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云南医学革螨数值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礼溥  郭宪国 《昆虫学报》2007,50(2):172-177
以云南省57种医学革螨作为分类单元,以形态特征为主列出60项分类性状特征来探讨云南省医学革螨不同属和种的亲缘关系。运用SPSS 11.5 统计软件中的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57种医学革螨进行了数值分类分析。结果显示:57种医学革螨划分为厉螨科(La elapidae)、寄螨科(Parasitidae)、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赫刺螨科(Hirstionyssidae)和裂胸螨科(Aceosejidae)5个类群。赫刺螨属和棘刺螨属从厉螨科中分离出来另立为赫刺螨科,柏氏禽刺螨归入了皮刺螨科而不是巨刺螨科。分类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因而认为数值分类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医学革螨各分类阶元的分类地位与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羽管螨科Syringophlidae是Lavoipierre在1953年建立的,当时只包括模式属Syrlngophilus一个属。1957年Dubinin把肉食螨科分为鸟喙螨科、蛇寄螨科、肉食螨科和羽管螨科,羽管螨科包括Syringophilus和Picobia两个属。嗣后Fritsch(1958)、Clark(1964)、Casto(1970)等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种,几十个种均列入Syringophilus一个属中,Picobia属只有一种,分类上存在一定的混乱。1970年,Kekhley重新把已知的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把已有种分类为17个属,并于1972年建立了一个新属。1977年,Casto把羽管螨科分成三个亚科,又确立了一个新属。1978年,Philips和Norton  相似文献   

3.
洼甲螨科的分类研究进展(蜱螨亚纲:甲螨目:懒甲螨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洼甲螨科隶属于蜱螨亚纲甲螨目懒甲螨总科,是低等甲螨中进化相对较高级,介于低等甲螨和高等甲螨之间的过渡类群,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目前全世界有3属5亚属79种5亚种,国内现知2属16种.综述了洼甲螨科该科的分类沿革及分类研究进展;概述了洼甲螨科各属(亚属)的地理分布,指出该科目前所知分布较多的是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对中国洼甲螨科已知种进行了区系总结,目前青藏区和蒙新区各仅知1种,主要原因是缺乏深入研究;编制了洼甲螨科3个属及5个亚属和中国已知2属16种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021年发表的膜翅目昆虫新分类单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结合数据库检索, 基于标本记录, 全球膜翅目学者于2021年发表该目新分类单元的期刊论文355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共1,152条, 隶属于21总科66科416属, 包括5新科4新亚科83新属3新亚属1,054新种和3新亚种。现生类群相关期刊论文309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980条, 隶属于18总科52科332属, 包括2新科26新属3新亚属946新种和3新亚种。绝灭类群相关期刊论文46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172条, 隶属于14总科27科86属, 包括3新科4新亚科57新属和108新种。2021年中国膜翅目新增分类单元的相关期刊论文83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235条, 隶属于17总科34科91属, 包括3新属(绝灭类群1新属)和232新种(绝灭类群2新种); 现生类群中新增的2属分别记录自台湾和浙江, 新种数量排前五位的省级行政单位有云南(54个)、浙江(42个)、福建(18个)、西藏(18个)和新疆(16个)。在全球现生、绝灭和中国现生膜翅目总科新物种数量的对比中, 姬蜂总科新种数量最多, 分别约占全球现生、绝灭和中国现生膜翅目新种总数的32.5% (307个/946个)、19.4% (21个/108个)和37.0% (85个/230个)。有关现生膜翅目新种发表情况, 在洲级地理单元中, 亚洲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56.9% (538个); 在洲级地理亚单元中, 东亚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28.6% (271个); 在国家和地区行政单元中, 中国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24.3% (230个)。在76种期刊的355篇论文中, 有348篇英文论文、4篇中文论文和3篇法语论文。这些结果表明, 中国膜翅目分类在全球膜翅目分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2020年中国双翅目分类研究的进展以及分类学者们对双翅目分类的科学贡献, 并对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的种类、分布地、发表期刊以及发表新分类单元数量的学者进行了统计。基于统计得到的中国双翅目标本2020年发表的3新属113新种, 本研究发现果蝇科(Drosophilidae) (31新种)、缟蝇科(Lauxaniidae) (17新种)和摇蚊科(Chironomidae) (17新种)新分类单元最多; 云南(43新种)、西藏(19新种或新属)和四川(17新种或新属)发现的新分类单元最多; 发表新分类单元最多的期刊为ZooKeys (30新种或新属)、Zootaxa (27新种或新属) 和《昆虫分类学报》(22新种或新属); 发表新分类单元最多的双翅目学者分别为华南农业大学陈宏伟团队、中国农业大学杨定团队和南开大学王新华团队。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秦岭植物志》遗漏的26种(含3个种下分类群)植物,26种植物分属于17属,13科。其中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和铁青树科(Olacaceae)为遗漏科,大血藤科的大血藤属(Sargentodoxa)、铁青树科的青皮木属(Schoepfia)、五味子科的南五味子属(Kadsura)、樟科的黄肉楠属(Actinodaphne)和虎耳草科的钻地风属(Schizophragma)为遗漏属。  相似文献   

7.
