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选择和非选择性培养基的方法,采集了43名青少年牙周炎患者,31名龈炎患者和13名牙周健康者的303个龈下菌斑标本进行了放线共生嗜血杆菌、嗜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表明:放线共生嗜血杆菌、嗜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在青少年牙周炎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非选择性培养基对22名健康青少年的唾液、沟裂菌斑、龈上菌斑及龈下菌斑中的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专性厌氧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计算其在不同标本中占可培养菌的百分比及检出率。结果共分离到包括18个菌属的35种细菌。其中,链球菌、放线菌、奈瑟氏球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类杆菌、梭杆菌,奴卡氏菌及棒状杆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检出率及所占比例均较高,是健康青少年口腔中的优势菌群.通过比较还发现,其中一些菌在口腔4个部位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还采用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法,镜下观察龈上、龈下菌斑中的螺旋体,并计算其相对比例.结果龈下菌斑中螺旋体的相对比例明显高于龈上菌斑.  相似文献   

3.
作者等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法)对34例成人干周炎患者(AP)的龈下菌斑标本和40例健康对照者(H)口腔龈缝菌斑标本中的黄褐嗜CO_2噬纤维菌(C.ochracea)和生痰嗜CO_2噬纤维菌(C.sputigena)进行了快速鉴定,同时用KV选择培养基对标本中的嗜CO_2噬纤维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两种方法的符合率达85.1%,C.sputigena在AP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组(P<0.05)。结果提示:C.sputigena与AP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IF法是对龈下菌斑中C.ochracea和C.sputigena快速鉴定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检测49名健康孕妇唾液雌二醇(E_2)、孕酬(P)含量以及龈下菌斑中产黑色素类杆菌群(BPB)、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apno)、梭杆菌(Fuso)等。发现妊娠组唾液P、E_2含量随孕期增高;中间型类杆菌(Bi)和产黑色素类杆菌(Bmel)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唾液E_2和P含量与Bi呈正相关(P<0.05);而两组龈下厌氧茵群中BPB、Capuo、Fuso检出率无差异(P>0.05)。提示妇女在妊娠期因E_2、P分泌水平均增高,改变了龈下微坏境,引起菌群失调,Bi、Bmel比例增高,导致妊娠期龈炎发病增加,表明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龈下菌群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简称Capno)是国外学者近年从人牙菌斑中分离到的新菌属。作者从人的健康和炎性牙周龈下菌斑中分离到615株Capno,其鉴定特点如下:革兰氏阳性细梭纤柔杆菌,仅在厌氧环境和含10%CO_2的空气中生长;在BHI血琼脂表面形成典型的“润湿性”菌落,并产生桔黄色色素和特殊的焦糖气味;在含葡萄糖的PYG肉汤中最终pH值<6,琥珀酸和乙酸为主要的代谢酸产物。根据发酵碳水化合物和还原硝酸盐可鉴定本菌属的三个种。  相似文献   

6.
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应用PCR方法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与牙周病活动部位的关系,探讨其方法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主要可疑牙周致病菌的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直接检测龈下菌斑主要可疑致病菌16s RNA保守区域片段。40名受试者包括牙周病患者20人,每人同口取一个牙周病活动部位,一个相对健康或牙周病静止对照部位;成人健康者20人,每人各取一个标本。结果:龈下菌斑5种可疑牙周致病菌在牙周病活动部位的检出率牙龈卟啉菌为86%,福赛类杆菌为95%,螺旋体为86%,中间普氏菌和黑色普氏菌分别为95%和33%,均显著高于同口部位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结论:PCR直接检测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福赛类杆菌、齿密螺旋体及黑色普氏菌匀与牙周炎活动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选择成年牙周炎致病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群中牙龈类杆菌为指示菌,用牙龈类杆菌47A—1参考株制备标准抗血清,并和羊抗兔IgG荧光抗体,直接与牙周龈下菌斑标本涂片进行间接荧光反应,计数一个视野荧光反应阳性的牙龈类杆菌的菌数(三个视野平均值)。全过程只需1.5~2小时。用此法检查了90例健康人,75例牙龈炎及70例牙周炎患者,结果发现正常牙周人的牙龈类杆菌菌数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不同菌株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的全菌蛋白采取SDS-PAGE结合考马斯亮兰染色和银染两种染色方法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临床分离株和参考菌株间,各临床分离株间电泳图形存在差异,从牙周炎病人和健康龈下分离的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电泳图形未见有特殊意义的差别,因此本文认为SDS-PAGE可以灵敏地区别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种内菌株间的差异,对种内细菌的进一步分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龈缘菌斑的微生物学检查和牙周状况的临床检查,以探讨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牙周可疑病原菌和牙周状况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选择18名固定正畸患者,于矫治器戴入前和戴入后1、3、6月分别检查16、41牙位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并在近中颊侧颊轴角处采集龈缘菌斑样本,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方法测定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检出量(CFU/g)和检出率.