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内蒙伊克昭盟棹子山区域下奥陶纪的头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54年9—11月间,笔者随同卢衍豪、穆恩之到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棹子山一带详测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剖面,并系统地采集了一些化石标本,其中有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腹足类和介形类等。头足类化石,经笔者初步研究,共得11个属,23个种,其中包括一个新属、6个新种,兹列其名单如下:Polydesmia zuezshanensis Chang (新种)(CD74)Polydesmia yilehetoensis Chang (新种)(CD74)Polydesmia sp.A (CD74)Polydesmia sp.B (CD73a)Ormoceras sp.A (CD74)Ormoceras sp.B (CD74d)Ormoceras(?)sp. (CD74c)Endoceras sp. (CD74)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志留系的石燕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论述西南地区志留纪石燕族常见属的定义和时代分布。探讨对始石燕类演化的认识。首次发现具有毛发状主突起构造的始石燕类,为阐明该类的演化规律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详细讨论本区中、上志留统三种石燕(Spirifer tingi Grabau,S.hsiehi Grabau,S.bourgeoisi Mansuy)的分类和时代问题。还总结了石燕族在本区志留纪地层中的组合特征与地层意义。附有常见属种的描述和图版,包括七属十六种,其中有八新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生物学会活动简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上寒武统凤山组头足类27个种,分属于16个属,5个科。其中2新科,11新属,26新种。除2个种属于原珠角石目外,其余都属于爱丽斯曼角石目。文中对头足类早期阶段(ε_3-0)的系统发生进行了分析研究,编制了系统发生图。并指出我国北方黄河古海盆,不仅是头足类的发源地,而且是头足类早期阶段辐射发展的中心,寒武纪末期一凤山期是头足类发生、发展的很重要的时期;凤山期早期的Plectronoceras 是头足类早期阶段的代表,内角石类,珠角石类,鹦鹉螺类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还从头足类演化的角度,讨论了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问题。  相似文献   

4.
江苏宁镇山脉早奥陶世晚期头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1978年,我队测制奥陶系剖面的过程中,分别在句容县仑山、江宁县汤山两地采获了丰富的头足类化石,为本区奥陶纪有关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依据,对研究下扬子区奥陶纪头足类动物群的总貌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报道的是这批材料中早奥陶世晚期(大湾期—牯牛潭期)的头足类。陈源川曾对大部分标本进行切片,并初步定名。1983年,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挺恩、邹西平的指导下,笔者又进行了另一部分标本的切片,对全部标本重新整理,作了系统鉴定和描述。在成文过程中,承蒙本队领导鼓励  相似文献   

5.
我国蠛蠓七新种(双翅目: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60年以来,曾先后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和浙江等省进行蠓类调查,在采获的蠛蠓标本中,发现有7个新种,分别描述如下。 新种的模式标本,全收藏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动物标本室。1.峨眉蠛蠓 Lasiohelea emeishana,新种(图1)  相似文献   

6.
陕西梁山二叠纪的䗴科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梁山是陕西汉中西南两个比较显著的山峰之一,距离汉中县城约三十里。远在1931年,黄汲清教授和已故赵亚曾先生就曾在那里做过调查工作,并且测制了地层剖面。关于二叠纪的地层,在他们合著的“秦领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一书中,曾记述为“块状燧石石灰岩,富产化石,曾在不同的层位中采得下列各种属:Tetrapora hanchun-gensis(n.sp.),Tachylasma magnum Grabau,T.elongatum Grabau.T.alternatum(n.sp.),Caninia liangshanensis(n.sp.),Polythecalis cf.chinensis(Girty),Miche-linia siyangensis Reed,Productus(有数种)”。根据这些化石鉴定结果,赵、黄二先生在当时认为“无疑地,这层石灰岩是属于下二叠纪,并且和宁镇山脉的栖霞石灰岩相当”。  相似文献   

7.
内蒙棹子山区早奥陶世腹足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内所描述的腹足类化石,系地质部关士聪和车树政于1953年在内蒙伊克昭盟棹子山区研究奥陶纪地层时所采集的。此外,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卢衍豪、穆恩之和张日东于1954年采自同一地区的标本,亦包括在内。棹子山区下奥陶统地层,根据关士聪,车树政的报告(1955,地质学报,第35卷,第2期)和我所野外队的工作结果,可以分为三部分,自下而上为:三道坎层,棹子山石灰岩和克里摩里石灰岩。腹足类化石主要产于蓝灰色或褐红色的棹子山石灰岩中。它们和头足类化石(张日东,1959)Polydesmia zuezshanensis Chang,Armenoceras cf.tani(Grabau),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炭纪的一些四射珊瑚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解放以来,跟随着大规模区域地层工作的开展,丰富的珊瑚化石资料不断获得,必须尽快大量研究和描述,始能为普查找矿服务。本文描述的7种四射珊瑚,大都是久存作者手中的标本。其中采自华北中石炭世的,有开平蛛网星珊瑚(Arachnastraea kaiping-ensis),葛利普(A.W.Grabau)公布的只有图,而没有描述。其余6个全为新种。属于广西早石炭世的有徐氏似石柱珊瑚(Lithostrotionella hsujiulingi);四川早石炭世的有岳村卡鲁特珊瑚(Carruthersella yaotsunensis);贵州中石炭世的有水城康宁克珊瑚  相似文献   

