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果树组织及土壤中PP333残留量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P_(333)[(2RS,3RS)-1-(4-氯苯基)-4,4-二甲基-2-(1H-1,2,4-三唑-1-基)戊醇-3]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果树营养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目前已试用于多种果树,均有一定的抑制营养生长的效果,而且土壤施用后残效长达三年以上。因此,在改善果树栽培方式、实现矮化密植栽培中,应用PP_(333)是提高果树生产率的又一条新途径。然而,PP_(333)在果实及土壤中的残留量始终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从现有资料看,目前国外已有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组织中PP_(333)残留量的报道,但该方法前处理麻烦,操作繁琐,为此我们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组织中PP_(333)的残留量,简化了PP_(333)的定量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2.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显著提高作物的耐旱性,从而提高干旱条件下作物的产量(余叔文等 1978,王保民等 1980,Fletcher等 1984,1985)。多效唑(multieffects triazole;MET)是我国80年代生产的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其化学名为(2RS,3RS)-1-(4-氯苯基)-4,4-二甲基-2-(1H-1,2,4-三唑-1-基)戊醇-3,它能显著延缓稻苗生长、促进分蘖、防止稻苗移栽后败苗(王熹等 1988a,b),提高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不同林龄甜槠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一甜槠天然林不同林龄林下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RS)差异及影响因素,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18、36、54、72 a)天然甜槠林进行了1年的野外原位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甜槠林RS季节动态呈现明显的单峰趋势,林龄对冬季RS影响并不显著(P>0.05),秋季18 a甜槠林RS与其他3种林龄差异显著(P<0.05),林龄对土壤含水率的季节变化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不同林龄甜槠林5 cm深土壤温度与RS拟合R2明显高于土壤含水率与RS拟合R2,随着林龄增大,RS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呈上升趋势,依次为1.551、1.589、1.640、1.664,且54、72 a甜槠林RS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显著高于18、36 a(P<0.05);(3)土壤含水率与5 cm深土壤温度共同解释了RS变异的86%—90.3%;0—6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与5 cm深土壤温度共同解释了RS变异的88.3%—91.8%,由此可见,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双因素拟合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林龄RS差异。在对未来森林植被土壤呼吸及碳汇功能进行研究时,应在考虑林龄及季节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对生物因子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植物名称:刺梨(Rosa roxburghii)。材料类别:由贵州引种栽培的三年生植株的茎梢和带腋芽的嫩茎,消毒后切成1—1.5cm长的切段。培养条件:以MS为基本培养基。诱导芽增殖培养基:(1)每升附加6-BA0.5mg;(2)每升附加6-BA0.5mg,NAA0.01—0.05mg;蔗糖3—5%,琼脂0.7%。诱导生根培养基:每升附加 NAA0.2—1.0mg,蔗糖2—3%。培养室温度25±1℃,每天用日光灯辅助照明10—11小时,光照度1000—2000lx。生长与分化情况:将茎段按植株的生长极性插  相似文献   

5.
米心水青冈幼苗对光照和养分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模拟郁闭林下(L1,大约1%~2%的全日照)、林窗(L2,大约18%的全日照)、开阔地(L3,全日照)3个光照水平和每个光照水平下进行施肥(F1)和不施肥(F0)对照的6个实验处理条件下,研究了2年龄米心水青冈(FagusenglerianaSeem)幼苗在随后的两个生长季里的生长对光照和土壤养分的响应。结果显示:光照和养分对幼苗高度、基径和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经过两个生长季,L1处理下幼苗高度增量极显著地小于L2和L3处理下幼苗高度增量。L1处理下基径和生物量的增量在处理当年秋就极显著地小于L2和L3处理下的增量,并在第二年差异继续扩大。L2和L3处理下的幼苗间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施肥明显地促进了L2和L3处理下的幼苗的生长,但对L1处理下的幼苗没有明显的作用。这些结果说明,虽然2年龄米心水青冈幼苗能够在林下的弱光条件下生存,但生长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幼苗在林窗的中等光照条件下能够与在开阔地全日照条件下生长的一样好或更好,这与许多耐阴的落叶树的响应一样。在比林内光照强度较高的条件下施肥或较高的土壤养分才对米心水青冈幼苗的生长和生存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模拟郁闭林下(L1,大约1%~2%的全日照)、林窗(L2,大约18%的全日照)、开阔地(L3,全日照)3个光照水平和每个光照水平下进行施肥(F1)和不施肥(F0)对照的6个实验处理条件下,研究了 2年龄米心水青冈(Fagus engleriana Seem)幼苗在随后的两个生长季里的生长对光照和土壤养分的响应.结果显示:光照和养分对幼苗高度、基径和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经过两个生长季,L1处理下幼苗高度增量极显著地小于L2和L3处理下幼苗高度增量.L1处理下基径和生物量的增量在处理当年秋就极显著地小于L2和L3处理下的增量,并在第二年差异继续扩大.L2和L3处理下的幼苗间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施肥明显地促进了L2和L3处理下的幼苗的生长,但对L1处理下的幼苗没有明显的作用.这些结果说明,虽然2年龄米心水青冈幼苗能够在林下的弱光条件下生存,但生长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幼苗在林窗的中等光照条件下能够与在开阔地全日照条件下生长的一样好或更好,这与许多耐阴的落叶树的响应一样.