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法,以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天老池流域高山灌丛为研究对象,建立灌丛地上生物量与易测因子(冠幅周长和灌丛丛高)之间的关系,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对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影像(GeoEye-1)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提取出灌丛盖度的空间分布,建立灌丛地上生物量与盖度之间的关系式,估算灌丛地上总生物量.结果表明: 研究区灌丛地上总生物量为1.8×103 t,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为1598.45 kg·hm-2;灌丛地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3700 m范围内,并且阳坡(1.15×103 t)>阴坡(0.65×103 t).  相似文献   

2.
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灌丛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河西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而灌丛作为祁连山主要植被类型之一,对该区水源涵养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灌丛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结合研究区机载Li 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数据和Geoeye-1影像,研究灌丛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样方生物量与易测因子(平均丛高和样方盖度)呈幂函数关系;机载Li DAR数据能够较精确地反演灌丛平均高度以及样方盖度;利用其反演数据获得研究区灌丛地上总生物量为141 t;单位面积最大地上生物量为691.8 g/m2;在海拔3300—3400 m高度带灌丛地上生物量最大,为40.4 t;在海拔2655—3300 m高度带,随着海拔的升高灌丛地上总生物量在增加;在海拔3400—3750 m高度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灌丛地上总生物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植物生物量分布格局和分配的研究多集中在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灌丛的相关研究较少。灌丛是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植被。研究灌丛生物量分布格局及其分配是对估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补充。该文通过对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的大范围野外调查和采样,计算中国北方433个典型灌丛样地的生物量及其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并研究它们与气候和土壤营养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温带灌丛平均生物量为12.5 t·hm~(–2),其中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4.5和5.4 t·hm~(–2),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0.8和1.8 t·hm~(–2);凋落物量为2.5 t·hm~(–2)。不同类型中,温带落叶灌丛、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荒漠灌丛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4、28.8和5.0 t·hm~(–2)。东西部生物量分布差异较大,东部温带落叶灌丛总生物量高于西部的荒漠灌丛。东部温带落叶灌丛中,东北地区的灌丛生物量稍低于华北地区。灌木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不随水分和土壤养分变化,而叶-枝生物量比受水分影响,在干旱区域叶-枝生物量比较低。  相似文献   

4.
黑河下游柽柳种群地上生物量及耗水量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Peng SZ  Zhao CY  Peng HH  Zheng XL  Xu ZL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1940-1946
以黑河下游柽柳(Tamarixramosissima)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建立柽柳地上生物量与简便易测因子间的关系;利用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影像(QuickBird)进行决策树分类,提取出柽柳易测因子的空间分布,估算研究区柽柳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柽柳的蒸腾系数(300)计算出整个研究区内柽柳的耗水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柽柳地上生物量为69644.7 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0.78 kg.m-2;河岸边柽柳生境适宜,生物量较大;研究区柽柳蒸散的总水量为2.1×107m3,多年平均耗水量的空间分布范围在30~386 mm.  相似文献   

5.
灌丛是生态系统碳密度估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面积的增加被认为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中最不确定的一个因素。该文采用相对生长法和收获法测定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18个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灌丛样点的群落生物量,并利用实测的各器官全碳含量估算了灌丛碳密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木层植株盖度和生物量体积(盖度与高度的乘积)均能较好地预测各器官的生物量,但盖度对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的预测效果优于生物量体积;2)砂生槐灌丛群落平均总生物量为5.71 Mg·hm~(–2),变化范围2.32–8.96 Mg·hm~(–2),灌木层是群落总生物量的主体部分,平均为4.08 Mg·hm~(–2),占群落总生物量的71.45%;就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而言,无论是灌木层还是草本层,分配到根系的生物量更多,平均为地上部分的1.17倍,其在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为2.08和0.86 Mg·hm~(–2);3)灌丛平均碳密度为2.48 Mg·hm~(–2),其空间分布表现为雅鲁藏布江中游西部地区较高,东部地区较低。研究结果表明砂生槐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以及固定、支撑植物体的根系,体现了砂生槐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干旱河谷环境的适应。此外,雅鲁藏布江中游东部地区灌丛群落碳密度低于西部,主要与自然环境条件(东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蒸散量较大,进一步加剧干旱)和人类活动干扰有关。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蒸散持续降低将有助于砂生槐灌丛碳密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浙江天童苦槠+白栎灌丛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直接收获法研究了浙江天童地区苦槠+白栎次生灌丛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表明该区次生灌丛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6.77t/hm^2,还不到常绿阔叶林幼林生物量(地上部分)的1/3。次生灌丛生物量的分布,从群落层次上看,主要集中于藻木层;从垂直高度上看,主要分布在0-4m之间;从种类组成上看,主要分布于苦槠、白栎、山矾、茅栗等优势种中。