浮游动物物种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7.
南亚热带贫营养水库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1~6月,通过每两周一次的高频率采样,对南亚热带贫营养水库——梅溪水库的水文、营养盐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并计算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结果如下:梅溪水库浮游植物具有物种少,生物量低,以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和多甲藻(Peridinium sp.)为优势藻的特征。12次采样24个样品共检测到浮游植物42种。浮游植物在早春(1~3月)和晚春(4~6月)有显著的差别,其中每次采样浮游植物早春平均13种,晚春平均21种。浮游植物总的细胞丰度为31~273 cells·ml-1,总生物量为0.176~2.024 mg·L-1之间。晚春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明显高于早春。低营养盐和弱酸性水体有利于能够垂直迁移获得营养的鞭毛藻类和其它藻类之间竞争,而使其成为整个春季优势类群。在晚春,随着水温显著增加,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也明显增加,但是降雨的增加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大大减缓了由水温上升导致生物量增长的趋势。水温是梅溪水库浮游植物变化的主要限制因子,但是降雨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水温与光照对瓦氏黄颡鱼幼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观察了水温和光照强度对水槽中的瓦氏黄颡鱼(Pseudobagrus vachelli)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个体对黑白底质具有选择性;当水温为30℃和20℃,水面光照强度低于15 lx时,瓦氏黄颡鱼的游动增加;光照强度高于15 lx,游动减少;光照强度低于5 lx,在白色底质所处的时间减少;水温30℃时,瓦氏黄颡鱼在白色底质所处时间的降幅大于水温20℃的降幅;当光照强度高于5 lx,在白色底质所处的时间趋于平稳;瓦氏黄颡鱼的集群可以分为紧密集群、分散集群、休息集群和游泳集群4种类型;造成休息集群的主要原因是低水温(7.0℃~9.0℃);造成紧密集群的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光照强度;通常在较弱的光照强度下(1.2~209.0 lx),瓦氏黄颡鱼表现出游泳集群;在微弱的光照强度下(0~1.6 lx)时,表现出分散集群.  相似文献   

19.
冬季为了维持养鱼缸或水族饲养箱的水温,通常使用电灯泡或螺旋形加热器来使水温提高,这种方法所消耗的电能是相当可观的。现从国外资料中看到不用电能的加热方法,简便易行,凡是装有暖气的单位和住宅均可借鉴使用,现简介如下: 取一段细而结实的橡皮管(或塑料管),将两个自由端插入鱼缸里(图,1),其余部分紧紧的缠绕在暖气片上(图,2),橡胶管中加热的水不断地上升而进入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水温与外源17β-雌二醇(E2)暴露对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幼体生长的影响,设置了3个水温、2个E2暴露浓度与3个暴露时间交互处理共18组,并在3个水温下设置了3个对照组,每组幼鲵20尾,分别在出膜143、182、248天称量各组幼鲵体重。为进一步探寻E2对幼鲵生长影响的原因,在出膜143天对幼鲵的肝进行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幼鲵在(20±1)℃水温下生长最快、在(13±1)℃生长次之、在1~16℃生长最慢;在(20±1)℃水温下,外源E2暴露对幼鲵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暴露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强,暴露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大;E2暴露浓度为25μg/L的幼鲵极少数肝细胞质内出现了脂肪空泡,肝血窦有所扩大;E2暴露浓度为250μg/L的幼鲵约30%肝细胞与细胞核肿大、细胞质中出现脂肪空泡、被覆在肝实质表面的上皮细胞向肝实质内迁移、肝血窦扩大等。本文认为,E2暴露对幼鲵肝组织结构造成的损伤,可能是抑制幼鲵生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