结果:与基线相比,观察期内龈缘菌斑的G ̄产黑色素厌氧杆菌检出量和检出率在两个牙位均升高(P<0.05),41的优杆菌、弯曲杆菌、拟杆菌、普氏菌亦有升高(P<0.05).临床指标中16的牙龈指数(颊侧)和探诊深度(颊、舌侧)升高;41的菌斑指数(舌侧)降低(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戴入后虽然可通过严格的口腔卫生指导有效控制牙面菌斑,但仍可引起牙周可疑病原菌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Capno菌与牙周病的关系,本实验分别对25例成人牙周炎、17例牙龈炎患者以及153名健康人(36名儿童,34名青年,49名老年人及34名与牙周病患者对照研究的健康成人)的龈上菌斑、龈下菌斑和唾液标本中的Capno菌的检出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研究表明:Capno菌在牙周炎、牙龈炎患者及健康人的菌斑及唾液中的检出率无差异(P>0.05),认为该菌是口腔的正常菌群之一。Capno在健康人菌斑中的检出率以儿童、青年为高,可能是青少年口腔中的优势菌群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观察了血液链球菌对与牙周组织破坏关系密切的5种细菌的拮抗作用,包括:放线共生放线杆菌、牙龈类杆菌1中间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具核梭杆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和放线菌。结果表明,在体外,血液链球菌除对粘性放线菌无拮抗作用外,对所有参试的这几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均有拮抗作用。拮抗物质存在于血液链球菌生活的细胞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比较镍铬合金烤瓷冠(Ni-Cr based porcelain-fused-metal crown)修复患牙与牙周健康对照牙龈下菌斑微生物分布、龈沟液总蛋白水平及牙周临床指标的差异。方法选择临床病例13例,前牙区咬合关系基本正常。采用镍铬合金烤瓷冠修复上颌切牙17颗,对侧同名健康天然牙作为对照。烤瓷冠戴入6~8个月后复诊,进行牙周健康状况的临床检查,分别取患牙、对照牙龈沟液及龈下菌斑盐水涂片。龈沟液定量并检测总蛋白水平。龈下菌斑涂片革兰染色,分类计数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弯曲菌、螺旋体及革兰阳性球菌、杆菌,共计数200个细菌。结果修复患牙与对照牙比较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龈沟液量、龈沟液总蛋白水平、龈下菌斑中革兰阴性杆菌增加,革兰阳性球菌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菌斑指数及其他形态的细菌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临床合格的镍铬合金烤瓷冠修复亦使患牙龈下菌群分布发生变化,可能是导致患牙牙龈炎症的原因之一;龈沟液量及总蛋白水平增加;牙周临床指标显示不良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口臭患者龈下菌斑和舌苔上主要相关厌氧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口腔门诊中口臭患者29例,鼻闻法来确定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分别采集龈下菌斑和舌苔标本接种在非选择性培养基和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厌氧培养5d后记录非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总数、产黑色素细菌总数及核梭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的目的菌总数。结果29例患者中,15例患者的口臭主要来源于龈缘菌斑,10例主要来源于舌苔,4例患者的口臭由龈缘菌斑和舌苔共同产生;产臭部位和非产臭部位相比,细菌总数、产黑色素菌和具核梭杆菌数都明显上升(P〈0.01)。结论口源性口臭患者口气变化与产黑色素细菌、核梭杆菌相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16S rDNA检测固定矫治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可疑病原,探讨戴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随机选择36例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的固定矫治患者组成实验组,29例未经正畸治疗者组成对照组。分别检验特定部位牙周临床指数并收集龈下菌斑样本。采用16S rDNA检测9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牙龈指数、牙周袋深度、探诊出血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可疑病原菌中牙龈卟啉菌、齿垢密螺旋体在实验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固定矫治器戴入可引起患者牙周可疑病原菌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龈下菌斑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后牙缺失患者,根据种植后3个月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 m PLI)分为A组54例(m PLI为0分)和B组26例(mPLI为1~3分),观察两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及龈沟出血指数(sulcular bleeding index,SBI),同时检测龈下菌斑微生物。结果表明:A组种植后SBI为(1.06±0.11)分,明显低于B组的(1.20±0.16)分(p0.05);A组近中和远中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1.20±0.16) mm和(1.23±0.18) mm,明显低于B组的(1.40±0.15) mm和(1.37±0.16) mm (p0.05);种植前,A组中间普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拟杆菌和齿垢密螺旋体比例分别为33.33%、18.52%、14.81%和22.22%,明显低于B组的65.38%、61.54%、73.08%和84.62%(p0.05),而直肠弯曲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初步结论表明龈下菌斑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有影响,与菌斑微生物可能有一定关系,故在种植体修复时,应注意牙周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16.