根据生物量的研究,文中还对如何加速次生灌丛的进展演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山地生态系统退化对生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以及相互关系在海拔高度梯度上的格局影响,是认识全球变化和人类干扰引起自然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内容。以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高寒坡地退化草甸和灌丛为研究对象,探讨退化草甸、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及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坡地退化的上坡位植被盖度显著大于下坡位(P<0.05)。坡地退化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变化规律一致,均呈现"单峰"分布格局。坡地退化高寒草甸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二次回归方程解释度达到80%和70%以上(P<0.05)。(2)坡地退化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的地上生物量与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随海拔升高高寒坡地地上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海拔梯度对退化高寒山地地上生物量的解释度达到85%以上(P<0.05)。(3)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在两个坡地上表现出一致的规律,呈线性增加的变化趋势。高寒草甸坡地回归方程解释度达到70%,高寒灌丛坡地达到60%(P<0.05)。坡地退化高寒灌丛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高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高寒坡地退化草甸和灌丛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以及其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一致,海拔梯度造成的环境差异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影响仍较大。该研究对认识三江源区退化山地形成生态学机制,及提出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群落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是表征草地生态系统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该研究以新疆阿尔泰山南麓两河源放牧区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对两河源不同放牧区的草地植被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区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变化,探讨二者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性,为草地群落物种保护以及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 两河源不同牧区间群落盖度、高度、植株密度、地上生物量和单位盖度生物量存在差异。(2) 两河源牧区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盖度、植株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地上生物量主要受草地群落盖度的影响;不同牧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有一定差异,但物种分布相对均匀。(3)两河源牧区草地群落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生物量分配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其草本层。为了探究高寒灌丛生态系统草本层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灌丛生态系统的49个高寒灌丛样地的草本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特征及其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草本层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21.1,342.8 g/m2均大于高寒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2)草本层的根冠比为3.6低于高寒草地的根冠比。3)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呈现幂函数的关系y=8.0x0.83(R2=0.48,P0.001)。4)根冠比与年均温度、年均降雨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野外样地调查法,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胡杨为研究对象,以胡杨地上生物量与易测因子(胸径、树高)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基础,依据监测样带胡杨状况,对研究区内胡杨生物量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内胡杨林面积对胡杨总生物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胡杨生物量模型B=128.09(D2 h)0.6318(R2=0.892),精度较高,并且验证的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此模型可以用来对胡杨生物量进行评估。(2)随着离河道距离的增加,胡杨生物量呈减少趋势;胡杨生物量主要分布在离河道700 m以内的范围,占总生物量的91.37%。(3)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单位面积生物量为416.613kg·hm-2,总生物量为2.474×104 t。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草地普遍出现灌丛化现象,灌丛化改变植物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直接影响着草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该研究以黄土高原灌丛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调查,分析比较不同坡向的灌丛斑块与禾草斑块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差异。结果发现:(1)灌丛化草地不同坡向对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P 0.1),但不同斑块植物群落结构(P=0.001)及地上生物量(P0.001)存在显著差异。(2)灌丛化草地共出现植物29种,其中禾草斑块有27种,灌丛斑块有18种;灌丛化显著改变了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由长芒草(Stipa bungeana)更替为矮脚锦鸡儿(Caragana brachypoda),且灌丛化降低了草地物种丰富度,增加了群落均匀度。(3)灌丛化显著改变了草地地上生物量,其中灌丛斑块地上生物量较禾草斑块地上生物量增加251.2 g·m~(-2),灌丛斑块中灌木/半灌木地上生物量提高了452.1 g·m~(-2),多年生丛生禾草减少了176.5 g·m~(-2),其余功能群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减少了24.4 g·m~(-2)。(4)灌丛化过程(从禾草斑块—灌丛斑块)中,植物种丢失对地上生物量减少的影响较小,新增物种和群落优势种更替促进了灌木斑块地上生物量增加;虽然灌丛化导致草地地上生物量增加,但植物物种丰富度降低和优势种更替很有可能改变草地多样性和稳定性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寒灌丛草甸地上生物量以及物种丰富度监测方法的研究,是了解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响应与适应的前提。本文采用标准木法、样方法、样线法和巢式样方法分别对高寒灌丛草甸的灌丛及丛间草甸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监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间高寒草甸的最小取样面积为1 m2,最少取样样方数应不少于10个。