采用DNA测序方法,获得了中国狼蛛科Lycosidae4亚科6属26种mtDNA-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比较来自北美狼蛛科豹蛛属2种豹蛛的同一基因序列,并选取漏斗蛛科1种蜘蛛作为外群,采用Bayesian方法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分子系统树.两种建树方法均支持娲蛛属和豹蛛属形成一大的单系;这一结果与现行狼蛛科传统分类体系中娲蛛属的分类地位有差别.据此,作者认为:娲蛛属和豹蛛属可以归为同一个分类亚单位.狼蛛科6属间的分子系统关系为(Rirata(Hippasa(Trochsa Arctosa(Pardosa Wadicosa)))).  相似文献   

8.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4):678-682
报道了<秦岭植物志>遗漏的26种(含3个种下分类群)植物,26种植物分属于17属,13科.其中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和铁青树科(Olacaceae)为遗漏科,大血藤科的大血藤属(Sargentodoxa)、铁青树科的青皮木属(Schoepfia)、五味子科的南五味子属(Kadsura)、樟科的黄肉楠属(Actinodaphne)和虎耳草科的钻地风属(Schizophragma)为遗漏属.  相似文献   

9.
小鲵科为亚洲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是现生有尾目10科中第三大科.中国是小鲵科动物属、种分布的主要区域,且研究其分类历史较久,学者较多,故导致学术观点差异较大.本文对中国小鲵科分类地位发生变更的部分属(巴鲵属Liua、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肥鲵属Pachyhynobius)、种(秦巴巴鲵L. tsinpaensis、满洲小鲵Hynobius mantchuricus、豫南小鲵H. yunanicus、弱唇褶山溪鲵Batrachuperus cochranae和太白山溪鲵B. taibaiensis)的变更历史进行回顾,旨在为小鲵科动物的分类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临沧中寨晚中新世邦卖组植物群总计37科59属71种(含37新种)。其中,蕨类植物仅有1科1属1种(新种);裸子植物有2科2属2种;被子植物有34科55属67种[其中双子叶植物32科53属65种(含35新种)和单子叶植物2科2属2种];另有分类位置不明的果实1属1种(新种)。这个植物群属于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萱草属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萱草属药用植物进行了本草学分类、分布、显微组织、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为正确分类鉴定及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菱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丹 《植物研究》1994,14(1):40-47
本文讨论了东北地区菱属的分类学问题,诸如分类等级、性状判定、定种依据和同物异名等。因中国东北是菱属植物的重要分化中心,对此区菱属植物的深入研究无疑会为菱属的分类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麻晰属的分类历史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鑫  王跃招  曾晓茂 《四川动物》2001,20(3):135-138
麻蜥属隶属于蜥蜴科,为典型的草原和荒膜动物,本文回顾了麻晰属物种的命名史,对目前梁色体和生化方面研究也做了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头蛇属(蛇亚目,游蛇科)的分类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40号标本的形态研究,对中国小头蛇属Oligodon进行分类修订。四线小头蛇Oligodon taeniatus(Güther,1861)在中国没有分布,当初发表该纪录所依据的3号标本为紫棕小头蛇指名亚种Oligodon cinereus cinereus(Güther,1864);中国记录的管状小头蛇Oligodon cyclurus(Cantor,1839)应订正为束纹小头蛇Oligodon fascioatus(Güther,1864)。根据色斑、鳞被和半阴茎等综合特征,提出中国记录的喜山小头蛇Oligodon albocinctus包括2个物种,其中云南省陇川县标本为喜山小头蛇Oligodon albcinctus(Cantor,1839),而西藏墨脱县标本是尚未明确的小头蛇属未定种Oligodonsp.,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提供中国分布的小头蛇属物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5.
