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Zhang et al.)幼虫是冬虫夏草的寄主昆虫,本文首次对其幼虫毛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蒲氏钩蝠蛾幼虫头壳刚毛数量、相对位置与多数蝠蛾昆虫一致,但比拉脊钩蝠蛾少了2对刚毛;蒲氏钩蝠蛾幼虫前胸节也比拉脊钩蝠蛾少1对微腹毛;第2、第3胸节毛序相似,均缺失前背毛而多了微背毛、微亚背毛;除第9、第10节外,所有腹节的背毛、侧毛、亚背毛排列是一致的,但是在有足腹节中,亚腹毛为3对,其它腹节亚腹毛仅有2对;除第1和第2腹节具2对微腹毛外,其它腹节微腹毛仅1对,这些微腹毛在排列、长度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体长约17毫米,前胸背板两侧角之间的宽约11毫米。 体椭圆形,常具强烈的金属光泽,密被同色刻点,前胸背板、小盾片、腹部腹面1~5可见腹节均为桔红色至血红色,其上的各形斑纹,头部、前胸背板前缘及前侧缘区,半鞘翅基部、侧接缘、胸部腹面、足及喙均为蓝黑色至金绿色,头部末端宽圆,中叶稍长于侧叶,触角及复眼黑色,单眼红色。前胸背板中后区两侧的大斑近圆形。小盾片宽大,基部大斑横长而宽,后缘波浪形,基部中央具明显的横皱,后半部大斑蝶形,其中央有一较光滑的微脊,有时可稍向前延伸,翅膜片长于腹末,前足腿节腹面具宽而深的纵沟,胸、腹部的腹面均被较多的黄色茸毛,腹部腹面两侧缘及中区两侧纵列的大斑横长,第6可见腹节金绿色,生殖节蓝黑色带金绿色。  相似文献   

3.
1.平凹大叶蝉Bothrogonia(Obothrogonia)pingtangana,新种 体长12.0~12.5毫米;体橙黄色。头部头冠基域二单眼间有1黑色斑点,头冠顶端隐现1小黑点或缺;颜面在前唇基和后唇基交接处有1横形黑斑。前胸背板前缘正中有1黑斑,基域有2黑斑或缺,前胸侧板有1黑色侧板斑;小盾片中域无黑斑,尖端黑色;前翅端部非黑色,基域有1黑斑;胸部腹板黑色,足腿节和胫节两端黑色。腹部背、腹面全为黑色。  相似文献   

4.
熊江  刘强 《动物学研究》1996,17(3):306-306,314
印度篁蝽Fernelius indicus Distant,1900(图1,2) 椭圆形。黑褐色,具不规则的黄褐色小斑点。头侧叶长于中叶,前端成一整齐的缺口;触角基部4节黑褐,第1节基部的背腹面和第5节棕黄色;复眼同体色,单眼棕红。前胸背板不规则的浅色斑多横向排列,前胸及胝区暗黄褐,前缘成一向上翘折的卷边。小盾片基角具光滑的淡黄色小圆斑,末端成一淡色狭边。前翅革片中折端部具1明显的棕黄色光滑小斑。腹部背板棕红色。侧接缘明暗相间。体下方淡黄褐色;两侧的长斑、由气门向内斜伸的斑,及各胸侧板中央的斑点黑色。足股节淡黄褐,胫节和跗节暗褐色。雄虫生殖节如图2:后面观横宽,向背侧方展开。生殖节盘域中央大部为一近似心形的凹陷占据。背侧角处显著内弯,末端尖。背缘成前陷的扁脊状,作宽V字形。  相似文献   

5.
栉姬蜂属Banchus Fabricius 1798隶于栉姬蜂亚科Banchinae栉姬蜂族Banchini。主要特征是小盾片顶端具中刺或尖突;腹部第2和第3背板折缘宽约为该节长的0.7倍,有褶稍分开;下颚须5节,第4节端部稍扩大而扁平;唇基端缘中央具一缺刻;无胸腹侧脊;腹端部多少侧扁;产卵管很短。以寄生于裸露性的鳞翅目幼虫为主,包括斑蛾科、尺蛾科、天蛾科、舟蛾科、毒蛾科、波纹蛾科、夜蛾科、蛱蝶科,特别是在土中化蛹的夜蛾科幼虫;  相似文献   

6.
长颈树蜂属(Xiphydria)是长颈树蜂科(Xiphydriidae)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已知26种,现增加采自我国云南的一新种。多斑长颈树蜂Xiphydria Plurimaculata,新种。 雌虫:触角第1~4节、第5节基部2/3和最末一节黑色,其余各节黄白色。头部黑色,上颚基部、唇基、触角窝内上方两斑、颊与它相联向后及向眼内缘伸长部分,以及由眼内缘上方向头顶延伸两纵纹黄白色。胸部黑色,前胸背板侧角,前胸侧板大部分、颈  相似文献   