在比林内光照强度较高的条件下施肥或较高的土壤养分才对米心水青冈幼苗的生长和生存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树木生长的空间关联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吉林蛟河21.12hm2(660m×320m)针阔混交林样地为对象,利用2009年和2014年森林生长观测数据,研究树木生长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及其生境影响机制。在样地生境型划分结果的基础上,采用Ripley's L(r)函数分析不同生境型中树木种群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标记相关函数分析不同生境型中树木生长特征的空间关联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红松(生境型3:1—5m)、蒙古栎(生境型3:1—3m)、胡桃楸(生境型2:1—2m;生境型3:1—7m)、黄檗(生境型2:1—3m;生境型4:1—5m)、水曲柳(生境型3:1—2m;生境型4:1—2m)、瘤枝卫矛(生境型2:1—15m)在特定生境和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但空间格局仍以聚集性分布为主;其余10个物种则在全部0—30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2)标记相关函数分析显示春榆、毛榛、色木槭、瘤枝卫矛和千金榆的径向生长至少在一个生境中表现出正相关格局;暴马丁香、胡桃楸、裂叶榆、瘤枝卫矛、水曲柳、紫椴、糠椴、毛榛、色木槭和白牛槭的径向生长至少在一个生境中表现出负相关格局;红松、黄檗、蒙古栎和簇毛槭的径向生长在全部尺度上均未检测到显著的空间关联格局。因此,不同树种径向生长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不同,树种生长特征的空间关联格局具有明显的生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两类二角山羊草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具有二角山羊草(Aegilops bicornis)细胞质的同质异核1BL/1RS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s(Ae.bicornis)-5-1和非1BL/1RS不育系ms(Ae.bicornis)一V9125进行了花药发育细胞学分析。幼穗染色体制片显示,1BL/1RS不育系ms(Ae.bicornis)-5—1减数分裂正常,非1BL/1RS不育系ms(Ae.bicornis)-V9125减数分裂期染色体排列不整齐,出现不正常的四分体和含微核的小孢子。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表明,1BL/1RS不育系ms(Ae.bicornis)-5—1表现为染败,花药各壁层的发育是正常的;BC3代的非1BL/1RS不育系ms(Ae.bicornis)-V9125表现为园败,且发生了药室合并现象,从细胞学角度证明了二角型小麦不育系存在两个核质互作不育系统。  相似文献   

9.
几类异质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系统调查了4类异质(粘果、易变、偏凸、二角山羊草细胞质)1BL/lRS、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与其恢复系杂种F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单价体细胞频率,以及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细胞频率,并对中、后期染色体变异率与杂种F自交结实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1BL/1RS型杂种在中期Ⅰ、后期Ⅰ染色体变异率要明显高于非1BL/1RS杂种;(2)4类异源细胞质在非1BL/1RS杂种中有着明显提高单价体细胞频率的作用;(3)在1BL/1RS杂种中,1B@1BL/1RS杂合核型染色体联会松弛,对单价体频率的影响远大于异源细胞质的影响;(4)1BL/1RS型杂种自交结实率与中期出现单价体细胞频率不直接相关,而与后期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细胞的频率呈高度负相关;(5)非1BL/1RS型杂种在减数分裂中、后期染色体行为相对稳定,易恢复且恢复度高,很有实际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辽河流域植被NPP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亚  孙爽  胡克 《广西植物》2020,40(11):1563-1674
为研究西辽河流域植被生长特征及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文以2000年—2015年MOD17A3的年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土壤类型数据以及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利用GIS和RS技术,分析了西辽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西辽河流域近16年来植被NPP总量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变化范围为156.89~260.90 g C·m-2·a-1,平均值为219.76 g C·m-2·a-1,空间分布呈“边缘高、中间低”的特征; 植被NPP变化斜率为-16.53~16.65,95.74%的区域NPP呈增加趋势。(2)不同植被类型的NPP总量大小排序为草原>栽培植被>阔叶林>灌丛>草甸>针叶林; 西辽河流域固碳的植被类型主要是草原、栽培植被以及阔叶林,固碳能力较强的为针叶林。(3)生长在棕壤、褐土和潮土的植被年均NPP较高,生长在栗钙土和风沙土的植被年均NPP较低。(4)16年间植被NPP增长主要受降雨影响。气候暖-湿化及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促进了西辽河流域植被的生长。以上研究结果为后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西蒙得木茎段组织培养中腋芽生长和增殖的激素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6-苄基嘌呤(6-BA);赤霉素(GA_3)和吲哚乙酸(IAA)对西蒙得木茎段的腋芽生长和增殖都可起促进作用,三种激素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6-BA的作用尤为明显和重要,适宜浓度为1—2mg/L。GA_3浓度为1mg/L时对腋芽生长和增殖有促进进作用,但浓度再增加,长出的腋芽数减少,且芽条生长不良。6-BA与GA_3组合使用,能明显促进腋芽生长,最好组合为6-BA_1—2mg/L GA_3 0.5mg/L:若6-BA浓度升高时,出芽量虽增多,但芽条生长不良。IAA1mg/L或2mg/L时添加不同浓度的6-BA,长出的腋芽数均比单独使用IAA要多;在加低浓度的6-BA(1—2mg/L)时抽出的腋芽数比单独使用6-BA(1—2mg)的少,但芽条生长健壮;在加入较高温度的6-BA(3—5mg/L)时抽出的腋芽数比单独使用6-BA(3—5mg/L)时多。  相似文献   

12.