In approaching the taxonomy of Neolithic Man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to Later Paleolithic Man and Modern Man in China,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here are Penrose's shape distance and 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scattergram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 combines the dendrogram based on Penrose's shape distance, and takes the male taxonomy into main consideration, but takes the female taxonomy — as a reference only because the differentiations i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male populations generally are rather larger than those among the female populations. Thus according to this scattergram, Neolithic Man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arge groups: the Northern China group, and the Southern China group. The theory is that in Hengzhen there exist some blood mixtures between the Southern China Group and the Northern China Group (especially the third subgroup) of Neolithic Man. Later Paleolithic Man of China — Liujiang and Upper-Cave Man — can also clear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rest of Neolithic Man in China in the scattergram,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two different local types of Later Paleolithic Man. So-called “Negro-Australoid” racial traits can themselves be doubtlessly traced back to Later Paleolithic Man of China — Liujiang and Upper-cave Man. These traits are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Neolithic Man in China and only then is there slight difference in the extent of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se traits in the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6.
著者除已报道中国灵芝科67种1变型外,本文继续报道中国灵芝科3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它们是:黎母山灵芝(Ganoderma limushanense Zhao et X.Q.Zhang),广西假芝 Amauroderma guangxiense Zhao et X.Q.Zhang),弄岗假芝(A.longgangense Zhao et X.Q.Zhang)和拟热带灵芝(Ganoderma ahmadii Steyaert)。本文研究的全部标本都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近代鸟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综述了宏观和微观领域的鸟类分类学研究进展.宏观领域介绍了传统形态分类学、数值分类学和支序分类学,结合鸣声分析强调支序分类学的应用.微观领域介绍了Sibley分类系统和近年来出现的主要基于mtDNA的鸟类系统学研究.通过对大量研究工作的分析提出该领域今后应进行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金翅夜蛾亚科的数值分类研究”的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对金翅夜蛾亚科分类的性状做进一步分析,说明各性状对分类的重要性和性状的变异方向,并对用协方差矩阵和相关矩阵进行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说明对本问题(分类指标全是定性指标)适宜用协方差矩阵做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沙拐枣属植物的数值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陶玲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5):1073-1085
选择了中国19种沙拐枣属(CalligonumL.)植物,共测定及引用了35个形态分类指标,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MANOVA)和主成分分析(PCA),分别对形态因子进行了单元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种间形态指标均差异显著,冠幅(BC),木质枝枝节长度(LKWB),果实直径(DF),雄蕊长度(SL),同化枝枝节长度(LKAS)和同化枝化枝角度(ARAS)指标在沙拐枣属植物的数值分类上,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分析意义。依据平方欧氏距离,应用类平均法(UPGMA)将19种沙拐枣植物聚为5类,系统聚类结论与主成分分析的三维排序结果基本一致,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华南鳞杉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叙述华南地区鳞杉属的研究历史,并讨论了纹鳞杉的分类问题。根据华南鳞杉属丰富的化石资料,陈述它们的地层和地理分布,讨论了华南早二叠世晚期至二叠纪末的古气候学和古地理学。描述粗脉华夏羊齿(新种)(Cathaysiopteris crassineruis 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