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2019年4月13日下午,在浙江省宁波市杭州湾新区靠近三北浅滩的内塘(121°16′05″E,30°23′07″N,海拔约10 m)发现在小群活动的红颈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和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中混有2只小型鸻(图1),这2只鸻的体型较红颈滨鹬和环颈鸻略大,体色似金眶鸻(C.dubius),但无金黄色眼圈,喙较短粗且具黑黄二色,黑色额斑上无白色细纹,经辨认为繁殖羽的剑鸻(C.hiaticula)。经查阅相关文献(诸葛阳1990,Chen etal.2012,郑光美2017),未见浙江省内有该鸟种分布报道,确认此次发现的剑鸻为浙江省鸟类分布新记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1月21日上午10时许,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三角海水库(23°35′27.61″N,103°18′16.09″E,海拔1 300 m)进行鸟类调查时,观察到1只雌性红胸秋沙鸭(Mergus serrator)在一群骨顶鸡(Fulica atra)之间游弋、觅食。11月27日和12月3日上午,在相同地点再次观察到该鸟,并拍摄了视频和照片(图1)。 相似文献
3.
4.
2016年10月3日,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马白镇马鞍山水库(104°26′22″E,22°58′56″N,海拔1 458 m)的滩涂区域观察到4只鸻科水鸟,经拍照后鉴定为东方鸻(Charadrius veredus),均为亚成体.2020年11月3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99°13′03″E,25°06′43″N,海拔1 606m)发现并拍摄到1只鹆科鸟类.该鸟嘴短而黑色,头顶和颈部淡黄褐色,向下过渡至胸部为栗红色斑带,下缘为黑色,脸部白色,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腿及跗跖橙黄色(图1),鉴定为东方鸻.经查阅相关文献(杨岚等1995,高正文等2016,刘阳等2021,约翰·马敬能2022,郑光美2023),确认东方鸻为云南省鸟类分布新记录种.由于两次观察记录均在秋季,推断东方鸻在云南为迁徙过境鸟.由于缺乏更多的观察数据,其居留状况有待进一步观测. 相似文献
5.
6.
正2016年4月4日,作者在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沿岸(120°48'20. 57″E,31°54'3. 16″N,海拔0 m)进行鸟类调查时,于沿江滩涂发现1只鸻鹬类水鸟并拍到照片(图1),该鸟腿和嘴基为橘黄色(嘴端黑色),腹部至尾下白色,喉部为白色,且具完整白色颈圈和黑色胸带,前额具白黑相间的斑,后额、翅膀及背部为灰褐色。经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确定其为剑鸻Charadrius hiaticula,结合《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郑光美,2017),确定剑鸻为江苏省分布新纪录。剑鸻隶属于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鸻科Charadriidae 相似文献
8.
9.
云南开远新发现的腊玛古猿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的标本是1980年6月和1982年5月,在云南开远小龙潭晚中新世褐煤层中发现的古猿化石。标本有左下第一至第三臼齿列和一件带十二枚牙齿的上颌骨。从标本反映的形态特征观察,应归为腊玛古猿。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嘉陵江中游采用样方法研究长嘴剑鸻Charadriusplacidus冬季觅食地选择。通过Mann-Whitney检验,发现基质类型、土壤动物生物量、裸地面积比例、距明水距离和坡度等变量在长嘴剑鸻的觅食地样方(n=62)和对照样方(n=62)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检验,P<0.01)。对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进行逻辑斯谛回归分析表明,裸地面积比例对长嘴剑鸻觅食地选择的影响最大,然后依次是坡度和土壤动物生物量。此外,对比渠化江段和自然江段长嘴剑鸻觅食地样方的结果表明,二者在距人为干扰距离和基质类型两个变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检验,P<0.0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嘴剑鸻对渠化江段的部分适应。总之,长嘴剑鸻偏好在食物丰富、坡度平缓的近水源裸露鹅卵石滩觅食。因此,加强沿江滩涂的保护对长嘴剑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