9.
四川东南部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丰富。1981年以来,我们结合石油、天然气开发的预查工作,在本区试作了牙形石生物地层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华蓥山李子垭、观音溪和阎王沟,南川半河和三汇,石柱都会,彭水万足等剖面。经灰岩的酸解处理,获得较多的牙形石资料。标本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工作由四川石油管理局研究院六、二室完成。在工作过程中,陈宗清、彭正中、陈伦俊和付瑜等同志曾给予热情支持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台及其西缘奥陶纪三叶虫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北地台及其西缘地区奥陶纪地层广泛分布有泥晶灰岩(micrite),鲕状岩(oolith)以及生物礁、丘(bioherms)等,形成了典型的低纬度热水海域的沉积组合(Spjeldnaes,1981,p.206)。华北地台本部的笔石(穆恩之,1955),头足类(陈均远,1980),牙形刺(安太庠——见赖才根等,1982),三叶虫(Zhou and Fortey,1986)同样具有强烈的低纬度色彩。按照李春  相似文献   

11.
作者调查辽宁东部山区及邻近地区不同水域的蝇类分布,在未被污染的溪流附近采获的池蝇属(Limnophora R-D)标本中,发现三个新种一个新亚种和二个新纪录种;鉴定贵州、云南、四川、广东等各地标本,为确立新种提供了参考资料。模式标本存于作者工作单位。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本文描述几种正分枝的多枝笔石,包括Loganograptus 的一个新变种和Herrman-nograptus 的三个新种。其中Loganograptus 的标本是1954年夏天卢衍豪、侯祐堂、张日东、刘第墉和笔者在浙江省常山县境的宁国页岩(下奥陶经)中所采的,Herrmanno-graptus 的标本是1955年春天叶绍勤、谭新民等在山西大同口泉附近七峰山的下奥陶纪地层中采得的。Loganograptus 以前在河北、安徽曾经有过报道,Herrmannograptus在中国还是初次发现。  相似文献   

13.
南京坟头组三叶虫及其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36年,计荣森、许德佑、盛莘夫等首次在南京龙潭原高家边群上部,发现Coronocephalus rex等化石.1938年,王钰对Coronocephalus rex进行了研究,著有《下志留纪三叶虫Encrinurus (Coronocephalus) rex及其地理上之分布与地层上之位置》一文,修订了葛利普(A. W. Grabau)1924年建立的Encrinurus (Coronocephalus)这个亚属.潘江(1956)将原"高家边页岩"中、上部,产有Coronocephalus rex Grabau, Latiproetus latilimbatus (Grabau), "Eospirifer" tingi Grabau, "Eospirifer" hsiehi Grabau等化石的砂岩及砂质页岩,单独划出创立了"坟头层".在本系师生科研和教学过程中,曾在南京坟头、  相似文献   

14.
1956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某野外队在库鲁克塔格山地的硫磺山(东经88°30′,北纬42°30′)的奥陶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形体细小,非常值得令人注意的珊瑚化石。这些化石标本均保存在紫红色的泥质石灰岩中,与其共生的,尚有许多头足类化石,其中经穆恩之、梁希洛先生鉴定的,计有Michelinoceras(Orthoceras),Discoceras,Troedssoneeras,Gobyoceras 等属,于是此紫红色含化石地层之時代,应属中奥陶纪无疑。该区下古生代地层的层序,根据野外队的划分,自上而下,大致可归纳如次:上覆地层:中生代——侏罗纪地层  相似文献   

15.
云南西部的志留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一、引言云南西部志留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即北部丽江、宁浪一带,西部保山、潞西一带和南部墨江、绿春一带.60多年前,印度学者 Brown(1913)和 Reed(1917)曾对施甸盆地进行过地质考察,描述了一些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化石.1937年我国学者尹赞勋和路兆洽教授首次在施甸详测了古生代地层剖面,比较系统采集了化石.将志留纪含笔石地层取名为人和桥系(Jenhochiao series).四十年代孙云铸教授等又对保山、施甸一带古生代地层作了较详细的研究.解放后广大地质工作者在云南西部广泛地开展了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尤其是云南  相似文献   