7.
噪寄蝇属Campylocheta隶属于双翅目寄蝇科长足寄蝇亚科Dexiinae噪寄蝇族Campylochetini,其幼虫一般寄生于鳞翅目夜蛾科和尺蛾科的幼虫;世界性分布。本属区别于其它近缘属的特征为:复眼具黄色密长毛;颜堤在下2/3或更多部分具鬃;单眼鬃发达,通常后倾;触角第3节长于第2节3倍以上,触角芒裸,在基部1/5~1/2变粗;前胸前侧片具密的淡色毛;背中鬃3+3;小盾端鬃强,交叉后伸;翅肩鳞黑色;前缘基鳞红黄色;腹部第1+2合背板无中缘鬃。本研究的腹噪寄蝇C.abdominalis、双鬃噪寄蝇C.bisetosa和毛颜噪寄蝇C.hirticeps为中国新纪录分布;褐脉噪寄蝇C.fuscinervis、马来噪寄蝇C.malaisei和巨尾噪寄蝇C.magnicauda为中国分布已知种;编制了中国本属8个种的检索表。首次描述了产自我国的2新种;新种模式标本及其它研究标本均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昆虫标本馆(SNU)。  相似文献   

8.
1978—1982年陕西进行天敌资源调查,在所获标本中,发现有中国食菌瓢虫一新记录种,兹报导如下。 体长5.0—5.5毫米,宽4.0—4.6毫米。体椭圆形,中度拱起,体色深褐色。下颚须末端不呈圆扁弧形,其宽为端节长的2倍。前胸背板前缘呈浅弧形凹陷,复眼全部被前胸背板所遮盖。头黄白色,唇基和口器褐色。前胸背板上有5个黄白色斑(前、后角各一个,后缘中央一个纵长形的黄白色斑)。每个鞘翅上有8个黄白色圆斑,其排列为1—1—1—1—2—1—1。前胸腹板无纵隆线。前胸背板缘折和鞘翅缘折褐黄色,鞘翅缘折伸达末端。腹面胸、腹板和足褐色。后基线短,向后斜伸至第一腹板的1/2处终止。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灯蛾科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拟火焰污灯蛾Spilarctia pseudoflammeoida,新种 雌蛾翅展48—50毫米;体橙红色;触角锯齿状;触角干背面与腹面黑色,两侧黄白色锯齿黑色;下唇须黑褐色,下方基半部橙红色;前胸足基节橙红色,腿节粉色,前足与中足胫节外侧黑色,内侧粉色,后足胫节全为粉色,跗节均为黑色;腹部腹面黄色,背面橙红色。末端两节膨大,黄色;翅橙红色,稍透明,前翅中带黑点从前缘外科至中脉折角,再向内斜,  相似文献   

10.
在韩国己记述的斑蛾科昆虫有17种,这些斑蛾的幼虫主要食叶或卷叶,多数为害果树和林木等。幼虫身体短粗,头缩于前胸内,体上常有毛瘤或毛簇,腹足趾钩为单序中带。本文详细地记述了韩国斑蛾科Illiberis tenuis(Butler),Chalcosia remota(Walker)和Pryeria sinica Moore老熟幼虫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11.
记述采自新疆地区斑翅蝗科1新属,黑色蝗属Melaniacrisgen.nov.及1新种黑缘黑色蝗M.nigrimargicsis sp.nov.。黑色蝗属近似于平顶蝗属,但前胸背板前缘平直;前胸背板具侧隆线;颊部前下角不具1短斜隆脊;头及前胸背板背面平滑,缺瘤突。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胡蜂一新种(膜翅目:胡蜂总科:蜾蠃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我所胡蜂总科Vespoidea标本,发现四川省螺赢科Eumenidae一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四川同蜾蠃Symmorphus(Symmorphus)sichuanensis,新种(图1) 雌蜂:头部 均呈黑色,但于两触角窝之间上部有一对相邻的橙黄色斑,两复眼后缘、颊的上部左右各有一橙黄色点状小斑,单眼均呈褐色,触角梗节、鞭节的腹面略呈暗锈色,上颚端部略呈黑棕色。头宽与胸部宽略相等,但宽于前胸背板前缘。头正面近圆形,  相似文献   

13.
大峪长柄茧蜂Streblocera dayuensis,新种 雌性:体褐黄色。头部褐黄色,单眼区有黑褐色斑;触角基部8节褐黄色,其余各节灰褐色。前胸背板淡褐黄色,中脑背板及小盾片黄褐色,后胸背板及并胸腹节暗褐色;足黄色;翅透明,前缘脉及翅痣下缘为浅烟褐色;腹柄节赤褐色;第二腹节背板褐黄色,以后各腹节烟褐色。  相似文献   