石龙县禄新区官禄乡居龙村农业社,去年栽培的19株南瓜,共收获瓜果35,000斤,平均每株产量1,842斤多,其中最高产量的单株结果一百余个,每果重20斤以上,共约重2,500斤;最低产量的单株也结果1,500斤。该社南瓜之所以获得这样高的产量,主要有以下几项经验: (一)施足基肥进行间苗:该社栽培南瓜,每年都是在夏历二月初二前后2—3天播种。种前4—5天掘穴2—2.5尺宽、1.5尺深,施以厩肥为主的基肥50—60斤,盖上约3—5分厚的泥土,适当淋些水,让厩肥发酵腐热。然后在每一个穴中播下2—3粒种子。到种子发芽后长出2—3片真叶的时候,就要间苗,把生长不好的苗全部拔掉,只留1—2株最健壮的瓜苗。 (二)注意主根的追肥、培土:留下的瓜苗长到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以水稻品种‘宁粳6号’为材料,通过外源使用黄腐酸(FA)与生长素抑制剂共同处理水稻,探究FA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50~800 mg·L^(-1) FA处理水稻幼苗6 d后,当FA浓度超过100 mg·L^(-1)时显著促进水稻种子根的伸长生长;FA浓度超过400 mg·L^(-1)时,与对照组相比水稻的平均侧根长和侧根密度显著增加。(2)与对照相比,低浓度FA处理对水稻幼苗根尖生长素的含量无显著影响,但400 mg·L^(-1) FA处理后显著提高了内源生长素的含量。(3)3μmol·L^(-1)生长素合成抑制剂4-联苯硼酸(BBo)、4-苯氧基苯基硼酸(PPBo)或30μmol·L^(-1)生长素信号转导抑制剂2-(对-氯苯氧)-异丁酸(PCIB)处理均可显著抑制水稻根和侧根的发生;1μmol·L^(-1)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三碘苯甲酸(TIBA)可显著抑制水稻种子根的伸长生长与侧根发生,但对侧根长度无显著作用。(4)FA与BBo或PPBo共同处理可显著抑制FA对水稻根系伸长生长与侧根发生的促进作用;TIBA和PCIB分别和FA共同处理水稻,可显著抑制FA对种子根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且PCIB可显著抑制FA对侧根发生的促进作用,但TIBA对此没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外源FA可能通过调控植物内源生长素的合成、极性运输或信号转导来调控水稻根的伸长生长和侧根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细胞外 Ca2 及其跨膜内流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中具重要作用 〔1〕,磷脂酰肌醇 ( PI)系统产生的IP3(肌醇 - 1 ,4,5-三磷酸 )能诱导细胞内 Ca2 库释放 Ca2 〔2 ,3〕,IP3及其受体调节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4~ 7〕,但它们之间的作用及关系还不清楚。笔者通过抑制剂对细胞内 Ca2 的调节 ,以期进一步探讨细胞内 Ca2 库的 Ca2 释放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中的作用及其和细胞外 Ca2 及其内流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将‘国光’、‘富士’苹果 ( Maluspumila Mill.)花粉播种在基本培养基 ( 1 0 %蔗糖 1 0 0 μg/g硼酸 ) 〔8…  相似文献   

15.
