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利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湖北省泽泻科、水鳖科、眼子菜科及茨藻科11属29种1变种1变型植物(另加采于湛江的软骨草)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泽泻科植物花粉具多个圆形萌发孔,外壁表面为小刺状纹饰;茨藻科植物花粉具远极单槽,表面为绉波状纹饰;眼子菜科及本文研究的水鳖科植物花粉均无萌发孔,分别具网状和小刺状饰纹饰。1.茨藻科植物花粉最原始,泽泻科花粉较进化,眼子菜科花粉较水鳖科花粉进化;2.泽泻属与泽苔草属花粉较慈姑属花粉原始;3.鞘叶眼子菜亚屈花粉较眼子菜亚属的花粉处于更高演化阶段;4.多孔茨藻花粉在该科中最原始。本文工作尚对易变形水生植物花粉形态研究方法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2.
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茎(作中药青风藤)的皮层、射线和髓中有大型分隔石细胞。分隔石细胞呈长椭圆形、卵状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具分枝,长145—520微米,  相似文献   

3.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 Ⅱ. 中国蕨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扫描电镜对国产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植物9属61种6变种的孢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科植物的孢子可分为3种类型:(1)孢子球形,三裂缝;周壁较厚,疏松地包在孢子之外;外壁光滑,表面纹饰由周壁形成,呈网状、嵴状、刺状或皱状。除金粉蕨属Onychium和珠蕨属Cryptogramma外,该科其他属的植物都具此类型孢子。(2)孢子钝三角形,三裂缝;周壁较薄,由周壁和外壁共同形成表面轮廓,表面具疣状或颗粒状纹饰。具此类型孢子的只有珠蕨属。(3)孢子钝三角形,三裂缝,沿裂缝两侧各有一脊状隆起或瘤状纹饰;周壁薄,由外壁形成表面纹饰的基本轮廓;具赤道环、近极脊和远极脊。具此类型孢子的只有金粉蕨属。另外,从孢粉学的角度对该科的分类和系统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野外调查火红拟孔蜂采访植物种类,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火红拟孔蜂采访植物及雌蜂腹毛刷上携带花粉的形态.结果表明该蜂采访植物有20多种,其中蜂体携带花粉种类有14种,还有7种未能确定到种;远多于直接观察到采访的植物(10种)种类.蜂体花粉包括蒺藜科、豆科、藜科、旋花科、百合科、胡颓子科等,花粉形态长球形、近球形、三角形、扣合状等4种类型;纹饰包括网状、穴状、条纹状、颗粒状、脑纹状 5 种纹饰类型.蜂体花粉中的比例以四合木最大;说明对濒危植物四合木的异花授粉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采自中国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洞穴藓类植物中国新记录种——莫氏疣壶藓Gymnostomiella monodii P.de la Varde(丛藓科Pottiaceae)。该种的主要识别特征是:植物体细小;叶中上部边缘多具齿突,先端具短锐尖;叶中上部细胞一般具0~1(~2)个乳突状疣;芽胞棒槌状。中国目前分布的疣壶藓属植物共3种和2变种,并提供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中国茨藻科植物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对国产茨藻科植物的外种皮和内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茨藻科植物在种子表面细胞形态、表面纹饰和内种皮内层细胞形态及小瘤状突起的大小和密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可作为种级水平分类的依据,并首次发现外种皮微形态特征也与内种皮内层小瘤状突起一样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根据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我们支持Miki(1937)和Shaffer-Fehre(1991b)等关于茨藻科与水鳖科近缘,而不应放在眼子菜目的观点。对弯果茨藻Najas ancistrocarpa A.Br.ex Magnus和草茨藻N.graminea Del.外种皮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外种皮细胞表面具瘤状颗粒而非网状加厚。  相似文献   

7.