14.
在外单位寄来鉴定的寄生蜂标本中,发现梢蛾壕姬蜂新种,描述如下,供生产上应用。梢蛾壕姬峰Lycorina spilonotae Chao,新种 黑色。脸(除触角窝下方一点和唇基沟上方一个甚大三角形斑黑色外)、唇基、周围眼眶、颊、口器(除上颚末端外)、前胸背板前缘和背缘的两侧、中胸盾片前端和中央各一对斑点、翅基片、小盾片边缘及其前方两侧隆脊、后小盾片、中胸侧板在翅基  相似文献   

15.
黄其林 《昆虫学报》1956,(2):193-202
引言 综合以往关於斑蛾科幼虫的叙述,比较重要的分类特征有下列几项:(1)体呈蛞蝓型;(2)头部可以缩入前胸内;(3)前胸的背面部分(前胸盾)具有很多毛;(4)体具扁平的毛疣,中胸节和後胸节在K毛疣以上的部分具有三个毛疣(α,β,ρ);(5)趾钩为单序中带。 在以上几个特征中除(1)(5)两项比较固定外,其余特征只能适用於一部分或大部  相似文献   

16.
小叶蝉属一新种及一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氏丹小叶蝉Tautoneura Choui Ma,新种(图1~8) 体黄色,复眼灰褐色,前胸背板及前翅上有红色斑。 头顶:♀稍微突出,♂几乎不突出,前后缘平行;两侧各有两块白色斑,中间有一纵白斑。前胸背板后半部正中有一近矩形的红色斑纹,仅前边缘略凹入;它的两侧各有两块白斑。小盾片黄色,横刻痕上方区域棕黄色。前翅黄色,有四个黑点,分别在:亚前缘室的基半部和端半部,第二、第三端室的基部上;爪区基部、中部各有一不甚规则  相似文献   

17.
该种隶属昆虫纲半翅目同蝽科同蝽属 ,分布于北京、山西、陕西、四川、云南以及国外鳊和锡金等地。躯体呈长椭圆形 ,褐绿色。头褐黄色 ,中叶光滑 ,侧叶具黑色刻点 ;触角 1、2节和第 3节基部黄褐色或绿褐色 ,其余各节棕褐色。前胸背板中域暗黄绿色 ,后棕色 ,侧角强烈延伸呈较粗的长刺 ,末端尖锐 ,伸向侧前方 ,刺前缘通常橘红色 ,刺基部中央具黑色粗大刻点 ;小盾片黄绿色或浅褐色 ,具分布不均匀的黑色刻点 ,端部光滑 ,黄白色 ;革片刻点较细密、均匀 ,外域及顶角绿色或黄褐色 ;膜片淡 ,棕色半透明。中胸隆脊高起 ;气门黑色 ;侧接缘黄褐色 ;腹刺…  相似文献   

18.
真蝽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江 《昆虫学报》1981,(4):417-418
体黑褐色,触角淡褐(新鲜标本带绿色泽),端节端半部褐色,最末端稍淡。触角各节长度:Ⅰ∶Ⅱ∶Ⅲ∶Ⅳ∶Ⅴ=0.9∶1.4∶1.6∶1.9∶1.97毫米。头部侧叶稍长于中叶,使头顶端呈一缺刻,侧叶具黑色细边缘;头背面刻点粗、黑,在复眼内侧有一无刻点斑,该斑约与眼大小相当。复眼暗红,单眼玉红色。前胸背板侧角伸出甚长,平截(图2),其后缘远长于前翅革片基部;前侧缘略具细锯齿,有黄绿色或白色边缘;侧角前缘区、端区及后缘呈半黑色;角体向上翘起,背面拱起,腹面内凹;侧角端缘中央内凹呈弧形,前角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两个新种,均属于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刺楔天牛属(Thermistis Pascoe)。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黄斑刺楔天牛Thermistis sulphureonotata,新种 体较长,底黑色,略带紫蓝色光泽,有硫黄色绒毛斑纹;唇基黑褐色;鞘翅缘角的尖刺呈红褐色。头部额区被硫黄色绒毛,触角第6至11节被灰黄色绒毛。前胸背板前端两侧  相似文献   

20.
华南热作农学院 钱庭玉 教授1976年寄赠宽颜蝉标本4头,鉴定结果为一新录:漆点旌翅蜡蝉 Ancyra annamensis Schmidt,中国新记录 体长(连复翅)10-11毫米:翅展34-36毫米。 头及前胸背板青灰色。顶短阔,比前胸背板短,宽度超过前胸背板;前缘隆线明显,上面有二条横的隆线。颜阔,两侧尖形突起,上面有四条横的隆线。唇基两侧有斜的平行隆线。喙管短,免强到达后足基节基部。眼圆形,眼的外侧有一小的尖刺突出,眼暗红黑色。触角黑色,位于眼的下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