16.
Xiphograptus 是个鲜为人知的笔石,是 Cooper 和 Fortey 于1982年研究北欧 Spitzbergen 奥陶纪的孤立标本后建立的一个新属.其模式种为 Didymograptus formosus Bulman."Xiphos" 来自希腊文,指剑形物等,以示在这个属的所有种中均有胎管刺(virgellar spine)的存在.长期来,由于我们很少发现 dichograptid 笔石具有真正的胎管刺,因此,它们曾被当作平伸对笔石 Didymograptus (Expansograptus), 根据始部构造的特征,这些平伸种与真正的 Phyllograptus 有比较密切的亲缘关系,而区别于一般的平伸对笔石.此属的定义是: "具有平伸或下斜对笔石类笔石体习性的 phyllograptines 小的生长阶期显示了长而细的胎管刺以及th?的反胎管刺方向的起源.胎管短,约1.5mm长,始部枝狭,胞管倾角小(Cooper and  相似文献   

17.
<正> 本书共分六部分:前言、含头足类地层剖面简介、新疆石炭系简介与含头足类地层的对比、新疆北部泥盆-石炭系的界线、新疆石炭纪头足类动物群的分析、系统描述。新疆的石炭系相当发育、产丰富的头足类,是我国研究石炭纪头足类的重要地区之一。本书系统描述了新疆地区石炭系12个剖面中所产的头足类标本,鹦鹉螺15属21种(含5新种)归10科3目,菊石27属(亚属)75种(含2新属1新亚属27新种)归15科2目。对新疆含头足类的石炭纪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共建立  相似文献   

18.
云南曲靖地区早泥盆世无颌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云南曲靖地区早泥盆世地层中产无颌类化石早有报导。抗日战争前王曰伦于翠峰山和廖角山(原误称“妙高山”)两地均曾发现头甲角(Cephalaspidae)科化石(丁文江、王曰伦1936—1937;杨钟健1939)。其后,李广源等于廖角山采得的鱼化石经杨钟健鉴定,其中无颌类化石定为 Cephalaspis sp.(李广源等1942,滇东曲靖、沾益地质,未刊稿)。上述化石可惜均未进行古生物学描述,标本于抗日战争期间几经辗转,今已不知下落。  相似文献   

19.
记述了中国圆龟蝽属的3新种:后角圆龟蝽Coptosoma cornutum sp.nov.,正模和副模标本采自西藏察隅红卫村;滇黔圆龟蝽C.dianqianum sp.nov.,正模标本采自贵州黔南州,副模标本采自贵州黔南州及云南六库、贡山;普圆龟蝽C.pervulgatum sp.nov.,正模标本采自福建建阳黄坑,副标本本除同正模外,还采自福建崇安三港、浙江天目山、湖北利川星斗山、四川武隆白马山、贵州雷公山。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保存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弓石燕类模式标本(由葛利普最早研究)的再研究,作者认为,Sinospirifer Grabau,193l仍是一个有效属。它与Cyrtospirfer Nalivkin,1924的主要区别在于腹壳后部强烈加厚、假三角板中央具有肉茎管以及在壳褶及褶间均发育微瘤(whitneyi—subextensus型的微细纹饰)。Tien(1938)指定S.sinensis Grabau,1931作为Sinospirifer的模式种,因为它与S.subextensus(Martelli,1902)有着相同的形态构造,包括壳形、壳率、中槽壳线型式、中央肉茎管、微细纹饰及内部构造等,所以Ssinensis应是S.subextensus(Martelli,1902)的次同义名,Sinospirifer的模式种应更改为S.subextensus。此外,S.archiaciformis,S.wan-gleighi,S.vilis,S.subhavasakai,S.pellizzarii,S.pellizzariformis和S.heterosinosus几个种在外部及内部构造上也与Ssubextensus相同,同样被视作为S.subextensus的次同义名。葛利普文中所列举的所谓几个种之间的区分特征已在湖南中部同一地点同一层位所采集的同一样品的标本中观察到,它们仅仅是种内变异的现象。对于以往不同种的标本被归人同种的情况,作者均作了修订,例如,S.vilis Grabau,1931实际代表几个种标本的混合体,经修订,分别被归于Siplospirifer subextensus,“Sinospirifer”hayasakai,Tenticospirifer supervilis等。S.sub—hayasakai Grabau,1931仅限于正模为代表的特征,被归于Sinospirifer subextensus,而两个副模标本(NIGP 2736和2740)则应归人”Sinospirifer”gortanioides Grabau,19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