中国钩藤属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钩藤属(Uncaria Schreb)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钩藤属植物的花粉为单粒,小型,辐射对称,赤道面观圆球形至近长球形,极面观3-裂圆形,具3孔沟,萌发沟裂缝状,长达两极.萌发沟中央有"内壁加厚突出"结构.外壁具条纹至细网纹饰,表面光滑无附属物.钩藤属花粉大小、形状、萌发沟和纹饰类型都较接近,属于单一型花粉.钩藤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是茜草科(Rubiaceae)中较为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南星科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扫描电镜对天南星科Araceae22属28种(除Arum maculatum产自德国外,其余均产自中国) 及菖蒲科Acoraceae 1属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天南星科花粉形态在科内变异很 大。花粉粒形状从球形、近球形、椭球形到扁球形和橄榄形;萌发孔类型有散孔型、具薄壁区型、环沟型 或无萌发孔;外壁纹饰为小穴状、网状、肋条状、条纹状、疣状、具刺或光滑。主要依据花粉形态方面的证 据探讨了崖角藤属Rhaphidophora、麒麟叶属Epipremnam 、龟背竹属Monstera 3属的属间关系以及犁头尖属Typhonium属下分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姜科植物花粉形态研究——花粉类型与该科植物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下,对中国姜科Zingiberaceae中的2亚科(姜亚科、 闭鞘姜亚科)、3族、18属、89种、3变种植物花粉形态的观察结果。根据萌发孔的有无,将本 科的植物花粉分成两大类型,无萌发孔型和具萌发孔型。根据花粉粒形状、大小及萌发孔的类 型和外壁表面纹饰的不同,在两大类型中又区分为6亚型和2组。在无萌发孔类型中有:光 滑亚型、具刺亚型(内分短刺组和长刺组)、具条纹亚型和具脑皱状-负网状亚型,在具萌发孔类 型中有具沟-孔混合亚型及具散孔亚型。本文从花粉学的观点,对科内某些分类群的划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木通科、大血藤科种子的研究,(1)种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种皮扫描特征进行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这在木通科,大血藤科研究中尚属 空白。本文就5属15种木通科植物及大血藤科植物的种皮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从种皮雕纹类型看,大血藤科与木通科存在很大差异。Akebia,Holboellia,Stauntonia属植物通常具条纹状种皮雕纹,Sinofranchetia属植物也具条纹状种皮雕纹,但其条纹上具众多疣状凸起, 在 形态上较特殊。Decaisnea属植物的种皮具嵌合型雕纹,这在木通科十分罕见。以上,进一步印证了Stapf等人关于大血藤科分类学处理的正确性,说明了Decaisnea属和Sinofranchetia属在木通科的孤立地位;以及Akebia,Holboellia,Stauntonia属之间较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卷柏科25种植物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卷柏科植物大孢子为球状四面体,辐射对称;具三裂缝,裂缝为孢子半径的1/2~3/4;极面观一般为三角圆形或近圆形,赤道面观为近圆形、近扇形或近椭圆形;极轴长为158~548μm,赤道轴长为196~675μm。(2)小孢子为球状四面体,辐射对称;具三裂缝,裂缝为孢子半径的1/2~3/4或几达赤道线;极面观一般为近圆形或三角圆形,赤道面观为近圆形或近扇形;极轴长为10~40μm,赤道轴长为17~63μm。(3)孢子表面具颗粒状、瘤状、疣状、刺状、棒状、网状、片状、疣块状和脑状纹饰。研究认为,孢子形态特征可以作为该科亚属及种的分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据已有报道已在20多个科、30多个属中研制了人工种子,但尚未见人工种子用于生产的报道。我们已在十个科、包括17个种的植物中建立了体细胞再生植株的繁殖体系,其中有7个科的植物既能诱导胚状体,又能发生不定芽,它们是桉树、(桃金娘科)、茶树(山茶科)、核桃(胡桃科)、油菜(十字花科)、芫荽(伞形花科)、棉花(锦葵科)、华腺(?)木(茜草科)。在两个科中建立了高频率诱导胚状体的体系,即橡胶树(大戟科)、可可树(梧桐科)。而兰花建立了  相似文献   

13.
水雍科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坤  陈家宽  张志耘 《植物研究》2002,22(1):T001-T002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世界水雍科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水雍科植物花粉为舟形或船形,具远极单沟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通常为浅网状至网状,稀为小刺状纹饰,外壁外层由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组成,覆盖层厚。水雍科植物花粉外壁纹饰表现了从小刺状向网状的过渡。该科花粉为远极单沟,覆盖层厚,具小刺等特征反映了其与水鳖科和泽泻目花蔺科的密切联系,而该科花粉外壁纹饰多为网状则与茨藻目植物接近。这一结果支持将水雍科从茨藻目中分出作为一个独立的目处理的观点。此外,水雍科植物的花粉大小、纹饰类型、网眼大小与深浅等方面的差异对种级分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扫描电镜对国产无患子科(狭义,Sapindaceae)23属30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该科花粉粒多为扁球形,部分为长球形,少数为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多为三角形;从花粉萌发孔类型看,大多数种类具三沟孔,有的形成合沟,少数仅具三孔而无沟;从花粉外壁纹饰看,多数花粉外壁具网状或条纹状雕纹,少数花粉的外壁具刺状或颗粒状纹饰。花粉形态特征支持文冠果亚科(Xanthoceroideae)以及广义鳞花木属(Lepisanthes)概念,并支持仍将茶条木属(Delavaya)置于车桑子亚科(Dodonaeoideae)。观察发现黄梨木(Boniodendron minus)与栾树属(Koelreuteria),龙眼属(Dimocarpus)、荔枝属(Litchi)与韶子属(Nephelium)从花粉形态上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基于花粉形态特征编制了国产无患子科分属检索表。  相似文献   

15.