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球根海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名称:球根海棠(Begonia tuberhgbri-eda)。材料类别:叶片。培养条件:MS培养基,诱芽时每升附加 6-BA1mg(单位下同),NAA0.2—0.5,或6-BA2、NAA0.2、根皮苷3—5。生根培养基每升附加NAA2—1。每日光照10—12小时,光强1500 1x,温度白天25℃,晚上20℃左右。生长及分化情况:叶片切块接种5—7天后,开始长大增厚,3—4周后叶片的表面(主要是腹面)分化出许多不定芽,约1cm~2的叶块上可长出几十个不定芽,不久就长满整个三角瓶。新分化出的叶片在接触培养基处又能再次产生不定芽(即二次分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的适宜生长区,运用Maxent模型模拟其潜在分布区,探讨其引种栽培的适宜气候条件。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974~0.980,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滇黄精主要适生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适生面积约81.34×10~4 km~2,占全国适生区面积的88.24%。云南的高度适生区面积最大(19.96×10~4 km~2);四川次之(5.49×10~4 km~2)。75%的高度适生区分布于海拔2 492 m以下的地区,3 400 m以上的地区不适宜于滇黄精生长。最冷月最低温度、7月最低温度、5-8月太阳辐射、最干月降水量、4月和9-11月平均降水量是限制滇黄精分布的主要气候变量。因此,海拔1 400~2 100 m的亚热带地区是滇黄精最适宜的生长区。  相似文献   

17.
邓承宗 《动物学研究》1992,13(2):185-192
本文评价了所选用的DNA修复抑制剂对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染色体畸变频率的影响。以拓扑酶Ⅰ的一种抑制剂——喜树碱(0.05—0.3μg/m1)处理HCMV感染的人类PBLs30小时,结果导致HCMV诱发的染色体损伤频率显著的协同性增加(P<0.O1)。另一方面以ADP核糖聚合酶的一种抑制剂——3—氨基苯酰胺(3—AB)(3—30μg/ml),或者拓扑酶Ⅱ的一种抑制剂——新霉素(3—30μg/ml)处理HCMV感染的PBLs30时小,染色体损伤频率未见明显增加。在喜树碱处理的HCMV感染细胞中,染色单体型断裂包括染色体交换是染色体畸变的主要类型,这提示HCMV感染与单链NDA断裂有关,这些发现还提示,HCMV感染不会造成通过3-AB或新霉素敏感途径修复的直接DNA损伤。  相似文献   

18.
贡嘎山峨眉冷杉树干呼吸空间特征及其对温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广  刘刚才  朱万泽 《生态学报》2018,38(8):2732-2742
采用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土壤呼吸气室水平测定法(HOSC)原位监测了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Abies fabri)树干CO_2释放速率(E_s),分析了树干E_s与树干温度(T_(stem))的关系。贡嘎山峨眉冷杉树干E_s和T_(stem)空间变化格局明显,不同测定高度树干温度为0.3m1.3m2.3m,以1.3m处E_s最大;不同方向E_s和T_(stem)均表现为南面北面。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峨眉冷杉E_s分别在0.51—0.99μmol m~(-2)s~(-1)和0.14—0.22μmol m~(-2)s~(-1)之间波动。峨眉冷杉树E_s变化趋势和T_(stem)一致,二者具有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1)。峨眉冷杉非生长季树干呼吸Q_(10)显著高于生长季(P0.01),其中生长季变幅在1.9—3.0之间,非生长季在4.6—6.8之间,暗示个体或群落水平树干CO_2释放通量的估算应充分考虑树干E_s空间特征和Q_(10)变化。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与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珊  金伟  闵平  陆核 《生命科学》2004,16(1):19-2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名血管通透性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是重要的血管生成正性调节因子,是目前抗癌治疗的研究靶点之一。现已发现的VEGF家族成员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LGF)。VEGF的受体有VEGFR—1(fit—1)、VEGFR-2(flk-1/KDR)、VEGFR-3(fit-4)、neuropilin(NPR1/NPR2)。该家族的成员可以选择性地增强血管和/或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并促进血管生成,提高血管特别是微小血管的通透性,使血浆大分子外渗沉积在血管外的基质中,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网的建立,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营养等。作者对VEGF家族成员及其受体的理化特征、VEGF与肿瘤的关系、VEGF抑制剂的研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种群繁殖和扩散机理,并为其防控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0、1、2、3、4和5cm)对醉马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埋深对醉马草幼苗出土率、首次出苗时间、幼苗生长高度以及生物量的分配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率在2cm沙埋下达到最高(92%),在5cm沙埋下最低(58.7%);幼苗最大高度(10.8cm)出现在3cm的沙埋,最小高度(6.3和7.1cm)出现在0和5cm的埋深;埋深为2cm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最大,埋深5cm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最小;最大根长(约5cm)和最小根长(1cm)分别出现在2~3cm和5cm的埋深。2~3cm的埋深是醉马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