建议:如果同时监测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则可采用12个1 m2样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对金露梅灌丛的破坏,本研究采用标准木法对金露梅灌丛地上生物量进行监测,随机测量17株灌丛的冠幅和高度作为灌丛生物量模型的自变量,然后通过模型y=740.46x1.08(R2=0.89,P0.001,y为地上生物量,x为冠幅和高度之积)来计算灌丛的生物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预测该灌丛地上生物量,也能够提高野外调查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檵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反映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策略,是物种进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灌丛是中国亚热带灌丛生态系统最具优势的一种灌丛类型。该研究以该灌丛建群种檵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整株收获法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器官间的异速生长、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以及与个体大小、灌丛更新起源和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檵木地上-地下相对生长关系符合等速生长规律,但随径级增大其等速生长关系可能发生变化;较小径级檵木叶-茎、叶-根为等速生长,随径级增大转换为异速生长。不同灌丛起源间,檵木叶-茎、叶-根相对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器官间相对生长的尺度系数与生境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灌木层盖度和坡度通过影响檵木生长初期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影响其生物量在器官间的分配。檵木平均叶质比为0.11,茎质比为0.55,根质比为0.34,根冠比为0.65。随径级的增大,茎质比(0.50–0.64)逐渐增大,叶质比(0.12–0.08)、根质比(0.38–0.28)和根冠比(0.91–0.43)逐渐减小。在次生灌丛中,檵木叶质比为0.12,根质比为0.33;在原生灌丛中,檵木叶质比为0.07,根质比为0.36。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与灌木层盖度正相关,叶质比与坡度负相关,根质比与年平均气温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个体增大,檵木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关系由等速生长转换为异速生长,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增加,地上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茎干中;干扰通过影响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影响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干扰导致生物量向叶的分配增加,向根的分配减少;光照减少促进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坡度增加导致生物量向叶的分配减少,年平均气温升高促进生物量向根系的分配,年降水量的变化对生物量分配无显著影响。檵木生物量分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最优分配假说。  相似文献   

14.
贡嘎山典型植被地上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和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贡嘎山东坡垂直带谱上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高山灌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地上生物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生物量分别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233.49 t/hm2、针阔叶混交林524.55 t/hm2、暗针叶林415.81 t/hm2、高山灌丛20.86 t/hm2,而相应的单株树木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320.11 kg、1 140.78 kg、623.15 kg、11.89 kg,显示出与植被垂直带生物量相一致的变化趋势.(2)不同树木器官的含碳率中,以叶片的平均含碳率(48.25%)最高,依次为树枝(4 6.29%)、树干(4 4.65%);海拔从低到高的4个垂直带植被碳储量分别为103.60 t/hm2、245.26 t/hm2、192.99 t/hm2、9.82 t/hm2.研究认为,年平均降水量与地上生物量显著相关,是影响贡嘎山植被垂直带地上生物量分异的重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亚热带山地杜鹃灌丛生物量分配及其碳密度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丛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巨大的潜在碳汇,在全球碳平衡和气候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丛是我国亚热带山地最为常见的灌丛类型。该文采用群落调查和数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亚热带山地杜鹃灌丛的生物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1)灌木各器官最佳生物量估测模型的函数类型为幂函数和线性函数,自变量为D和D2H(D为基径,H为株高),所有模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生长方程对茎生物量的拟合效果优于其对叶和当年枝生物量的拟合效果。2)灌木层平均生物量为20.78 Mg·hm~(–2),其中优势树种杜鹃和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占93.63%;灌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排序为茎根叶当年枝,根冠比为0.32,说明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地上光合器官,体现了灌木层植物对该区域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的适应。3)杜鹃灌丛群落平均总生物量为26.26 Mg·hm~(–2),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分别占79.14%、7.62%和13.25%,凋落物层生物量较高表明该研究群落具有较大的养分归还量。4)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可用于相互间的预测。5)杜鹃灌丛群落平均总生物量碳密度为11.70 Mg·hm~(–2),群落平均含碳率为44.55%,以往通过乘以转换系数0.5得到的灌丛碳密度比实际碳密度高出12.22%,导致对灌丛植被碳储量和碳汇能力的估测产生严重偏差。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地区典型灌丛的生物量及其再生能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灌丛是三峡地区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本文采用收获法和模拟砍伐实验研究了三峡地区铁仔灌丛、椎木灌丛、荆条灌丛和黄栌灌丛的生物量及黄栌灌丛、椎木灌丛地上部分砍伐后的再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类型的灌丛总生物量分别为22.5±5.1、21.0±3.7、16.9±7.5和13.6±2.4t·hm-2,相当于同纬度地带性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30年林龄)的10%一25% 4种灌丛灌木层占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90%以上。在生物量—物种序列中,前5种植物占总生物量的84% 以上。不同地点灌丛生物量的比较表明,同一种类型灌丛,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总生物量没有明显差异。通过模拟砍伐实验,黄栌灌丛、被木灌丛地上部分全部砍伐后1年地上部分生物量就可以恢复到对照的42.7%和62.0%,说明这些灌丛类型具较高的生长速度和很大的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17.