泽泻科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泽泻科11属27种代表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在系统描述了该科及各属植物花粉形态的基础上,将泽泻科植物的花粉划分为3种类型,即少果泽苔草型、慈菇型和泽泻型。根据花粉形态特征的比较,并依据泽泻科植物祖先类群的花粉具有船形、具单沟萌发孔、花粉外壁具明显的刺状纹饰、覆盖层完整无通道等特征,作者认为泽泻科植物花粉形态的如下演化趋势是明显的:由船形演化为卵球形、球形和多面体球形;由单沟萌发孔经过一无孔的中间类型演化为散孔类型;孔膜由光滑演化为具颗粒和小刺;萌发孔不内陷进化到内陷;花粉粒外壁的刺状纹饰逐渐过渡为颗粒状纹饰或者消失,以及覆盖层由无通道到具细通道和通道。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叉蕨科7属34种植物孢子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叉蕨科植物孢子为左右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超半圆形或豆形;极轴长为18~38μm,赤道轴长为23~57μm;单裂缝,裂缝长度为孢子全长的1/2~2/3;孢子具脊状、翅状、刺状和耳状4种纹饰,孢子表面有时具细刺、颗粒或孔。通过孢粉学分析,叉蕨科依据孢子形态特征和依据孢子体形态特征的分类结果并不一致,孢粉纹饰类型呈现一定程度的属间交叉;支持将叉蕨科和鳞毛蕨科进行重新划分的MAARTEN J.M的新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对中国锦葵科15属22种、2变种、2变型及外类群椴树科华椴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与比较分析,其中7属9种、2变种、2变型植物的花粉为首次光学显微镜观察报道,8属10种、1变种、2变型植物的花粉为首次扫描电镜观察报道,为该科植物的科下分类阶元(族、亚族、属)的划分及其演化关系的探讨提供花粉形态学依据。结果显示:(1)中国锦葵科15属植物的花粉粒均较大,圆球形,直径约54.4~211.5 μm,表面具刺状纹饰,具散孔或孔沟;其演化趋势为从中等大小、3孔沟、具基部膨大的短尖刺的花粉向体积增大、多散孔、具基部平的长刺(有时具二型刺)的花粉演化。(2)锦葵科花粉的形态特征在科、族、亚族和属的划分上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从花粉形态特征角度支持将锦葵科植物划分为4个族。翅果麻属和木槿族成员曾被放入木棉科中,但本研究表明翅果麻属和木槿族的花粉形态符合锦葵科的特征而与木棉科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认为宜将这2类群归于锦葵科,并将翅果麻属放到木槿族中。(3)花粉学证据支持棉族和锦葵族具较紧密的亲缘关系,锦葵族中的苘麻亚族可能是该科最原始的类群,梵天花族可能比木槿族更进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对石杉科(Huperziaceae)石杉属(Huperzia)5种植物: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ex Murray)Trev.)、皱边石杉(Huperzia crispata(Ching)Ching.)、四川石杉(Huperzia sutchueniana(Herter)Ching.)、南岭石杉(Huperzia nanlingensis)和长柄石杉(Huperzia javaensis)的叶片微结构进行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这5种石杉均无叶表面附属物,具无规则四细胞型和不规则型两种类型的气孔,不规则型为主要气孔类型。这5种石杉在气孔组成上具多型现象,气孔多为下生型,分布方式及大小多样;叶表皮细胞在不同类型中有大小差异但均呈不规则状,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波纹状(深波状、浅波状)。上述研究结果为石杉属植物的进一步分类与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野外植物调查过程中,于海拔500~800 m的溪边阴湿沟谷中发现一种荨麻科植物,虽然该物种雌花序具花序托,但因其雌花花被片5枚,外面先端具角状突起,瘦果只具瘤状突起,更符合赤车属的特征,且结合分子系统学证据,该物种明显属于赤车属。该物种的特征在于其具花序托和总苞的雌花序,根据这一特征可将其置于头序赤车组(Sect.Elatostematopsis W.T.Wang),与头序赤车(Pellionia cephaloidea W.T.Wang)相似,但与后者区别在于其为草本,叶为羽状脉,侧脉在狭侧2~3条,宽侧3~4条,外层苞片2枚,无毛,背面具1绿色龙骨状突起,内层苞片8~12枚,无毛,背面具1绿色龙骨状突起,雌花花被片背面顶端具角状突起,瘦果椭圆形,具瘤状突起。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证据,特将它描述为赤车属一新种,命名为缙云赤车(Pellionia jinyunensis C.Xiong,F.Chen&H.P.Deng)。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疆石竹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在新疆阿尔泰山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发现的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石竹属(Dianthus)植物一新种--阿尔泰石竹(Dianthus altaicus L.X.Dong & C.Y.Yang),并描绘了形态图.该新种与多分枝石竹(Dianthus ramosissimus Pall)相近,区别点在于:阿尔泰石竹(新种)的花冠粉红色,花瓣菱形,边缘无锯齿,光滑无毛,基生叶线形丛生如禾草状;花粉圆球形,外壁具刺状和环状纹饰;种子呈菱形,种皮表面具瘤状突起.并简单介绍了阿尔泰石竹的生境以及该种在阿尔泰山居群的大小和保护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