细菌的全细胞蛋白的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有效的鉴别细菌的方法。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apnocytophage)是近年来从人牙菌斑中分离的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的新菌属。文献报道该菌属包括三个种:黄褐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orchraea),生痰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sputigena)和牙龈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gingivalis)。本实验采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别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的三个菌种,为口腔细菌的鉴定建立一个准确而经济的方法。1.细菌全细胞蛋白的提取用0.02MPBS 液分别收集在 BHI 血琼脂上富集的二氧化碳噬纤维菌标准菌株的菌落,离心收集菌细胞沉淀,TE 缓冲液溶解沉淀,分两种方法破碎细菌。一种是加入 SDS 并沸水浴破碎细菌;另一种是超声震荡破碎细菌。细菌破碎后,离心收集上清液,贮于-20℃。2.细菌全细胞蛋白的电泳实验采用垂直板状电泳,凝胶浓度7.5%,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其与口腔龈下菌群分布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牙周病科收治的9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牙周炎组(n=32)和糖尿病组(n=66)。测定和比较2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和HbA1c水平,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组(HbA1c≤7%)(n=26)、中度组(7%10%)(n=18)。利用牙龈指数评估牙周病变程度。取磨牙探诊深度≥4 mm且存在附着丧失位点处龈下菌斑,鉴定菌种种类并计数。结果糖尿病组患者FBG、2hBG和HbA1c水平显著高于牙周炎组(t=2.878,P=0.005;t=9.119,P<0.001;t=3.371,P=0.001)。不同HbA1c水平牙周病变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4,P=0.002),HbA1c水平与牙龈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769,P=0.002)。糖尿病组患者龈下伴放线放线杆菌和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炎组(t=3.873,P=0.049;t=14.061,P<0.001)。患者龈下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变黑普氏菌数量随HbA1c水平升高而增加(t=13.914,P<0.001;t=6.985,P=0.002;t=5.955,P=0.004;t=6.808,P=0.002);HbA1c水平与龈下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变黑普氏菌数量呈正相关(r=0.861,P<0.001;r=0.758,P<0.001;r=0.776,P<0.001;r=0.754,P<0.001)。结论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牙周病变程度及龈下菌群分布变化与HbA1c水平有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维持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稳态,对糖尿病和牙周病预防与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革兰染色和刚果红负染两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对同一龈下菌斑样本进行分类计数,比较两种分类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应用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方法:随机抽样采集40例牙周病患者的80个位点龈下菌斑,同一标本进行生理盐水涂片革兰染色和刚果红负染.光学显微镜油镜(15×100)镜检共计数200个细菌,包括5种不同形状细菌.采用SPSS 10.0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染色分类方法计数统计结果为螺旋体、弯曲菌、梭形菌3种菌数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球菌、杆菌2种菌数值经统计P<0.01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刚果红负染简便易行,但龈下菌斑球菌、杆菌进行百分计数时,不适宜用刚果红负染法,应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PCR与温度梯度凝胶电泳分析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PCR与温度梯度凝胶电泳(PCR—TGGE)分子技术对成年健康口腔的龈上菌斑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分析。方法8例成年个体包括4男4女,年龄19~29岁,分别采取每例个体上下颌牙周龈上菌斑样品,共18份(个体Subl间隔10天采集2次样品)。提取菌斑DNA,PCR扩增16SrDNAV3可变区,产物经TGGE后进行相似系数分析。结果同一个体的上下颌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性系数为81%~95%,而不同个体的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性系数,均在60%以下。结论不同个体具有其独特的牙周微生物群落,而且在一定时期内组成稳定。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在口腔中的特征性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在慢性胃炎患者口腔中的分布.方法:依据Hp尿素酶C基因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设计引物建立PCR方法,从32例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内多部位采集标本,检测和鉴定牙菌斑(每人采集6个牙的龈上和龈下菌斑)、含漱液、舌背黏膜、颊黏膜及腭黏膜表面中的Hp.结果:32例患者中有29例(90.6%)从口腔内牙菌斑、含漱液、舌背黏膜、颊黏膜及腭黏膜至少一处检测出Hp,其中28例(87.5%)从胃和口腔内同时检出Hp,口腔内各部位标本中Hp检出率依次为牙菌斑84.4%,口腔含漱液56.2%,舌背黏膜43.8%,颊黏膜28.1%,腭黏膜9.4%;在384份牙菌斑中,磨牙的牙菌斑Hp的检出率高于前牙(33.2%vs21.9%,P<0.01);而上下牙的牙菌斑Hp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29.7%vs29.2%,P>0.05);在PD>4 mm的牙周袋,菌斑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 mm的袋(P<0.05),龈下菌班Hp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龈上菌斑(P<0.01).结论:口腔多部位存在Hp,牙菌斑中居多,并呈一定的分布规律;口腔Hp可能是胃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