对广布于新疆南北疆各地的8种灌丛(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高枝假木贼Anabasis elatior、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短叶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和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量碳密度金露梅狭叶锦鸡儿膜果麻黄白梭梭沙拐枣白刺短叶假木贼高枝假木贼。除金露梅灌丛地上生物量碳密度高于地下外,其余7种灌丛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均高于地上。2)土壤有机碳与生物量碳密切相关,除膜果麻黄、短叶假木贼和金露梅灌丛外,其余5种灌丛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值均出现在0~10 cm土层,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新疆地区植物8种灌丛生物量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在(0.41±0.05)×104~(33.46±0.60)×104Mg和(0.22±0.01)~(6.88±0.03)Tg。4)土壤有机碳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地上生物量碳与海拔、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有机碳、地下生物量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地下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丛类型地上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43,自引:9,他引:34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也是该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基于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灌丛大量的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其地上生物量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9个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对节刺灌丛的地上生物量最大,达11554.2kg·hm-2,其次是子栎灌丛和绣线菊灌丛,分别为7144.7kg·hm-2和7213.1kg·hm-2,而滇紫草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407.2kg·hm-2,其余类型介于它们之间,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如群落的优势种、物种组成、海拔、坡向、土壤水分等等;(2)灌丛地上生物量都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并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3)干旱河谷中土壤水分也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在干旱河谷过渡区,灌丛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间呈现很好的相关性;但是,在其核心区,灌丛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之间的相关性反而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在干旱河谷的低海拔地区,"焚风"作用相对较强,其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灌丛的生长受到抑制,随着海拔的升高,"焚风"作用不断降低,土壤水分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灌丛的生长状况较好。而在干旱河谷核心区内"焚风"作用较强,其影响的海拔范围更大,因而,导致土壤水分非常低。由此可见,土壤水分是干旱河谷灌丛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此外,低海拔地区灌丛植被受人类干扰活动的频  相似文献   

19.
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及其调节气候等生态系统服务十分重要,准确评估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的碳储量有助于碳中和研究和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该研究基于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并结合遥感数据,评估了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光滩和典型自然植被区的地上植被和0–50 cm土壤碳储量。碳储量评估区总面积13 086.52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23.87%。结果表明,高草植被的地上碳储量显著高于低草植被和矮灌丛植被,其碳密度分别为496.73、23.45和138.38g·m–2;土壤0–50 cm的碳密度为7.15–11.98 kg·m–2,高草植被区的土壤碳储量(5.02×105 t)显著高于光滩(2.09×105 t)、低草植被区(3.40×105t)和矮灌丛植被区(1.45×105t);最终核算出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区的地上植被和0–50cm土壤总碳储量约为1.22×106 t,其中光滩区、低草植被区、矮灌丛植...  相似文献   

20.
张庆龙  梁宇  贺红士  黄超  刘波  姜思慧 《生态学报》2019,39(12):4442-4454
树种水平地上生物量(每个树种的地上生物量)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重要指标。为揭示树种水平森林地上生物量变化机制及其与气候变化和干扰的关系,运用KNN (k-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方法将森林调查数据和MODIS数据相结合,估算了黑龙江大兴安岭2000、2010和2015年树种水平的森林地上生物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典型对应分析和随机森林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树种水平地上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和干扰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期间,研究区总的森林地上生物量增加了8.9%(0.41×10~8 t),其中2010—2015年期间地上生物量的增加速度要明显高于2000—2010年;地上生物量增加最多的树种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与2000年相比生物量增加了0.40×10~8 t,其次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 Kuzen)地上生物量下降了0.08×10~8 t,柳树(Chosenia arbutifolia(Pall.) A. Skv.)和云杉(Picea koraiensis Nakai)基本上没有变化;林火、采伐和造林等森林干扰均对树种水平地上生物量影响显著,林火对树种水平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要高于造林和采伐;气候要素显示出了比干扰要素更为重要的作用,多年平均温度和降水解释了最多的树种水平地上生物量变异。年均温度与阔叶树种的生物量以及林火干扰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总的森林地上生物量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与落叶松和白桦表现出微弱的负相关,预示着气候变暖将影响该区域的树种组成并降低该区域的森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